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1 14:05:00
當代電影最新期刊目錄
多元化、創新性與票房新紀元——2024—2025年賀歲檔產業觀察————作者:于超;方銘;謝雨晨 ;邢雨辰;
摘要:<正>時間:2025年3月6日上午地點:北京首都電影院(西單店)自2024年11月22日至2025年2月4日,歷時51天,共上映影片95部,收獲124億元左右的檔期票房。其中,2025年春節檔票房95.1億元,觀影人次1.87億,檔期票房和觀影人次雙雙破影史紀錄。此次賀歲檔內,喜劇片、現實題材影片、動畫片、文學及神話作品改編的電影,均有不同形式的呈現,其中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
2025年春節檔的回望與反思————作者:范志忠;
摘要:2025年中國電影的春節檔,既是中國電影產業化發展以來整體實力厚積薄發的一次集中體現,也是中國電影在新的媒介生態背景下所存在問題的一次集中爆發。因此,中國電影必須切實解決春節檔所暴露出來的在檔期、IP化類型制作、電影批評等諸多深層次、結構性問題,才有可能最終推動中國電影走向高質量發展之路
當代城市治理的影像寓言——評紀錄電影《您的聲音》————作者:何蘇六;
摘要:紀錄電影《您的聲音》以北京“接訴即辦”改革為背景,聚焦12345熱線與城市治理過程。影片通過真實案例與情感敘事,構建社會鏡像,呈現基層工作者與市民的雙向奔赴;以人物弧光、聲音層次和影像手法,交織多維敘事景觀;以故事、數據、制度的多元解讀,傳導感知城市的四季冷暖;以影像之力激發市民參與,塑造現實中的共治熱情。《您的聲音》讓北京的治理故事在觀眾心中生根,也為世界超大城市治理增添了一抹中國色彩
終結者的幽靈:美國科幻電影中機器人恐懼癥的表征、淵源與爭議————作者:程林;
摘要:機器人恐懼癥是美國科幻電影中常見的、顧慮或害怕機器人的個體心理或社會情結。它從弗蘭肯斯坦情結和世俗造物主焦慮演化而來,直接來源是關于機器人作為他者、反叛者和主宰者的想象,背后則是美國文化傳統中對造人瀆神、科技失控、奴仆反叛和異己他者的恐懼。機器人恐懼癥有時被認為過度影響著美國社會對機器人的認知,它首先應作為文化現象被理解,但也需應對科幻與現實跨界交互中的爭議
后人類主義視角下科幻電影中的人工智能角色————作者:靳曉宇;
摘要:隨著科技進步,后人類主義思潮興起,對科幻電影的創作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也催生了全新的影像實踐。科幻電影中的銀幕空間不僅展示了科技進步,還凸顯了后人類主義思潮的興變,標志著文明正在從以人類為中心轉向后人類階段。這種轉變引發了人們對未來的思考和警示。本文梳理了科幻電影中人工智能角色的三大類別:智能工具與助手型、情感與意識覺醒型,以及人機共生的融合型。人工智能角色在敘事中不僅推動情節發展,還成為探...
論當下國產鄉土電影“戀地情結”的審美建構————作者:陳吉德;魏玲;
摘要:戀地情結本質上是一種人地關系。本文通過景觀、土地、家園、風俗四個方面分析了近年國產鄉土電影戀地情結的審美構建方式,這對于審視鄉土電影中人們的生存狀態,對于透視全球化背景下人口的流動性和無根感的困惑,都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電影詩意的生成及其表意機制探析——一次基于艾柯信息學理論的嘗試————作者:吳思捷;余韜;
摘要:詩意一直是中外電影研究與批評中的重要概念“。電影詩意”是籠罩在電影藝術上空看似無所不包卻又捉摸不定的“幽靈”。這一來自文學領域的修辭概念雖然被頻繁加諸電影之前,但它的內核是否能被有效地移植到電影創作與研究領域?在不同媒介材料轉換中“,詩意”如何應對電影媒介的特殊性?本文對“電影詩意”進行概念考古,探究這一概念背后的核心原理,將其與艾柯信息學理論結合,提煉一套關于詩意的概念體系,希望以此為基礎,理解...
感知沉浸與情感錨點:數字角色的共情機制研究————作者:李蕊;
摘要:數字角色作為計算機圖形學與算法邏輯的具象化產物,其發展歷程揭示了技術與敘事協同重構觀眾身份認同的深層機制。本文通過分析《誰陷害了兔子羅杰》《阿凡達》《銀翼殺手2049》等典型案例,系統追溯了數字角色從媒介自反性到超真實神經編碼的技術嬗變,并基于認知心理學、電影符號學與人機交互理論的交叉視角,提出數字角色共情生成的模型——感知沉浸×情感錨點=共情強度,旨在揭示技術與敘事協同作用下,非人類角色如何突破...
走向冷戰光影:法國“二戰”后至50年代中期的紅色電影研究————作者:馬鵬程;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法國共產黨成為法國政壇的一支重要力量。在電影領域,法國共產黨直接或間接地控制著不同的電影生產機構,在戰后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生產了一系列傳達左翼及共產主義思想的紅色電影。本文首先辨析了“二戰”后法國紅色電影的概念和起源,并按照時間順序,將這一時期的法國紅色電影分為1944—1946年、1947—1949年、1950—1956年三個時間段。結合這些時段的政治演進及電影生產狀況,得...
投射、具身、計算:物像至擬像中的光影情緒機制————作者:丁艷華;
摘要:光學技術覆蓋領域甚廣,光學儀器、光學測量、光學材料等都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廣泛用于電影攝制與放映技術中。隨著光學技術的迭代演進,電影作為光學媒介的本體屬性已不拘于影像表征體系,電影與人類知覺機制的關聯性研究也拓展至跨學科的多維場域,涉及神經學、具身認知等。光在人類情緒認知機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電影光線作為視覺信息進入知覺系統會獲得重新組織和編譯。電影技術演進過程中,光學系統通過影像感知路徑為認知...
強敘事、N次刷屏和況味化表演——近年中國電影表演藝術觀察————作者:厲震林;
摘要:21世紀以來,歷經奇觀化表演、顏值化表演之后,電影表演又步入新的發展階段。從原來的“輕表演”發展到了“重表演”,表演在矛盾沖突的高位運行,是一種充滿錯綜力學關系的“重”意象,可以用“高頻度,強表達”來概括。隨著影片越來越多地被切成多個片段投放網絡平臺,觀眾可以N次刷屏,反復觀看表演,又出現“后表演”概念,表演需要“細加工“”深加工”。而況味化表演,表現了真實的人生以及人性,進入深層的生活體驗,涉及...
《蛟龍行動》:軍事片的題材拓展、技術風格和循環語義————作者:孟君;
摘要:《蛟龍行動》是一部融合了軍事和動作元素的類型大片,演繹了中國現代化海軍“勇者無懼,強者無敵”的使命和擔當。作為中國首部核潛艇題材電影,《蛟龍行動》拓展了中國軍事電影的海軍題材。核潛艇題材為影片的故事、置景、裝備、戰斗場景等提供了巨大且具有挑戰性的想象空間,技術風格凸顯的拍攝和特效高質量地呈現了中國電影工業美學的特色。與此同時,作為《紅海行動》的IP衍生續作,兩部影片在主題、故事和人物等方面形成疊加...
要做比我們活得更久的電影——方勵導演訪談錄————作者:方勵;陸紹陽;
摘要:<正>時間:2024年12月23日地點:勞雷電影工廠陸紹陽(以下簡稱陸):方導好!感覺跟前段時間您在路演時疲勞的樣子不一樣,今天狀態好多了。方勵(以下簡稱方):我跑了三個多月了,150場,馬不停蹄。我是比較喜歡路演,我做電影的初衷就是跟觀眾交朋友,男女老少甚至小朋友的看法我都喜歡聽
影院效果與虛擬現實:論科技迭進下觀影物質性的變遷————作者:劉俊;曹心媚;
摘要: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影物質性在觀影的環節正在或者將要發生帶有相當顛覆性特質的變化。傳統的電影觀看受影院的實體物質性規約,劇場效果的釋放、二維巨幕的視聽體驗、實體的觀看共同體等是其顯著的特質。而隨著虛擬現實電影(或稱虛擬現實影像、虛影等)在技術和藝術上不斷發展,因其物質性的虛擬化、虛無化,使得接受者的觀影感受呈現出迥異于傳統影院觀看的狀態,甚至走向極致的自主化、極致的包裹感、極致的驚顫化、...
感知融通:武俠電影的觸覺性影像建構與民族性審美表達————作者:崔卉萱;
摘要:多感官研究是當代電影理論的重要轉向之一。本文以中國武俠電影為切入點,探討以觸覺為核心的影像建構方式,分析觸覺性影像在觸覺經驗、聯想和審美喚起中的生成機制。通過對鏡頭運動的研究,本文進一步探討了“非視覺中心”影像創作邏輯對觀眾共感體驗的營構,揭示觸覺性影像與中國傳統哲學的剛柔、順勢等理念的深層聯系,展現武俠電影的民族性審美表達。本文主張以觸覺思維重新審視武俠電影,推動電影影像從視聽邏輯向多感官表達的...
再續時光:當AI融入電影修復時————作者:左英;王瑤;
摘要:本文在概述電影修復技術發展歷程、總結AI輔助電影修復對行業貢獻的基礎上,梳理了電影修復倫理爭議,并展望了AI技術進一步融入電影修復的前景與挑戰。結論自然指向對AI時代電影修復事業的思考
《數字宣言》Ⅲ:影片修復、利用(操作)、處理及其倫理————作者:羅伯特·伯恩;卡羅琳·富尼耶;安妮·甘特;烏爾里希·魯德爾;韋怡舟;
摘要:FIAF技術委員會(FIAF Technical Commission)近年來相繼發表了與膠片數字掃描、數字典藏、數字修復及聲音修復相關的具體倫理指南,[1]內容涵蓋了膠片沖印技術、數字掃描技術、館藏管理以及《數字宣言》四大核心內容。其中,《數字宣言(》以下簡稱《宣言》)的第三部分“畫面修復、操作、處理及其倫理”,首次明確了在數字修復具體操作中的倫理標準和實用規則,同時劃定了...
米歇爾·賽爾與AI時代的“演員”物質性考探————作者:樊姝彤;
摘要:在AI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影像生產的主體與客體邊界不斷拓展,傳統主客二分的屏幕表演研究范式逐漸失效,演員的物質性正面臨重構的挑戰。米歇爾·賽爾的“準客體”概念揭示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混合與替代關系。電影作為一種“世界-客體”,通過主客間動態的寄生鏈條,犧牲個體主體性以強化主體間性,在行星尺度上重塑了人類的感知能力,亦削弱了世界的豐富性。在維維安·索布切克的演員四重身體理論基礎上,本文提出“演員”的...
選擇的困境:電影保存與修復的倫理嬗變————作者:張艾弓;韋怡舟;
摘要:電影保存與修復的歷史幾乎與電影藝術本身同樣悠久,其發展脈絡經歷了從技術導向到倫理聚焦的重大轉變,如今,修復倫理已成為電影修復實踐中的核心議題。國際電影資料館聯合會(FIAF)在2009年發布《倫理守則》,首次為電影修復確立了系統性的倫理框架;2021年4月,其技術委員會發布了《數字宣言》第三章,進一步提出了關于電影修復、操作和處理的詳細倫理規范。本文首先回顧電影保存歷程中的關鍵倫理選擇,分析其對行...
從作者論視角考察電影修復現象————作者:趙淼;
摘要:自1962年由美國評論家安德魯·薩里斯將《電影手冊》首倡的“作者策略”闡發為“作者理論”以來,作者論影響無邊,相關爭議也從未休止。在以宏大理論為主導的后理論時代,作者論漸趨邊緣化,在電影修復實踐和倫理建構層面,作者論依然占據著統領性地位。本文試圖以作者論為切入點對電影修復現象及相關倫理問題做出辨析,為電影修復倫理的未來尋找可能路徑
當代電影來自網友的投稿評論:
一篇寫電影史方向的文章,今年8月6號投遞,自動回復是一個月內沒收到通知可自行處理,聯系微信公眾號告知不提供查稿服務,未接到通知就是不錄用,個人感覺編輯審稿可能按個人興趣的可能性更大,瀏覽題目不感興趣的就可能不打開了,已準備轉投
2024-09-11 08:42將參加完論壇的稿件試著投此刊物,中標幾率較大。四至五個月,修改意見合理鮮明,編輯態度認真。總體見刊順利。在選題寫作之前還是主要根據期刊的欄目進行準備。整體效率高,發表順利。
2023-06-30 10:27據說該雜志社經常參與或者主辦一些學術專業論壇,可能在論壇上被選中的文章的投稿之路會稍微容易一點點。不收版面費與審稿費,看上去也不太歧視低學歷與低職稱。稿費雖然微薄,但收到稿費的時候還是很欣慰的。跟編輯老師們的溝通一般也都還比較順暢。
2021-08-30 21:04打算最近修改完一篇去投一下試試,就像說的如果真的存在公平不存在歧視的話,我們可以一試。
2021-04-13 00:16當時文章投了一地方c刊,編輯拒絕了。后來轉投了此刊物,大概到發表見刊用了四個月左右的時間。這次經歷反而讓我覺得,越往頂刊投其實相對效率和公平程度越高
2020-11-11 11:05第三編 文化、教育、歷史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