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7-01 15:07:54
海洋學研究最新期刊目錄
基于貝葉斯網絡的人工島周邊海域生態修復效果評價————作者:侯宗浩;張亦飛;方欣;段怡心;
摘要:人工島建設在滿足土地需求的同時會不可避免地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損害,開展人工島海洋生態修復及效果評價是海島海岸帶生態修復工作的熱點和難點。該文基于壓力-狀態-響應(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模型構建人工島周邊海域生態修復效果評價指標體系,利用最佳-最差方法(best-worst method, BWM)進行評價指標權重賦值,并結合貝葉斯網絡(Bayesian netw...
1993—2021年舟山及鄰近東海海平面變化特征分析————作者:金杰;陳宇杰;姚永衡;張思遠;胡鎮濤;丁夢蓉;賈彬;
摘要:本文基于1993年1月至2021年12月的衛星高度計數據,利用最小二乘法和集合經驗模態分解對舟山及鄰近東海海平面的長期變化及其影響因子進行分析。研究發現,研究區海平面整體以上升趨勢為主,在舟山群島東側海域,上升趨勢更為明顯;平均線性速率為0.36±0.10 cm/a, 2018年起上升趨勢有所減緩。研究區海平面變化具有明顯的季節差異,其線性速率為秋季最大(0.37±0.12 cm/a),冬季次之,...
中國東部近海三維溫鹽網格化數據產品成功完成2005—2009年資料融合————作者:黃鴻羽;周鋒;孟啟承;韓匯宇;馬曉;
摘要:<正>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周鋒團隊順利研制完成了渤海、黃海、東海三維溫鹽網格化數據產品(BYESAtlas v2)。BYESAtlas v2數據基于最優插值方法構建,水平分辨率為0.25°×0.25°,垂向17層,涵蓋了渤海、黃海和東海陸架海域0~200 m的水深范圍,包含了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逐月數據。該數據集是基于...
國產深海HM4000型剖面浮標鹽度數據校正————作者:張璇;劉增宏;陳朝暉;任翀;熊海霞;高志遠;嚴嘯巒;張林林;
摘要:2023年12月,嶗山實驗室“深海Argo區域觀測網建設”項目在菲律賓海盆布放了1臺國產4 000 m級HM4000型剖面浮標(世界氣象組織編號為2902895),該浮標攜帶了加拿大RBR公司生產的RBRargo3 deep 6k CTD傳感器(以下簡稱RBR CTD)。布放后發現,該浮標返回的鹽度觀測數據與船載CTD結果以及氣候態鹽度值相比存在系統性的偏差。為了校正浮標鹽度...
應用HCR-FISH技術研究冷泉沉積物中甲烷厭氧氧化古菌的生存狀態————作者:何茂雨;王景;李思翰;梁樂文;
摘要:甲烷厭氧氧化(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 AOM)過程是冷泉沉積物中元素循環過程的重要一環。該反應一般由甲烷厭氧氧化古菌(anaerobic methanotrophic archaea, ANME)和硫酸鹽還原細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 SRB)共同完成,兩者通常以共生體的方式存在。然而目前尚未獲得ANME純培養菌株,且其緩慢的...
深海多金屬結核與周圍沉積物中的微生物群落結構特征及其功能————作者:何心怡;劉倩;李小虎;李正剛;王浩;朱志敏;李懷明;
摘要:深海多金屬結核和沉積物中賦存豐富的微生物,研究其群落結構特征和功能對認識深海微生物基因資源和微生物成礦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目前,對于深海多金屬結核分布區的結核內部及結核周圍沉積物的細菌群落多樣性和結構特征的研究較少,特別是對微生物參與多金屬結核成礦的認識十分有限。本研究利用16S rRNA全長測序技術獲得了太平洋區域不同類型多金屬結核與周圍沉積物中的細菌群落組成,通過掃描電鏡和能譜分析觀察到類...
淹沒式人工結構物對孤立波岸礁水動力特性和岸灘爬高影響的數值模擬————作者:朱論嘉;屈科;王旭;王超;李天闊;
摘要: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珊瑚礁等自然屏障抵御颶風和海嘯等極端災害的能力減弱,因此需在海岸附近布置海堤或淹沒式人工結構物等人工屏障,以有效保護海岸。本文旨在通過數值模擬,探究淹沒式人工結構物對孤立波在岸礁上的傳播、變形等水動力特性的影響。采用非靜壓模型NHWAVE建立高精度波浪數值水槽,并通過實驗數據驗證模型,重點分析了入射波高、礁坪水深、人工結構物坡度、人工結構物峰寬及礁前斜坡坡度等因素對孤立波水...
《海洋學研究》征稿簡則————作者:本刊編輯部;
摘要:<正>(2020年1月修訂)《海洋學研究》是由中國海洋學會、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和浙江省海洋學會聯合主辦的海洋科學綜合性學術期刊,創刊于1983年(前身為《東海海洋》),于2005年第2期起正式更名為現刊名,季刊,大16開本(A4),國內外公開發行。主要刊登海洋科學領域具有前沿性、原創性、科學性、學術性和探索性的學術論文、研究報道、綜合評述以及學術爭鳴,以海洋觀測、調查數據的科學表...
2025年《海洋學研究》征訂啟事————作者:本刊編輯部;
摘要:<正>《海洋學研究》國內刊號為CN 33-1330/P,國際刊號為ISSN 1001-909X,季刊,16開,目前為自辦發行,每冊定價為9.00元,全年定價為40元(含郵寄費)。請讀者將書款通過郵局直接寄往如下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保俶北路36號《海洋學研究》編輯部”,郵編:310012。若通過銀行匯款,請在收款人一欄中填寫本編輯部所在單位的全稱:“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賬號填寫:...
南海南部流體運移系統與天然氣水合物富集成藏————作者:王修平;楊鵬程;劉方圓;
摘要:位于南海南部的曾母-北康盆地,形成于復雜的地質構造背景下,發育了大量的油氣藏和多類型的流體運移構造。地震資料表明南海南部由氣煙囪、斷層、管狀通道、泥火山和泥底辟構成的流體運移系統,可能與水合物成藏相關,海底滲漏與似海底反射(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簡稱BSR)指示了水合物存在的可能性。氣煙囪形成自深部流體積聚導致的水力壓裂,該水力壓裂將流體運移至淺部,并且氣煙囪與B...
全球內波混合的時空分布特征————作者:黃淑旖;謝曉輝;李少峰;
摘要:為了揭示全球海域內波混合的時空分布規律并探究其影響因素,本文采用內波細尺度參數化方法統計分析了2006—2021年全球250~500 m深度段的Argo溫、鹽數據,得到內波混合的時空分布特征以及全球海域在不同季節下風生近慣性能通量對內波混合的影響規律。在空間上,北大西洋和南大洋全年都存在較大的風生近慣性能通量,從而產生較強的內波混合;在西太平洋和40°N以北的北太平洋,內波混合與風生近慣性能通量的...
春季典型亞熱帶珊瑚礁海域海水pCO2的變化特征及其調控機制————作者:楊波;張卓;周進;林子燚;謝子強;鄭惠娜;廖寶林;肖寶華;
摘要:由于存在極高的初級生產和高效的碳代謝速率,珊瑚礁海域二氧化碳(CO2)的匯/源屬性仍存有爭議。為了明晰我國亞熱帶珊瑚礁海域CO2的源、匯特征及驅動因素,基于2023年5月的海上調查結果并結合室內培養實驗數據,本文探究了春季大澳灣(珊瑚礁海域)海水CO2分壓(pCO2)的分布特征及主要控制機制。結果表明:春季大澳...
熱帶紅樹林河口海-氣CO2通量季節變化及控制因素——以海南東寨港為例————作者:王洋;全鑫;莊雅;趙化德;蘇劍鐘;
摘要:近岸河口受到陸源輸入的影響,通常表現為大氣二氧化碳(CO2)的源,而紅樹林生態系統一般是大氣CO2的匯。因此,準確衡量紅樹林河口的CO2排放量對構建區域和全球碳收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東寨港位于海南島東北部,向外連通瓊州海峽,有5條主要河流匯入,西部和南部分布著成片紅樹林。本研究分別于2022年12月(干季)、2023年12月(干季...
西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61°24′E—61°48′E段的構造地貌及巖漿-構造活動性————作者:葉盛源;韓喜球;李洪林;
摘要:洋中脊的地形地貌特征直接受構造運動和巖漿活動控制,對其進行研究可以了解洋中脊的構造演化歷史和巖漿作用過程,對于海底礦產資源的勘探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利用中國大洋24航次采集的船載多波束聲吶數據,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對西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61°24′E—61°48′E段的地形地貌特征開展研究,計算了巖漿侵入比及斷層相關指數,并探討了研究區的巖漿-構造意義,獲得了以下認識:1)研究區可劃分為A、B、C、D...
基于時序特征參數的南極磷蝦棲息地適宜性模型及長時序變化分析——以宇航員海與迪爾維爾海為例————作者:譚亦楊;白雁;李騰;鄭芯瑜;張銀雪;張異凡;
摘要:南極磷蝦(Euphausia superba)是維持南大洋生物多樣性的關鍵物種,是南大洋的重點保護與限制捕撈對象。在氣候變化對南大洋生態環境持續顯著影響的背景下,亟需了解南極磷蝦的時空分布、變化趨勢及其棲息地適宜性。本文基于南極磷蝦出現記錄及長時序遙感與再分析數據,利用藻華物候與海冰消長的時序特征參數及相關環境參數,構建了宇航員海與迪爾維爾海南極磷蝦棲息地適宜性的最大熵模型(Maxent)。研究發...
熱紅外遙感監測濱海電廠溫排水研究進展————作者:谷佳霖;樓琇林;張華國;曹雯婷;柏瑤蘋;
摘要:準確監測和評價濱海電廠溫排水的溫升強度和時空分布,對于濱海電廠的安全作業和周邊海域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基于熱紅外遙感觀測技術,可以獲取濱海電廠溫排水空間分布、溫升強度和時間變化等信息,已成為濱海電廠溫排水監測的重要手段。本文從遙感數據源、水體溫度反演、溫排水背景溫度信息提取、溫排水時空統計及其影響因素分析等多個方面系統綜述了利用熱紅外遙感技術監測濱海電廠溫排水的研究現狀和進展,并提出了未來濱...
我國構建近海水體低氧的監測、評估、預測與應對鏈式體系————作者:孟啟承;周鋒;馬曉;倪曉波;張文霞;王斌;李德望;李明軒;
摘要:<正>近海水體低氧化是全球沿海生態系統面臨的重要環境挑戰之一。尤其在長江口鄰近海域,隨著人類活動強度的加劇,水體溶解氧濃度達到低氧甚至缺氧閾值的頻率與范圍顯著上升,且缺氧范圍動態變化較快,不僅是漁業生產的重要風險,也是生態平衡的極大挑戰。盡管當前對水體低氧化和缺氧的認識已有明顯提高,然而對于缺氧過程的多尺度特征仍然理解有限,更缺少缺氧的預警產品,對滿足監測與預警的精細化水平與管理的多元...
馬達加斯加島西南陸緣CMD01剖面重震聯合反演與地殼結構分析————作者:張永祺;唐勇;董崇志;吳招才;李赫;郭楚楓;任建業;巢鵬;楊天一;
摘要:本文以2021年中馬國際合作航次獲得的實測重力、磁力和二維多道地震剖面資料為基礎,對橫穿馬達加斯加島西南陸緣的CMD01剖面進行解釋分析和重震聯合反演,研究馬達加斯加島西南陸緣的地殼結構、構造單元及其演化過程。通過建立馬達加斯加島西南陸緣地殼密度模型,發現該陸緣具有減薄的陸殼,部分區段存在巖漿底侵作用;由陸向洋可劃分出減薄陸殼、洋陸過渡帶和洋殼等構造單元。其中,由于戴維斷裂帶的走滑運動對陸緣的影響...
深水國際海纜的損害機制:海底地震————作者:張孟然;謝安遠;賀惠忠;陸茸;湯民強;
摘要:海底地震是損害深水國際海纜的主要因素之一,認識海纜震損過程和地震引發的海底濁流對海纜的損害機制,對維護國際海底通信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結合最新海底地形、地貌研究成果,利用國際海纜工程專業軟件Makaiplan研究大淺灘和恒春震后海纜大規模震損過程,并厘清了海纜損害規律與震后海底濁流過程之間的關系,總結出海纜震損機制。結果表明,海纜斷點集中分布在海底峽谷和海溝內,造成海纜損壞的海底峽谷和海溝濁流的...
印尼貫穿流出流海域次表層潛流的來源和季節-年際變化特征————作者:史萬里;胡石建;
摘要:結合渦分辨率數值模擬數據和歷史水文觀測數據,研究了印尼貫穿流之下兩支次表層潛流——位于翁拜海峽的翁拜潛流和帝汶通道的帝汶潛流的來源和季節與年際變化特征。結果表明,這兩支潛流存在于大約200~800 m深度之間,是一個準永久性存在的潛流系統。翁拜潛流的形成主要與南爪哇潛流的東伸有關,而帝汶潛流水體來源較為復雜,主要是南爪哇潛流和盧溫潛流的混合水。兩支潛流均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其中在季節尺度...
海洋學研究來自網友的投稿評論:
23年7月投稿,23年10月接收。 在中文期刊里效率算很高了。
2024-07-15 00:00常見問題及解答
第四編 自然科學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