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2 09:05:15
敦煌學輯刊最新期刊目錄
莫高窟第465窟北壁喜金剛雙身圖像研究————作者:趙袖榮;李國;
摘要:莫高窟第465窟是藏密洞窟,其壁畫內容的獨特性為畫作本身增添了一些神秘色彩,故而受到諸多學者探索研究的熱忱。洞窟內室北壁中鋪雙身喜金剛圖像,學者們通過不同的視角做了相應的探究。筆者通過臨摹實踐,在繪畫藝術方面對喜金剛壁畫內容的組合、構圖形式以及繪畫技法作了分析研究。尤其是對壁畫線條,通過繪制整理,線在畫面不同位置的表現方式、繪制技法,與該洞窟壁畫進行比對,找出了密教壁畫中線的特點。該窟繪制人物及配...
般若法界與華嚴空海——莫高窟第332窟造像組合與空間營造————作者:焦樹峰;沙武田;
摘要:莫高窟第332窟造像思想建立在大乘法身基礎之上。中心塔柱的使用使得窟內面積增加,盧舍那與藥師造像得以進入,以帶有密教色彩的佛事活動來開展窟內的法身含義。二佛并坐與珞珈山觀音的直接對話體現出對法華、涅槃、華嚴在窟內的融合,反映出“因般若入法界、即是華嚴空海”的內涵。從窟內造像可看到武周時期在各宗判教思想下涅槃、法華、華嚴三者的融匯路徑與實踐方式,這是武周長安佛學界處理三者關系在莫高窟造像中的具體體現...
榆林窟第12、16窟主室窟頂千佛圖像及其題名研究————作者:劉宏梅;陳菊霞;
摘要:榆林窟第12、16窟主室窟頂四披的千佛圖像從造型特征、裝飾紋樣,甚至千佛的組合排列規律都極為類同。我們在輯錄千佛題名時發現,這兩窟主室窟頂佛名均依據與BD02534號文書相近的敦煌十六卷本《佛說佛名經》第十四卷抄寫,而且第16窟的佛名還是銜接第12窟佛名抄寫的。這些現象足以說明作為慕容家族窟的第12窟和作為曹家窟的第16窟有著不同尋常的“關聯性”,也為我們進一步討論這兩窟的供養人和功德主提供了寶貴...
歸義軍時期敦煌伎術院學士郎的知識體系與生活日常——以S.361V+S.329V《伎術院學士郎習字雜寫文書》為中心————作者:裴長春;沈壽程;
摘要:敦煌文獻中保存有上千件習字雜寫類文書。這些文書零碎而雜亂,但卻又都與書寫者的社會日常密切相關。引入寫本學研究視角,透過文本看其書寫者及其社會日常,可以為解讀習字雜寫類文書提供新的研究路徑。伎術院學士郎習字雜寫文書是其中一大宗,解讀文書中出現的人名、職官、文書類型、詩賦書儀等,可勾勒出伎術院學士郎的知識體系及其生活環境,進而可揭示出伎術院學士郎的知識體系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的地域社會發展之關系
西漢敦煌郡市場的肉鋪與肉食銷售————作者:鄭炳林;段文崗;張靜怡;
摘要:敦煌懸泉漢簡中記載牲畜、家禽、魚類等肉品基本都在市場上出售,其中馬肉主要來源是敦煌郡各個驛站飼養的馬匹,特別是驛站損耗的死馬。牛、駱駝、驢的肉品銷售相對較少,因為它們主要是作為耕作或交通工具使用,而不是用于肉食。另外,豬肉出售的相關記載很少,狗肉基本不見售賣,這可能與西漢時期敦煌的飲食習慣有關。至于羊、雞、魚等肉類,也是西漢時期敦煌市場常見的肉食,驛站中常用這些肉食招待往來使者。敦煌郡各色肉食的來...
莫高窟北區出土單刻本漢文佛典整理研究————作者:徐偉喆;
摘要:百余年來,莫高窟北區出土了大量單刻本漢文佛典,但尚未得系統整理。通過全面比定、綴合上世紀末北區考古成果及任子宜、周炳南等舊藏北區出土文獻,其整體面貌可得廓清。易于獲得、便于持誦的單刻本佛典既是敦煌本地佛教信仰的主要載體之一,也是宋元時期敦煌流行多元佛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和結構直接反映敦煌佛教的階段特征
回鶻文《大白傘蓋陀羅尼經》研究————作者:西仁娜依·玉素輔江;
摘要:《白傘蓋經》,全名《圣如來頂髻中出白傘蓋余無能敵陀羅尼》,因具護人、護國的驅邪護佑功能,故在中原及西域廣泛流傳,目前可知的有梵文、漢文、藏文、回鶻文、西夏文、蒙古文等多種文字的版本。現存世回鶻文《白傘蓋經》印本殘卷多達117件,僅一件殘卷收藏于國內,其余已流落海外。回鶻文《白傘蓋經》印本殘卷在國際學術界備受矚目,已收獲頗為豐碩的成果。然國內對其研究尚停留在簡單介紹性層面,更缺乏專門的深入研究。本文...
漢代民族融合的新篇章:西漢與匈奴的軍事博弈————作者:劉全波;李孟龍;
摘要:匈奴為實現軍事上的勝利,從冒頓單于開始,經歷了以加強單于軍事權力和削弱地方諸王勢力為目的的加強中央集權的進程,冒頓單于創制“鳴鏑”,將軍事指揮權牢牢掌握在單于手中,又利用“四色馬軍陣”集中調動戰騎進行統一指揮,之后的歷任單于逐漸削弱及剝奪地方諸王的軍事權力與領地。漢廷第一次收復“河南地”是在漢文帝時期,利用了白羊王與樓煩王離開“河南地”西擊月氏的時機,而此次行動失敗的重要原因是其內部濟北王叛亂的發...
從新材料論元代雜字書的繼承、變異與價值————作者:周思宇;鄭阿財;
摘要:近年新見一冊雜字書,據其所載之元代特有語詞及行文中的當世口吻,可判斷文本產生于元前中期。以此新材料為中心,與敦煌、黑水城出土雜字書及明清傳世本相比較,探討元代雜字形制及內容的繼承與變異,論述其價值與特色,以填補宋元雜字之空白,勾勒雜字發展與演進的脈絡
俄藏敦煌寫本Дx10264打令舞譜校釋————作者:忻然;
摘要:將俄藏敦煌寫本Дx10264殘片與英藏S.5643打令舞譜相互對比,可知Дx10264上所寫內容為五篇打令舞譜,分別對應S.5643《浣溪沙(二)》《驀山溪(一)》《南歌子(一)》《雙燕子(一)》《雙燕子(二)》。通過比對S.5643與Дx10264所存文字之異同,可對五篇舞譜進行勘誤補缺,并可重新闡釋敦煌打令舞譜中“巡”“輪”及“輪一段”的意涵:“巡”指正序依次,“輪”與“巡”相對,為倒序依次;...
區域金石文獻整理新范式——《涼州金石錄》評介————作者:吳炯炯;張曉;
摘要:<正>鄭炳林教授主編,魏迎春、馬振穎編著的《涼州金石錄》(甘肅文化出版社,2022年)作為202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研究專項學術團隊項目“敦煌河西碑銘與河西史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系統收錄漢至民國武威本地及關聯碑志約五百方,構建了涼州金石文獻的完整體系。全書分上下兩卷:上卷聚焦武威市轄區的268通碑刻,展現漢唐至近現代碑石文化變遷;下卷輯錄洛陽、西安等地189通關聯碑志,以“郡望武威者”與“任...
S.545《失名類書》再探————作者:關子健;
摘要:王三慶最早將S.545定名為“歲華紀麗體甲”。據內容推測,該寫卷應為敦煌本地人所作。通過分析寫卷的正文和注文,可以發現其內容很可能是抄撮自其他類書,然后被“拼裝”成賦的,而“編者”的水平并不高。通過與《北堂書鈔》《編珠》《事類賦》等不同類型的類書進行對比,可將S.545歸類為賦體類書。通過與《荊楚歲時記》《玉燭寶典》兩部時令專書進行對比分析,可知S.545并非時令類書。S.545與《兔園策府》相似...
石榴傳入中國及文化意涵考————作者:李潔;曾佳;
摘要:自西漢傳入中國,石榴開啟了從栽植到被廣泛書寫的歷程,這一外來之物逐漸化為本土植物意象。在以“物”的形態傳播過程中,石榴的文化意涵伴隨波斯文化向西向東播散,從傳統的宗教領域延伸至世俗層面。傳入中國后,基于傳統文化寓意,中國社會將石榴的生物與文化意涵相結合,在日趨契合中華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生發出多重意涵,走向本土化表達,從中體現了全球化及中西文化交流中“物”的象征意義與話語嬗變
吐蕃統治時期吐蕃與于闐的世俗交往————作者:沈琛;
摘要:本文利用和田出土的藏語、于闐語文書,從藏語—于闐語文書所見政務往來、契約文書所見的民間交往、官方的物質交換形式等三個方面,對吐蕃與于闐間的世俗交往進行梳理。揭示藏語在于闐基層的使用范圍、吐蕃鎮守軍與于闐百姓經濟往來的場景,兼及吐蕃統治時期于闐在絲綢之路上地位的轉變問題
閻立本家族之族屬新考————作者:王懷宥;
摘要:閻立本家族因才藝卓眾而著稱于隋唐時期。學界對其族屬已有討論,但未形成統一意見。文章對《元和姓纂》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閻立本家族世系再次研讀梳理,從其家族遷徙路線入手,首先考實了《元和姓纂》所記閻立本祖上“本居云陽”之地望,進而再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記其家族的漢晉時期世系相銜接,可知閻立本家族本為起源于山西、河北一帶的漢人。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諸多原因輾轉遷徙多地,最終在西魏北周時...
中西調適下的民族風確立——董希文敦煌壁畫臨摹研究————作者:吳端濤;
摘要:董希文在敦煌藝術研究所期間的主要工作是壁畫臨摹。在臨摹中,他整體聚焦北朝,對不同分期、不同敘事形式和主題的壁畫進行了專題臨摹;且根據所里制定的臨摹制度,對不同方法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探索實踐,體現出臨摹方法論的自覺,深度推進了敦煌藝術研究所整體臨摹工作的發展。此外還對其他時期壁畫進行了選擇性臨摹,這有助于他形成對敦煌壁畫歷史發展的整體性認知。董希文的臨摹實踐,建立在對敦煌壁畫線色造型特征的把握之上,體...
內遷黨項與中晚唐京西北政局————作者:李軍;梁雨昕;
摘要:黨項內遷后,出現了六府、東山、平夏等頗具地域特色的部落名稱。上述名稱應屬于他稱,而并非黨項的自稱。隨著羈縻地位的喪失以及藩將的盤剝,黨項與唐政府的矛盾日漸加深。在南下回鶻和澤潞之亂陸續解決的背景下,武宗放棄此前唐政府長期使用的安撫之策,轉而采用軍事討伐以應對黨項問題。武宗朝的政策轉向,為宣宗朝黨項問題的解決提供了重要的決策參考
吐蕃遣唐學生與唐蕃間文化交流研究————作者:馬洪菊;
摘要:吐蕃與唐朝在貞觀年間建立朝貢關系后,曾多次派遣貴族子弟作為學生進入唐朝國子監進行學習,這是雙方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途徑。吐蕃首次向唐朝派遣學生應始于雙方初步建立朝貢關系后,而非貞觀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入藏后。吐蕃向唐朝的官學和民間都派遣了學生,其學習內容包括漢語、儒家經典、民間占卜、數學測算等多方面內容,體現出吐蕃向唐朝學習的主動性。吐蕃派往唐朝的學生,如仲琮和名悉獵等都對雙方關系的發展和吐蕃的...
1923年初奧登堡與伯希和之間的通信譯注及相關問題考釋————作者:張惠明;
摘要:法國與俄國的東方學家們從1887至1935年間一直保持著密切的書信往來,由于此時正值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各國在中亞地區及中國西部地區絲綢之路沿線掀起考古探險熱潮并在各考古遺址劫取大批文物時期,因此各種中亞歷史語言寫本和藝術品文物被運往歐洲各國的博物館和研究機構,在法俄東方學學者之間的通信中包含了大量的有關這一時期歐洲特別是法俄兩國學術界在歷史語言、宗教歷史文化與考古等諸多學科展開信息情報相互交...
奧登堡考察中的“斯米爾諾夫”身分考——兼論敦煌考察返程路線————作者:李梅景;
摘要:奧登堡兩次中國西北考察中都有一位“斯米爾諾夫”,并且主要都負責測繪工作。此前學界多認為奧登堡兩次考察中的“斯米爾諾夫”系同一人。但根據俄方近年刊布的新資料可知,兩次考察中的“斯米爾諾夫”并非同一人,而是兄弟倆。另據新資料,可考證出奧登堡敦煌考察返程路線
敦煌學輯刊來自網友的投稿評論:
投稿兩個月,還在初審。電話溝通過一次,態度很溫柔,很耐心,讓再等等。期望好運氣!
2024-11-04 21:48三周退稿,速度很快,原因是不符合刊物要求。
2024-03-01 18:02投過兩次都是大約一個月退稿,刊物很好,可能選題不是很對雜志胃口,博士生獨作資質也差一點,退稿也沒話說,而且退稿也算快了,起碼不耽誤時間。
2023-09-30 19:35投過一次,一個多月后退稿。審稿意見:創新性不足。審稿效率比較高。
2023-09-21 13:54兩個月退稿,說是不符合刊物要求。
2022-05-30 17:28第三編 文化、教育、歷史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