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1 17:05:58
東南學術最新期刊目錄
敬以存仁:仁體論視角下的朱子主敬工夫論————作者:焦德明;
摘要:朱子以“敬”為求仁的根本工夫,強調“敬為求仁之要”“求仁只是主敬”等。但學界對朱子主敬思想的研究,卻較少聯系仁論進行考察。近年來,朱子仁論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尤其是《仁學本體論》揭示出“仁體”的本體論意義。在仁體論的新視角下,敬的工夫如何追求、呈現仁的本體這一問題的重要性空前凸顯。尊敬、敬事、敬天等敬的有對象性體現出敬的“共在”義,可以呈現仁本體關聯共生的“一體”義;“惟敬故活”“常惺惺”“敬...
基于大數據的實驗方法:AI時代實驗政治學的前沿推進————作者:孟天廣;張靜;
摘要:大數據在驅動計算社會科學研究范式的革新的同時,也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科學研究的理論議題和方法范式。伴隨社會科學對因果性知識生產的回歸,計算社會科學正在推進理論驅動與數據驅動范式的融合,以實現在大數據框架下的因果推論。在政治學領域,大數據方法與實驗方法的融合,尤其是探討基于大數據的實驗方法在數據采集、測量方法、干預實施等方面的方法創新,以及提升內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方法論功能,呈現出基于大數據的實驗方法的...
社會的再經濟化——數智時代的“經濟社會”及其政治挑戰————作者:孫國東;孫榆慧;
摘要:數智時代,掌握算法的數據平臺公司開始產生有別于國家公權力的社會私權力,從而使得類似于19世紀的“經濟社會”再現于當下。與作為服務性權力的社會私權力相適應,這種經濟社會帶來了市民社會的“再經濟化”。與作為壓制性的社會私權力相適應,這種經濟社會基于技術封建主義的運作邏輯導致了公民性的部落化。數智時代的經濟社會形成了條塊分化與階層分化結構耦合的社會結構,致使現代社會的功能分化結構性失能,為社會建設和民主...
人類文化3.0:通用人工智能歷史科學定位————作者:劉方喜;
摘要:從匯通自然運動-思維運動-社會運動、自然史-人類史的大科學、大歷史、大文化看,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人類支配自然力而邁向自由的一步。作為人類文化1.0版,人類幼年期的摩擦生火把機械運動轉化為能量運動,開始支配自然力。文字等符號發明之后,思維運動成為這些符號的“社會運動”與個人大腦神經元的“自然運動”的交互活動,個人智力不斷匯聚為社會智力,累積發展為現代自然科學知識體系,其物化為蒸汽機等把能量運動...
企業新質生產力與供應鏈配置多元化————作者:習明明;李婷;周旋;
摘要:推動企業供應鏈配置多元化是提高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的關鍵。對2012—2022年A股上市公司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發現,企業新質生產力能通過提高技術創新力、盈利能力和產品競爭力,推動供應鏈配置多元化。在國有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和高市場化地區中,企業新質生產力對供應鏈配置多元化的推動作用更為明顯。據此,推動供應鏈配置多元化應進一步強化技術創新驅動,因地制宜提升企業新質生產力,構建高質量供應鏈體系...
科斯產權觀點的意旨及其批判:基于機會成本的分析方法————作者:米運生;
摘要:對于科斯定理賴以成立的交易成本方法,不少學者心存疑惑甚至認為是錯誤的。然而,他們既沒有精準地指明錯在何處,更未能成功地糾正錯誤并揭示科斯看待產權問題的真實觀點。這使得科斯產權觀點的意旨依然云山霧罩。其實,科斯產權觀點的分析方法并非交易成本而是機會成本,即減少外部性給妨害者造成的產值損失。從機會成本的視角看,科斯產權觀點主要包含三重含義:通過談判解決問題時,責任的初始界定決定了雙方迥異的結局;借以法...
代表性民主視角下的陪審選任:全球變革與中國實踐————作者:王翔;
摘要:陪審制度是代表性民主的重要制度性表達。從全球范圍來看,以描述性代表理論為基礎的隨機抽選模式以及以實質性代表理論為基礎的組織推薦模式,構成了代表性民主在陪審選任制度中的落實方式。我國的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從新中國成立初期至今,經歷了從實質性代表轉向描述性代表的民主轉型過程,選任主體模式逐漸由組織推薦制轉向了隨機選任制。從地方實踐來看,在兩種模式的過渡期間,地方采取多種策略性方法以適應隨機選任,形成四種...
馬克思主義引領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生邏輯————作者:朱澤淵;龐虎;
摘要:近代,無論是在“邊緣”抗爭的傳統儒學,還是盛極一時的西方學術,皆因其自身存在不可克服的內在困境,無法代表中國學術的發展方向。馬克思主義在學術性、實踐性和價值性等方面具有的獨特優勢,使其超越中西而確立起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引領地位。正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將學術建設置于中國社會革命的邏輯視野,運用馬克思主義對中國革命規律、社會現實、文化發展方向等重大時代課題進行了創造性的剖析和...
政府監管的演變歷程與邏輯動因:從政府與市場關系變遷說起————作者:徐國沖;黃麗妹;
摘要: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對于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政府與市場關系是公共管理的核心議題,厘清這一關系是政府監管的邏輯起點。近代以來,西方政府監管的演變經歷了皇權主宰、市場主導、質疑市場、政府主導、政府與市場調適幾個重要階段,政府監管的目的和手段在不同階段具有顯著的差異性。市場力量從“次要”走向“重要”,政府與市場從對立走向融合,這種持續互動從深層次推動了政府監管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政府與...
論王陽明對后天之學的廓清與辨正——以《拔本塞源論》的事功精神為中心————作者:曾嘉;
摘要:王陽明在《拔本塞源論》中闡發了功利之毒滋生、泛濫、為禍的過程,體現出對富強之說的否定態度,似乎其矛頭直指朱子學派的后天之學。但是這并非本意,他只是擔憂學者的偏頗傾向極易滋生偽學邪說與功利之毒,并對受功利之毒影響的后天之學進行了嚴厲批判。從王陽明的論述邏輯及其自身言行來看,其將仁民愛物、力行近仁的事功思想與經世致用、實干實行的外王精神融貫到對先天之學的肯認和踐行之中�!栋伪救凑摗逢P于先天之學抑或后...
東南學術雜志社喜獲“優秀組織獎”————作者:童傳軒;
摘要:<正>2月20日,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2025年度工作會議在福州召開。會上對2024年省研究中心各類基地中表現突出的單位予以通報表彰。東南學術雜志社作為省研究中心宣傳基地被授予2024年度“優秀組織獎”。2024年,《東南學術》刊文《習近平經濟思想在福建的孕育與實踐》獲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理論文章類優秀作品獎。近年來,東南學術雜志社始終將研究闡釋習近平新時代...
主體消亡與馬克思的雙重主體表述————作者:繆辰;
摘要:“主體消亡”與“重新確立主體性”的呼聲反映了資本邏輯下人類主體的危機:資本主體取代人類的主導地位,使近代主體理論主張的認識主體和自律主體信念無法實現。作為對主體危機的理論回應,僅僅肯定人類主體在生產實踐中的能動性,仍無法解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使人受制于自身產物的“異化”境況,即人類實現自身主體性的行動反而將自己置于客體地位。因此有必要引入馬克思將價值-資本視為與人類并存的另一重主體的觀點,這種非人類...
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產業體系——以分布式光伏為例————作者:林伯強;王思泉;
摘要:分布式光伏作為新質生產力推動下的新業態,近年來已步入全面快速發展的新階段。以分布式光伏為例探究與之相適應的產業體系,有助于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并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內涵。中國能源產業的變遷過程反映了生產力三要素的躍升進程,其中分布式光伏的發展歷程和大規模應用極大地推動了能源產業的質態維度躍遷。持續推動發展分布式光伏,需完善現有能源體系、依托傳統產業體系,并構建起與之相適應的產業新體系
理解的客觀性何以可能?——兼論馬克思實踐詮釋學的超越性————作者:孫謙謙;
摘要:理解的客觀性是現象學和解釋學的核心問題。哲學解釋學因對科學方法論中的客觀性原則展開批判而飽受“主觀任意”和“相對主義”的質疑。而實際上,哲學解釋學堅定地站在維護客觀性的立場上。伽達默爾在海德格爾解釋學本體論轉向的基礎上,反對近代主觀主義的思維方式,把由事情本身所引導的辯證遭遇歸入一種理解的全新客觀性,將語言看作這種客觀性的基礎。但在馬克思看來,語言歸屬于社會現實,只有回到社會歷史領域,從現實的實踐...
融合ESG理念的PPP項目績效評價————作者:林建秀;駱良彬;
摘要:績效評價是PPP實現預期目標的關鍵,也是監督和管理PPP項目規范執行的重要手段。已有的項目績效評價機制難以全面反映PPP提供公共設施和服務、滿足公眾需求、促進公共利益的目標。ESG理念及其所包含的經濟、社會、環境以及制度保障等內容與PPP目標之間存在內在契合。融合ESG理念的PPP項目績效評價內容主要體現在:政府及其他利益相關者構成多元評價主體;項目結果、外部效應及項目過程構成評價目標;從項目運營...
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中的若干爭論問題及其思考————作者:溫東;
摘要:作為應對全球性挑戰、維護人類共同利益、建設美好世界的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一經出場便引發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十多年來學界的研究成果顯示,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存在方式、基本性質、政治面向、方案可行性、實踐主體、歷史定位問題上,學者之間存有較大爭議,甚至有的觀點截然對立。從進一步研究的角度看,歸納、總結和思考這些爭議性問題,澄清其中的錯誤理解和認識,對于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化研究和理論創新具有重...
“臨去秋波那一轉”:禪宗語錄劇論偈及其影響————作者:李小榮;陳福川;
摘要:唐以后的禪宗語錄載有大量的劇論偈,其興起、發展與演變,既與禪師“竿木隨身,逢場作戲”的儀式性戲劇因素密切相關,又和中國戲劇發展史基本同步。就其類型而言,前期(唐五代宋元)主要偏重于形式批評,以評述當時各類劇種及其演出情景為主;后期(明清)除了注重劇種批評外,更重視戲劇的本體與本位批評,甚至有較為系統的理論總結。就影響途徑看,若從靜態考察有直接和間接之分,若從動態分析則有從戲劇因素到戲劇主題的轉變;...
考古學賦能國家形象塑造的理論、實踐與路徑————作者:唐仲明;
摘要: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國家形象的塑造,并將其提升到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擴大中國話語權的高度�?脊艑W在塑造國家形象、實證中華文明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過程中,有著其他學科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考古學的興起,適應了尋找本民族優秀歷史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的迫切需求。考古學的優勢,是通過實證性的成果重建無文字可考的歷史,為“古史重建”、講好中國故事和國家形象塑造提供堅實的支撐。進入新時代,考古學要努力構建“中國特色...
“第二個結合”鞏固文化主體性的內在邏輯————作者:韓升;呂葉青;
摘要: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是中國人民的精神品格、價值取向、風格氣派、實踐智慧在文化領域的投射映照,對文化發展具有積極的建構意義,對社會進步具有廣泛的輻射價值�!暗诙䝼結合”作為致力于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通以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方法論原則,與文化主體性具有高度的基因契合性和內核一致性。“第二個結合”以深厚的文化根基增強文化自信,實現了文化主體性確證;以鮮明的實踐智慧增益文化自強,...
中國文學現代化的百年歷程及發展特征————作者:趙學勇;
摘要:中國文學的現代化是整個中國現代化事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文學現代化與民族、國家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具有內在的同步性、相通性、互融性。在百年演變中,中國文學在現代化道路上不斷摸索前行,在啟蒙、革命、救亡、新中國成立及改革開放的時代浪潮中始終謀求進步與創新,其不斷追求并顯現于各不同時段的現代性思想意識和文學精神,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學表征和時代特征。回望中國文學的現代化之路,人民性始終是百年中國文學的思...
東南學術來自網友的投稿評論:
第一編 哲學、社會學、政治、法律類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