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1 22:05:17
地震地質最新期刊目錄
1902年阿圖什MS8(1/4)地震重現下的人員傷亡風險分析——以喀什市和阿圖什市為例————作者:聶文鈺;范熙偉;李華玥;齊遠猛;劉敏;
摘要:喀什市和阿圖什市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塔里木盆地西緣,是中國西北地區2座重要城市。該區域地處印度-歐亞大陸碰撞帶的帕米爾構造結,是全球陸內俯沖作用最強烈、地震活動最頻繁的地區之一。歷史記錄顯示,1902年該區域曾發生Ms8(1/4)大地震,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文中以該歷史地震的烈度情景作為確定性地震情景,基于時序手機信令數據和機器學習方法提取研究區建筑物功能類型,并結...
帕米爾高原及鄰區上地幔頂部Pn波速度和各向異性聯合成像————作者:劉嘉鑫;裴順平;郭一村;
摘要:帕米爾高原位于印度-歐亞碰撞帶西端,研究帕米爾高原及其周邊地區的上地幔的速度和各向異性結構對于認識陸-陸碰撞的構造變形特征及動力學機制具有重要意義。Pn波的射線路徑集中在上地幔頂部,其橫向速度變化能夠顯示上地幔構造活動差異,而其方位各向異性結構則能夠顯示出地幔物質的運動及形變特征。文中利用363 414個Pn波到時數據,通過對Pn波到時進行層析成像,獲得了帕米爾高原及其鄰近區域上地幔頂部的高分辨率...
新疆地區現今地殼變形特征與強震危險性概率預測————作者:陳長云;尹海權;
摘要:文中基于GNSS速度場結果利用球面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計算獲取2024年1月23日烏什MS7.1地震前新疆地區現今的地殼變形特征。基于活動塊體基本概念,結合區域地震地質數據將新疆及其鄰區劃分為17個活動塊體,利用三維彈性塊體模型計算了活動塊體及其邊界斷裂帶的滑動速率。基于塊體劃分結果,將研究區劃分為91個潛在地震危險區。將基于GNSS速度場反演得到的斷層滑動速率、面應變等率大地測...
西昆侖山前固滿背斜帶彎矩正斷層活動特征及其形成機制————作者:許建紅;陳杰;李濤;張博譞;邸寧;
摘要:彎矩斷層和彎滑斷層是擠壓構造環境下常見的2種褶皺相關斷層。歷史地震表明這些斷層會同步活動,其地表陡坎蘊含著強震活動信息。西昆侖山前固滿背斜帶北部發育了眾多壯觀的彎矩正斷層陡坎,坎高0.5~16.0m。文中以一段長約5.4km、寬約4.2km的斷層陡坎帶為研究對象,通過無人機攝影測量,獲取了該區域0.2m分辨率的數字高程模型(DEM),并提取了739條跨斷層陡坎地形剖面,計算了陡坎的高度、坡度參數,...
西南天山柯坪沖斷帶斷層形變特征及地震危險性————作者:朱爽;郭南男;龐亞瑾;
摘要:文中收集整理了1999—2023年柯坪沖斷帶及其周邊地區的GNSS融合速度場結果,利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進行應變場計算,結果顯示柯坪沖斷帶位于應變高值區的邊緣,沖斷帶兩側的運動特征有所不同,西側的擠壓應變高于東側,西側的面應變率平均值為-3.3×10-8/a,東側的面應變率平均值為-1.2×10-8/a。綜合InSAR形變結果與GNSS速度場結果,利用三維...
《地震地質》稿約————作者:本刊編輯部;
摘要:<正>1 本刊是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性期刊。每年2、 4、 6、 8、 10、 12月出版。以國內外科技工作者及大專院校師生為讀者對象,報道地球科學前沿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地球科學的基礎與應用研究進展。辦刊宗旨: 堅持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展示高水平的創新成果,培養高級研究人才
基于震前-震后高精度地形點云數據提取三維地表同震位移場信息————作者:魏占玉;何宏林;鄧亞婷;席茜;
摘要:地震破裂帶附近同震位移和變形模式對于深入理解地震破裂過程、斷層行為及活動斷層與地形地貌關系等至關重要。文中提出一種迭代最近點(ICP)算法,利用地震前后地形點云進行差分確定斷層近場三維同震地表位移。在川西大涼山斷裂帶交際河斷層上選取2期SfM地形點云疊加同震位移場模擬震前-震后點云,測試ICP方法獲取同震位移場的精度。該方法在網格邊長> 50m的條件下可準確恢復同震位移場的方向和幅度,水平和垂直精...
2022年青海門源MS6.9和四川瀘定MS6.8地震震中的精準判定及思考————作者:祝意青;趙云峰;隗壽春;張國慶;劉芳;
摘要:2022年中國南北地震帶先后發生青海門源MS6.9和四川瀘定MS6.8地震,2次地震均造成嚴重的財產損失,后者還造成100多人傷亡與失聯。這2次地震前,中國地震局在南北地震帶開展過多期地表重力觀測,觀測到震中區域地表重力正、負變化交替出現,呈現出的顯著重力異常變化具有四象限分布特征。文中回顧了對這2次地震成功的中期預測和預測依據,2次地震的實際震中與20...
青藏高原東南緣陸地時變重力演化特征及等效源反演————作者:鄭秋月;陳政宇;吳宇琴;黃江培;劉東;王青華;
摘要:文中利用青藏高原東南緣2014—2022年的陸地時變重力資料,首先基于貝葉斯平差方法獲取了研究區不同時間尺度的區域時變重力場演化特征,繼而采用球坐標系下的六面體單元構建等效源模型,通過檢測板模型測試對測網的場源分辨能力進行了評估,并在場源分辨力較好的區域反演了與構造變化及地震孕育相關的等效場源體的視密度變化特征。利用該方法獲取了地殼20km深度處等效源-1.2~1.2kg/m3 青海門源2016年MW5.9和2022年MW6.7 2次地震的庫侖應力觸發作用及其對周邊發震斷裂的影響————作者:牛鵬飛;韓竹軍;郭鵬;劉冠伸;羅佳宏;郭釗吾; 摘要:分析地震之間的應力傳遞有助于分析及評估未來強震危險性。2016年門源MW5.9地震和2022年門源MW6.7地震都發生在祁連-海原斷裂帶的冷龍嶺段,研究2次地震對西側“托萊山地震空區”的庫侖應力影響可為更深入認識區域強震危險性提供科學依據。文中基于庫侖應力理論、 USGS(美國地質調查局)給出的有限斷層模型及現場調查確定的主要發震斷層的幾何學和運動學參數...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S6.8地震地表破裂解譯與建筑物震害損毀統計————作者:鄒俊杰;邵志剛;何宏林;高璐;許月怡;竇愛霞;梁澤毓; 摘要:2025年1月7日9時5分,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震源深度10km,地震最高烈度達Ⅸ度。文中通過高分2號遙感數據開展震前與震后影像解譯,揭示發震斷裂登么錯斷裂的同震地表破裂在幾何樣式上具有南、北段分異性,北段長約3km,表現為幾何結構相對簡單、破裂寬度較窄的“集中型破裂”樣式,具有連續性和繼承性;南段長約12km,表現為幾何結構較為復雜、破裂寬度較寬的“彌散型破裂”樣式,具有斷續性和...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級地震震源破裂機理及鄰區應力變化————作者:楊建文;金明培;葉泵;黎朕靈;李慶; 摘要: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區定日縣發生MS6.8地震。文中基于升、降軌Sentinel-1A衛星影像數據,采用D-InSAR技術獲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形變場。以升、降軌同震形變數據為約束,聯合反演了該地震的震源滑動模型,并進一步計算了同震位錯引起的周邊地區的庫侖應力變化,對定日地震的形變特征、震源破裂機理及其對鄰區應力調整作用開展了研究。結果表明:1)InSAR升、降軌同震形變... 中國泥火山的主要分布及研究進展————作者:汪倩;彭萊;蔣雨函;周啟超;高小其; 摘要:文中在系統介紹中國泥火山主要分布及研究進展的基礎上,對不同地區泥火山噴出物的物理和地球化學特征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中國泥火山均沿斷層或斷裂帶分布,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和臺灣地區,且各地區泥火山的固體噴出物礦物組分相似(如石英);液體噴出物含鹽度高,對其進行地球化學分析發現,泥漿水分別來自于古沉積物孔隙水、深層地下水和海洋沉積孔隙水與大氣降水的混合,分析泥火山泥漿水的來源有助于了解流體上移過程發生... 含層理粉砂巖微觀結構方向性對其拉張變形特征的影響————作者:張茜茜;陳德平;周永勝;王濤; 摘要:為探究拉張變形特征與層理間距及加載方向的關系,通過特定方式切割得到層理間距為2d、■、d的切面以及層面。通過巴西劈裂實驗測定粉砂巖的抗拉強度,利用DIC全場應變實驗觀察巖樣不同方向的變形特征,根據晶體空間分布理論分析粉砂巖巖樣的微觀結構特征。實驗結果表明:1)當加載方向與層理平行時,隨層理間距的減小,其抗拉強度值為29.99MPa、26.56MPa、18.92MPa;當加載方向垂直于層理時,隨層理... 正應力擾動條件下斷層泥帶黏滑行為、應變場和聲發射時空演化特征————作者:余博文;馬勝利;張林; 摘要:工業注水可引起斷層所受應力的擾動,進而對區域內的地震活動性造成影響。通過實驗研究正應力擾動對斷層滑動行為的影響有助于理解誘發、觸發地震活動機制。文中使用雙剪樣品結構開展了不同正應力擾動振幅條件下天然斷層泥和鹽巖斷層泥的摩擦實驗,并對斷層附近應變場和聲發射進行觀測。隨著正應力擾動振幅增加,2種斷層泥的黏滑應力降增大,天然斷層泥的黏滑時間間隔逐漸增大并趨于離散,成核位置增多且該階段無聲發射事件。然而鹽... 2025年西藏定日6.8級地震登么錯段地表變形特征及其成因————作者:梁明劍;董蕓希;左洪;代友林;肖本夫;廖程;譚凌;王余偉;李響;湯才成;張威;張會平;孟令媛;蘇金蓉;吳微微;李傳友;嚴媚; 摘要:2025年西藏定日6.8級地震發生在申扎-定結裂谷系南段,其發震斷裂為登么錯斷裂,并形成長約26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帶和形變帶。其中,北段的破裂帶主要呈正斷性質,垂直同震位錯量達2~3m;南段(登么錯段)的地表變形帶主要分布于登么錯湖東側,寬達上百米,且變形性質復雜,既有拉張變形,又有擠壓變形。在南段的拉張變形帶中,與NNE向斷層陡坎展布一致的變形帶,可能是具有構造意義的地震地表破裂帶。而擠壓變形帶... 太原盆地地殼形變特征及其反映的強震危險性————作者:陳倩;張竹琪; 摘要:文中根據地震地質和深部探測資料構建了太原盆地東、西2條邊界斷裂精細的三維幾何模型,并基于該幾何模型構建了太原盆地的地塊-斷層運動學模型。模型約束主要來源于包含137個站點的GPS速度場及已有的區域構造研究結果。按照先驗信息的特點,設計了多個模擬方案,反演太原盆地及其兩側塊體的旋轉矢量、盆地內部應變率和邊界斷裂長期滑動速率與閉鎖系數分布。對比各方案的反演結果,獲得了對GPS觀測擬合較好且符合已知區域... 2023年平原MS5.5地震矩張量反演及發震構造————作者:許英才;郭祥云; 摘要:2023年8月6日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發生MS5.5地震,震中周邊河北、河南、天津及北京等多地震感明顯,該地震打破了震中50km范圍內無M≥5.0地震的歷史記錄,并引起了社會和地震工作者的廣泛關注。基于震中周邊的區域地震臺網地震資料,文中采用gCAP方法反演了平原MS5.5地震的矩張量解,利用雙差定位方法對平原MS5.5地震序列中M<... 基于背景噪聲成像研究北京地區三維S波速度結構————作者:吉宇;張廣偉;任俊杰;何靜;王肖薇; 摘要:特大城市地下三維速度結構對分析潛在災害源和評價地震危險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文中利用北京地區28個寬頻帶地震臺和109個短周期地震臺的波形資料,采用背景噪聲成像方法反演了北京地區上地殼和昌平南口-孫河斷裂帶周邊淺部的三維S波速度結構。研究結果揭示北京的地下速度結構具有顯著的橫向非均勻性,斷裂主要位于高、低波速異常的過渡帶,其中凹陷區的低速異常反映了較深的沉積蓋層,而構造隆起區的高速異常則反映了相對... 基于地表破裂帶寬度統計的活動斷層錯斷變形區范圍分析————作者:張偉恒;張東升;陳杰;田勤儉;何萬通; 摘要:基于大量震例的地表破裂帶寬度統計是確定活動斷層錯斷變形區范圍最客觀的方法,能夠為重大工程的活動斷層避讓原則和距離制定提供數據支撐。文中收集了75例文獻記錄的地表破裂帶寬度和49例地表破裂矢量數據,對文獻記錄的地表破裂帶寬度進行了匯總,并對地表破裂矢量數據進行了空間分析,在考慮斷層性質及幾何結構的情況下,獲得各類地震地表破裂帶寬度和分布式破裂密集分布區。根據文獻記錄數據統計,正斷層、逆斷層、走滑斷層... 地震地質來自網友的投稿評論: 地震之后投的地震專刊,審稿速度很快,從投稿到錄用2個多月的時間。審稿專家意見很客觀,提出的修改意見也很中肯,能夠很好地提高論文質量。編輯老師人也很好,溝通順暢,建議多投稿
帶頭大哥666
第四編 自然科學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