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教育技術論文 發布日期:2017-04-27 12:02 熱度:
學校德育教育是不容忽視的一部分,德育教育對學生三觀的形成、和心理健康都起著關鍵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了跨學科德育的教學模式,以及這種模式的實施。
《同學少年》雜志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同學少年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同學少年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
跨學科德育讓學生學會從多學科視角去思考問題,并促使學校形成一種面向全體學生整體育人、全面育人的德育態勢。跨學科德育主題教學的基本模式主要有殊途同歸式和庖丁解牛式,具體策略層面則需要關注德性主題設計、教學活動開展的難易度與多樣性以及教師共同體的組建等方面。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中小學德育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必然選擇。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教育部頒布了系列相關政策文件,針對當前學校德育的諸多要素發生的新變化,提出了跨學科德育、綜合育人的新要求,這可以說是指導當前學校德育實踐的重要舉措。當前,如何推進跨學科德育、整體育人、凝聚德育合力,在實踐層面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與困惑,亟待予以研究與解決。
一、跨學科德育主題教學的涵義
要進行跨學科德育主題教學,首先需要厘清其具體涵義。“跨學科、德育、主題教學”是“跨學科德育主題”的三個關鍵詞。“跨學科”(cross-disciplinary) 是既不拘泥于某一學科內,也非無邊界的超學科,它意指打破學科界限,有效整合各學科相關知識,挖掘各學科中的德育元素,以開放的視野來設計和選擇德育主題。“德育”規定了跨學科主題具有的“德育”屬性,以區別于其他種種“非德性”的主題,這樣的主題是始終圍繞學生的德性成長來展開的,是服務于“德育”需要的。“主題教學”明確了跨學科德育課程的設計與組織方式是主題、專題式的,而非知識邏輯性的、系統結構式的。是基于課程標準所規定的學科內容、以課堂教學為主要方式,而非學校德育活動的全部范疇與內容。
綜合上述,本文認為,跨學科德育主題教學是以思想道德教育為目的,以現行課程標準和教材為依據,以主題活動為組織方式,以跨學科知識整合為內容,以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和良好道德素養為目標的一種教學形態。
目前學校德育途徑主要有三種范式:(1)德育課程;(2)學科課程間接德育滲透;(3)非正式課程、校本課程。本文論及的跨學科德育主題教學可以說是以上學校德育途徑的一種有益補充,是以第一、二種范式中的跨學科課程內容作為德育載體,以第三種范式中的德育主題和多種活動方式為選題方向和組織方式。通過跨學科德育主題教學,不僅使學生學會從多學科視角去思考問題,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及方法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學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種從學科教育向全面育人過渡,各科相互配合與滲透,面向全體學生,整體育人、全面育人的德育態勢。
二、跨學科德育主題教學的沿革
新世紀以來,為糾正以往教育實踐中重智輕德、重知識技能傳授而忽視良好人格和個性塑造的偏向,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各學科課程標準中,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與知識能力、過程和方法并列為“三維”課程目標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首次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育作為新的目標維度納入基礎教育課程目標視野,凸現了育人為本的核心課程理念以及對教育本質功能認識的理性回歸,表明了國家在新時期對于人才培養規格、學生素質的全新要求和期望,成為落實國家教育方針、切實指導學校育人實踐的重要指南、學科課程和教學目標達成的基本遵循。這次課程改革進一步明確了各學科的獨特育人功能,明確了各學科教師立德樹人的職責和使命,過去那種學科教師只管教書、不管育人的狀況極大地得以改善,學校育人的廣泛性、針對性、實效性進一步增強。
當前,面對世界范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形勢下的價值觀較量,面對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意識的多元多樣多變,學生當中出現了理想、信念缺失,價值取向和行為出現偏差,思想困惑日益增多。面對新的形勢要求和學生的思想意識變化,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審時度勢,與時俱進地提出了立德樹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要求。針對學校德育工作,近兩年來國家頒布的系列政策文件中明確提出了更為具體的舉措:“要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主陣地――課堂的育人功能,改進學科教學的育人功能。要在發揮各學科獨特育人功能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科間綜合育人功能,開展跨學科主題教育教學活動,將相關學科的教育內容有機整合,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從強調學校教育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到明確各個學科的獨特育人功能與價值,再到現在要求在跨學科視野下整合學科內容,開展跨學科主題教育教學,發揮各學科間綜合育人功能,反映了國家在學校育人問題、學科德育問題上的新認識和新發展。當前,在學校教育中以主題教學方式進行跨學科德育是對學校現行德育途徑和方式的有益補充,必將有利于扭轉長期以來各個學科在德育工作中 “各自為戰”“單打獨斗”的局面,增進學科間在德育問題上的溝通與合作,增強學科教師立德樹人的育人意識和能力,有利于整體規劃,協同推進學校德育,實現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員育人。
三、跨學科德育主題教學的基本模式
依據對當前我國學科德育的教育教學現狀的把握與實踐分析,有效開展跨學科德育主題教學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兩種。
殊途同歸式。這是一種學科取向的跨學科模式,通過分析發現多個學科中存在的共有的概念、相關的內容,在此基礎上提取一個德育主題,繼而圍繞該主題有效地整合各個學科的相關內容,同時補充或挖掘其他相應學科可能存在的課程資源,形成一個以主題為軸心的課程單元,這種主題選擇方式是歸納聚合式的。
案例1 體驗長征精神
思品課和語文課有著天然的聯系。教師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發現五年級教材《為了中華民族的崛起》單元中“二萬五千里長征”和五年級語文教材《七律・長征》這兩課內容相似,盡管課本編寫者的角度不同,側重點不同,但教學時必然存在重復,語文課要準確了解詩的內涵與意境,顯然離不開對長征過程中發生的典型事件的了解,而社會課要感受紅軍戰士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樂觀主義精神,必然離不開對毛澤東主席詩作《七律・長征》的理解與感悟。為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兩科教師決定合作完成這一內容的教學。在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為更好地抓住這一契機對學生進行長征精神和愛國主義教育,結合小學生的興趣和年齡特點,確定以“體驗長征精神”作為德育主題。為豐富主題教學,同時補充或挖掘其他相應學科可能存在的課程資源,如音樂學科情感體驗豐富、體育學科身體體驗強烈,兩個學科的加入可以更好地完成這一主題的教學。語文課設計的活動有講解《長征》《豐碑》等篇目、學生寫觀后感、舉辦故事會。品社課上,探尋長征的原因、尋找長征路線,觀看電影,了解長征的意義。音樂課上,選取《長征組歌》選曲,演唱當年紅軍唱的歌曲。體育課上,設計《重走長征路》的越野行走、開展拓展運動、模擬通過鐵索橋,身體力行體驗長征的艱難和壯舉。通過以上各個學科所設計的多種多樣的活動全方位感悟長征精神,如堅忍不拔、自強不息、勇往直前、堅定信念等。 庖丁解牛式。這是一種主題取向的跨學科模式,它以一個涵蓋面較廣、具有普遍意義的概念、論題等作為德育主題,然后再將該主題分解為若干個專題,每個專題均整合了不同學科的課程內容,單元教學逐一展開,這種主題選擇方式是演繹發散式的。
案例2 國際理解
為促進不同國家和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在全校范圍內舉辦一個以國際理解為主題的跨學科德育主題周。圍繞主題和小學生的興趣和認知特點,分設了不同國家和人民的文化(文學故事、傳統游戲、民族藝術、風俗禮儀)、共同關注的問題(毒品、環境)、國際貿易(商品種類、貨幣兌換)等三個專題。三個專題的研究,則需要不同學科的知識支撐,如語文學科展示來自不同文化的代表性國家的短篇故事,體育學科讓學生玩世界各地的游戲,藝術和音樂教師使學生專注于各類視覺媒體和各民族的音樂,外語學科角色表演不同民族的風俗禮儀,社會科探究毒品的種種危害和社會影響,數學教師則講授有關外國貨幣的知識,等等。
以上兩種跨學科德育主題教學方式,打破學科界限確立同一探究主題,改變了學科之間互不往來的狀況,加強了學科間的相互聯系,也改變了教與學的方式, 其最終目的不僅僅是某幾個學科知識內容及結構的綜合,而是使學生從多學科的視角立體的、全方位的、深刻的理解主題問題。
四、跨學科德育主題教學的實施策略
為確保跨學科德育主題教學的順利實施,具體策略層面需要關注德性主題設計、教學活動開展的難易度與多樣性以及教師共同體的組建等方面。
(一)確立具“德性”的主題是教學的關鍵
跨學科主題教學的概念和提法并不陌生,在世界范圍的課程與教學實踐也并不少見,其價值取向大都指向綜合性知識的獲得、解決問題能力的開發與提升上,而較少關注其對于學生價值觀的導向和育人作用。盡管直接德育課程、語文、歷史等學科在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具有各自獨特的育人價值,但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價值觀的養成更是一個多學科涵養、長期潛移默化的漫長過程,跨學科綜合育人,更能達成“1+1>2”的德育效應。
作為跨學科的德育主題,其目標不僅是整合學習某些知識,更重要的是在跨學科過程中培育學生的價值觀、獲得德性的成長。從“德性”的內涵上,主要指學生的道德品性、健康人格、社會責任能力、民族與國家情感的養成。從“德性”的來源上,非常廣泛,那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代表的主流價值觀、思品類課程標準所規定的育德范疇、學生成長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價值觀問題、思想困惑以及現實生活中具體可感且大家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都可以進入主題選擇的視野,如上述案例中的以長征精神為代表的民族精神、國際理解。在學科從屬上,基本上以思品類學科為主,其他學科內容為輔。
(二)有效的主題教學應難易適宜、活動多樣
如何把握跨學科主題教學的跨度、深度是教學的難點。跨學科隨心所欲的“跨”,而是在一定范圍內“跨”,這個范圍的選定,要看其學科整合、知識整合后是否最有助于發揮其綜合育人效益的。至于主題設計的難度和深度,由于主題教學本身的特點所限,當前的確很多主題活動在開展時,其本身在知識經驗和學科邏輯上并未體現出應有的層次性和漸進性,以至于在不同年齡階段的教育中會簡單重復出現相同的主題,如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都會有感恩教育的主題,但并未顯示出隨學生認知和年齡特點變化而體現難度上的差異。為此,依據主題組織或編制的課程必須關注各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性,運用“最近發展區”原理和道德發展階段理論,使主題難度水平契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邏輯思維和發展水平。
活動方式不同,對于學生的發展所產生的作用也會各異,因此主題教學應構建起活動形式多樣、實施情境和教育內容豐富的活動體系。活動方式上如通過觀察、訪問調查、制作、實驗、游戲、比賽、角色扮演的體驗和探究活動,以及應用言語、文字、圖像、繪畫、動作等表現自己活動過程的思考和交流活動。要摒棄單純說教的德育方式,選擇讓學生親身參與、現場感受、觸動靈魂、生成感悟等喜聞樂見的方式,如情境體驗式、辯論式、角色模擬式、自主探究式等。
(三)教師組建“跨學科共同體”是有效教學的保障
跨學科主題教學,將會涉及多個學科的課程和活動,需要不同學科教師組成教學共同體,通過有效的互動交流,深入了解自己和其他學科知識脈絡,把握主題知識的內在結構和聯系,精誠合作進行主題設計與教學。
為使跨學科共同體有效運作,注意如下三個層面的問題至關重要。首先,確立共同體的核心人物。鑒于主題凸顯的“德育”屬性,決定了思品類、語文類課程教師會在跨學科共同體中起統領作用,擔當共同體的召集人、規劃師、協調員等多種角色。
其次,建立跨學科共同體教師互動交流的教研制度。學科教師不僅要熟悉自己學科的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而且還需要通過共同體內定時的交流來熟悉其他教師的課程,了解其他教師將教授哪些內容、技能;在此過程中,識別不同課程之間存在著哪些重復的區域、還遺漏了哪些重要的內容、是否符合課程標準、適合整合的潛在的區域等。通過共同體內的互動交流,尋找和發現一些不同學科都要涉及到的,需要長時間探究的,需要跨學科學習的一些共同的德育概念和主題,這些共同的主題將為跨學科主題教學的設計奠定基礎。
最后,跨學科教師共同體所應具有的特質。相對于學科教學,跨學科教學需要面對的困難與問題更多,對從事跨學科的教師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個理想的跨學科教師應具備敢于面對挑戰、勇于嘗試、對專業發展不懈追求,對教學改革充滿熱忱,并涉獵過多門學科,具備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善于合作、善解人意等。
另外,需要強調的是,跨學科德育主題教學雖能夠綜合發揮各學科育人功能,利于培育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思想道德,能夠強化學生對主題的理解,擴展視野,培養其綜合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但這種主題教學方式并不是萬能的和普遍適用的,也并非組織課程教學的唯一方式,它只是眾多教學、學習方式中的一種,它是現行學科教學的有益補充而非替代,學科教學與跨學科主題教學應辯證結合,共同發揮育人的整體效應。
文章標題:跨學科德育教學模式的發展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jiaoyu/jishu/35617.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