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教育技術論文 發布日期:2019-06-06 09:45 熱度: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有、共同、共享,促進人的幸福和社會美好的性質,其意識形態性是由統治階級主導,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性質,兩者是即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公共性和意識形態性的充分統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狀態。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公共性 意識形態性
一、何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需要先明確什么是公共性。 國外的公共 性 概 念 歷 經 德 國 哲 學 家 阿 倫 特、哈 貝馬斯和美國政治哲學家羅爾斯等人的關注和探討,其 內涵和外延多次變化。 在阿倫特那里,公共性與政治性等同。 在哈貝馬斯看來,公共性主要是公共領域和公共交往。 而羅爾 斯 則 認 為,公 共 性 的 核 心 是 公 共 理 性。 國內學界在積極引介上述學者的研究成果的同時,也 進 行了許多探討,不過目前看來,公共性仍然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
那么應該怎 么 界 定 一 個 概 念 呢? 美 國 政 治 學 家 薩托利在1984年 主 編 的《社 會 科 學 的 概 念:一 個 系 統 分析》一書中,認為界定概念應該明確其決定性屬性和伴隨性屬性。 美國的語言哲學家約翰·吉爾林在1999年的《怎樣才算 一 個 好 概 念》 一 文 中,也提出了一組界定概念恰當的 綜 合 標 準。 其 中 包 括 了 簡 約、深 度、理 論功效、現實功效,即概念要對現實世界的現象有清 晰 和對應的投射。 按照上面的標準,好的概念的標準應該是明確、簡潔和充分。 我們發現,現有的對公共性概念的定義,有的 顯 得 模 糊 而 不 夠 明 確,有 的 顯 得 籠 統 不 夠 簡潔,有的過于簡單不夠充分,有的則混淆了決定性屬性和伴隨性屬性。在筆者看來,首 先,公 共 性 是 一 種 性 質。 它 不 是 一種精神、行動、事物或利益。 其次,這種性質是一種公共的性質,公共的意思最核心的就是共有的(屬 于 大 家的)、共同的(大家要一塊參與的)和共享的(大家都可以享用的)。 第三,公共的東西并非都是好的,比如壞的社會風氣、壞的自然環境。 提出公共性的概念,就是因為學者們發現公共領域出現了許多不好的情況而希望能夠進行改變。 因此,對于公共性概念,我 們 應 該 限 定 為 是一種能夠為人和社會的發展提供保障的好的公共的性質。 綜上,公共性就是與私人性相對應 的,能 夠 為 個 人和社會的 健 康 發 展 提 供 保 障 的 共 有、共 同 和 共 享 的 性質。 這是它的決定性屬性。
作為一種性質,與 之 緊 密 相 聯 的 有 誰 的 性 質、性 質是如何體現 出 來 的。 也就是性質的表現形式、表 現 手段和表現場所、性質的衡量標準是什么、性質表現得充分的條件等。 這些問題的答案就是公共性的伴隨性屬性。 首先,只要是具備共有、共同和共享的事物就具備了公共性。 可以 是 某 一 事 物,如 道 路、廣 場。 可 以 是某一組織、機構,如社會、國家。 可以是某種行為和活動,如教 育 工 作、宣 傳 活 動。 對應的就有教育的公共性、政府的 公 共 性、互 聯 網 的 公 共 性 等 等 的 表 述。 其次,公共性的特征是公共、公開、共同,公共領域是其表現場域,公共參與是其活動體現,平等、民主、公平正義是其原則,公共 意 識、公 共 理 性、公 共 精 神 則 是 其 思 想保障。 再 次,公共性是一種積極的性質,但 有 真 假 之分。 真正的共有、共 同 和 共 享,就是真的公共性。 而出于特別的目的,打扮成公共性的模樣,最終是為了個人或集 團 的 私 利 的,就 不 是 真 正 的 公 共 性,是 偽 公 共 性。同時,公共性有程度的不同,有充分的公共性和不太充分的公共性,或者說公共性充分或不充分。 相關聯的人越多、共同參與的范圍越廣和層次越深、共享的范圍越廣和質量越好,公共性就越充分。 在階級社會里總會存在著一些不充分的甚至是偽的 公 共 性,只 有 到 了 馬 克 思 所說的自由人的聯合體中,社會 公 共 性 才 得 到 充 分 的 發 展和體現。 最 后,公共性的目標是為了公共利益。 顯 而易見,一個社區有其 公 共 利 益,一 個 城 市 有 其 公 共 利 益,一個階級、一個國家甚至是整個人類社會都有其公共利益。 不同的區域 的 利 益,有 時 候 是 不 協 調 的,比 如 一 個地區的利 益 可 能 與 整 個 國 家 的 利 益 不 協 調 甚 至 是 沖 突的。 因 此,我們在講公共性 的時候對其范圍 應有所限定。
按照上面對公 共 性 概 念 的 分 析,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公 共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能夠為個人和社會的健康發展提供保 障 的 共 有、共 同 和 共 享 的 性 質。 它 同 樣 具有多元的伴隨性屬性,其活動體現——公共參與,其活動場域——公共 領 域,其 目 標——公 共 利 益,其 原 則——平等的、民主的、秩序的、公平正義的,其精神——公共精神,其衡量標準——充 分 與 不 充 分、真 與 偽。 思 想 政 治教育能夠有許多人共同擁有、共同參與、且是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公共利益的,就是公共性充分的,僅有少部分人把握掌控、沒有許多人共同參與、僅是出于某一利益集團的利益,這就是公共性不充分的。 有的政黨或者利益集團出于自己的利益考慮,又不敢明說,還偽裝成公共性的樣子,這就是偽公共性。 把自己所認定的一些價值觀作為普世價值要求別人接受,或 者 出 于 不 可 告 人 的 目的,把實現一般性價值的特殊途 徑 或 方 式 作 為 價 值 觀 向別的國家推銷的行經,這實際上也是偽公共性。 讓偽公共性變成真正的公共性、讓不充分的公共性變得更加充分,這是思想政治教育進步的方向。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國家性的概念,本文所談 的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公 共 性的范圍是指一個國家里面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與其意識形態性的關系
1.公共性與意識形態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兩大重要屬性
在階級社會里“,不同階級、不同國家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性或階級性。 這 是 因 為 ‘ 不僅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而且統治階級要進行思想的生產和分配”。 列寧也指出在為階級矛盾所分裂的社會中,任 何 時 候 也 不 可 能有非階級的或超 階 級 的 思 想 體 系,因 而“ 在 階 級 社 會 里不同社會或國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要反映、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要求”,都要進行主導意識形態教育。 簡單來說,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性 就 是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由 統治階級主導,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性質。 意識形態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也就是說,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有了其意識形態性。思想政治教 育 也 具 有 公 共 性。“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是 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并促使其自主的接受這種影響,從而 形 成 符 合 一 定 社 會 一 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一般來說,思想政治教育是公眾教育的一部分,是國民所共有的,它由學校、媒體、社會、家庭、教育者個人共同參與,其效果能夠為公共享用。 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幫助新一代公民順利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社會化和保障社會穩定發展的作用,積極健康、實效性高的思想 政 治教育工作還能夠大大促進社會的公共利益,大 大 促 進 民眾的幸福和社會的美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公共性。
2.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和意識形態性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天然的意識形態性,也 就 是 說 思想政治教育的職責是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 一般來說,相較于公共利益來說,統治階級的利益仍然是小集團利益,是屬于“ 私利”。 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的 內 容 就 主 要 是 宣 傳 有 利 于 統 治 階 級 統 治 的 東西。“ 它既要說出它所代表的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宣布這種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又 要 竭 力 掩 蔽 這 種 根 本 利益,把人們注意力轉向細節或其他問題上……總之,意識形態既要讓你知道它愿意讓 你 知 道 的 東 西,又 要 讓 你 不知道它不愿意讓你知道的東西。”同時,教育的方式方法更多的是采 用 單 向 宣 傳 或 灌 輸 的 方 法。 思 想 政 治 教 育的公共性則要求教育內容側重于維護公共利益的公共知識和技能,教育方式方法更多的是采用公共民主探討。其次,兩者往往是相互制約的。
一 般 來 說,思 想 政治教育的公共性充分了其意 識 形 態 性 就 弱,意 識 形 態 性強了,其公共 性 就 不 太 充 分 了。 比 如 在 封 建 社 會,統 治階級為了鞏固其統治,大力宣傳等級觀念,公共性的要求則應該大力宣 傳 平 等 自 由 觀 念,此 兩 者 是 互 相 排 斥 的。在一個社會里面,統治階層為 了 鞏 固 其 統 治 地 位 和 保 護其階層利益,重視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性,通過選取對其有利的教育內容,規定充足的教育時間等手段來加強對民眾特別是青少年 的 意 識 形 態 影 響,同 時 限 制可能對其統治地位帶來不好影響的公共話題公共知識和技能的傳播。 廣大的人民大眾出于對幸福生活和美好社會的期盼 則 更 加 關 注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公 共 性。 一 旦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與意識形態性處于較大的緊張關系,民眾往往會認為思想政治 教 育 是 統 治 階 層 的 宣 傳 工具,是在“ 洗腦”,從而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排斥甚至是反感情緒,此時思想政治教育 的 意 識 形 態 教 育 很 難 取 得很大的成效。
統一關系則 體 現 在 于,首 先 兩 者 共 存 于 統 一 體 中。思想政治教 育“ 一 體 多 性”,公 共 性 和 意 識 形 態 性 是 其兩個重要屬性,并存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其次兩者在一定的條件下能夠互相促進。 在階級社會里,統治階級越是代表著廣大人民群眾的 根 本 利 益,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與意識形態性就越 是 趨 近,統 治 階 級 及 其 思 想政治教育就越具有先進性,就越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接受和擁護。 當統治階級能夠較大程度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時,統治階層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也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與意識形態性能夠得到充分的統一,其意識形態性和 公 共 性 都 將 得 到 充 分 的 發揮,其教育效果將最大化。 公共性和意識形態性的充分統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狀態。 在階級社會里,兩者的充分統一,前提條件是廣大人民群眾成為統治階級,或者統治階級 代 表 著 廣 大 人 民 群 眾 的 根 本 利 益。 這 樣 的條件,只有到了“ 人民本位”的社會主義社會才能真正具備。
三、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重要途徑
如前所述,在 不 同 的 社 會 制 度、同 一 社 會 制 度 下 的不同社會發展階段,存在著思想 政 治 教 育 公 共 性 充 分 與不充分的問題。 有的時期,思想政治教育能夠由許多人共同擁有、共同參與、且是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公共利益的,其公共 性 就 是 充 分 的。 有 的 時 期,思 想 政 治 教 育僅有少部分人把握掌控、沒有許多人共同參與、僅是出于某一利益集團的利益,其公共性就是不充分的。 有的政黨或者利益集團出于自己的利益考慮,在 進 行 思 想 政治教育時偽裝成公共性的樣子,這就是偽公共性。 有的政黨或者利益集團把自己所認定的一些價值觀作為普世價值要求別人接受,或者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把實現一般性價值的特殊的途徑或方式作為價值觀向別的國家推銷的行經,這實際上也是偽公共性。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偽公共性,其公共性自然比較不充分。隨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結構的轉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對外開放的深入和信息媒介的發達,人 民 大眾的文化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人 民 群 眾 對 于 思 想 政 治教育的公共性是否充分、是真的公共性還是偽公共性有了較強的判斷力。 一般來說,人民群眾更加關注的是公共利益,他們對于思想政治教育 的 意 識 形 態 性 往 往 存 在著一些排斥心理。 可以說,在重視意識形態性的同時對公共性重視不夠是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夠強的重要原因。
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重要途徑。 其一,隨之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進一步顯現,社會大眾對思想政 治 教 育 的 阻 抗 心 理 將 逐漸降低,從而 有 助 于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接 受。 其 二,民 眾用公共性的標準觀照思想政治教育,發 現 統 治 階 層 所 倡導的治理理念是為了增進公共利益、是為了促進幸福生活和美好社會的達成,民眾將對 統 治 階 層 更 加 的 理 解 和擁護。 其三,隨之公共性的提高,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科 學性和吸引力也將大大增強,這有 助 于 提 高 思 想 政 治 教 育的效果,從而 有 助 于 其 意 識 形 態 性 的 發 揮。 一 般 來 說,僅強調意識形態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說理性不夠,更 多 的是采用灌輸、告 知、宣 傳 等 方 式,以 不 證 自 明、自 我 標榜,甚至是借 助 于 迷 信 的 方 式。 如 封 建 社 會,統 治 者 就提出過“ 真 命 天 子” 的 說 法 欺 騙 群 眾。 公 共 性 要 求 關注的是大家普遍關心的公共問題,以公共利益為出發點,以最廣大民眾的幸福為歸宿,然 后 圍 繞 問 題 進 行 扎 扎 實實的現實材料搜集和理論分 析,其體例更多的是采用提出問題、分析 問 題、解 決 問 題 的 模 式,其 科 學 性、可 信度、吸引力較高,且符合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模式,可接受性較強。 時至今天,傳統的意識形態的灌輸方法已經成效日減,應該換之于科學和理性的方法。 意識形態“ 盡管它們的起源必定偏于一方,但 卻 都 必 須 有 一 種 普 遍 的訴求。 因為,隨著更多的群眾參與政治…唯一有望獲得普遍接受的,是建立在理性和 科 學 這 些 明 顯 的 普 遍 觀 念基礎之上的方法”。 其四,隨之公共性的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者將能夠對許多的公共 現 象 和 公 共 問 題 發 聲,提 高其在公共論壇的話語影響,擴大其對社會大眾的影響力,也便于與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界進行話語形式上的對接和順暢地交流和探討,有利于 在 國 際 上 宣 傳 我 們 的 思 想政治理論,增強我們的“ 軟實力”。
參考文獻:
[1]Giovanni Sartori.Guidelines for ConceptAnalysis.in Giovanni Sartoried., SocialScience Concepts:A Systematic Analysis,Sage,1984.22.
[2]馬 克 思 恩 格 斯 選 集.第 一 卷 [M].人 民 出 版 社,1995.98.
[3]列寧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326
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相關論文期刊你還可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運用技巧實施》
文章標題: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jiaoyu/jishu/40292.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