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中學教育論文 發布日期:2021-04-07 09:12 熱度:
古詩詞是古代先賢留給我們的瑰寶,詩詞呈現了許多美好的世界和偉大的靈魂。但是,由于古詩詞離學生太過遙遠,學生往往對古詩詞缺乏學習興趣。對此,筆者根據古詩詞本身的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總結出了一套有趣又實效的教授古詩詞的策略,為學生打開一道引領他們熱愛古詩詞的大門,讓他們感受到詩詞所傳遞出來的對天地之間人生萬物的關懷。
一、品味語言,領悟詩詞意境
詩詞是高度凝練的語言藝術。曾有詩云:“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從這些詩句可以看出,詩人在用字上很下功夫,非常講究斟字酌句,以及用字的反復推敲。這是學生要學習的地方,也是詩詞吸引讀者的地方。教師在講解古詩詞時如果只是簡單地翻譯一下,不讓學生細細揣摩,就辜負了詩詞這一美味的精神盛宴。所以,在詩詞教學中,品讀詩詞語言是深入體會詩歌意境,真正走進詩詞殿堂的必經之路[1]。筆者認為,品語言就要抓住詩句中的關鍵詞語或詩句。一首詩詞中最能抒發詩人情懷的關鍵詞語或詩句,就是我們常說的“詩眼”。“詩眼”猶如人眼,是最傳神、最精練的。“詩眼”可以是名詞、形容詞,甚至是副詞;“詩眼”可以在詩句中,也可在題目中。例如,陸游的《書憤》中,一個“憤”字概括了這首詩的情緒基調。李清照《如夢令》中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幾句也是出神入化之筆。這里的“綠”指的是綠葉,“紅”指的是紅花,作為點睛之筆的就是“肥”和“瘦”。葉子經過雨水的滋養茂盛而肥大,花朵遭受雨打反而凋謝稀少,這是葉子和花經過雨水洗禮后兩種狀態的對比。更深一層,“綠肥”暗示了盛夏即將來臨,“紅瘦”預示著春天正漸漸消逝,也表達出詩人憐花惜春的感情。學生在品這些詞語時能感受到詩詞的無窮魅力。有些詩句僅憑借教師的講解,學生很難體會到這些詩句的妙處。所以,在教學中,筆者往往用替代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比較、體會。例如,詩句“海日生殘夜”中,“生”字換成“升”好不好?在比較中,學生能夠感受到詩人用字的精準與神妙之處。所以,辨析“詩眼”對鑒賞詩歌的意境、理解詩人的感情尤為重要。當然,分析“詩眼”也不需要面面俱到,只要選擇一兩個恰當的角度切入,便可使學生厘清詩詞的感情脈絡,體會詩詞的意境和主旨。
二、抓住意象分析,感知意境
選入中學課本的古詩詞都是詩詞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很多詩詞極具畫面感。而這種畫面感往往是靠一個個意象來呈現的。多個意象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了詩詞的意境[2]。所以,在幫助學生理解、鑒賞、品讀詩詞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帶領學生從意象入手。意象在詩詞中往往是單獨的個體,并且是比較穩定的。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兩句,寫的是明朗的天空、干凈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碧綠的柳條。這幾個意象就為讀者描繪出一幅色調清新、賞心悅目的風景畫。但這兩句只是在講風景嗎?一切景語皆情語,好的作品沒有不帶感情的風景,感情就在客舍與柳色當中。柳樹是古代人眼中的送別樹。柳的諧音是留,代表送別人依依不舍的感情,是古人送行的“伴手禮”。雖然詩中只是描寫了柳枝,但是這綿軟的柳枝中蘊含著如柳絲一般深深的情誼。這樣的感情是藏在景色中的,也就是在這些意象的描寫中,并沒有直接表達出來,這就是詩歌的韻味。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意象,筆者還會帶領學生做“擴句”。例如,在教學《次北固山下》一詩中,在學生讀完“海日生殘夜”一句后,筆者就提出這樣的問題:“殘夜是什么顏色的?在殘夜中生出的太陽是什么顏色的呢?殘夜中的大海是什么顏色的呢?等太陽完全出來后,江面又是什么顏色呢?”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雖然江上還是漆黑一片,但是一輪充滿希望與生命力的紅日即將從海上生出。從殘夜中升起的太陽這一意象,便將光明在黑暗中生出的生機與力量一筆寫出,氣勢恢宏闊大,學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生動的盛唐氣象。
三、注重詩人的創作背景,體會詩詞情感
在理解詩詞前,教師要帶領學生先認識詩人,了解詩人是在怎樣的情景下完成的作品[3]。詩人的性格、人生經歷,甚至是婚姻情感等,都會影響作品的基調。作品和詩人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讀詩先“讀人”,這就是知人。例如,李清照年少時家庭優渥,所以會寫出“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的明朗詩句,體現出少女的歡快;婚后與趙明誠的琴瑟和諧,才有了“一種相思,兩種閑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相思情懷;南渡后夫死國破,才有了“物是人非事事休”“載不動許多愁”的悲苦之句。詩詞作為抒發作者情感、志向的載體,必定會受到作者所處的社會、時代的影響,深深印上時代的烙印。所以,教師在引領學生走進詩詞作品時,不僅要認識詩人,還要先帶著學生走進詩人所處的時代。論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例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這首詩如果從表面字意上來看,表達的是相逢的驚喜,而實則感慨萬千。簡短的四句詩就是一部濃縮版的“長恨歌”。想當年,唐朝正處于輝煌的鼎盛時期,岐王、崔九、杜甫和李龜年也正值青春年少,壯懷激烈,意氣風發。如今,盛唐氣象已不再,經過安史之亂后,唐朝已經走向衰敗,也到了“落花時節”。詩人與李龜年流落江南,生活窘迫,他們已經到了人生的“落花時節”,身世之感與家國之恨一齊涌至心頭,怎不能感慨萬千!在講解古詩詞時,對于詩人的身世、創作社會背景,教師要進行深入挖掘,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找資料,課堂上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去交流[4]。這樣對于學生把握詩詞的創作感情,掌握鑒賞詩詞的方法具有不可小覷的作用。
四、詩而歌之,體會再次升華
在古詩詞教學環節,很多教師重文本分析、解讀,而輕誦讀,即便背誦也是死記硬背。詩人是把四聲的變化體現在詩詞創作中的,所以詩詞講究格律,有非常強烈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具有音樂美。李白的《將進酒》中的“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短促的句子,急促的節奏,就好像敲起了急促的鼓點。學生通過吟誦歌唱,就能感受到宴會的熱鬧與喧囂。誦讀能幫助學生感受節奏的變化,獲得對詩歌深層次的理解。對于古詩詞的朗讀,教師示范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教師要充分備課,把握準確詩詞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誦讀時輕重緩急要拿捏到位,為學生做好引領。其次,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朗讀時間,根據學生的朗讀情況給予朗讀技巧的指導,如停頓,有的是語法停頓,有的是感情停頓,讓學生明白節奏停頓在詩詞誦讀過程中的重要性。學生只有在聲調的抑揚頓挫間,在朗朗上口、悅耳動聽的節奏中,才能真正感受到聲韻之美、音律之美,感受到古詩詞的無窮魅力,提高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
結語
通過學習古詩詞,學生不僅能了解華夏文明發展史,還能看到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潤澤心靈。因此,教師應充分挖掘和理解古詩詞的內涵,靈活采取多樣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學好古詩詞,接受古詩詞所蘊含的文化和情感的熏陶,提升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陳海軍.中國古典詩詞意象例談[J].湖北招生考試,2003(10):5-7.
[2]阮凌瀟.從詩歌“二美”主張角度淺談中學語文古詩詞教學[J].才智,2018(35):95.
[3]張風莉.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入[J].學周刊,2021(11):57-58.
[4]王艷玲.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初中古詩詞教學研究[J].課外語文,2021(07):67-68.
作者:黃曉紅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相關推薦中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芻議
文章標題: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jiaoyu/zhongxue/45402.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