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建筑設計論文 發布日期:2016-07-07 11:44 熱度:
橋是一個為全社會服務的公益性建筑,它與社會的發展繁榮和人們生產生活的便利息息相關。在整個轉河的景觀設計中,橋涵的結構設計與裝飾設計也是工作的重點之一。因此在符合城市總體規劃,滿足城市交通和通航的要求的同時,實現“一橋一景”。
《世界橋梁》雜志創辦于1973年,原名為《國外橋梁》,于2002年更名。現由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主管,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主辦,中鐵大橋局集團武漢橋梁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出版。主要刊載世界橋梁工程領域的發展動態,包括設計理論、施工技術及管理、建筑材料、試驗研究及理論計算等方面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探討,并重點突出報道世界各國橋梁工程領域的新理論、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新方法及最新科研成果。
1 &前言
轉河是2002年我市重點工程之一,是水利部門轉變治河思路,提出“以人為本,少留人工痕跡,宜寬則寬,宜彎則彎,人水相親,和諧自然”的新治河理念,恢復歷史上的轉河,打通北環水系,實現三環碧水繞京城所建成的城市景觀河道。新挖轉河根據不同河段特點在3.7公里的水域上建造了“歷史文化園、生態公園、疊石水景、濱水游廊、親水家園、綠色航道”六個景區。
轉河沿河新建13座橋梁,要求新建的橋既符合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又要與河道景觀相配,同時考慮文物保護。建設中對每座橋結合鄰近的景區、公園或小區,使橋型、欄桿、裝修材料上各具特色,對橋底、橋側、橋面、欄桿的裝修標準要求較高,做工考究、精細,并輔以燈光照明。橋梁的結構設計和裝飾設計花費了設計人員不少心血,在諸多橋梁方案基礎上,經反復比較后確定,使13座橋梁做到了“一橋一景”。并根據文物部門和水利史專家意見,將古高梁橋亮出。
2 &轉河上橋梁的特點
2.1 &數量多,長度大
轉河3.7公里河段內,按城市規劃要求共有橋涵13座,平均不到300米一座。其中京包鐵路暗涵40米,學院路橋88.1米,新街口外大街橋61.5米,13座橋涵總長度將近385米,占河道全長的10.4%。
2.2 &橋涵的位置重要
北京城市的建設速度快,而轉河處在城市中心區,其中清華南路暗涵、學院路橋、東小村路東橋、東小村路西橋、新街口外大街橋五座橋都在城市交通主干道上。轉河又與京包鐵路相交,長河橋、叉車廠橋、木材大廈橋、地鐵車輛段橋及國管局小區內兩座橋兩岸都是新建的居民小區。
2.3 &結構形式多樣
根據橋涵所處的位置和條件,采用不同的結構形式。其中閉合箱涵6座,均處在河道與城市交通主干道和鐵路交叉處,梁式橋4座、鋼筋砼剛架橋2座、拱橋1座。
2.4 &不同的設計單位
為了滿足城市規劃的要求,轉河上橋梁設計根據不同特點和要求由三家設計單位設計。通過城市交通主干線上的橋涵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根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要求設計,穿京包鐵路橋涵由北京鐵路局設計院依據北京北站規劃設計,河道上的其他橋由轉河主設計單位北京市水利規劃設計研究院設計,為了實現“一橋一景”的要求,由北京市水利規劃設計研究院負責對沿線所有橋做出橋梁的裝飾設計。
3 &轉河橋涵設計
3.1 &設計原則
3.1.1 &要符合城市總體規劃,滿足城市交通功能要求;
3.1.2 &滿足防洪、排水、供水、水資源調度及通航要求;
3.1.3 &注重文物保護;
3.1.4 &橋涵裝飾在不影響橋梁主體結構安全前提下,滿足防洪、排水、供水及通航要求外,橋梁裝修的樣式及欄桿形式,應根據不同河段的景觀及周邊環境,經多方案比較后達到“一橋一景”;
3.1.5 &橋涵燈光布置要滿足夜景照明效果的要求;
3.1.6 &裝修材料要環保,不影響水質。
3.2 &滿足交通要求
轉河沿線13座橋梁,每座橋除道路規劃要求外還有特點。學院路橋位于學院路上,是西二環向北出入的主要干線,交通流量大。由于河道開挖,橋兩側單位出行被隔斷,東側木材大廈提出把橋涵加長或在學院路橋東側10米處再建一橋的方案�?紤]到學院路橋橋長已經88.1米,加長就會形成在學院路橋與木材大廈橋間不到100米的河道內形成三座橋,對轉河景觀效果影響太大。經反復研究,確定學院路橋不加長,木材大廈車輛采用單進單出的方案,即從學院路橋東輔路進入,沿濱河路從木材大廈橋出行。同時又為西側金運大廈車輛出行留了專用通道。這樣既滿足道路要求,又照顧河道景觀效果,單位也滿意。
轉河主干道上的橋梁均按道路規劃做了路面恢復,每座橋均經市規委核定批準修建。橋梁施工前,與市交管部門、鐵路部門制定了周密的交通導流方案,確保交通安全通暢,又保證了工期。
3.3 &滿足通航要求
轉河建筑物設計標準按20年一遇洪水設計,100年一遇洪水校核。
跨河橋梁不在河道水面內布置橋墩,橋梁底高程為100年一遇規劃洪水位加0.5米超高,或常水位加2.5米,實現通航。并在滿足橋梁、道路使用的同時,確保航運安全。鑒于京包鐵路軌頂高程為49.2米,按照結構要求京包鐵路暗涵洞頂為47.7米,通航水位46.0米,僅有1.7米凈空,為轉河通航的控制條件,采用8人座小船,滿足了通航要求。
3.4 &古橋梁的保護
轉河上,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橋梁——高梁橋。高梁橋位于西直門外,建于遼代。經清末民國初年改建過的一座單孔石拱橋。1982年在長河污水截流及整治工程的西直門暗渠工程中,清代高梁橋又做了一次改建。傳說中,高梁橋的得名,是因為當年劉伯溫奉命修建京城,把好山好水全部搬到了北京。因此惹怒了掌管水系的龍神。龍神在大怒中將全城的水偷走。劉伯溫發現后立即派手下名為高亮的大將追趕。在擒獲返回的途中,龍神掙斷繩索逃跑。臨跑前還將裝水的水車推入長河。高亮怕皇帝怪罪,跳入長河。從此他跳河的那座橋偕他名字之音,稱為高梁橋。
鑒于古高梁橋的歷史地位,市水利部門與市文物部門研究,確定在轉河施工中將高梁橋亮出來。設計認真聽取文物部門的意見,遵從保留現狀,對基礎不擾動的原則,完整保留現狀高梁橋西側的水槽、鉸關和平臺。為了達到更好的景觀效果,在亮出高梁橋的同時將清華南路暗涵與原暗涵進口及長河故河道作為整體統一考慮。
為與高梁橋相協調,在不影響行船的條件下,將清華南路箱涵的上下游洞口裝修成拱型,采用與高梁橋形式相同的砂巖欄桿。在所選石料的顏色和砌法上做了認真的考慮,經各方案比較后確定了方案。達到了較好的景觀效果,又更加突出了古高梁橋和長河古道。
3.5 &橋梁裝修
在不影響橋涵主體結構安全,并滿足防洪、排水、通航等功能下,結合轉河景區和周邊環境,對13座橋涵進行裝修,達到“一橋一景”。
京包鐵路涵為兩孔箱涵,箱涵上游洞口采用仿石裝飾,從上游看橋就像一頭大飛象在戲水。下游結合“疊石水景”景區裝修成一棵大榕樹。疊石水景末端學院路橋上游洞口裝修成樹纏相藤橋。對兩橋采用先進的紅外線控制橋口及疊石水景段流水,做到“船到水落、船走水止”。
轉河第五段景區為親水家園,河右岸為金暉嘉園和遠洋風景,現代化居民小區,河邊碼頭、水榭、綠化景觀很美。在親水家園兩側為東小村路西橋、東橋,河道為仿木欄桿。西橋下游洞口進行仿木橋裝飾,東橋采用GRC材料貼面,以西洋橋風格進行裝修,有“美人橋”之稱,為觀賞親水家園、綠色航道優美景觀的人們提供了場所。
3.6 &橋梁的夜景觀
根據河道夜景照明要求,河道沿線布設了園路燈、草坪燈、庭院燈、投光燈、景觀燈等照明設備,濱河路與景區采用不同燈型。沿河橋梁裝上輪廓燈,主路的橋內安裝了吸頂燈,兩側安裝彩燈。并對橋涵內部采用納米材料進行噴涂,使燈光與顏色和諧。通過燈光點、線結合,烘托出橋梁鮮明的空間。
4 &體會
轉河工程自2002年5月15日開工,2003年9月30日舉行竣工通航儀式,向市民交上了一份比較滿意的答卷,回首轉河工程奮戰的場面,有以下幾點體會:
4.1 &全新的治河理念是根本,轉河治理改變了傳統的治河模式,提出“以人為本,生態治河”的城市河道治理的新理念,是轉河工程順利竣工的根本。
4.2 &明確的主題思想。在新思路、新理念的指導下,設計人員有了明確的轉河設計主題思想,結合古長河的歷史和現代的建設,確定了“歷史連接未來”的主題,做出了“歷史文化園、生態公園、疊石水景、濱水游廊、親水家園和綠色航道”六大主題景區。景觀設計方案得到市規委和市領導的批準。
4.3 &要認真做好前期工作。工作越細越好,要提前考慮到可能會發生的情況,緊密的與市有關部門配合,對出現的情況找到行之有效的處理方案,不造成工作上的被動。
4.4 &各部門密切配合。轉河橋多,過橋管線多,設計、施工單位也多,需要處理的交叉配合也就特別多,因此要求各有關設計、施工單位間必須密切配合把工作做好。
4.5 &橋梁裝修必須經過方案比較確定。每條河道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橋涵裝修要與河道文化內涵息息相關。裝修方案需經過反復比較,結合橋梁功能、河道景區及周邊環境綜合考慮后再確定,避免倉促施工后,效果不理想重新進行設計、施工,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文章標題:轉河橋涵施工設計要點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ligong/jianzhusheji/32157.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