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農業環境科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8-11-09 11:17 熱度:
農業建設管理治理中的各項措施與技巧方針是當前農業環境的重要方面。這篇文章講述了農業環境治理方面的重要要點事項。
摘要: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但隨著農村經濟社會水平的迅猛發展和農村工業化的快速推進,農業農村環境污染,尤其是面源污染問題日趨嚴重。陳錫文較早就深刻指出,當前農業發展和環境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已經到了非常尖銳的程度。加強農業環境治理對于推進全面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農業環境,污染治理,體系構建,農業環境類論文
1農業環境污染問題突出
1.1農村水體污染嚴重,富營養化突出
“70年代淘米洗菜,90年代水質變壞,到了現在魚蝦絕代”是當前農村水體和水源污染的真實寫照。造成這種境況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農業傳統生產方式導致廣大農村地區長期、大量和不合理使用農藥和化肥,使得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嚴重污染;二是污染嚴重的工礦企業向農村地區大量轉移,無序排放導致農村水體遭到嚴重破壞;三是畜禽養殖業帶來的糞便、污物等廢棄物直接或只經過簡單處理排入水體加劇了水體污染;四是農民生活和生產習慣不良所致,污水、糞便、作物秸稈以及殘留農膜等廢棄物直接傾倒于河道或其它水體之中,用過的化肥袋和農藥瓶隨手扔入水體或在水體中洗刷。
推薦期刊:《環境保護科學》是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沈陽環境科學研究院主辦的綜合性學術刊物,亦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本刊以反映環�?萍碱I域的熱點問題為宗旨,內容涉及環境科學各個領域,主要刊登環境科學領域的新成果、新技術、新方法,環境管理的新理論、環境科學發展的新動向等方面的學術論文。讀者對象為從事環境保護工作的管理、科研、工程技術人員、大專院校環境科學及相關專業師生及有關專家學者。
1.2山林受到污染破壞,土地荒化嚴重
一些農村地區長期過度砍伐,對山林保護不善,濫采亂挖的狀況屢禁不止。例如,違規將山林平整為耕地,山林承包者為養殖而對林木亂砍濫伐,違背科學的礦產開采以及工廠、房屋和道路建設等,這些行為對山林和山體破壞極為嚴重,農村山林面積日益減小,土地趨向荒化,對農村水土保持和可持續發展造成嚴重影響。另外,由于城鄉之間扭曲的環境定價機制,農村資源環境相對廉價,環境監管相對薄弱,促使一些不法分子將城市垃圾和污染物轉移到農村地區一些山體中傾倒,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1.3耕地土壤酸化板結,地力持續下降
造成耕地土壤酸化板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目前農業生產中大量施用化肥、農藥和塑料地膜所引起的。據有關研究顯示,施用的化肥只有大約1/3能夠被農作物吸收,而余下的則進入大氣和滯留于土壤中。到目前為止,不科學、不合理的化肥施用方式已經陷于一種“化肥過量施用→土壤板結→地力下降→加大化肥施用量→地力進一步下降”的惡性循環。另一方面,當前劇毒農藥的施用仍然沒有得到有效禁止,而塑料薄膜的普遍使用和缺乏有效的回收技術也是造成耕地污染的重要因素。
2農業環境治理存在的問題
2.1農業環境治理法制不健全
農業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我國已頒布的有關條例有《農田灌溉水質標準》、《農藥安全使用標準》、《農業環境保護工作條例》、《農業環境監測條例》等。此外,在《水污染防治法》、《環境保護法》、《土地管理法》和《漁業法》等法規中也有相關規定。盡管涉及農業環境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規很多,但這些法律基本不涉及農業非點源污染,或者只是點到為止,法律條文不細化,針對性不強,缺乏法律強制力,再加上執法不力,致使農業環境污染的治理效果不佳。
2.2農業化學投入品利用率偏低
我國的化肥使用量占世界的35%,相當于美國、印度的總和�;�、農藥等化學投入品的大量使用,帶來了嚴重的農業環境污染問題,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與身體健康。2015年我國水稻、玉米、小麥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為35.2%;農藥利用率為36.6%。目前美國主要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50%左右。歐洲主要國家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65%左右。歐美發達國家主要糧食作物的農藥利用率在50%~60%。由于我國不論是化肥利用率還是農藥利用率與發達國家相比都有較大的差距,因而,我國的農業環境污染問題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也更為嚴重。
2.3農業污染治理資金投入不足
農業環境污染治理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養殖業產生的畜禽糞便、農用地膜、農作物秸稈等廢棄物的資源化再利用、無害化處理等都需要大量資金。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高效緩釋復合肥料的研制也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雖然我國每年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環境整治,但這部分資金主要用于污水處理廠及其配套設施,對于農業面源污染的投入甚少,而且資金主要投入城市工業污染的治理,農業幾乎無法從財政上得到環境治理資金的支持。而村鎮兩級普遍財政困難,缺乏農業環境污染治理的資金,這樣就造成了農業污染治理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的局面。
2.4農業環境污染檢測、監管不力
近年來,我國對于環境污染的治理工作越來越重視,各級政府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對環境進行檢測和監管。但由于資金、人力資源等方面的限制,政府把資金、人力重點投向了城市工業污染的治理,而在農業和農村的環境治理則明顯投入不足。一些政府及部門在發展經濟的壓力下,對農業環境污染的檢測與監管力度不夠,導致農業成為環境監測、監管的極為薄弱地帶。
3農業環境治理體系的構建
3.1完善農業環境治理的政策體系
完善農業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細化法律條文,加強針對性,使其具有更強的法律效力,盡快出臺《土壤污染防治法》,使農業環境治理有法可依。加強對農業環境的檢測,及時準確的掌握各地農業環境污染狀況、危害程度、發展趨勢等。建立農村養殖業環境檢測體系,加強對養殖企業的監管,嚴格養殖企業糞便無害化處理,避免養殖業發展對農業環境的危害。成立農業環境保護治理協調機構,協調區域內農業、環保、水利等部門對農業環境開展綜合治理。
3.2建立多元化的投入體系
建立多元化的投入體系,是有效治理農業環境污染的條件保障。應加大政府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環境治理的投入力度,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各級財政對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重點生態功能區域轉移支付力度。同時應建立政府、企業和社會等投資主體共同參與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農業環境治理投融資體系,逐步拓展風險投資、社會融資、以獎代補、股權投資、保險等多元化的投入方式,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民間資本等參與生態保護建設。
3.3發展環境友好的農業技術體系
提升對畜禽糞便、農用地膜、農作物秸稈等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的技術水平,研制生產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高效緩釋復合肥料等,建立環境友好的化肥、農藥使用技術規范,采用平衡施肥法等有效措施,提高化肥、農藥的利用效率。改變耕作方式,利用間作、套作、輪作等方式減少病蟲害的發生,使用生物防治技術,減少農藥的使用。采用深耕技術,秸桿還田,增施農家有機肥,培肥地力,提高土地的保肥保水能力,減少化肥施用對農業環境的危害。
3.4構建農業循環經濟體系
農業循環經濟實現了在農業內部層次的物質和能量的相互交換,對廢棄物進行再利用,其所體現的和諧發展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對節能減排、降低污染、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農業資源和環境等具有重要意義。如過去對農作物秸稈,不但沒有充分利用,而且地頭焚燒、隨處堆垛等還造成了對農業農村環境的污染;如今可作為食用菌基料、生產沼氣原料等,實現了“變廢為寶”和減少污染的雙贏。構建農業循環經濟體系,應立足于當地的資源條件和農業產業基礎,堅持綠色發展的理念,按照“資源→農產品→農業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積極拓展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最終實現物質的多級循環利用和對農業環境有害因子的最小甚至是零排放。
文章標題:農業環境治理新發展狀況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nongye/huanjing/39518.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