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農業經濟科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6-08-27 15:39 熱度:
文章對國內外農產品物流模式的相關理論和實踐進行了綜述。按照時間框架,將研究內容歸納為農產品物流模式的基礎性、探索性以及創新性研究三個層面,研究視角也包含了物流主體視角、供應鏈視角以及循環經濟視角。最后,對研究的內容、方法和與本國國情相結合方面進行了評述,并指出了未來農產品物流模式研究的方向。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全面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切實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學報成立之初,便確立了“依托學校學科優勢,辦出刊物特色”的主導思想,在欄目設置上,不搞大而全,堅持少而精,所設置的欄目“農民•農村•農業研究”、“經濟管理”、“公共管理•土地管理”和“農史研究”均依托學校優勢學科,具有較強的研究實力。
0 引 言
科研單位以及學術界也展開了對農產品物流相關問題的廣泛研究。與城市物流相比,農村物流具有分散性、季節性、差異性、多樣性等特點,物流基礎設施落后、運輸成本高、能耗大、信息流動不暢等問題更是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農產品的“賣難”問題,傳統的粗放式、單向、高能耗、高排放的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物流的發展需要,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集約高效的綠色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是現代農村物流發展的必然趨勢。鑒于此,本文對國內外農產品物流模式的相關理論與實踐進行綜述,以期借鑒先進發達國家的農產品物流發展經驗,從而更好地指向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建立。
農產品物流最早起源于美國。相關概念出現于1901年的美國政府關于《農產品流通產業委員會報告》中,揭開了人們認識農產品物流的序幕。20世紀80年代,物流的概念傳入我國,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物流的理論、政策、供應鏈管理以及物流外包等層面。隨著物流理論的深化,一些學者才開始將其引入農產品流通領域。從流通模式、交易方式、倉儲運輸條件、信息流通方式、食品安全保障等方面分析了我國農產品物流發展中存在的問題[1]。概括說來,目前關于農產品物流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農產品物流模式的基礎性研究
20世紀中前期,關于農產品物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其概念及其職能的界定以及解釋,從農產品特性、交易主體、銷售等方面對農產品物流模式做了一定的基礎性研究。在接下來的100多年里,眾多專家學者圍繞農產品物流相關理論展開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如Vaněcek[2]對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詳細物流環節進行了劃分,并通過實證確定了不同物流投入和產出之間的關系。Sandholm[3]首先從網絡構建和算法方面研究了農業電子商務的交易機制。孫煒[4]采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探討了黑龍江農產品物流的發展模式,介紹了農產品物流的涵義、分類和特點,并對現行農產品物流模式的種類、特點及適應范圍進行了描述性分析。這些農產品物流理論的相關研究,為農產品物流的快速發展以及綠色高效的新模式構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 農產品物流模式的探索性研究
早期的研究為農產品物流的發展與探索做了良好的鋪墊。20世紀中后期,農產品物流研究的視角明顯擴大,所涉及的問題也明顯增多,漸趨成熟。在農產品物流實踐領域形成了三種典型模式:以美國、加拿大為代表的超市主導型物流模式,該模式下農產品銷售以產地直銷為主;以日本、韓國為代表的農協組織下批發市場主導型的農產品物流模式;以法國、德國和荷蘭為代表的政府扶持型公益批發市場的西歐模式。在農產品物流模式的研究方法和對象上也趨向精細化,其研究領域涵蓋了農產品分銷系統中的食品供應鏈研究、生鮮農產品、林產品以及冷鏈物流系統等眾多領域。如Alan對英國食品供應鏈的運輸效率進行了相關分析[5],Ray Collins以澳大利亞柿產品加工業為例,提出了“在新興農業中發展供應鏈”[6]。
與國外相比,國內農產品物流的發展相對緩慢,隨著政府對“三農問題”的逐漸重視,農業物流尤其是農產品物流的研究與發展問題也逐步被提上日程。倪秀英認為當前我國企業物流模式應從我國基本國情和物流業的發展現狀出發,企業自營、第三方物流、物流聯盟等多種模式共同發展[7]。這為農產品物流模式的發展和探索提供了有價值的借鑒。
從國內外農產品物流研究的內容上看,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2.1 特殊農產品物流模式研究 農產品是指來源于農業的初級產品,種類豐富包括糧食、蔬菜、瓜果、水產品、林產品和動植物等幾十種類別。與一般產品相比,農產品由于其自身具有的易腐性、高損耗、分散性、季節性等特征,對物流的要求更高,因此其在包裝、存儲和流通方面存在很多共性的同時,又包含各自不同的特征。針對不同的農產品進行研究有助于將模糊的問題具體化,對于農產品產業效率的提高推動作用巨大。Omar和Villalobos建立了一種混合規劃模型,既考慮價格估計和資源可用性等傳統因素,也考慮價格動態、產品腐爛、運輸以及庫存成本等通常被忽略的因素,用以指向墨西哥西北部的大型鮮活農產品種植者的生產和物流配送[8]。Pornthipa對泰國山竹的物流成本結構進行了分析,認為應鼓勵農民之間以及農民與收購者之間的合作,減少山竹流通過程中的非增值活動,構建物流新模式[9]。楊光華對發展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模式進行了研究[10];李學工從實踐的角度,以山東壽光蔬菜業為主要分析視角,探討了農產品進入超市的流通機制及商業物流模式[11]。肖紅則通過研究鮮活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關鍵問題,找出了鮮活農產品價格偏高的主要原因[12]。
2.2 農產品物流模式比較分析
發展中國家的農產品物流水平較低,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方面都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因此,通過對比分析查找本國農產品物流的優勢與不足,借鑒發達國家先進的物流實踐經驗就更顯得尤為必要。目前關于農產品物流模式的對比分析主要從兩個角度開展:不同國家的農產品物流模式的對比;以及同一地區開展不同類別的農產品物流模式的效益比較。關于不同國家的農產品物流模式的比較涉及美日法等不同國家,如日本學者富責健一在《中日農產品優勢對比分析》中認為中國農村產業化是個歷史性問題,電子商務的發展會更有利于農村物流體系的建立,促進農村產業化進程。滕玉英對比分析了中日兩國農產品物流條件的異同,通過分析兩國農產品物流體系以及支撐農產品物流體系的主要因素,結合日本發展經驗,為我國發展農產品物流提供了有效的借鑒[13]。Zuurbier對法國、美國、荷蘭的零售商及中間商從供應鏈的角度進行了研究,認為減少成本、提高效率的方法是進行垂直協作。賀峰在系統分析和考察歐盟和日本等主要國家農產品物流體系的運作模式的基礎上,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例,構建了我國農產品物流新模式[14]。
與此同時,對同一地區采取不同物流模式的研究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以定性分析為主。以我國為例,現有的農產品物流模式主要包括批發市場主導型、大型農業企業主導型、農超對接型、物流園區型和農民合作組織主導型等幾大類。幾種模式的共性為通過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縮短流通渠道,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
2.3 國內外農產品物流經驗借鑒
農產品物流發展的理論與實踐起源于歐美,在西方國家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以美日英法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在農產品物流領域已經形成了幾種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模式,其成功經驗值得我國借鑒。Ana認為農產品行業物流供應系統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原材料從農村運送到加工廠的收獲和運輸,并采用離散模擬技術研究了甘蔗的物流接收過程[15]。黃勇認為我國農產品物流發展緩慢是制約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推進我國現代農產品物流發展應加快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投入;培育和壯大農產品物流主體,加快農產品物流信息化建設;加快農產品物流標準化進程;優化農產品物流管理的組織結構;加快制訂和完善相關法規以及建立中國式的農產品物流組織[16]。韓一軍等在借鑒國外農產品物流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從中國各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經濟發展階段和農業發展現狀等實際出發,提出發展中國農產品物流的思路[17]。Peter和Jacqueline對荷蘭的農業產業化知識門戶進行了研究,認為圍繞農業物流知識門戶網站,以跨越不同產品為導向的生產集群是一個合乎邏輯的結果[18]。Fernanda制定了葡萄酒行業的物流績效測量框架,包括3個抽象層次,簡化了葡萄酒物流供應鏈的性能分析[19]。賈會棉認為我國農產品物流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比較落后,已成為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瓶頸,分析借鑒發達國家農產品物流經驗,對促進我國農產品物流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分析美國、日本農產品物流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對比探討了我國農產品物流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的對策措施[20]。
3 農產品物流模式的創新性研究
傳統的物流模式通常伴隨著大量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與高排放等不和諧因素。隨著環保問題的顯現、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對降低成本的需求,綠色物流、低碳物流、物流電子商務等也越來越頻繁地進入農產品生產銷售運輸領域。而就研究視角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3.1 物流主體視角
農產品物流主體多元化及其良性互動是構成農產品物流模式發展優化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不同的物流組織形式對農產品物流效率有較大的影響。圍繞農產品物流主體的選擇問題,國內外學者也進行了大量的嘗試。如Alessandra從文學的視角對1989到2006年以來的有關第三方物流主體的研究進行了詳細完整的審查[21]。張旭輝認為以批發市場為主導、以中介組織為中心,以第三方物流為核心的生鮮水果物流模式構成了我國農產品物流的主體[22]。任連娣依據農產品生命周期各環節所涉及領域,將農產品物流主體分為行業監管主體、產品產銷主體、服務供給主體、消費需求主體;通過對各主體以及交易方式等方面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規范市場監管主體行為、提升產銷主體功能、完善市場服務主體功能、保障消費需求主體權益、創新交易方式等若干優化農產品物流模式的建議,以期實現農產品物流的健康快速發展[23]。Robert和John通過對美國500家大型企業的調查,發現這些大型公司的經營成本的節省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第三方配送業以及電子商務的開展[24]。李青等在對大連市農產品物流現狀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對基于電子商務農產品物流不同模式的比較,提出大連市應以政府為主導發展B-G-C電子商務農產品物流模式,并逐漸向B-B和P-C模式演進,以降低農產品物流的運營成本,提高農產品物流的運作效率[25]。此外,也有學者對“以批發市場為中心”、“以中介為中心”和“以物流園區為中心”的物流模式進行了系統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農業合作組織+物流園區+銷售連鎖”的農產品物流模式,以解決長期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小生產+小流通”問題。 3.2 供應鏈視角
農產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農產品的易腐爛特性,生產上的季節特性、區域特性以及物流資產的專用性,都對農產品物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整合農產品流通的各個環節,使參與農產品流通的各方都協同努力就更加顯得尤為必要。因此,為了資源整合的需要,廣大學者也開始將研究的視角由單一主體向農產品供應鏈的整個環節轉移。如Ruiz等研究了農產品供應鏈中貨物的查詢與跟蹤問題,提出了基于網絡的數據處理、儲存與傳輸的管理系統將大大提高農產品物流的查詢與跟蹤[26]。Nicholas認為發達國家的涉農供應鏈主要包括食品供應鏈、生鮮供應鏈、農產品物流、冷鏈系統、某些重要經濟作物的涉農供應鏈以及涉農跨國供應鏈等領域[27]。馬貞榮分析了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現狀,提出進行供應鏈管理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構建以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為核心企業的農產品冷鏈物流模式[28]。Norbert 等研究了農產品電子化供應鏈上的一個基于互聯網的咖啡信息系統在咖啡生產與銷售管理中的應用,并認為這將是獲得差異性增值的關鍵因素[29]。魏國辰[30]認為構建農產品封閉供應鏈物流模式,實施準入制度和實時監控與動態跟蹤管理,構建具有可追溯性的農產品供應鏈系統,是實現農產品從生產、加工、交易、物流配送等高效運營的基礎。譚陽�r[31]從供應鏈環境下農產品物流聯盟的視角對我國農產品物流進行了詳細的探索。以上研究從整個農產品供應鏈的優化出發,進一步完善了農產品物流的理論框架。
3.3 循環經濟視角
隨著國際社會對資源環境等問題的重視,對農產品物流模式及策略的研究也開始尋求資源與環境的協調,在農產品物流活動中采用資源循環利用以及低碳環保的模式來降低成本。為了達到這一目標,眾多學者就目前農產品物流領域存在的高消耗、高排放、資源浪費以及環境污染等問題,基于可持續發展、生態經濟學、生態倫理學、循環經濟、逆向物流、綠色物流等理論,對國內外農產品循環物流模式進行了分析和研究,歸納并總結了農產品循環物流的概念及其特點,并在農產品物流供應鏈模式的基礎上,構建了農產品循環物流模式。如Pishvaee和Torabi提出了一種雙可信度的模糊數學規劃模型設計用于不確定性條件下綠色物流網絡的戰略配置,測量并控制碳排放量[32]。查偉華以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為理論依據,對循環經濟下農產品物流模式的發展現狀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構建了基于供應鏈角度的循環經濟新型物流模式,并通過對循環經濟農產品物流模式主、客觀環境的SWOT分析,提出實施循環經濟物流模式的相關策略[33]。Mauro提出了創新物流模式的城市交付概念,即采用兩種車輛和容器提高最后一公里運輸效率,減少交通擁擠、噪音以及污染,該方法將在柏林、里昂和都靈三個城市得到實施和測試[34]。王靜[35]則從低碳經濟出發,分析低碳經濟發展中綠色物流與環境的結構關系,鼓勵增強低碳意識,實現農產品產業升級,采取積極的環保措施,加強農產品低碳供應鏈管理,不斷提高農產品低碳物流技術,創新農產品物流模式。
4 研究評述
以上研究各具特色,所涉及的農產品種類、研究方法與研究視角詳盡而豐富,為農產品物流的發展做出了良好的指向作用,是后續研究的基礎。國外的物流業十分發達,農產品物流相關理論與實踐方面都遠遠早于我國,為我國農產品物流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鑒。通過對比分析,不難發現:
(1)研究方法方面。目前有關農產品物流模式方面的研究,國外偏重于定量研究,涉及的方法包括運籌學、線性規劃、隨機模型技術和數學規劃,等等。而國內仍以理論研究為主,對于各種不同模式下的定量分析較少,對各種不同模式之間效益的大小難以量化比較。同時,根據權變理論的觀點,任何一種模式都應該有自己的優勢與不足,關鍵是要找到不同情境下的最佳模式。而目前的研究中,各種不同的物流模式的適用條件不明確,且物流實踐相對而言遠遠落后于相關理論的發展。因此,既無法通過定量分析比較又無法通過農產品物流實踐檢驗各種模式的適應性和物流效率。
(2)研究內容方面。我國傳統的小農經濟造成了農戶主體功能弱化,市場流通問題長期以來制約著農戶在整個農產品供應鏈中的發展。因此,目前的研究主要圍繞農產品物流主體、供應鏈等層面展開,缺少分門別類的具體性研究。國外關于農產品物流方面的研究相對而言比較細化,包括農學、食品科學、環境科學、交通運輸、管理學、運籌學、計算科學等諸多領域,研究內容涉及某種特定的農產品如葡萄、山竹等,更具指向性,值得國內借鑒。
(3)與本國國情相結合方面。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農產品物流模式既有一定的共性,又包含各自不同的地域特征。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人口眾多、城市化水平低、物流基礎設施落后,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明顯。縱觀國內農產品物流方面的研究可以發現,目前的相關理論多而散亂,農產品物流實踐領域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向。因此,在進行相關研究與經驗借鑒時,不能照抄照搬國外現有的農產品物流模式,還要加上本國的特殊國情,如我國郵政物流覆蓋率第一但成本高、第三方物流處于發展期整合度低,農產品市場集中度低等特征,據此尋找最適合本國國情的農產品物流模式。
參考文獻:
[1] 陳靜. 我國農產品物流現狀及第三方物流模式的建立[J]. 安徽農業科學,2011,20:12513-12514,12530.
[2] Vaněcek D, Kalab D. Logistic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3,49:439-443.
[3] Sandholm, Tuomas. E-Mediator: A next Generation Electronic Commerce Server[D]. Washington University, St. Louis, 1999. [4] 孫煒. 黑龍江農產品物流模式研究[D]. 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5] Alan McKinnon. Analysis of Transport Efficiency in the UK Supply Chain[D]. Logistics Research Center, Herriot-Walt University, 2003.
[6] Collins R J, Keilar S M. The australian bamboo shoot industry: a supply chain approach[M]. Rural Industr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2005.
[7] 倪秀英. 電子商務下的物流模式研究[D]. 大連:大連海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8] Omar Ahumada, J. Rene Villalobos. A tactical model for planning 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fresh produce[J].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2011,190(1):339-358.
[9] Pornthipa Ongkunaruk, Chonlachart Piyakarn. Logistics Cost Structure for Mangosteen Farmers in Thailand[J]. Systems Engineering Procedia, 2011(2):40-48.
文章標題:農產品物流模式研究綜述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nongye/jingji/33110.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