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導演論文 發布日期:2015-08-10 13:59 熱度:
電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娛樂項目,同時,電影也是一種藝術。很多人對電影的追求不同,有的人喜歡大陸片,有的人喜歡歐美片,也有的喜歡港臺片。那么這些電影的差別在哪呢?本文就從華語電影的“本土”文化認同展開了一些研究,文章是一篇河北省副高職稱評定論文范文。
[摘要]隨著電影創作的深化,許多香港和臺灣的電影人選擇北上拍合拍片,這就出現了臺灣和香港的電影人想要保持本土的文化,又要獲得內地觀眾認同的現狀。本文分析了香港電影人在合拍的過程中所要表達的重返主流文化的思想和臺灣電影人在合拍片中的地域、空間模糊化的現狀,探討了目前合拍片中存在的問題,即合拍電影本土文化的認同問題,為內地及港臺地區的合拍片在文化融合和認同方面提供參考。
[關鍵詞]華語電影,本土文化,認同
隨著中國內地電影的繁榮和發展,越來越多的香港和臺灣的導演和演員選擇前往內地拍攝合拍電影,另外一些香港和臺灣電影制作人仍然選擇留在本土進行電影的拍攝,這就引發了究竟該不該北上拍電影的熱議。這一幕恰巧在20世紀90年代也同樣發生在內地影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電影究竟要不要堅守“本土”文化?這兩件事其實都是文化認同危機所引發的,今日香港和臺灣電影人的焦慮就是20世紀內地電影人的縮影。本文對華語電影中的本土文化認同進行探討,分析中國電影的多元化發展,對于類似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香港電影的文化認同感
香港由于其特殊性,存在很多的移民,并且長期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香港移民的下一代已經逐步成長起來,并形成了香港特有的文化,香港的電影中也反映了對本土文化的認同,開始展現本土文化的魅力和情懷。“飛地”成為香港電影的文化標簽,20世紀香港經濟飛速發展,逐步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因此,電影產業也繁榮發展,香港電影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邏輯和文化,對外來的文化進行包容和整合,這種狀態讓香港本土的文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而不斷地調整和融合。
隨著內地經濟的崛起,香港更多的電影人選擇了北上拍合拍片,以陳可辛為代表的大批香港電影人選擇與內地公司進行合作,香港和內地逐步進入了“后合拍片時代”,成立了雙方合作的公司,合拍片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因此,在很多合拍片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香港電影人的本土情懷和創作上的地域意識。
合拍片大規模發展的分水嶺是2009年,《十月圍城》是合拍片中的優秀代表作,故事發生在香港,以孫中山的“辛亥革命”為背景,影片獲得了良好的口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是北上的香港電影人返回國家主流中心的重要一步。而在隨后的合拍片《花木蘭》中,香港導演馬楚成拍攝了塞外草原宏大的戰爭場景,結局中的“朝見天子”展現了中央王朝的儒家文化。展現中央王權,在許多合拍片中都得到了體現,著名香港導演徐克的《狄仁杰》系列,場面波瀾壯闊,但是都是圍繞著唐朝的中央王權展開的,影片多次呈現了唐朝中央集權的內部文化以及唐朝中多種文化的融合,胡人和來自西域的使者、文化在電影中多次展現,特別是中央文化中的西域文化;而徐克導演的另一部作品《龍門飛甲》中,作為上一部電影《龍門客棧》的續集,《龍門飛甲》發生的地點選擇了中央王朝與塞外的分界點,故事的角色設定上還包括外族的韃靼人和中原王權的人,故事的結尾更是讓中原的劍客以及韃靼人返回王宮,影片的結尾更是展現了紫禁城的波瀾壯闊,影片從某種程度上表達了導演重返國家中心的意思。這些合拍片,都盡最大的努力將香港和內地的文化融合起來,采用交錯的時空和地域,在電影中表達香港電影人希望得到中央文化的認同,原有的香港電影文化標簽逐步改變。
在合拍片中,香港電影人在現代片中多次展現內地的景觀,故事可能以內地作為發生的背景,而故事的矛盾和沖突可能與香港有關,香港的本土身份逐步被重新界定。陳可辛是最為成功的北上電影人之一,他的作品大量展現了內地的景觀,在《如果・愛》中,我們已經不能非常明確地指出故事的發生地以及它的文化屬性。在他后來的作品《中國合伙人》中,更是以中國內地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出國熱作為故事的發生背景,影片反映了那個年代內地大學生的生活狀態,對出國的渴望和茫然,在故事的敘述中將主人公的個人奮斗與國家社會的變化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力圖展現中國內地經濟的崛起以及讓兩岸觀眾的情感實現共鳴。
一些香港電影人也對這種北上過程中的香港身份有著憂慮,在香港導演杜琪峰的作品《蝴蝶飛》中,開始呈現跨地域的文化沖突。片中,李冰冰飾演了具有北方口音的內地演員,香港演員黃又南說著內地對香港印象最深的TVB普通話,周渝民飾演了一個臺灣人,作為三種文化代表的三個人發生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而在這愛情之外,導演也表達了對于北上過程中香港文化身份的懷疑以及對本土文化的焦慮。經過多年的發展以后,合拍片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代,在杜琪峰2011年的作品《單身男女》中,高圓圓飾演了一個來自內地在香港工作的女孩,遇見了金融才俊張申然(古天樂飾)和才華橫溢的建筑設計師方啟宏(吳彥祖飾),三個人之間發生了錯綜復雜的故事,而高圓圓的身份設定很有趣,她的前男友與她來香港后拋棄她與香港人結婚生子,這反映了當時內地人來香港工作的潮流,而故事發生的地點沒有局限在香港,在影片的結尾高潮處,導演的鏡頭轉到了蘇州,張申然在建筑大樓的求愛和方啟宏的求婚都發生在蘇州。無論是《單身男女1》還是《單身男女2》,高圓圓無論選擇張申然還是方啟宏,最后的結局都是橫跨兩地之戀的圓滿結局。杜琪峰在他的《毒戰》中更是展現了兩地聯手緝毒,大筆墨地表述了內地公安,拍攝的景觀跨越的幅度更是從粵江到津海,這種地域空間的轉換和交錯表明了導演對于香港自我文化身份的認識。
香港導演彭浩的系列電影《春嬌與志明》和《志明與春嬌2》中,將電影的景觀多次切換到內地,對跨越兩地的愛情更是有諸多的表述。在第二部中兩位主角身邊都有了新的伴侶:內地的空姐和成熟的商人,對于兩個香港本土的主角,開始或結束這兩段跨越了兩地的愛情,或許兩人才能認清彼此的真愛,內地優于香港的條件是對兩人愛情的考驗,只有認清了這些事實,或許才能認清香港的本土文化。
縱觀這些年的合拍片,香港電影人一直在探討香港本土文化的身份標簽,他們或是對此表示了憂慮,或是在尋找解決的方法,但是他們普遍表達了重返國家主流文化的意思,香港的本土文化標簽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逐漸改變。 二、臺灣電影的文化認同感
臺灣電影雖然沒有香港電影市場繁榮,但是臺灣電影人近些年也不斷地發展本土電影,并且也開始與內地合作,開啟了臺灣和內地的合拍片時代。與香港不同,臺灣電影更加強調本土的情懷,強調本土電影的文化身份。
在拍攝的景觀方面,臺灣合拍電影跨越的空間沒有香港電影那么廣闊,更多地選擇在內地場景完成故事的敘述,化解矛盾和沖突。在合拍片《星空》中,電影的格調是臺灣電影一貫所擅長的小清新的風格,表現的是青春成長的主題,主人公之間是純純的少年之戀,故事沖突的背景發生在臺灣,而最后結局沖突的地點發生在內地。電影重要的景觀之一就是鄉土景觀,這是臺灣電影所喜歡的鄉土文化和情結,是一部帶有濃厚臺灣電影色彩的合拍片。
一直以來,臺灣北上電影不同于香港北上電影,臺灣電影或者將時空進行模糊化,將北上的情感與電影融合的創作積極性一開始不是很高。電影《LOVE》表達了鈕承澤的尋鄉之情,講述的是北京姑娘與兩個臺灣商人的愛情糾葛,電影情節以及角色的設置,表現出了臺灣電影人認為處于主流的位置。朱延平的《刺陵》則是將故事的背景搬到了西域沙漠,沒有明確時間和地點的交代,文化的不明朗讓臺灣合拍片一直處于一個尷尬的地位,這也使得臺灣合拍片的口碑沒有香港合拍片的高,很多影評人覺得故事混亂,表達的文化內涵不夠深刻。
一些臺灣本土文化濃重的電影更是不能融入內地電影文化中,如《雞排英雄》因其臺灣式的對白和極其濃厚的本土文化,使得這部在臺灣獲得超高口碑的電影在內地遇冷;而魏德圣籌備12年的《賽德克・巴萊》雖然獲得了金馬獎最佳電影獎,但是在內地上映以后,由于文化的差異和電影本身的拍攝手法,并沒有得到內地觀眾的認同,上映不久后就下映,并沒有取得預期的反響;臺灣的熱門電視劇改編而成的電影《痞子英雄》系列,因為政治的敏感性,將地域空間進行了虛構,反而讓觀眾失去了真實感,自然不能贏得觀眾的口碑。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臺灣電影人在北上的道路中還處于摸索階段,不能將臺灣的本土文化與內地的文化進行很好的融合,影片中的景觀和情感還不能與觀眾產生共鳴,如何在北上拍合拍片的過程中保持本土的文化情懷,臺灣還處于探索狀態,還沒有找到自身的定位。
三、合拍片的未來發展
北上與內地電影人進行合拍已經成為香港和臺灣電影人的必由之路,如何在合拍片的過程中應對地域和文化上的差異也是內地及港臺地區電影人所要面臨的共同問題。為此,要克服演員口音方面的問題以及如何呈現多元文化和諧共處的問題。
(一)解決電影中的口音問題
在合拍片的進程中,北上拍電影的香港和臺灣電影演員都帶有濃重的港臺口音,這已經成為影響合拍片質量的重要因素。如在《分手合約》中,白百合是北方姑娘,因此其口音是純正的北方口音,而與她對戲的彭于晏則一口臺灣腔,兩個人在演戲的過程中,口音的差異讓觀眾不能入戲,再加上整部電影中其他角色的內地和臺灣演員的混搭,讓整個電影看起來讓人容易產生錯位感,完全沒有了空間感;號稱大制作的合拍片《花漾》,雖然在地域上對其進行了模糊化的處理,而照顧內地觀眾的需要對里面的同性情節進行了刪改,但是故事發生的背景依然設立在一座外島之上,電影中充滿了臺語味道的國語,讓觀眾覺得電影的文化屬性并不鮮明,反而打上了不倫不類的標簽,自然不能獲得好評,其本身所要表達的藝術價值觀眾也不能理解。
電影中的口音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合拍片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這一點我們可以借鑒老一輩電影人的做法,侯孝賢在拍攝《悲情城市》中,因為梁朝偉的口音問題將其角色改為啞巴,巧妙地解決了口音問題,同時也更好地反映了冷戰后的臺灣現狀。因此,在合拍片的拍攝中,電影人應抱著嚴謹的態度,做到精益求精,只有在這個基礎上采取追求本土化的文化,才能創作出精良的電影。
(二)多元文化中的華語文化身份
北上的合拍片中,許多電影人都開始嘗試在空間上進行交錯和融合,但是以多元文化融合最好的美國好萊塢電影為參照,我們可以發現目前的合拍片在文化主體的認同以及核心價值觀上還沒有達到一個統一的認識。
話語文化對于空間和景觀的融合還處于一個文化的表層階段,只能是文化和民族融合的一個過渡階段,真正的融合更多的是突破了地域文化、民族和價值觀的融合。目前合拍片的文化空間還處于一個混亂的狀態,如《催眠大師》,作為一部合拍懸疑電影,電影對于莫文蔚的身世之謎只是說到了香港,而其他則虛構了很多的地方,如風城、南都等不存在的地名,使得整個故事的起點缺乏了真實性,同時也不利于其構建一個完整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觀眾總會覺得缺乏一點真實感。在這一點上好萊塢的電影就做得十分出色,《源代碼》不僅是一部懸疑電影,還表揚了阿富汗的美國士兵的貢獻;《盜夢空間》在講述多維空間的同時,映射了微軟和蘋果所締造的數碼科技帝國。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雖然北上的合拍片開拓了華語電影的多文化發展,但是在空間敘事上的模糊定位,使得當前的華語電影不能清楚地表達出明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文化觀。
四、結語
本文探討了合拍片中的文化認同問題,分析了合拍片的空間塑造的現狀,目前合拍片普遍存在對文化和核心價值觀沒有一個統一的共識問題。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三地之間的文化和價值觀也在不斷地融合,在這種文化的沖突和碰撞中,鑄就了今日的華語電影。雖然目前對于電影中的本土文化問題還沒有找到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法,但是在不久的將來,合拍片將不再是對景觀和空間的刻意安排,華語電影將融合各地的文化,形成具有一套自己的空間體系和文化價值觀的電影理念。
[參考文獻]
[1] 陳亦水.跨域景觀中的身份位置[J].港臺電影,2014(05).
[2] 楊遠嬰,丁寧.香港電影的北進想象――觀看2007年度港產合拍片[J].當代電影,2008(03).
[3] 張燕,董閩紅.當前兩岸三地合拍片的現狀剖析與發展思考[J].電影新作,2013(07).
[4] 何美.沖突 融合 共贏:內地香港合拍片30年[J].電影藝術,2008(01).
電影類論文發表期刊推薦《時代影視》創刊于1998年12月,半月刊,每月發行量穩定在36萬份以上。本刊致力于介紹和推廣娛樂界當紅偶像明星和演藝圈新銳時尚動向,從青少年關注的娛樂、休閑等各個側面反映明星的工作、生活全貌。由于內容豐富、圖文并茂、印刷精美,為青少年追星族、影視歌愛好者營造了一份與其偶像共有的天地。
文章標題:河北省副高職稱評定范文華語電影的“本土”文化認同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wenyi/daoyan/27652.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