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美學論文 發布日期:2021-05-07 09:38 熱度:
摘 要:手工藝關聯社會發展,通過對當代社會轉型中手工藝的田野研究,可以窺知當今中國正在發生一次新的文藝復興運動,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由此得以重塑,而中國傳統的哲學精神亦在提供社會服務的同時,悄然蘊發著新的振興。人類的文化從來就是在“過 日 子 的 方 法”(梁漱溟語)中形成的。在當今之世,通過更新“過 日 子 的 方 法”,形成新的文化導向,有 助 于 將 人 類社會導向一個生態豐裕的新文明時代,這或許是當代中國為世界作出貢獻的重要契機。
關鍵詞:手工藝;農工中國;人文資源;文化基因
一、概 述
在許多人的眼里,進入現代化以后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傳統的消失,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得以轟轟烈烈地展開。但大家沒有注意到,自20世紀90年代,作為中國民間傳統的手工藝就開始復興,到2012年以后逐漸達到高峰。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其背后的動因和文化背景是什么?它代表了一種怎樣的歷史發展趨勢,同時又如何重塑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因為手工藝是為人的衣食住行服務的,其出現是基于生活的需要,亦是生活的象征意義的需要,因此人們對它的選擇是具有哲學意味和價值意味的。在當代中國,上述現象也就代表著社會轉型中的價值體系的重塑。這是筆者在本文中所試圖回答的問題,但這一問題的回答并不簡單。
(一)社會轉型的定義 “社會轉型”一詞,是本文論述的關鍵概念之一,其主要有兩個含義:一是指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社會轉型;二是指人類社會從工業文明開始邁向后工業文明的社會或知識社會轉型。所謂“社會轉型”,不僅僅是指單項發展指標的轉化與實現,還包括社會結構、經濟結構、社會價值觀以及生活方式等的一種整體和全面的轉型。透過這一社會背景,我們去研究許多地方性的工藝美術的發展狀態,以及伴隨社會轉型過程中所出現的手工藝復興現象,是非常有價值和有意義的。
(二)工藝美術的定義對于“工藝美術”的通常解釋是:制作手工藝品的藝術,通常裝飾精美,具有實用性或目的性。將手工藝解釋為一種具有實用價值的藝術門類,這是工業革命以后的一種認識,此前它既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技術,涉及到人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它體現的不僅是一種審美形式,還是一種生產方式和一種價值體系。工 業 革 命 以 后,機器代替了手工,使手工的實用價值弱化,審 美 價 值 增強,同時也將其從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剔除出來,而被稱為實用美術或實用藝術、工藝美術。通過大量的社會調查,我們發現在社會發生急劇轉型的過程中,工藝美術中的實用性、生產性正在回歸,且回歸的不僅在于其生產性和實用性,還在于其文化性。顯然,當代社會的轉型正把人類從資本社會帶向知識社會,手工藝不僅重新回到了我們生活之中,而且還重塑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哲學觀念。鑒此,可以將手工藝研究的重心轉移到重塑中國生活方式與中國哲學觀念的命題上,思考中國社會當前的發展之路。
(三)研究方法及對象的確定研究社會轉型中的工藝美術發展問題,需要根據“誰,什么時候,哪里,有多少”等嚴格的社會學調查問卷來證實,而且還需要到日常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去,通過人類學田野的深度參與,闡明我們提出的理論與觀點。我們在全國范圍內選取了11個手工藝復興的區域作為研究的樣本,1個當代藝術與傳統手工藝合作的樣本,總計12個樣本。我們選擇這些樣本的標準是要有代表性、地方性,還要有一定的規模。它們共包括8種類型:(1)陶瓷,包括景德鎮、宜興、石灣三地。其中,景德鎮是世界著名瓷都,宜興是著名陶都,石灣地處沿海,在歷史上所產的陶瓷曾大量出口。在這三個地方,手工藝陶瓷都出現了非常強勁的復興現象。尤其是景德鎮,在全球化背景下呈現出一種新的超現代化的發展模式,是我們的考察重點。(2)家具與木器,包括福建仙游縣榜頭鎮的家具與木器,這是國內各種古典家具和木器最集中的地方。(3)染織,以佛山香云紗為研究對象。(4)金銀器,以云南新華村為研究對象。(5)北京漆器。(6)濰坊風箏。(7)濰坊楊家埠年畫。(8)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
二、關于社會轉型與手工藝重構的思考
(一)農工中國的文化基因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基因,這一基因是由其特殊的自然環境和歷史形成的初始條件所決定的,一旦決定就將成為這一民族的穩定特性,影響著這一民族的發展道路。筆者認為,中國的文化基因是“農工相輔”。也就是說,傳統中國不僅是一個農業發達的國家,還是一個工業發達的國家,這個工業不是機械工業而是手工業。中國從秦漢到清后期,在差不多兩千年的時間里,都是世界經濟的引擎,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貿易國,都因為其有發達的手工業。
(二)中國手工藝中的哲學農工相輔之所以是中國的文化基因,是因其與中國人的哲學觀緊密相連。錢穆曾說,照西方人看,文化是變動的、進步的,由農到商截然不同。照中國人看,則文化還是根本的與生長的,一切以農為主。④ 所以中國的手藝也是在中國的農業之中渾然發展的,因為中國人看人生和社會只是渾然整然的一體。這個渾然整然的一體之根本,大言之是自然、是天,小言之則是各自的“小我”。 “小我”與“大自然”渾然一體,這便是中國人所謂的“天 人 合 一”。⑤ 所 以,《大 學》一書上所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層一層的擴大,即是一層一層的生長,又是一層一層的圓成,最后融和而化,此身與家、國、天下并不成為對立,這就是中國人的人生觀。⑥ 西方人看世界常是兩體對立的,在宗教上也有一個“天國”和“人世”的對立。在中國人觀念里,則世界只有一個。中國人不看重也并不信另外的一個天國,因此中國人要求永生,也只想永生在這個世界上。中國人要求不朽,也只想不朽在這個世界上。⑦
(三)中國手藝中的生活由于哲學的價值取向不一樣,中國手工業的演進路向并不受商業資本偏重于牟利意味之指導,而大部分走上藝術審美的境界。② 正如錢穆所說,中國人的人生理想是要把“實用”和“自然”調和起來,融成一片,因此將手工藝稱之為工藝美術也并無不妥,它確實將美術的一面予以充分展現,另一方面則講究天趣活潑,生意盎然。③ 這種藝術并不是獨立于生活之外,而是通過手藝的雕琢充分展示在衣食住行的一切器物之中。
三、來自文化實踐現場的思考
(一)中國手工藝復興的新觀察手工藝復興不僅是一個概念,而且是我們所觀察到的當今社會事實。在景德鎮,清康熙時期從事陶瓷手工藝生產的工匠曾達10萬之眾,民國時期走向衰敗,只剩有2.5萬人。1949年以后,由于國營工廠的建立,有陶瓷工人6.5萬人,但多數從事機械化生產。時至今日,據不完全統計,景德鎮從事手工藝陶瓷生產的人數已達12萬人以上。
(二)從出售產品到出售“文化” 通過考察我們看到,中國手工藝的復興之地,基本上都是傳統的手工藝產地。這些地方之所以會成為歷史上的手工藝產地,均與當地的自然資源和地理位置有關。如 景 德 鎮 自 古“水 土 宜陶”,就是因為這里依山傍水,出產瓷土,水資源豐富。福建的榜頭鎮也一樣,山多,樹木多,所以自古出產家具和木器。但它們在當今社會中的復興,不再僅僅是因其擁有自然資源或是物流方便,而是其人文資源。茲以景德鎮為例略加分析。
(三)從產品的再生產到文化空間的再生產我們在考察的過程中注意到,這些手工藝產地不再僅僅是生產實用的物件。如做紫砂壺的宜興陶匠,所考慮的是整個空間而非單獨一把紫砂陶茶壺。整個茶室空間,由茶席、茶桌、茶具、茶壺等搭配組合而成,壺是空間的核心,需要注重空間整體的視覺感受和氛圍。朱翊葉描述了這樣一個案例,宜興的陶藝家葛軍曾創作了一把將軍壺,其價值與意義不是茶壺本身,而更多的是發動了一個藝術實踐的活動,創造了一個藝術事件。這把紫砂壺上集合了100名將軍的簽名,簽名過程跨越數萬公里,這些將軍們和茶壺制作者一起共同為祖國獻禮的過程,就是一場藝術創作活動的過程,而葛軍在這場藝術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創意者和策劃者,而不僅僅是制陶者。
四、民間與精英的互動
如前所述,一個新的時代正在來臨,人類的工業文明從蒸汽機革命、電器革命、信息革命到量子技術信息、智能系統的革命,經歷了一次次的高速發展以后,社會正從量變到質變,進入了一個超工業社會的時代。在這一時代中,文化和科學需要平衡發展,而且具有了平衡發展的可能。我們在當代中國的手工藝發展實踐中,看到了這一思潮的萌動。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館的活動,即是一例。
相對于“藝術永生”的 主 題,邱 志 杰 用 的 是“生 生 不 息”來 表 達,“永 生”是 一 種 靜 態 的 形 式,而 “不息”則是動態的延續,這是中國人自古的追求。所謂“重整山河待后生”“家祭無忘告乃翁”之類的表述,就是強調只要后繼有人,就不必擔心個體的消亡,這是一種對延綿的、互相傳遞的能量的信念,追求文化的傳遞和生命能量在代際之間的傳遞。也就是說,中國館是以關于永生、不朽的中國思想,回應威尼斯雙年展的總主題“藝術永生”。正是在這種“不息”的表達中,不僅體現了藝術自身的“生生不息”,還表達了中國藝術生生不息的源泉。這一源泉來自文人藝術和民間藝術在相互滲透中的 集 合,其“不 息”的力量來自精英與民間的互動,來自代際傳遞的師承,來 自 積 極 的合作。③
五、余 論
以上筆者討論的不僅是當代手工藝復興的問題,而且包括器物背后的社會轉型問題。我們越來越深刻地感覺到,人類正在進入一個高科技化和高人文化的新的社會文明,這是人類社會幾千年從未有過的一種嶄新的社會文明形式。從工業文明到后工業文明,再進入到這一新的文明形式,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人類的腳步總是要快于大腦,我們已經步入一個新的文明形式,但觀念和文化依然停留在舊的文明體系的慣性里。我深信,如果我們沒有對新的文明的理解,傳統文化的意義和價值也難以得到呈現。
時至今日,當人類經歷了四次工業革命,科技的發展將人類帶向了一個物質豐裕的時代,人們卻開始感到生態的危機,普遍希望通過人文的平衡將人類帶向一個生態豐裕的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是否有了一個新的發展機會?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是“天人合一”,提倡盡己之性而后可以盡人之性,盡人之性而后可以盡物之性,盡物之性而后可以贊天地之化育。② 正是有著這樣的哲學觀點,使得中國人在改造自然的時候,追求的不是人工之美,而是“鬼斧神工”“巧奪天工” 的天趣之美、自然之美。如果我們用這樣的觀點和眼光來造物,整個世界的發展就會改變方向,與自然相處的態度也會得到改變,由以前的對立改造轉變為和諧相處,而且中國人既不愿在武力上盡量擴張,向外征服,同時又不愿在財富上盡量積聚,無限爭奪。③ 這正是未來人類走向生態化和全球化所需要的文明態度。
在費孝通發問之時,面對的是講究效益和速度的工業化時代,手工不敵機器是一種必然現象。但在今天,當人類已經進入不再是講究效益而是講究意義和價值的知識化時代,手工的價值已經日益體現出來。中國的農工相輔的文化基因正在起作用,我們考察的這些地區的手工藝都是與當地自然環境有關,與當地農民生活息息相關。工業文明以后,許多手工業都已經消失,城市成為工業的中心地,而缺乏工業的鄉村則普遍呈現出衰敗和貧窮的樣貌。費孝通曾經提倡將工業保持在鄉村,保持中國農工相輔的傳統社會結構。他認為,當機器活動利用蒸汽的動力時,各部生產機的位置必須靠近發動機,而服侍機器的人也必然集居在發動機的附近,于是在工業興起的過程中就產生了百萬人口以上的大都市。但電訊技術的出現,使工業不一定要集中于城市,因為新工業發展到現在,在形式上已不一定需要人口的集中,而我們在技術上也已經有了維持手工業的精神和社會方式而改進技術的可能了。③ 他當時提出的這一建議可謂高瞻遠矚,但在沒有互聯網和高鐵的時代,要在技術層面實現是有相當難度的。時至今日,費孝通的理想已經在迅速實現。本文提到的云南新華村、山東楊家埠、福建仙游鎮等,都可以說明這一問題。顯然,手工藝復興不僅是一個文化發展的問題,還是關乎鄉村振興戰略的大事。筆者近期提出的“生態中國”概念,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手工藝也許能夠成為新的社會形態的一場新技術的變革。表面看來,手工藝是傳統社會的遺留物,但當我們重新使用它和思考它的時候,它也許就成為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的產物。就像當年歐洲的文藝復興,表面看起來是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中找資源,但發展出的卻是一個嶄新的文明時代。我認為當代中國的手工藝復興,就有可能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次新的文藝復興,看起來是在復古,實際上卻正在創造一種全新的文化,而且這一全新文化的創造是從手工藝重塑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哲學觀念開始的。
《手工藝與當代中國生活方式的重塑》來源:《民俗研究》,作者:方李莉
文章標題:手工藝與當代中國生活方式的重塑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wenyi/meixue/45625.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