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偷偷伊人-色偷偷综合-色无五月-色香蕉影院-色亚洲影院

世界遺產地傳統村寨預防性保護研究——以九寨溝藏族傳統村寨為例

所屬欄目:社會學論文 發布日期:2021-11-29 09:33 熱度:

   世界遺產地九寨溝風景區位于青藏高原東緣的地震擾動區,自古以來地震及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頻發,對長期聚居于此的藏族傳統村寨威脅極大。我國當前的村寨防災體系存在災害源不明和措施針對性不強兩大問題,不能有效抵御傳統村寨面臨的自然災害。文章以九寨溝內的藏族傳統村寨為研究對象,基于預防性保護理論對自然災害風險進行動態監測,準確識別風險源,預測自然災害風險造成的損害情況。以問題為導向融合多學科知識,探討世界遺產地傳統村寨的預防性保護方法。

世界遺產地傳統村寨預防性保護研究——以九寨溝藏族傳統村寨為例

  一背景

  1 9 3 0年于羅馬召開的第一屆藝術品檢查和保護科學方法研究會議上,預防性保護(p r e v e n t i v e conservation)的概念首次被提出。最初此概念僅針對館藏文物保護,直到20世紀80年代,有學者將預防性保護作為獨立學科展開系統研究。20世紀90年代,預防性保護工作開始由館藏文物拓展到建筑遺產。21世紀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針對建筑遺產的預防性保護建立了科研平臺和網絡體系。目前國外對建筑遺產的預防性保護研究主要從保護技術、社區民眾參與和經濟法律制約三個層面展開。技術層面,重點是針對災害的科學記錄和監測工作的研究[1]。預防性保護理論為建筑遺產的保護提供了全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體系,其核心工作主要是三方面:風險識別、風險評估以及風險處置。風險識別是指風險管理人員運用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術方法,綜合判斷對傳統建筑造成威脅的潛在因素,找到風險源;風險評估是指在風險識別的基礎上,通過判斷損害的可能性及嚴重程度來分析和量化風險,由于風險本身具有不確定性,因此風險評估是建立在科學、系統監測基礎上的動態過程;最后,風險處置是指基于風險評估的結果制訂有效的預防對策,阻止災害發生或降低災害發生時造成的損失。

  我國預防性保護工作也是始于館藏文物的保護。國內較早將預防性保護理念引入建筑遺產保護領域的是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的詹長法先生,他多次通過介紹意大利文化遺產風險評估體系及風險圖繪制方法探討預防性保護的工作方法和相關技術[2]。東南大學吳美萍博士系統介紹了歐洲的預防性保護發展概況[3],并強調災前的日常維護勝過災后大動干戈地應急修復。這一認識逐漸得到了國內建筑遺產保護領域專家們的認可。但從國內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預防性保護實踐主要還是體現在文物技術保護、社區民眾參與等方面,而針對歷史文化價值較高的傳統村寨等建筑群的研究極為缺乏。國內目前在村寨防災方法上各自為政,缺乏統一的協調與規劃,普遍存在著“病因不明”(災害源不明)和“藥不對癥”(措施針對性不強)兩大“癥狀”,因而不能有效抵御傳統村寨面臨的自然災害風險。對于受自然災害威脅嚴重的藏族傳統村寨,不能套用普通村莊的防災措施和規劃方法,而需要在災前通過災害監測(風險識別),對受損情況進行評估預判,并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在規劃思想統領下,整合多學科的專業知識,構建起科學的自然災害預防方法體系。這不僅關乎傳統村寨的保護問題,更關系到當地少數民族的生死存亡。

  二九寨溝藏族傳統村寨概況

  我國藏族傳統村寨主要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邊區域,該區域也是我國地震活動最強烈、最頻繁的地區[4,5]。該地區因地震誘發的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山地災害占全國的30%~40%以上,呈現出點多、面廣、規模大、成災快、暴發頻率高、延續時間長等特點[6],九寨溝景區正位于該區域內。

  1村落概況

  九寨溝風景區位于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縣西南部的漳扎鎮境內,處于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接壤地區,是以藏族為主的多民族雜居地。九寨溝風景區得名于溝內分布的9處藏族傳統村寨(圖1),景區于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自然遺產。九寨溝遺產地內的村寨是藏族長期在此聚居生活的真實見證,也是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共生共存的樣板地區。

  九寨溝村民信仰以苯教文化為基礎的藏傳佛教。苯教的思想起源于吐蕃早期贊普時代,由于其倡導的萬物有靈且平等的思想不利于封建王朝的統治需求,于是藏傳佛教便逐漸代替了苯教,苯教思想被迫到遠離藏族政權中心的地區傳播。九寨溝的村寨作為苯教文化傳入川西地區的重要見證,反映了苯教跨區域傳播的重要發展過程[7]。

  2村寨空間形態分析

  (1)選址布局特征九寨溝的藏族傳統村寨在選址布局上有以下特征。(1)據險而建。九寨溝在歷史上是漢藏民族沖突的前沿,為躲避敵人侵襲,藏寨選址的重要條件是具有較強的防御性。因此,九寨溝地區的傳統村寨大多依山據險而建。(2)向陽臺地。九寨溝的傳統村寨多建在農地邊緣,以方便原住民延續農牧結合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因此良好的生產條件也是藏族傳統村寨選址的考慮要素之一。住宅位于青稞田散布的向陽臺地半山邊坡之上,既可遮擋強勁的西北風,又可享受充足的日照及開闊的視野。優良的向陽臺地選址可監敵、納景、采光,一舉多得[8]。(3)自由分散布局。九寨溝傳統村寨中的藏式民居布局較為自由,沒有固定的街巷形式,以戶為基本單元,極少出現連片的民居建筑群。(4)以寺為中心。九寨溝中散布的村寨以扎如寺為中心環列四周。相對獨立的村寨則多在村口建有佛塔、轉經亭與經幡等,形成獨特的藏寨入口景觀。佛塔往往建在村寨入口較低的位置。

  (2)村落空間形式演變九寨溝內村寨中的民居建筑最初雖多為分散布局,建成后各村寨根據各自不同的地形特點、交通特點、災害影響等,在政策引導下由點狀分布逐步擴建演變為帶狀或組團狀結構(圖2)。

  三村寨自然災害風險現狀問題

  基于對九寨溝內村寨的受災歷史數據分析,其傳統村寨主要面臨因地震、暴雨誘發的崩塌、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2017年8月8日21時19分,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里氏7.0級地震;2018年6月25日14時至26日10時,九寨溝持續強降雨引發遺產地內多處發生山洪、泥石流等災害,嚴重威脅到村寨內村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根據九寨溝地質災害隱患點統計及分布情況,目前總計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34處,其中崩塌79處,滑坡15處,泥石流25處,不穩定斜坡15處。另一方面,九寨溝村寨中的傳統建筑為易燃的木構造建筑,防火也是傳統村寨防災中應考慮的內容。

  四實踐研究案例

  樹正寨是九寨溝內面積最大的村寨。樹正寨地形較平整,距離九寨溝入口較近,交通便利易到達;同時樹正寨的災害風險狀況相對更典型,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潛在風險較大;樹正寨的建筑布局相對集中,便于設備集中布點監測其風險源。因此將樹正寨選定為實踐研究對象(圖3)。

  1預防性保護工作思路

  (1)自然災害風險識別與分析首先,在區域尺度下監測風險源:在樹正寨建立災害風險源監測點及安裝監測設備,重點監測村寨范圍內的降雨量、溫度、濕度、周邊山體局部位移變化等災害影響相關數據,疊加衛星影像數據等作為數據源,建立村寨主要災害特征數據庫。其次,分析典型災損的類型及受災過程:根據監測到的災害數據,分析村寨不同尺度的災害類型,進行歸類并分析其受災過程。

  (2)災害風險評估根據識別到的風險源,針對村寨周邊生態環境、景觀風貌、基礎設施、傳統建筑等保護對象從災害的危險性特征及發生災害時的易損性兩方面進行評估。首先根據災害影響數據,分級統計高程、坡度、坡向、植被及與水系距離特征;然后借助Arc GIS平臺,將監測數據與村寨歷史災度數據進行疊加分析,通過繪制村寨風險圖評估村寨外部風險源特征及分布情況,并實現對村寨自然災害風險的量化分析,得出研究范圍內村寨的危險性等級及區劃信息。

  (3)地震及次生災害防災方法在風險圖評估基礎上,針對災害風險源對村寨的潛在威脅及易損特征,構建村寨防災體系。需要強調的是,在災害尚未發生時以預防性保護理論為指導,根據災害風險源危險性和受災體易損性評估結果,針對村寨生態環境、景觀風貌、基礎設施、傳統建筑等保護要素的防災需求,提出具體技術方案,并對方案進行情景模擬和實驗驗證(圖4)。

  2村寨及建筑特征分析

  (1)建筑結構形式樹正寨現存建筑84棟。其中傳統木構造建筑占比47.6%(40棟),其余為近年傳統建筑改造后的磚混結構建筑。

  (2)村寨疏散空間樹正寨內建筑密度較大、建筑間距小,宅間路較狹窄(普遍僅有1~2 m),建筑圍合的空間多堆積大量生活雜物或晾曬干柴,存在一旦突發局部火情易導致連片火災的隱患(圖5)。

  3災害風險源分析

  樹正寨所在的樹正溝全長3.8 km,源于海拔4 110 m的達戈山,自西向東匯入村寨下的樹正群海。樹正溝流域面積4.92 km2,是一條有百余年歷史的泥石流溝,大量泥沙石塊堆積于谷地,形成寬達100~300 m的臺階式溝床和扇形地[9],樹正寨即位于樹正溝的溝口扇形地上(圖6)。樹正寨內建筑分布在海拔高度2 290~2 310 m之間,村寨東西長約300 m,南北長約260 m,村寨內平均坡度5%。圖6中ab向兩側山體與村寨相對高差大于80 m,cd向沿樹正溝坡度在15%以上。

  樹正寨因地震引發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的風險較大。因此,構建完整的預防性保護體系并對災害產生的原因、發生位置等進行動態監測是非常必要的。

  4災害風險源監測

  針對地震、泥石流、滑坡、火災等多種災害的潛在威脅,在村寨合適點位分別安裝如下設備:森林防火攝像機(選擇制高點安裝)、地震波震動傳感器和采集儀、降雨量傳感器和導輪式固定斜側儀。

  風險評估調查中發現,商業街及兩側街巷尺度變窄(間距1~2 m),無法滿足基本消防間距要求。因此,在村寨中安裝的紅外防火攝像機和環境傳感器,重點監測村寨內商業街及附近溫度和熱力分布以便及時發現突發火情。

  在村寨潛在滑坡帶上游位置架設降雨量傳感器監測局部氣候變化及雨量強度,并利用Wi-Fi通信及時反饋數據變化信息,以便在出現單位小時過強降雨時可提前預警。

  基于對樹正寨地質災害的初步分析,于樹正寨周邊山體潛在滑坡帶埋設測斜儀,用于監測山體局部水平位移變化情況,掌握滑坡體發展變化規律并及時預警以避免滑坡突然爆發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

  5監測數據采集與分析

  風險源動態監測過程中,后臺系統通過云平臺同時遠程收集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火災等數據信息形成可視化圖表并進行關聯分析,形成分析報告(圖7)。通過可視化監測結果,后臺管理人員能準確高效地對數據進行提取、分析、管理,并通過客戶端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提醒相關部門及人員(圖8)。

  五總結

  世界自然遺產地九寨溝的藏族傳統村寨具有西南山地少數民族傳統村落的典型特征。保證藏族傳統村寨的安全不僅有利于維系我國青藏高原重要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更關系到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團結和區域穩定。在藏族傳統村寨分布的地區必須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系,提高村寨宜居性及安全性。以積極正確的態度面對傳統村寨災害,對災害風險進行科學有益的評價,進而對災害風險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以降低災害影響程度與范圍,是科學認識災害、有效保護傳統村寨的前提和重要手段。注重常態預防性保護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著力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相適應的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從而全面提升藏族傳統村寨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因此,基于預防性保護理論,利用相關設備對藏族傳統村寨的自然災害風險進行動態監測,準確識別風險源,預測自然災害風險造成的損害情況。針對村寨普遍存在的防災體系中兩大癥狀,從災害源的視角找到“病因”,并針對性提出相應措施(辨證施治),以問題為導向融合多學科知識,構建藏族傳統村寨較為完善的預防性保護體系。

  參考文獻

  [1]吳美萍,朱光亞建筑遺產的預防性保護研究初探([J]建筑學報,2010(6):37-39.

  [2]吳美萍.中國建筑遺產的預防性保護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4.

  [3]詹長法.預防性保護問題面面觀[J]國際博物館(中文版).2009(3);:96-99.

  《世界遺產地傳統村寨預防性保護研究——以九寨溝藏族傳統村寨為例》來源:《新建筑》,作者:劉弘濤; 朱珊珊

文章標題:世界遺產地傳統村寨預防性保護研究——以九寨溝藏族傳統村寨為例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wenyi/shehui/47281.html

相關問題解答

SCI服務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国产国人青青视频在线观看 | 性色生活片 | 国产三级网站 | 欧美夜夜片a |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 成人欧美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 最新久久 | 久久草在线观看视频 | 福利入口在线观看 | 国产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aa毛片 | 国产白嫩美女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免看国产成 | 成年人黄色片网站 | 久久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性| 毛片免费观看久久欧美 | 久久久久久91 | 亚洲欧美在线观看91偷拍 | 欧美色图亚洲自拍 | 色婷婷久久综合中文久久一本 | 大香香蕉| 国产第一页在线视频 | 丝袜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一区 | 国产小视频免费 | 农村妇女又色黄一级毛片 | 成人淫片免费视频95视频 | 国产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成人国产 | 国产成人18黄网站免费 | 一级欧美一级日韩片 | 国产91区精品福利在线社区 | 一级中国毛片 | 五月天丁香花婷婷视频网 | 亚洲人欧洲日韩 | 92手机看片福利永久国产 | 热伊人99re久久精品最新地 | 午夜综合 | 五月婷婷狠狠干 | 欧美日韩免费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黄色一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