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5-05-28 17:06 熱度:
文學包括古代文學,現在文學,外國文學等。本文是一篇對古代文學《茶山老人遺集》的評論和對作者的介紹。對古代文學,我們并不陌生,以為內在小學的時候,我們已經開始接觸古詩,中學的時候還會有文言文等。一些對古代文學研究比較深入的學者會對一些文學作品做出一些評價,這也是我們學習古代文學的時候借鑒的一方面。本文是一篇文學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沈貞及《茶山老人遺集》簡評。
摘 要:沈貞,字元吉,元末長興人,號茶山老人。根據文獻記載可知,沈貞隱居在橫玉山,安貧樂道,終身不仕。有作品《茶山老人遺集》,反映社會現實、人文景致及個人感懷抒情等,既是重要的歷史文獻和文化遺產,也有利于當下繁榮文化、發展旅游、陶冶情操。
關鍵詞:文學論文范文,沈貞,茶山老人遺集,長興
沈貞,字元吉,元末長興人,號茶山老人。長興地方文獻中,關于沈貞的記述較為簡略,但其《茶山老人遺集》被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引起了筆者的興趣。經過初步查閱,發現縣內史志愛好者及縣外相關領域研究者,似乎都未對沈貞這一人物給予必要的重視和研究。因此,筆者不揣淺陋,對沈貞和他的《茶山老人遺集》作初步的探討,以期引起更多地方文史愛好者的注意。
一. 沈貞及《茶山老人遺集》
(一) 沈貞其人
關于沈貞其人的記載,集中體現在《茶山老人遺集》的序及附錄中。根據這一文獻,我們僅知沈貞“生于元末入明不仕,隱德潛行,軼于正史”。湖州和長興的明清地方志書,對沈貞也有相關記載,并被收入《茶山老人遺集》的附錄。如明勞鉞《湖州府志》記載:“沈貞,字元吉,長興茶山人,號茶山老人,不樂仕,雖在畎畝,手不釋卷。一日,縣令欲辟之,先使人覘其意,元吉知之,避匿不出,宅傍有一井,冬夏原泉涌流不止,溉田數百畝,元吉往來吟詠其上,有茶山稿十二卷行于世”。明顧應祥《長興縣志》也有相關記載:“沈貞字元吉,元末隱居橫玉山中,號茶山老人,性介篤,學博,通經史,尤長于詩,安貧樂道,特立獨行,當元季擾攘艱難遷徙以全性命,然胸次泰然,所著有《茶山集》五十卷傳于世”。
從上述文獻中我們可以知道:沈貞,生卒年不詳,字元吉,號茶山老人,元末明初詩人。一生不仕,隱居橫玉山。學問廣博,通經史,尤長于詩。著有《茶山集》五十卷,但僅有部分流傳下來,被后人輯為《茶山老人遺集》。
(二)《茶山老人遺集》
關于沈貞詩文的記載,成化《湖州府志》僅錄兩首,主要見于清代朱彝尊和鄭元慶的著述,這些亦被收入《茶山老人遺集》的附錄。如朱彝尊在《明詩綜》中,記載沈貞“集五十卷,惜不傳,從陳編中搜得樂神曲一十三首,不無冗長且多闕文,因汰其六,稍為刪易補綴,頗覺奇古”。鄭元慶的《湖錄》中記載,沈貞“日往來吟詠,不出,晚號茶山老人,踵門問字者日不暇給,卒葬五云山,著有茶山集五十卷”。
《續修四庫全書》收錄的《茶山老人遺集》,共二卷。上卷為詩,六十首,包括樂神曲十三章、詩四十七首;下卷為文,共六篇。
二. 沈貞其詩述評
如以內容分類,沈貞的詩大致可分為三類:現實詩、山水詩、感懷詩。本文以《茶人老人遺集》為研究對象,對沈貞的詩作一個簡單的分類與評析。
(一)反映社會現實的詩
沈貞反映社會現實的詩,主要有農事、茶事、戰事三方面內容。元代后期,皇室權力斗爭激烈,朝廷政治黑暗,民族矛盾日趨激化,各地暴動此起彼伏,整個社會動蕩不安。在這種背景下,沈貞避亂居住在長興橫玉山中。隱居期間,沈貞的生存態度和生活方式有很大改變,自然而然地把情感寄托于山水,把自己的思想認識、感受、寄托于自己手中的筆,抒發自己的情感以及對人生的獨特認識和感受。
關于農事,沈貞的詩有不少刻畫。在《陳家瀼》一詩中,沈貞描寫了當地百姓在田里農耕的繁忙景象:“吳儂力作春事忙,瀼東瀼西田水黃。”“儂”為吳語,即“人”。“瀼東瀼西”,為長興古代地名。如在《士林山水記》一文中,沈貞寫道:“陳家瀼實霸先舊業”,“瀼東西膏腴萬頃,農歌互答,樵牧問話”,則生動地描述了當時富足、和諧的農事景象。農事繁忙,還引起了沈貞的思鄉之愁。在《陳家瀼》中,作者還發出感慨:“農歌唱罷客思鄉,水遠山遙愁更長。”當地百姓自在、自得的農事勞動,似乎讓作者更加明顯地感受到背井離鄉的孤獨。
關于茶事,《茶人老人遺集》收有三首,分別為《堯山》、《次田通判顧渚采茶》、《歸茶山》。唐代中后期,長興顧渚的紫筍茶即被列入貢品,陸羽、釋皎然、蘇軾等一大批文人先后創作了不少關于茶事的詩文;袁高、于頔、裴汶、楊漢公、張文規、杜牧等刺史因監貢新茶在長興顧渚山留下了不朽的茶事石刻。沈貞在《堯山》一詩中運用盛蓑對比法對長興茶事有著較為集中描述:
款叚不驕堪代步,行行踏遍堯山路。
雨春散香吹暖花,風晝團陰弄晴樹。
堯市祠前古木稠,吉祥寺里青苔流。
白頭老僧出迎客,共說前代成古邱。
顧渚山頭生紫筍,先春金芽綠云隱。
黃犢開耕田水新,錦鳩喚睛谷雨近。
長城太守監貢新,朱轓皂蓋籠陽春。
金葢山頭樹渺渺,金沙泉底珠粼粼。
江南三月春光好,黃鸝啼春杜鵑叫。
采茶兒女斑斕衣,招手揶揄使君笑。
押網使者黃帕鮮,玉膏金屑玻璃泉。
乳花浮碗婕妤手,雀舌泛鼎才人煎。
使君閑暇緣山走,謝公諸妓隨前后。
村翁野叟迎使君,手折櫻桃勸新酒。
我曾三五少年時,使君攜我登堯祠。
酒閑風暄面生紫,一日輕費千篇詩。
如今重來驚異世,山木凋零屋盧廢。
舉眸風景更愁人,對泣新亭周顗淚。
冷風激雨吹人衣,海棠無力胭脂肥。
臨岐相別二三子,獨自微吟乘夜歸。
堯山即今水口堯市山,一名石門山,一名虎頭巖,在顧渚山東側,與顧渚山隔明月峽遙望相對,在唐時堯市山就已很出名。據同治《長興縣志》記載:“堯市山……一名石門山。山上有堯市,堯時洪水,居民于此作市,因名”。讀詩如讀史,茶詩既是茶文化,也較客觀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如唐代詩僧皎然:“堯市人稀紫筍多”;晚唐詩人皮日休詩云:“來尋堯市山,遂入深深塢”,又“最是夏初時,茶花滿煙雨”;張文規詩云:“清風樓下草初出,明月峽中茶始生”等;時任宰相韋處厚的詩句曰:“顧渚吳商絕,蒙山蜀信稀。千叢因此始,含露紫英肥”,此詩一方面說明顧渚山產茶區為皇家所有,禁止茶商插手,而蒙頂茶很少有人問津。由于紫筍茶貢額的猛增,促使了人工載培茶園的興起,同時也反映了當時顧渚貢茶的真實地位;晚唐詩人、湖州刺史杜牧:“山實東吳秀,茶稱瑞草魁。”前者指顧渚一帶幽美的自然環境,后者指盛譽天下的紫筍茶。張文規任湖州剌史時詩云:“鳳輦尋春半醉回,仙娥進水御簾開。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吳興紫筍來。”一時間紫筍之名盛譽京城和全國。沈貞的《堯山》既描寫了顧渚山一帶幽美的自然環境,又刻畫了地方官員“監貢新”和采茶人的采摘、加工、飲煮等熱鬧非凡細節,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繁榮景象,百姓安居樂業。沈貞描寫茶事的詩,從茶事的興盛而走蓑,反映了歷史社會的變遷的真實寫照,沈貞將個人的悲情寄托在他的茶詩里,領略了沈貞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如“如今重來驚異世,山木凋零屋盧廢”,“舉眸風景更愁人,對泣新亭周顗淚” 、“冷風激雨吹人衣,海棠無力胭脂肥”、“ 臨岐相別二三子,獨自微吟乘夜歸”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元末茶山另一番風景:茶園荒蕪、凄涼。以此我們可以了解元末長興茶山也未能避免社會動亂影響的社會現實。表達了詩人對社會穩定,百姓生活安定的強烈渴求,對現實,社會動蕩,民不聊生,百姓居無定所,社會各業荒廢,經濟瀟滌的強烈不滿,而深感憂患。
沈貞另外二首茶詩也從不同角度描寫了茶山茶事情景。我們今天還可從他的詩里領略到當時的一幅幅茶山及農時采茶圖景。
沈貞寫社會現實的詩還有描寫長興農村娛樂活動的廟戲和祈保農作豐收的社戲《荻蒲寨》、《觀村社》及記述戰事的《南川軍寨》。
(二)寫長興景點山水詩
沈貞寫長興景點山水詩也可說是游覽詩,有山水自然景詩和古寺名勝景詩兩部分內容。沈貞山水自然景詩有《徐公塘》、《石澗納涼》、《徐氏山》、《西清澗》、《慈姑塘》、《響泉崖》、《橫玉山》、《五峰山》、《金沙泉》、《桃花塢山行》、《湖上》等等。康熙54年長興縣知縣鮑鉁的《茶山老人遺集》序云“過橫玉山訪士林求詩巷遺跡”,同治《長興縣志》記載沈貞隱居橫玉山,所居地名士林,有求詩巷,唐宋名流多觴詠于此。沈貞《士林山水記》記載:“去長城北十里曰士林,唐宋迄元居多文人得名。壤沃民淳殷富而樸善,凡離世外道者施施而來,汗汗而游。余因避亂居此,得窮山水佳勝,歷敘紀之。自南而來,由忻湖自北而出,由顧渚東,從曲塘西,接堯市。其東南……曰吳姚干,曰陳家瀼,……貯水漑者曰徐公塘,……自右旁達山水可記者曰石澗,……自茲澗少上有山,高突懸嵌者,曰徐氏山,……足底又底而盤旋者曰金牛嶺,……自徐山盤旋而南曰南崗,由岡而上曰白石山,……又散而他之其可游玩者曰鴛鴦潭,……又縱而北之曰西清澗,……他如慈姑塘,響泉崖,香水潭,龍潭皆可興于游玩者,率萃幽勝總屬隸士林,故士林之居者日益盛”。沈貞《士林山水記》詳細記述了士林往北至顧渚一帶旅游路線圖。長興是江南典型的有山有水的山城,山青水秀的自然環境吸引著歷代無數詩人來長興賞玩游覽,正如元末文壇的泰斗楊維楨在長興游玩時寫下的經典名句:“愿住吳儂山水國,不入中朝鸞鵠群”。從沈貞《士林山水記》中我們不難發現,沈貞居住之地周邊不僅佳景勝處多,“唐宋文人多居于此”,還是古代貢茶的出產地,歷代催茶官員攜親屬帶朋友來此地絡繹不絕,如杜牧詩:“好是全家到,兼為奉詔來”、“景物殘三月,登臨愴一杯。重游自難克,俯首入塵埃。”杜牧是奉了皇帝的詔命來長興顧渚監貢新茶的,而且還帶了全家來。這更助長了各地文人墨客紛至沓來。沈貞的詩融合了長興的山水美景,描繪了大自然的千姿百態,不僅有山有水有花有泉有崖有澗,還有聲有色,把個人的情感寄于山水景物間。沈貞的詩大部分描繪了他所到之處眼睛所看到的自然界的景色,耳朵所聽到的發自自然界的聲音。如沈貞描寫西清澗叢生的香草植物“杜若”:“芳洲生杜若”及《士林山水記》“澗石皆宗生杜若”尤有一股清香撲鼻而來,《西清澗》的瀑布“豪如呂梁洪,縱如王屋沇”的刻畫讓我們身臨其景,清幽涼爽;如《響泉崖》泉水發出的各種聲音的描寫:“響泉滴滴復丁丁,蚯蚓竅內喧蒼蠅”、“ 泓泉泓紛紛落崖,不驪珠亂跳白龍”、“掛初從涓涓溜松,根更復悠流石罅”、“搏躣噴濺懸崖水,非琴非筑聲圓美”如“琮琤聲”、“雷殷聲”、“鐘、磬、琴、筑聲”宛如享受一場盛大的音樂晚宴;還有《橫玉山》、《五峰山》對山的描述“橫玉山高十二層,高高上輿青天平”、“洞龍挾雨樹頭響,山鳥呼風塢腳鳴”、“須臾大震空谷應,疑是孫登長嘯聲”;“亭亭五峰山,磊磊一卷石”既有氣勢宏偉的一面又有委婉含蓄的一面;《金沙泉》中水的描寫“鱗鱗金屑精,泛彼崖下泌。遠涵珠光潤,凈閉蟾窟溢 。流芳衍馀泒,瀨甘澈深密”也清新自然。如《桃花塢山行》:“詩筆落紙興不淺 ,醉眼傲人春自迷 ,幽禽應笑客狂甚,飛入落紅深處啼”;《湖上》:“野水睛山湖上村,柳花飛雪擁柴門,魚吹浪沫翻萍葉,鳥浴堤沙糝草根”,靜中取鬧,生動自然。抒發了詩人對山水一色,青山綠水,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向往。再如《游兩川》:“三月春睛宿雨干, 梨花風急雪成團”;《游丫臼嶺》:“東州二月春風微 ,桃花雨飛江水肥”等;還有《登陳墓嶺》、《西閣水心遣興》、《石澗納涼》、《望徐氏山》、《徐公塘》等等,他都以清新格調、深情的筆觸予以描繪。這些詩文從不同角度描繪了長興的山、水、草、木自然美景,宛如一幅幅山水畫卷,給人以美的享受,引無數文人墨客流連忘返,詩吟詠和。
沈貞不僅喜歡登臨山水,泛舟湖上,還喜歡游覽古寺廟宇名勝等,據同治《長興縣志》上記載長興的壇、廟、寺、觀將近300座。“聽禪院鐘聲入耳、擁青山綠水入懷”這是古代文人騷客特別是一些隱居之士向往的一種景界,他們的詩歌也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古代寺廟的幽美的環境,賞碑論字,寺僧的技藝與弈棋,避暑納涼及品茗清話等等情景和歷史淵源。留給我們今天也能領略古代寺廟種種。唐代詩人杜牧的《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就引后人遐想萬種。但是沈貞的寺廟詩字里行間都透露著一種凋零、寂寞、冷落、凄涼景:如《祠山宮》:“日斜社火散,宵分野鬼哭。伏鼠竊殘豆,妖鳥攫遺肉”;《清涼寺》:“招提劫火馀,隤基土花碧。梁棟已摧毀,無地可托跡”、“饑鳥啄枯槎,黠鼠穴古壁。淋雨積涂潦,斷碑布行石”;《定惠院》:“浣女溪頭遺古寺,草深三尺露沾靴”、“門前怪樹山精立,池上妖蓮玉女歌”、“長廊僧老夕陽多”,“試讀殘碑字已訛”;《同楊廉夫題梵業院》:“欲話前朝尋舊跡,古碑零落對斜暉”等,還有《靈惠廟》、《紫金菴》、《白鶴寺》、《宿上吉祥寺》等等,從沈貞的寺廟詩里我們看到的是另外一種景象:賞景景荒涼,托跡寺不存,讀碑“字已訛”,訪僧“夕陽多”。從沈貞的寺廟詩中我們可窺一斑,元末明初長興的社會現實,戰亂不斷,昔日輝煌不再,民不聊生。沈貞不是隨波逐流的游寺廟,從“金沙布其地”、“尚挾祇園貴”語句的理解,沈貞還是一個博覽群書對佛教歷史也有相當研究的詩人。“祇園”“金磚為地”是佛陀修行、傳法時的一座著名精舍,位于當時的舍衛國境內,也叫祇園精舍。
(三)感懷詩
沈貞的感懷詩大多是在游山玩水中看到的景物借助典故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如:《白石山懷古》、《湖上懷古》、《湖上吟》、《題五峰山洗心亭》、《題東齊》、《隔山自遣》等等。用到的典故:“艮岳事件”、“臥薪嘗膽”、“胥門冤案”、“子皮竊妻”、“龍伯釣鰲”、“李白捉月”、“細柳勞軍”、“孫登長嘯”、“酒狂寬饒”、“碧雞坊”等等,借用歷史人物事跡更是不計其數,這些寄寓了沈貞感時憂國的深沉感慨,據此我們還可了解沈貞是一個“學博通經史”之詩人。
沈貞《白石山懷古》:“艮岳當年事,冤深花石網。國亡人已盡,巒岫謾如霜。”據同治《長興縣志》載:“白石山在縣西十七里,石可燒灰”。沈貞《士林山水記》中也有描述。詩人在游白石山時,眼前的“山石晶晃如雪堆”,雪白石林想起往事“艮岳事件”,就不得不提到北宋時的“花石綱”,為了它,多少人家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最后連國家都滅亡了。可見驕奢淫逸誤國害民。眼前飽經風霜的白石山宛如一位經歷了炎涼世態、大起大落的長者,面容冷峻,以陣陣秋風、一片寒霜來問候詩人的到來,觸發詩人對家國興亡的感概,其中不無無奈和辛酸。
沈貞的《湖上懷古》把山水的景色和歷史內容和諧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
山蒼蒼兮水茫茫,大雷小雷湖中央。
扁舟范蠡竊妻去,遙望姑蘇空斷腸。
一朝吳兵逺來越,胥門孤臣兩睛血。
臥薪嘗膽銜寃人,杖擊當知寃可雪。
五湖水,五湖山,五湖山水常人間。
吳越興亡總塵土,西施范蠡傳千古。
《史記河渠書集解》“五湖,湖名耳,實一湖,今太湖是也”。沈貞游太湖時寫的《大雷山記》:“距荻漵十八里有孤山曰大雷山”。同治《長興縣志》載:“大雷山在縣東北六十里……長興夾浦之東三里即大雷山”。《楊修五湖賦》“大雷小雷,湍激相逐”。《周處風土記》記載:“太湖中有大雷小雷山,相距六十里。舊志云,大雷山為洞庭之西山,小雷山為洞庭之東山”。沈貞《湖上懷古》中的“山蒼蒼兮水茫茫,大雷小雷湖中央。”與蘇軾《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中的“山蒼蒼,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展現了山色蒼蒼,水光茫茫的自然美景。元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特殊的時代,廢止科考50余年,文人仕進無路,淪落下層,文人就沒有了功名之利的追求,向往隱逸。沈貞也然,元未兵亂,沈貞避亂隱居橫玉山一帶的士林,入明也不仕。在《湖上懷古》中沈貞對歷史人物“范蠡”、“伍子胥”人物的描述,一方面展示自己淡泊名利,隱德潛行;另一方面又流溢出詩人對伍子胥忠心耿耿卻落得吳王夫差聽信太宰伯嚭讒言,令伍子胥自殺的的沉痛心情。詩人不僅感嘆仕途的險惡,奸臣當道,忠臣被陷,還以“杖擊當知寃可雪”、“吳越興亡總塵土,西施范蠡傳千古”來表現自我精神追求的肯定。隱居的生活并沒有影響詩人憂國憂民情懷,如“遙望姑蘇空斷腸 ”、“臥薪嘗膽銜寃人”,《子昂洗馬圖二首》詩中也有表現:“ 房屋昨夜光芒低, 銅骨敲斷空長嘶”、“ 時危致此亦何用 聽盡悲笳落日西”。從“五湖水 ,五湖山 ,五湖山水常人間 。吳越興亡總塵土, 西施范蠡傳千古”感懷中發現詩人對物是人非的憂傷與感嘆及對安居樂業生活的強烈愿望,這種愿望在沈貞其他詩中也有體現“一朝四海歸升平,將軍茅土士歸耕”、“安得洗天風雨下,散離壯士各歸田”,這種愿望也正是那個時代廣大人民渴望安居樂業,追求平安、健康、快樂生活的共同愿望。
此外沈貞還有一部分描寫個人情感的詩如:《恠梅詩》、《寓上閣步寄臧子原》、《出興安門》、《古意》、《美人崗》等,從這些詩的內容看沈貞還是一個德厚多情多義之詩人,也表達了詩人輕視功名利祿,不隨俗浮沉,追求清雅高潔的情懷。
三.沈貞《茶山老人遺集》留給當今的社會意義
分析沈貞的詩內容,可以加深對元末明初長興社會各方面的認識,同時對我們現在長興社會各方面的發展也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一)反映了社會現實
沈貞的現實詩內容形象地反映了長興古代人民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反映了當時長興的歷史,如當時的百姓生活、紫筍貢茶的盛事、文人活動等,反映了長興人民勤勞、聰慧、友善的本性,和積極樂觀的精神面貌,從中我們可以更加充分了解元末明初長興的社會、人文現狀。
(二)推動文化、旅游發展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一書中寫道:中國的山水與名人往往是“地因人傳、人因地傳”。古代山水詩因山水而產生,山水因詩而傳名。如寒山寺,一座極為普通的寺廟,因為唐朝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留下千古美名。天下的名寺無數,唯獨寒山寺僅憑張繼的《楓橋夜泊》,便讓古今文人游客對寒山寺仰而視之,想方設法去感受一下張繼筆下的寒山寺。文人藝術點綴的感染力竟是如此的深遠,讓人感嘆無窮。從有文記載的來長興的歷代名人、文人迎往詩吟無數,他們或為貢茶紫筍或為名人寺廟慕名而來留下千古名詩。這些詩詞所表達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多多少少可以推動長興的山水文化、旅游文化的發展。沈貞的山水詩也然,可以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讓人體會到心憂天下的情懷
沈貞無疑是安貧樂道的高士,他隱居不仕,但不妨礙他心憂天下。沈貞的感懷詩,從用典的范例及詩中感懷“一朝四海歸升平,將軍茅土士歸耕”,“安得洗天風雨下,散離壯士各歸田”,“自憐干戈久為客,況復風雨更愁人”的憂國憂民情懷。從沈貞把情感凝結成精煉而蘊藉的文字中,我們可以了解從卷帙浩繁的官方史上無法了解到的長興先民在那個年代的蛛絲馬跡和細枝末節,更從中看到了沈貞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認識到沈貞崇高的品格與高遠的境界。
參考文獻:
[1]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325冊:茶山老人遺集二卷附錄一卷(元)沈貞撰.影印清刻本
[2]清知縣趙定邦修.丁寶書、周學浚纂.《同治長興縣志》(清).同治十二年(1873)修.
[3]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4]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5]許伯明.《吳文化概觀》.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
[6]楊維楨.《楊維楨詩集》.浙江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鄒志方點校)
[7]沈文泉.《湖州名人志》.杭州出版社.2009年
[8]長興縣志編纂委員會謝文柏等.《長興縣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9]余方德、嵇發根等.《湖州古今概覽》/《名人與湖州》.黃山書社.2001/2007年
[10]陳云琴.《一代詩僧皎然》.昆侖出版社.2005年
[11]湖州市文化藝術志編纂委員會編.《湖州市文化藝術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
[12]謝路軍、潘飛.《中國佛教文化》.長春出版社.2010年
文學期刊投稿雜志推薦《江淮文史》是安徽省政協系統唯一公開出版的社科類文史期刊。據中國學術期刊網權威統計,該刊讀者遍布全球27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包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哈佛大學、北京大學等一批高端讀者群。 《江淮文史》是安徽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主辦的期刊,她的前身是《安徽文史資料選輯》。
文章標題:文學論文范文沈貞及《茶山老人遺集》簡評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wenyi/wenxue/26935.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