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9-02-20 11:23 熱度:
摘要:茶文化是歷經幾千年發展形成的傳統文化,文化底蘊深厚、內涵豐富,對現當代文學作品創作產生了一定影響,涉及茶文化的作品比比皆是。本文從茶文化的內涵及其對現當代文學作品創作的影響入手,對茶文化與現當代文學作品的融合體現、融合創新機制進行了簡要分析,以達到推動我國文學作品創作的目的。
關鍵詞:茶文化;現當代文學作品;融合創新;影響
茶是世界三大飲品之一,也是我國常見的飲品,深受國人喜愛。茶文化在中國有著幾千年歷史,早已融入社會、生活、文化、經濟等各個領域,對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進入現當代社會以來,茶文化的精神內涵更加豐富,自身的文化、德育等價值功能日益增強,為文學作品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無形中促進了茶文化與文學作品之間的融合。下面結合大量資料分析了茶文化與現當代文學的融合。
推薦期刊:《文化月刊》雜志于1980年創刊,是在全國具有廣泛影響的大型文化生活綜合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本刊是中國新銳綜合文化刊物。中國文化報社主辦的大型文化生活綜合月刊。期刊以弘揚先進文化為己任,面向社會、面向生活,在不斷傳播高雅文化的同時,融入實際,貼近生活,服務讀者,努力提升大眾的文化審美取向,文字通俗流暢,裝幀設計時尚,既是大眾文化傳媒的載體,更是文化出版物中的精品,讓文化生活充滿陽光、快樂和健康。
1茶文化的內涵及對現當代文學作品創作的影響
1.1茶文化的內涵
茶文化不僅是一種關于茶的飲食文化,更蘊藏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和精神內涵,是一種富有文化底蘊和思想內涵的優秀文化。茶文化在我國起源起早,遠古時期就有了神農用茶解毒的傳說。據史料記載,我國茶文化起源于晉代,唐宋最鼎盛,后經明、元、清發展,理論體系日益成熟。唐朝時期,陸羽編撰《茶經》,較為系統的闡述了茶性、茶功效及種茶、泡茶及制茶等工藝,此后茶文化逐漸成型并快速發展起來。目前,我國茶文化已經形成了以茶道、茶德、茶禮、茶藝等為核心的理論體系,其中茶道的影響最深遠。所謂的茶道,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也是一種喝茶品茗的生活藝術,更是一種修身養性的生活方式。通過制茶、泡茶、品茶、賞茶、聞茶增進友誼,學習禮法,美心修德,領略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益于情操陶冶、靜心凝神。
在多年發展中,茶文化內涵被提煉為“儉”、“清”、“和”、“靜”等思想文文化。當然,關于茶文化內涵的精華凝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提出為“靜”、“寂”、“和”、“禮”等。無論是哪一種解讀,都體現出了茶文化思想精神精華。“儉”為品行端正。《茶經》曰“茶之為用,味之寒,為飲最精行儉德之人。”陸羽把“儉”看作是人的品行,意在提醒人們廉潔,即使在物欲橫流、功利的環境中也要做大精行儉德。“清”是茶之味,也是茶水的“清亮透徹”,茶具的“清潔”,更是人內心的“清靈”,不為濁世紅塵所玷污。人生活在滾滾紅塵中,要多一分清醒、多一份清廉。總之,茶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有著諸多解讀,這為現當代文學作品創作提供了豐富素材。
1.2茶文化對現當代文學作品創作的影響
茶文化對現當代文學作品創作的影響很大,很多名著或多或少的涉及了茶文化內容,如《茶館》、《喝茶》等,都是以茶為主題的文學作品。《茶館》是老舍著作,講述了在茶館內發生了故事,展現了世間的人生百態。還有周作人的名著《喝茶》,對中西茶文化特別是中國茶、英國下午茶進行了分析。作者通過這部作品表達了自己對茶的態度,喝茶不僅為簡單果腹,主要是品味茶的色與味,及其蘊藏的精神內涵,這是中國文人墨客喝茶品茗的一貫態度。同時,作者也借喝茶表達了自己對故鄉的懷念。由此可見,茶文化既可以是文學作品創作的主題,也是作者表達自身思想情感的載體,不難看出,茶文化對現當代文學作品創作的重大影響。
分析茶文化的內涵可以全面了解掌握茶文化的思想理念,發掘茶文化價值,并把其中的諸多茶文化元素引入文學作品創作中去,為文學作品創作提供靈感。縱觀我國現當代文學發展歷史可以明顯看出來,文學作品創作要結合時代特點、創新創作理念并優化作品風格,提升作品的整體品質,這樣才能創作出高質量的文學作品。茶文化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蘊藏著諸多的文化元素,如“和”、“靜”、“思”、“雅”、“淡”、“寂”、“禮”、“誠”等,都是茶文化的核心內容,體現了茶文化精神內涵。這些茶文化元素可以作為現當代文學作品創作素材,不僅能傳承、弘揚茶文化,還能加深文學作品文化底蘊和思想內涵。
2現當代文學作品與茶文化的融合體現
茶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自古就有不少文人以茶為主題、背景進行文學作品創作,現當代文人也不例外,誕生了很多著名的茶文化文學作品。在我國現當代文學體系中,無論是創作素材還是創作理念都包含了很多文化元素,而茶文化僅是其中之一。茶文化本身文化底蘊深厚,且文化元素諸多,是現當代文學作品創作不可多得的素材,是創作者的靈感源泉。
2.1茶文化在賈平凹作品中的融入
賈平凹是中國當代著名的文學家之一,被譽為“鬼才”,他的很多作品進入了我國學校教學課本。在賈平凹文學作品體系中,他對茶的理解比較精辟,帶著一些風趣,更帶有文人的特殊敏感性。在道士的眼中,喝茶是悟道;在和尚的眼中,喝茶是參禪。而在賈平凹的眼中,喝茶是一種品格的代表,是一種體會茶文化內涵和情操陶冶的生活方式,有著明顯的文化屬性。
如,賈平凹《茶杯》中寫道自己獨愛大茶杯,飲茶獨用一個大茶杯,整日放在案頭。他對這個大茶杯有著特殊的感情,此茶杯滿足了寫作無需續杯的煩惱。在寫作過程中,作者不停暢飲,仿佛這個大茶杯盛了萬斛,就好似自己滿腹的思維。賈平好凹對大茶杯的喜愛源于他的性情,他沒有用華麗的辭藻贊美大茶杯,而是賦予了大茶杯一種意蘊,表達了自己對大茶杯的獨特情感。
2.2茶文化在老舍文學作品中的應用
老舍是中國的文學大家,對茶及其相關的文化有一定認識,其作品也有關于茶文化真諦的探索。在創作過程中,老舍常常以茶為伴,把茶視作為自身的靈魂伴侶。老舍的《茶館》是人們熟知的茶文化文學作品,在這一部作品中,老舍表現了舊北京時候裕泰大茶館的興衰變化,也折射出了人們與舊時代的矛盾沖突。《茶館》描寫了三教九流各種人物,展現了一幅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皆由茶館這一場所中的人、事、物變化,形象的說明了舊社會滅亡的必然性。
2.3茶文化在魯迅文學作品中的應用
魯迅愛茶,也愛飲茶,對茶文化的認識比較成熟。前文提及周作人寫了《喝茶》,魯迅也寫了一篇散文《喝茶》。魯迅《喝茶》系統闡述了自己對喝茶品茗文化的獨特理解,以及對飲茶過程的認知。《喝茶》中寫道“有好茶喝,會喝好茶……特別的感覺。”表明了魯迅的喝茶觀。他認為喝好茶應有一個前提,即靜坐無為,只有這樣才能細膩敏感的感覺出來茶味。魯迅在作品中描寫了自己喝茶的一件小事。一次買了二兩好茶葉,開水泡好后鄭重其事的喝起來,然而味道與以往的粗茶沒有差別,茶色也很重濁。之后,發現自己泡茶的方法不對,重新用蓋碗方式沖泡喝茶,果然茶色清而味甘。當時他正在寫《吃教》,過程中拿過泡好的茶喝起來,感覺味道和粗茶味道又相差無幾了。由此他醒悟到,喝茶須在靜坐無為的時候,如果心不靜很難品味出茶味。
魯迅通過《喝茶》表達了自己的喝茶觀,也皆由這種喝茶觀表明了自身的性格,這正是很多文人喜歡把茶文化與文學作品創作結合起來的原因之一,可以借助茶這一載體表現自己的觀念、情感。
3現當代文學作品與茶文化的融合創新機制
在中國文學史上,茶文化與文學作品創作之間的融合屢見不鮮,這一點已由前文提及的諸多現當代文學作品所證明。茶文化是現當代文學作品創作的素材之一,不少文學家以茶為主題進行文學作品創作,不僅表達了自身對喝茶品茗文化的解讀,也皆由茶這一載體表達了自己的思想觀念。當信息社會的當下,網絡文學快速發展,文學作品創新與發展是當今社會的一個全新命題。面對網絡文學作品內容同質化嚴重的問題,可以從茶文化中汲取養分,創新創作主題、素材,多元化的展現茶文化。這樣進行文學作品創作,不僅可以創作多樣化的文學作品,還能傳承優秀的茶文化。
4結論
綜上所述,茶文化是現當代文學作品創作的基礎、源泉,而現當代文學作品是茶文化傳承的載體。在尋求文化創新與發展過程中,現當代文學作品創作要融合傳統茶文化,從傳統文學中吸取營養,提高內容質量與思想內涵,創作出更多高品質的文學作品,彌補網絡文學作品的不足,促進我國文學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燕秀麗.中國現代文學中的茶文化考察[J].福建茶葉,2017,39(10):409-410.
[2]袁敏.論中國現代文學教育中的茶文化[J].福建茶葉,2018,40(02):420-421.
[3]何桃.我國文學作品中的茶文化賞析[J].福建茶葉,2018,40(03):273.
[4]黃秋瑩.我國現代文學作品中的“茶語”探析[J].福建茶葉,2018,40(04):396.
文章標題:現當代文學作品與茶文化的融合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wenyi/wenxue/40041.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