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論文 發布日期:2020-11-02 10:18 熱度:
“美學”一詞源于西方。雖然我國整個哲學體系沒有把“美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哲學分支,但對于何為美,對美的感受、感知,以及對美的體悟都有其獨特的理解和詮釋。且在儒家和道家的哲學體系中,也不乏大量對美的獨到解讀。對于藝術這個難以定義的命題,在不同的時代,中西方的哲學家、思想家都從不同的側面定義了這個問題。但由于文化源和文化語境的不同,使得中西方對于何為藝術的美學思考存在很大差異。本文從中西方文化語境的差異入手,在“美學”的框架下探討何為藝術。
一、不同文化源下中西方對美學的認知
(一)中西方對于“美學”的認知
本文所要探討的是在不同文化源下,中西方關于何為藝術的美學思考。藝術和美學息息相關、緊密聯系,早在古希臘柏拉圖時期,人們就對什么是“美”這一命題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而在18世紀,“美學”成為一門真正的研究學科。在此時代背景下,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帶來的是西方哲學的發展壯大,而美學作為一個特殊的門類得以獨立。在1750年,鮑姆加通首次將“美學”作為一個學術性詞匯進行使用,其含義是研究對美的感受感知以及情感的學科,并把美學作為哲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分支。由此之后,大批的哲學家,例如康德、黑格爾等更進一步地鉆研了美學,使美學系統和其理論形態得以延伸和完善,并在他們的哲學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中國的哲學系統和西方存在較大差異。在中國的哲學中,“美學”并沒有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并使其理論化,但中國哲學對美的本質、美的意識以及感覺、情感乃至悟性都有具有中國特色的獨到見解。審美的原則在儒家、道家的哲學體系和理論體系中被反復提及,使得“美”與中國哲學緊密相連。以至今日,中國美學都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中國美學以其完整的哲學體系對后人影響深遠。在我國傳統哲學體系中,以儒、道兩家為主導的哲學理論綿延發展至今,與西方哲學體系中的美學理論存在著文化源上的區別,中國哲學雖然沒有對美學進行獨立的理論探討,但其二者都來源于一個共同的“源”,是融會貫通的。
(二)對于“美學思考”中西方產生差異的原因
中西方對美學思考存在差異的根本原因還是在于文化源的不同。由于不同的文化源以及文化語境,導致中西文明的歷史進程、哲學體系、宗教、倫理及社會制度的發展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這也直接導致了中西方在看待美的本質、審美意識和審美對象等問題上存在明顯的文化差異。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絕大多數的西方文明是由海洋孕育而成的。在古希臘,城邦的建立與興盛加速了氏族的解體,古希臘注重商業的發展,也正是這些,加速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并孕育出早期的倫理道德意識。此時,古希臘人憑借對自然與美的初步感知,將神明人形化,創造出了希臘眾神的宇宙。在古希臘,男性的神普遍肌肉發達,身體健壯;而女性的神大多有豐盈的體態,柔美的線條。神是美的,同樣人的軀體也是美的存在,這是古希臘人處于萌芽狀態對審美形態的認知,包括后期雅典的奧運會,那種對身體力量的崇拜以及對超越人自身極限的向往,從各個方面都體現出西方人樂于超越自我,敢于向大自然發起挑戰。由此發展建立起來的美學觀是古希臘美學也是西方美學的基礎。華夏文明源于農耕文化,源于黃河流域。我們的祖先從黃河邊開始建立自己的文明。我國原始的農耕社會以部落、氏族、家族形式維系,以姓氏、血緣關系為紐帶。農業是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祖先根據季節氣候播種農作物,并依靠黃河水系進行澆灌,而收獲則仰賴于天。先民們在這種長期農業文明的實踐中感悟到宇宙是一個整體的存在。依據祖先的智慧,“天—地—人”為一元整體宇宙觀的早期哲學思想開始形成。“天地合一”是我國傳統哲學的一個基本命題,而和諧是處理天人關系的一種理想狀態,不論是儒家、道家還是禪宗的思想,都離不開天人合一這個哲學命題,這也是東方哲學形成的基礎。
二、中西方關于何為藝術的美學思考
(一)西方美學對于藝術的認知
在西方,關于藝術最早的起源和定義來自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前者認為藝術是唯物的模仿,是對自然之物的模仿;后者認為藝術是對理式的模仿,從而有了最具代表性、最著名的“理式說”,也就是“床喻”的三層等級:神明—自在之床—理式;木匠—木質之床—實物;畫家—象形之床—形象。“美本身”是一種絕對的美,是一種真實,而畫家畫的床是對現實的模仿,它是遠離“真實”的,所以藝術家描繪的藝術形象并不能局限于視覺模式,而要通過“象征形象”,讓人聯想到更高的真實,即通向“理式”的途徑。隨后康德和席勒又提出了“游戲說”的觀點,認為藝術是剩余精力的拋灑,強調無功利性,“游戲”是為了人類精神上的滿足和需要,這從心理學和生理學的角度揭露了藝術的部分娛樂功能。而托爾斯泰和朗格認為藝術起源于人類情感表現和交流的需要,藝術是人主觀情感的表達。這一理論對后期的美學思潮影響深遠。隨著人類對藝術本質的不斷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認為“藝術是勞動,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本質力量的體現”。到了現當代,海德格爾認為“藝術是真理之自行設置入作品”。此外,宗教的介入影響著西方“美學”研究的方向以及藝術發展的方向。由于宗教精神的影響,上帝指導著人的行為準則。由此可見,西方美學的基本問題是對美的本質的探討以及審美對象與主題審美意識有何關系,美是社會實踐的產物。這些對于藝術的定義都來自西方的理性主義思維模式,它強調的是藝術本體地位與生成原因,是西方邏輯思維的產物。
(二)中國美學對于藝術的認知
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越性在于它的連續性,無論是哪一種派別的哲學體系,陰陽意象的思維特征始終貫穿其中,不論“儒、釋、道”,天人合一與和諧始終都是融會貫通的。在我國古代,不少賢者對于美有著獨到的見解,其中莊子有著極高的領悟,他曾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這足以說明我國傳統美學思想和對美的認知都是和自然、天地相輔相成的。而美學與藝術從始至終都是互為滲透的,中國幾千年建立起來的文化體系和儒家、道家的哲學思想,在對藝術的認識、創作、欣賞、品評方面都有著自己獨特的一面。在中國傳統美學中,審視人、事物、行為、藝術作品是否存在美感,并不只是依靠感性的認識和理性的思維,社會實踐以及體驗生活也非常重要,審美的對象與其審美的意識形態必須是匹配的。謝赫在謝赫六法中把“氣韻生動”放在第一位。中國傳統美學將何為藝術分為三個層面,即“形”的完整,“意”的體現,“象”的高度。如中國古代的繪畫、書法、武術、詩詞歌包含了“形”的完整,情緒的快感,“意”的內涵,視覺、聽覺的美感以及心靈的愉悅。所有都涵蓋其中,去以藝術的形式表達出來,這就是最好的藝術。
三、中西方美學中關于何為藝術的差異性總結
中西方文化源存在極大的差異性,所以從某種程度上,這是導致其哲學、美學思想以及藝術的創作存在極大差異性的根本原因。但文化不是用來比較的,西方美學與東方美學都存在自身極大的優越性,二者并不對立,很多觀點有其同源性。藝術學院的學生應重視美學的學習,因為藝術道路以及藝術的創作路程如何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美”的敏感程度以及審美需要。在學習過程中,美學作為哲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應只是停留在了解理論概念之上。人們要站在歷史等各個角度,著眼現實世界,感知美學,同時也要包容中、西方美學思想的優秀與偉大。美學課程可以幫助人們了解更多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并幫助他們從文化根源上了解人類哲學思想的發展演化。思想是武器,而藝術創作是一種手段,無論中西方如何詮釋藝術,思想是沒有高低之分的,而藝術的本質也永遠不會因為文化源的不同而改變。
參考文獻
[1]刁生虎.《周易》:中國傳統美學思維的源頭[J].周易研究,2006(3):59-67.
[2]孫迪.淺析中西方古典美學思想中的“和諧論”[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3(2):266.
[3]張玉能.中國傳統美學的特征與傳統審美心理[J].江漢論壇,2009(03):97-103.
作者:胡楊
中西方藝術美學研究相關推薦中西方設計藝術本質區別
文章標題:中西方藝術美學研究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wenyi/wenxue/44163.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