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臨床醫學論文 發布日期:2021-10-28 09:45 熱度:
周圍性面癱是發生于面部神經管內面神經的非特異性炎癥。周圍性面癱臨床表現為口眼歪斜、面部活動功能障礙、講話漏風等癥狀。周圍性面癱可導致面肌痙攣,影響面部美觀度,加大患者身心負擔[1].周圍性面癱經積極治療后可治愈。藥物治療、局部熱敷、超短波熱透、碘離子透入治療等方式均可用于周圍性面癱的治療中。常用的西醫治療藥物有腎上腺皮質激素、B族維生素、抗病毒藥物、抗感染藥物等,均對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有一定作用,但臨床研究發現,單獨給予藥物治療,治療周期長,且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疾病易復發,臨床應用有一定局限性[2].因此,本文基于中醫辨證論治理論,研究牽正穴溫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療效及機制,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6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根據電腦隨機盲選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16~69歲,平均(29.89±5.76)歲。病程4~23d,平均(13.52±3.46)d.左側15例,右側15例。急性發作期10例,平靜期13例,恢復期7例。研究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17~68歲,平均(30.13±5.27)歲。病程4~23d,平均(13.52±3.46)d.左側15例,右側15例。急性發作期10例,平靜期13例,恢復期7例。兩組患者自然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⑴經顱腦CT、神經電生理檢查,符合周圍性面癱臨床診斷標準[3];⑵臨床資料完整,可參與研究;⑶本次研究經單位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⑴合并惡性腫瘤;⑵合并心血管疾病者;⑶合并癌癥,肝炎或肝硬化者;⑷合并精神障礙者。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抗炎、去水腫、營養神經、抗病毒等常規西醫治療。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牽正穴溫針灸治療。取穴:以牽正穴為主要治療穴位,根據患者疾病情況選擇風池穴、魚腰穴、地倉穴、頰車穴、下關穴、水溝穴等輔助治療穴位,直刺進針,采用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留針20~30min.留針期間,把艾條截成1.5cm左右的長度,掛在針上并點燃艾條,熏炙上述穴位,以皮膚感覺溫燙,顏色潮紅為宜。1次/d.5d為1個療程,連續針灸21d.溫針灸同時,給予牽正散治療。藥物配方:白附子10g,桂枝10g,白僵蠶10g,羌活10g,防風10g,半夏10g,全蝎10g,當歸15g,甘草8g.水煎至400mL后服用,早晚各1次,連服21d.
1.3 評價指標
⑴中醫癥狀積分:主癥:口角歪斜,流誕,講話漏風,眼裂增大、吹哨漏氣、眼干流淚等,輕度記2分,中度記4分,重度記6分。次癥包括食欲不振、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共0~3分,對應無癥狀、輕微、中度、重度。總分9分,分數越高,癥狀表現越明顯。
⑵使用House-Brackman面神經功能分級量表(H-B)、面部殘疾指數(FDI)評估兩組治療前后的面神經功能。H-B量表共0~6級,對應0~6分,分數越高,面神經麻痹程度越嚴重。FDI包括軀體功能(FDIP)、社會生活功能(FDIS)兩個維度,FDIP共5個條目,總分25分,分數越高,軀體功能越好。FDIS共5個條目,總分30分,分數越高,社會生活功能越差。
1.4 統計學處理
運用SPSS20.0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計數資料對比行χ2檢驗,計量資料(x?±s)表示,組間計量資料行t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前后的中醫癥候積分對比
在中醫癥候積分方面,兩組治療后的積分與治療前相比,均有所下降;研究組的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治療前后的面部功能對比
在H-B、FDIS、FDIP評分方面,兩組治療后的相關評分與治療前相比,均有所改善(P<0.05);研究組治療后的H-B、FDI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其FDIP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受寒、自主神經功能不穩、病毒感染等因素均可引發周圍性面癱。臨床治療常根據患者的臨床分期確定。對急性期治療以消除面部神經炎癥,減輕水腫,改善面部血液循環,預防并發癥為主。對穩定期治療則以恢復面部神經功能為主。年輕患者經西醫常規治療后可取得良好的預后效果,但對于年老或伴有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基礎病者,單獨使用西藥治療,療效一般[4].
中醫將周圍性面癱歸為"痹癥""面癱"范疇,認為正氣不足、衛外不固、風寒濕邪入體,致經絡阻滯、筋骨失其濡養為其主要病因。牽正穴位于咬肌上方,有耳大神經和面神經頰支,下頜神經咬肌支和咬肌動脈分布,針刺牽正穴可強化治療效果,其起祛風清熱、通經活絡的作用。輔以地倉穴、頰車穴等頭面部穴位,可起到祛風散寒、溫經通絡、疏肝活血等作用,對面神經麻痹,口瘡,下牙痛,腮腺炎等病癥有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艾灸使藥效經皮膚進入穴位,散發至全身組織,有效改善血液循環,增強治療效果。在艾灸的基礎上,聯用牽正散中藥內服,可顯著改善面部血氣循環,起驅寒除濕、活血益氣、化痰通絡等作用。方中,白附子、僵蠶、全蝎息風止痙、化痰散結、清熱解毒;桂枝抗菌消炎、利尿消腫;當歸活血益氣;羌活、防風解表散寒、清熱止痛;甘草調和諸藥。諸藥配伍,共奏調和氣血、通絡止痛、化痰散痞、益氣和中等功效[5,6].
陳國慶[7]等在其研究中將給予常規西藥治療的24例周圍性面癱作為參照組,將給予牽正穴聯合溫針灸治療的26例周圍性面癱作為實驗組,結果顯示實驗組治療后的中醫癥候積分鼻參照組低。同時,實驗組治療后的面部功能評分由于參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參照組,結果提示牽正穴聯合溫針灸治對周圍性面癱療效理想,且安全性高,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本文研究顯示,在中醫癥候積分上,研究組的評分低于對照組;在面部功能改善情況上,研究組治療后的H-B、FDIS評分低于對照組,其FDIP評分高于對照組。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提示牽正穴溫針灸對治療周圍性面癱有較為理想的臨床療效,可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緩解面部功能障礙,解除面部神經痙攣,促進面部功能恢復,提升患者社會生活能力。
綜上所述,牽正穴溫針灸可有效改善周圍性面癱的面部功能,療效確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蔡慧倩,粟勝勇,黃小珍,等。針灸辨證治療周圍性面癱臨床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9,11(10):95-98.
[2]謝少華,劉佩慧,馬慶韜,等。穴位注射治療周圍性面癱有效性的Meta分析[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20,37(4):783-789.
[3]馬斌,楊駿,袁愛紅,等針灸對難治性面癱患者腦功能連接網絡的影響[J]中國針灸, 2019,39(12):1321-1326.
《牽正穴溫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療效及機制》來源:《黑龍江中醫藥》,作者:劉曉雪
文章標題:牽正穴溫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療效及機制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yixue/linchuang/47019.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