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思想政治論文 發布日期:2015-11-06 13:57 熱度:
依附理論經歷了從悲觀的“古典依附論”到具有樂觀色彩的“依附發展論”的演變。霍布森、普雷維什、弗蘭克和阿明對古典依附論的創立和發展做出了貢獻。本文是一篇未來與發展雜志投稿的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邊緣關系基礎上的多維依附理論。
[摘要]20世紀中葉興起的依附理論在解釋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化背景下的發展中國家依附性發展中存在維度單一、解釋力不足等問題。本文以北美自由貿易區對墨西哥經濟影響為例,以中心――邊緣關系為基礎,嘗試用多維度依附理論進行解釋。相比于經典依附理論中單一的中心邊緣國家維度,建立國家、社會集團、地區、產業的多維度依附分析框架,探討發展中國家的依附性發展問題。
[關鍵詞]中心邊緣關系,依附理論,北美自貿區,墨西哥經濟
一、引言
依附理論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興起的一種以“中心――邊緣”關系為核心、解釋發展中國家為何不能實現現代化、指導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的理論體系。由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國建立的北美自由貿易區(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NAFTA)則開創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間開展區域合作的先例[1]。作為分析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政治經濟互動關系的重要視角,北美自貿區對墨西哥經濟影響這一現實情況卻呈現出依附理論所不能解釋或沒有涉及的部分。本文嘗試通過拓展依附理論中的依附維度,結合墨西哥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從多維依附的視角對北美自貿區對墨西哥經濟影響這一問題給出解釋。
二、北美自由貿易區
1、北美自貿區的主要內容
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基礎上于1992年12月成立北美自由貿易區。北美自貿區開創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間開展區域合作的先例,從1994年1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到現在,三國間實現了經濟互補,關稅被降低或取消,貿易往來大幅增加,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1]。
《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共8篇27章,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2]:
(1)貿易自由化,三國各自削減關稅,取消非關稅壁壘;
(2)放寬對外投資限制,去除歧視性條款和經營條件限制,保證投資、獲利、轉移支付自由,允許互設金融機構;
(3)建立北美自由貿易區委員會、秘書處、專家組、專門委員會等組織機構協調北美自貿區相關問題;
(4)設立爭端解決機制,通過內部協商、三邊自由貿易協會、仲裁小組等多種方式解決貿易爭端。
2、北美自貿區對墨西哥經濟的影響
北美自貿區的成立為墨西哥的經濟帶來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以1994年北美自貿區正式生效到2003年的十年間為例,墨西哥的GDP從15886億墨西哥比索增長到76956億比索,增長了384%;出口額從50.7億美元增長到137.3億美元,增長了171%;FDI從41.8億美元增長到231.3億美元,增長了453%[3]。墨西哥經濟總量迅速增長,對外貿易極大促進,同時通貨膨脹率降低、匯率趨于穩定,其他大部分宏觀經濟數據均取得大幅度攀升,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北美自貿區對墨西哥經濟的積極影響。
然而另一方面,墨西哥的經濟因北美自貿區也受到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農業受到沖擊,墨西哥原始農業在美國巨額補貼農產品的沖擊下大幅度衰退;民族工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大量破產倒閉;地區經濟發展失衡,南部地區和農村失業率上升、生活水平下降;社會貧富差距增大,環境狀況日益惡化。
本文重點關注和分析的是墨西哥經濟受到北美自貿區的負面影響及其原因。
三、依附理論的流派及特點
依附理論是一個大的理論流派,主要包括結構主義依附理論、依附發展理論、新馬克思主義依附理論等。依附理論對于20世紀拉丁美洲發展中國家遭遇到的發展困境提出了全新的解釋思路,構建了一種分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互動關系的有效模型。
勞爾・普雷維什首先提出,世界經濟是一個“中心―外圍”的體系,由中心(西方發達工業國家)和外圍(非西方不發達國家)兩個部分構成,兩者的經濟關系是不平等的。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必須實施貿易保護、有選擇地選擇進口替代、維護自由權基礎上利用外資、地區經濟一體化等政策[4]。保羅・巴蘭認為資本主義產生之后的世界,逐漸形成了先進資本主義國家與不發達國家對立的“兩極”。不發達國家的現代化之所以進展緩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些國家的發達必將以另一些國家的不發達為代價[5]。
較之結構主義理論流派更多從世界結構角度分析,強調發展中國家在中心―邊緣關系中的完全被動地位,依附發展理論流派強調落后國家在依附的過程中也獲得了一定的發展,只不過這種發展是以依附為前提的。卡多索界定了依附發展的概念,認為在當展中國家現實的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依附和發展是同時并存、并行演進的。受制于依附性的發展中國家仍能夠實現特定的發展,盡管這種發展是有代價的、受牽制的,但較之于外國資本未進入時的處境,這時的發展仍是可能的和可取的[6]。多斯桑多斯則對不同形式的依附結構進行了分析和比較。他區分了早期殖民時代的殖民地型依附、19世紀末形成的金融―工業依附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出現的技術―工業依附[7]。而這種技術―工業依附也正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心―邊緣關系的主要依附載體。
新馬克思主義依附理論則將馬克思主義分析方法引入依附理論中,強調中心對外圍的剝削,主張通過世界革命的方法擺脫依附關系。弗蘭克提出了“不發達的發展”這一概念,并將中心―邊緣關系闡釋為宗主國―衛星國關系。他將經濟剩余的剝奪―占有關系、資本主義體系宗主國―衛星國的兩極分化、資本主義體系基本結構在其擴張和變化的歷史過程中的延續定義為資本主義體系內的三大矛盾并以此分析依附關系下剝削的實質。此外還有超級剝削理論、邊緣化理論、依附性資本主義理論等理論流派。
對于上述依附理論的不同流派來說,均采用了勞爾・普雷維什最先提出的中心―邊緣關系的基本分析維度,并從中心邊緣關系展開對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依附的原因、表現、機制、影響的論述。然而這些學者均把中心―邊緣關系主要界定為中心發達國家與邊緣發展中國家的關系,這種一維的依附關系顯然對于經濟全球化時代下國家間關系深度影響國內關系、構建國內經濟格局、滲透到邊緣國家內部的各個方面的現象缺乏解釋力。 四、從一維到多維,基于中心―邊緣關系對依附理論的新思考
以北美自貿區對墨西哥經濟負面影響為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種中心―邊緣關系并非僅僅局限于中心國家與邊緣國家之間的一維關系,而是一個從國家到社會集團再到產業、地區的多維模型。在這個多維模型中,不同維度的中心―邊緣關系共同作用于整個依附體系的維持和運行。
1、國家維度―中心邊緣關系基礎
在國家維度上,依附理論在北美自貿區中表現為墨西哥對于美國的依附。北美自貿區最大的特點之一便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合作這一不對稱性,在美國和墨西哥的經濟體量上即可印證。從宏觀經濟數據上來看,1994年墨西哥GDP總量為15886億墨西哥比索,約合4686億美元;美國GDP總量為73087億美元,約合墨西哥GDP總量的4.6倍[8]。墨西哥的經濟實力與美國有著巨大差別。首先,墨西哥宏觀經濟受美國經濟影響大。2001年以后,由于受美國經濟衰退的影響,墨西哥經濟增長下降,2001年GDP下降0.3%,2002年增長0.9%,2003年為1.3%[9];其次,墨西哥對外貿易嚴重依賴于美國,美國是墨西哥第一大對外貿易伙伴。美國市場的需求和波動,極大地影響著墨西哥產業的發展和繁榮;最后也是更為深層次的,美國通過北美自貿區,進一步要求墨西哥在國內進行政治、經濟等一系列改革。這種改革表面上看起來是北美自貿區的配套政策,但背后的邏輯則是將墨西哥納入美國發展的軌道從而強化對墨西哥的控制。在這種情況下,按照依附理論的觀點得以解釋國家層面墨西哥受到的控制因而產生的諸如經濟波動等一系列問題。
2、社會集團維度―中心邊緣關系作用機制
進入國家內部,依附理論則表現為不同社會集團之間的關系。一個關于北美自貿區對墨西哥經濟影響的最典型的問題是,為何在經濟持續增長的情況下,墨西哥的貧富差距不斷分化、社會矛盾愈加尖銳?據統計,北美自貿區開始運作后,如果扣除通貨膨脹因素的話,大多數墨西哥人的實際工資比1994年以前還低,平均實際工資下降30%左右[10];墨西哥的貧窮率從1984年到1994年的平均34%上升到1999年的60%[11]。擁有國際融資渠道的大型出口導向公司獲取了墨西哥產業增長的大多數利益,50家最大的公司(其中主要是客戶工業公司和跨國公司)的出口占墨西哥總出口的50%,20家企業集團控制了國民經濟3/5以上的產出[12]。在社會集團維度,分別有中心國家中心社會集團、中心國家邊緣社會集團、邊緣國家中心社會集團和邊緣國家邊緣社會集團。一方面,中心國家和邊緣國家的中心社會集團作為國家規則的制定者和國家“具體化”的行動者,控制著各自國內的政治、經濟資源,使得邊緣社會集團形成對其依附,而這種依附在邊緣國家尤為突出。另一方面,邊緣國家中心社會集團由于國家間的依附關系,表現出對于中心國家中心社會集團的依附性,而這種依附使得中心國家得以通過控制邊緣國家的中心集團實現對邊緣國家的利益剝削,而邊緣國家的中心集團由于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集團利益的增值,因而對于這種危害本國邊緣社會集團的依附采取了支持態度。此外,中心國家與邊緣國家的邊緣社會集團則更多的體現出利益沖突。據統計,從1994―1998年,美國因NAFTA而喪失了大約440172個工作機會[13]。這也引起了美國勞工組織的多次抗議。總體來說,這種依附關系體現為跨國利益集團對邊緣國家經濟增長的收益共同盤剝。這也解釋了為何這種經濟增長是特定導向和畸形的。
3、地區與產業維度―中心邊緣關系主要體現
社會集團的依附關系直接導致了地區與產業的依附,產業維度的依附關系將在下一章進行重點探討,因此這里分析地區維度的依附關系。中心地區與邊緣地區的分化是中心―邊緣國家、中心――邊緣社會集團共同作用的必然結果。以墨西哥為例,北美自由貿易區改變了墨西哥原來的產業布局,工業開始向靠近美國市場的北部轉移,北部和西北部的墨美邊境地區成為墨西哥新的制造業中心,并以此為中心向周邊地區輻射[14]。而中部和南部地區經濟則停滯不前。這種以北部為經濟中心向全國輻射的中心――邊緣關系并非天然形成的,而是由于在邊緣國家對中心國家的依附背景下,北部靠近美國、邊境交易便利而導致大量FDI蜂擁而至;另一方面墨西哥中心社會集團,特別是大型工業企業在北部大量建廠以輻射美國市場、建立合資企業,進一步加劇了這種地區間的不平衡。這種地區之間的依附關系導致南部地區在墨西哥全國經濟版圖中地位持續下降,一定程度上喪失了自我持續發展的能力。
五、產業維度依附理論視角下的墨西哥經濟
墨西哥的經濟呈現出一種發展中國家中非常典型的二元經濟特征,在農村和城市都同時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經濟成分。一種是擁有現代技術、具有較高勞動生產率和與外部市場聯系密切的現代經濟成分;另一種是依然采用落后生產方式、勞動生產率十分低下和以本國市場為目標或以個人消費為目的的傳統經濟成分。例如,北部灌溉區的現代化大農場完全采用先進的機械化操作和產、供、銷一體化的現代化經營管理,專門生產供出口的蔬菜、水果和經濟作物;而中部和南部地區幾百萬小農仍以落后的方式在小塊土地上種植僅夠自己消費的玉米、菜豆等糧食作物。在工業中,既有世界最先進技術設備的石油化學工業、鋼鐵工業、電子工業、汽車工業;也有落后的制鞋業、制革業、成衣業[15]。
而在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區后,墨西哥的產業發展呈現出了完全不同的局面。由于外資的大量涌入,原有的二元結構得到進一步加強甚至走向割裂。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資本雄厚、運營方式現代化的墨西哥大工業迅猛發展,而資金匱乏的傳統中小企業和農業則處境艱難。
墨西哥加入北美自貿區后,工業部門,特別是制造業發展很快,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增強。這從兩個方面表現出來,其一為墨西哥出口結構的變化。拉美經委會國際貿易和發展金融局1999年11月公布的數字顯示,1990年,墨西哥初級產品出口占總出口的42.93%,到1998年這一數字下降到9.98%。1990年工業制成品出口占總出口的56.68%,到1998年這一數字上升為89.93%。1990年來自技術進步的產品為15.31%,到1998年這一數字上升為37.61%。其二是墨西哥在北美市場出口所占比例加大。1990年,北美市場上墨西哥的商品所占比例為8%,美國為50%,加拿大為42%。到1998年,墨西哥商品在北美市場上所占比例提高到21%,美國占44%,加拿大占35%[16]。墨西哥的汽車制造業、客戶加工工業等行業迎來了快速增長。 其次,墨西哥民族工業受到沖擊。自1994年以來,在美國和加拿大企業的強有力競爭下,墨西哥大量企業陷入困境,特別是占墨西哥工業90%的小企業,根本無法抵擋美國的現代化大企業的競爭,紛紛倒閉。據墨西哥全國小企業聯合會估計,1994~1995年,墨西哥全國至少有7500家小企業倒閉[17]。這導致了大量小企業的雇主和員工失業,特別是在南部地區尤為顯著。
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區后,墨西哥農業成為受沖擊和傷害最大的產業。同美國相比,墨西哥農業生產效率低下,價格偏高,不具備國際競爭力,無法同美國的農業競爭。另外,美國巨額的農業補貼使得其農產品價格極具價格優勢,有些產品的價格僅為墨西哥同類產品的一半。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生效后,美國的農產品大量進入墨西哥市場。1993―1998年,墨西哥農牧產品對美國的出口增長了35%,但同期墨西哥從美國進口的農牧產品增加了48%。其中,大豆增長50%,玉米增長94%,小麥增長73%,羊肉增長223%,大米增長135%。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機以來,墨西哥對美國的農業貿易均呈逆差,并且逆差水平比成立北美自貿區前進一步加大,2002年達到高峰[18]。
這種產業上的差別一定程度上是取決于該產業的經濟效率與自身競爭力如何,按照效率優勝劣汰,但分析北美自貿區的相關規定及成立過程則會發現其背后的中心邊緣互動關系。以農業產業中的支柱產品玉米為例。玉米是墨西哥自古以來最為重要的農產品之一,在墨西哥大約有300萬人從事玉米種植,大約60%的可耕地用來種植玉米[19]。而按照《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中原定的規則,對于競爭力較弱而重要性極強的玉米等農產品,規定了15年內逐步取消關稅的時間表,用以保護脆弱的墨西哥農業。這一制度設計也隱含了提供一定時間段的保護期和倒逼墨西哥農業轉型升級的制度設計,具有較強的合理性。
然而墨西哥政府事實上在3年內取消了玉米進口的配額政策,對玉米的進出口實行完全的自由市場政策。究其原因是因為玉米可以用來進行工業加工,而面對強大的工業利益集團對于廉價玉米的需求,墨西哥政府選擇放棄農業和農民的利益來補貼工業的需要。這是在玉米逐步降低的關稅和進口配額的保護政策下,墨西哥玉米依然在北美自貿區的沖擊下崩盤的最直接原因。而這背后則是其他維度的中心――邊緣關系對于墨西哥產業的影響。
對于中心國家美國來說,在墨西哥建立的大量工業合資企業需要廉價的玉米。在原有《自由貿易協定》無法從外部改變的條件下,通過其被依附對象,即墨西哥的中心社會集團,來實施對邊緣國家的控制和政策的改變成為了中心國家的必然選擇。而在邊緣國家的國家機器和利益集團的共同努力下,則完成了這一犧牲農業產業利益以換取工業產業發展的政策轉變,完全將農業產業視為工業產業的依附。這一政策以及隨后一系列對工業的大力扶持政策及對農產品補貼的減少,充分表明了邊緣國家在不同維度中心邊緣關系的作用下,將工業產業視為中心產業而將農業產業視為邊緣產業的這一政策選擇。
六、對多維依附理論的討論
通過對于依附理論的梳理和以墨西哥經濟受到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影響為實證案例進行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多維依附理論相比于傳統的單一維度的依附理論具有更強的解釋力。
這一理論分析需要以下幾個現實前提。第一是一個統一有力的中央政府。由于中心―邊緣關系中的國家關系主要通過國內關系來發揮作用,因而一個統一的、擁有權威的中央政府是多維依附得以互動的前提。如果一個政府缺乏最基本的政策制定和執行能力,那么就無從談起不同維度的中心邊緣關系的互動。第二是具有靈活的發展戰略,這是區分多維依附理論和依附而不發展理論的重要差異。多維依附理論建立在國家具有自主性,且能夠制定靈活的發展戰略的基礎上。這種戰略可以是出于依附關系中中心國家的利益考量,也可以是出于本國利益集團發展的考量,但同時也有具有國家機器自身對于發展中國家如何實現趕超式發展的思考。否則將落入純粹的殖民地性依附關系中。第三是邊緣國家經濟發展程度不平衡。墨西哥之所以會產生地區和產業的中心―邊緣關系,其他維度的依附關系只是外因,而墨西哥本身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主要的前提條件。在一個各個地區、各個行業發展較為均衡的國家,很難產生地區及行業的中心―邊緣關系。當然,對于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一個相對均衡的經濟格局也是比較少見的。
此外,由于時間和筆者知識水平所限,本文的理論模型還非常粗糙。一方面是實證分析的樣本過于單一,難免有個別代替整體、特殊代替一般的分析誤區存在。在今后時間精力允許的情況下,應該通過更多實證樣本進行對理論的校正。另一方面是這一多維依附理論對原有的依附理論沒有提出根本性的變革,仍然是在原有理論的基礎之上進行了體系的擴充,這一點仍然需要進一步的思考和分析。
七、總結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發展中國家依舊面臨著不同形式的依附關系,而如何看待和解釋這些依附關系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則依然重要。這種變化的原因既可以從經濟學的角度進行解釋,也可以從依附理論的視角進行解釋。而后者則更加強調一種基于中心―邊緣關系的政治經濟分析方法。原有的依附理論過于強調中心國家與邊緣國家之間的相互關系,而忽視了這種依附關系在不同層面、不同維度上的一致性和相關性。
因而建立起以中心―邊緣關系為基礎,以依附理論為主要理論來源,由中心邊緣國家、中心邊緣社會集團、中心邊緣地區和中心邊緣產業所構成的這一多維依附體系,將突破以往單一依附理論從平面的、表面的層次去理解依附關系對于邊緣國家的影響,而采用一種更為立體、動態的方式進行分析。通過對墨西哥經濟在北美自由貿易區中受到的影響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中心邊緣國家關系奠定了依附結構的基本形態,而這一形態主要通過兩個國家中的四種社會集團及其互動來起到作用。而作用的結果則主要體現在中心邊緣地區和中心邊緣產業的分布上,這也構成了一個國家經濟狀態的基本分布。因而采用中心―邊緣關系基礎上的多維依附理論,對于分析發展中國家面臨的依附性發展問題,毫無疑問是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的。 參考文獻:
[1]張蘊嶺.世界區域化的發展與模式[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
[2]北美自由貿易協定[M].法律出版社 2011.8.
[3]中經網統計數據庫.OECD年度庫.[DB/OL].http://zhongjing.lib.pku.edu.cn/page/Default.aspx.
[4]勞爾・普雷維什.拉丁美洲經濟發展及其主要問題[M].世界知識出版社.
[5]保羅・巴蘭.增長的政治經濟學[M].商務印書館,2000.
[6]Fermando Henrique Cardoso. Dependency and 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n. in New left Review. vol.74(July-August). 1972. pp.83-95
[7]多斯桑多斯.帝國主義與依附[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8]中經網統計數據庫.OECD年度庫.[DB/OL]. http://zhongjing.lib.pku.edu.cn/page/Default.aspx.
[9]Country Profile 2004. Mexico.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2004.
相關期刊簡介:《未來與發展》是一本未來學研究刊物。探討和研究未來學與未來研究的理論和方法,介紹國內外未來研究的成果和安全,研究科技、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未來發展趨勢,探討我國四個現代化建設事業中的未來問題的科學預測研究和現實問題的對策研究,報道各行各業、各部門、各學科的新動向、新設想和未來發展趨勢,反映最新的未來預測和發展戰略研究成果。
文章標題:未來與發展投稿中心―邊緣關系基礎上的多維依附理論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zf/zhengzhi/28634.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