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2 07:05:49
一、期刊整體情況
期刊簡介
《分析化學》雜志是由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和中國化學會共同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專業性學術期刊。側重報道我國分析化學創新性研究成果,反映國內外分析化學學科的前沿和進展。刊物設有特約來稿、快報、研究報告、評述與進展、 儀器裝置與實驗技術等欄目。為廣大讀者提供最新的分析化學的理論、方法和研究進展,為分析化學工作者提供國內外最新分析儀器信息,促進學術交流和科技進步,為國家的經濟建設服務。
《分析化學》于1972年創刊,月刊,銅版紙彩色印刷,大16開本,內文160頁。
《分析化學》從1999年開始被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正式收入《科學引文索引擴大版》(Science Citation Index-Expanded, SCIE), 同時還被收入Research Alert和Chemistry Citation Index等ISI系列。論文已被包括美、英、日、俄的國內外近30種文摘刊物和檢索系統收錄。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歷年來發布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本刊多次評為百種中國杰出期刊、中國精品科技期刊。
《分析化學》始終瞄準學科前沿,在選題和組稿上力求起好的導向作用,刊發了大量頗具影響力的論文,對于引導分析化學學科發展,服務于國民經濟建設,以及培養和扶植人才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貢獻。年均收稿量800篇,載文量270篇/年。
期刊數字化平臺建設卓有成效,2008年建立的行業性資訊網站是目前我國科技期刊的亮點,內容豐富、版式新穎、功能完善。定期發布有關本行業的資訊、會議信息、人物專訪、書訊、新儀器、招聘信息等。并逐步開通了電子導刊、中英文網刊、在線咨詢、微博、微信公眾平臺(2013年)等。
本刊重視期刊經營對發展的重要性,不論是專業人才的吸收和培訓,還是與專業廣告公司合作,都體現了科技期刊的市場化經營能力的重視。中文紙質版和合作發行的英文電子版,發行量在科技期刊行業內處于領先地位。
期刊發展現狀
《分析化學》作為具有歷史積淀的學術期刊,一直以來堅持著用中文來傳播學術成果,服務國民經濟。在主辦單位的大力支持下,走上了中文SCI期刊雙語出版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2006年我刊與Elsevier合作出版英文稿,彌補當時出版平臺的短板,提高了期刊國際影響力。投稿作者群體里,院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入選者、千人計劃、長江學者占比25%,基金論文數占比98%: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國家高新技術研究發展項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占比15%。
主辦單位支持程度
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硬件設施優越、創新指數始終位列前茅;在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分類改革中首批入選特色研究所;期刊依托電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分析化學是主辦單位三大優勢學科之一,期刊具有鮮明特色和核心競爭優勢。長春應化所在人員、經費及辦公條件等方面為期刊提供大力支持,為期刊發展提供全額撥款;支持編輯申請出版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并落實相應聘任待遇,編輯人員工資待遇相當于研究所同級管理崗位。長春應化所為編輯部提供120平米的固定辦公場所、齊全的辦公設備、便利的上網條件,硬件設施優越。
2020年4月,長春應化所在統籌內部各項改革的基礎上,制定編輯部整合的指導性意見,研究完善績效考核的操作辦法,建立重成績、重貢獻的內部分配機制,落實激勵舉措,針對科技期刊在編輯、出版、傳播、服務全產業鏈上的關鍵短板,著力提升科技期刊運營與管理能力。以“創建一流期刊,助力一流研究所”為建設目標,長春應化所要在未來5年,實現編輯出版運營集成化,實現學術鏈條、管理鏈條兩手抓,編輯出版主戰,運營管理主建的新格局。期刊編輯需要將業務聚焦在組稿約稿審稿上,長春應化所相關管理部門則圍繞該項目統籌運營,為《分析化學》逐步邁向一流期刊,落實政策、匹配經費、對外合作洽談、組織會議、學術推廣、市場營銷等提供條件保障。
第二主辦單位中國化學會是“世界一流學會”建設單位,非常重視期刊的集群建設和發展,學會主辦的期刊全文均同步在學會出版平臺上。在學術年會期間為期刊提供專門的展臺和宣傳時段。
國內外認可程度
在9000余種SCI收錄期刊里,分析化學是僅有的18種中文科技期刊之一,至今已被SCI累計收錄8800余篇。2016年1月《分析化學》被Ei Compendex收錄,成為國內同時被SCI、EI收錄的中文學術期刊。Web of Science自1999年至今被引頻次總計35820次,hi-index 40,篇均被引4.05次。Elsevier 2022年論文國際下載量75852次,CNKI統計2022年論文下載量28.37萬次。
與領域內國際知名期刊的對標情況
統計了SCI收錄的分析化學領域的 1 區期刊,并進行了對比分析。其中對標的ACS出版的Analytical Chemistry,影響因子7.4(半月刊),發文量2000篇,我國學者發文占比超過了50%,投稿作者涉及國家或地區75 個。《分析化學》影響因子1.2(月刊),發文量 295篇,我國學者發文282 篇,其他13 個國家或地區投稿占比3.4%。受語言限制,稿件的引用情況低于稿源質量本身,在作者群體里評價,《分析化學》的實際影響因子應在 3.0~4.0 之間。
二、期刊人員構成及管理機制
編輯部人員構成情況
編輯部成員共5人,平均年齡45歲,博士學歷3人,碩士學歷1人,本科學歷1人。具有化學專業背景的4人,分別從事初審、終審、編輯加工、校對、公眾號等,1 人從事編務工作。
編委情況及對期刊的支持
榮譽主編汪爾康院士,現任主編楊秀榮院士,2018年成立第15屆編委會,顧問編委12人(中國科學院院士),編委97人,其中學科帶頭人、杰青等一線科學家超過90%。2021年成立第一屆青年編委會,共37人,均為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成員,獲得優青、青千的占20%。
編委會成員有投稿、審稿的義務,每年至少會向期刊投遞論文1篇。在學術會議期間,積極宣傳期刊內容,組織專輯。
人才激勵機制
對于編輯部成員,績效工資部分會體現對期刊的貢獻程度,包括約稿、爭取項目經費、宣傳期刊等方面,并設立有明確的考核指標和績點。研究所設立了編輯晉升的途徑,先從科學院評審獲得相應職稱資格,然后再經過所里的統一競聘流程,獲得職稱待遇。長春應化所有完善的課題管理制度,項目經費落實后會設立相應的課題編號,單獨核算、專款專用。在組織、政策、人力、財力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制定了《長春應化所承擔管理課題及獲表彰等獎勵辦法(試行)》管理制度,給予項目參與人員績效考核激勵,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
三、期刊吸引優質稿件的能力
重大原創性科技成果首發情況
長春應化所擁有大批學科帶頭人、科研骨干和學術梯隊,每年形成眾多高質量的科研成果。這些科研成果,正是建設國內科技期刊邁向‘世界一流’的重要的‘拳頭產品’。長春應化所充分發揮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政策、資金和人才的作用,對取得的一流學術研究成果爭取做到在《分析化學》優先發快發多發,提高國內科技期刊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編輯部每年組織前沿熱點專題1-2期,近三年刊發過的專輯為腦科學分析、單分子分析、生命分析化學、微流控芯片與微納尺度生物分離分析技術、化學計量學與生物傳感、分析化學與交叉學科新方法新技術等。領域涵蓋電分析化學、活體分析化學、微納分析和生物成像等熱點前沿。
重要基金資助發文情況
2018-2023年發表論文1464篇,其中國自然論文942篇,重點研發、重大科技專項191篇,其余為各省部委項目資助。
學科領域內重要學者及團隊發文情況
在統計年2018-2022年,93名編委共計發表在本刊的論文有190篇。發文較多的編委有張麗華,毛蘭群,陳煥文,龍億濤,梁鑫淼和樊春海。從本刊編委發表論文來看,編委在本刊發表論文量在近五年整體呈增加趨勢,從2018年發文占比18.71%增加到2022年的22.99%。發文量前十的機構分別為:中國科學院所屬研究所、吉林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西北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
四、期刊運營及管理
期刊特色運營模式
2020年,把原有 3 個期刊編輯部整合為聯合編輯部,充分發揮基礎好、隊伍強的優勢,銳意改革,積極謀變,奮力創新,以打造業內廣泛關注和認可的權威中文學術期刊為目標,陸續開展了一系列在線學術講座、前沿熱門專輯策劃、組建青年編委會、優化內部流程和職能等工作。實現學術鏈條、管理鏈條兩手抓:編輯出版主戰,運營管理主建的新格局;以學術指標考核期刊副主編、以爭取多渠道的經費來源考核運營管理效能。按照一人多崗、一崗多責原則,設置聯合編輯部主任1名,常務副主編2名,科學編輯4名,出版編輯1名。人員分工調整,整合期刊業務流程,通過設定績效考核指標,加大激勵力度,同時增加培訓頻次,鼓勵編輯增強職業榮譽感,把精力放在提高期刊學術影響力上;整合出版平臺、印刷廠、數據服務商、廣告代理等。
期刊可持續發展舉措
為了夯實期刊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對期刊的發展定位重新進行了梳理,《分析化學》作為老牌的SCI/EI收錄的中文科技期刊,我們不斷朝著高端中文學術期刊行列邁進,以出版“代表作”為期刊的核心要求,經過前期分析研判、組織策劃,2021年7月《分析化學》榮獲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提名獎。本屆中國出版政府獎評選表彰是在慶祝建黨100周年、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之際,對出版界的一次巡禮和檢閱,意義不同尋常;開辟欄目方面以產生具有社會影響和經濟效益的應用成果為導向;為了更好地開展科學普及工作,加大了原創科普文章的投入力度,2020 年3月微信公眾號進行了改版,同時傳播學術成果和高端學術資源的科普內容。為促進期刊“雙效”發展,對期刊管理工作從以下方面進行了部署。
(1)服務科研方面:為辦好一流學術期刊和各類學術平臺,加強國內國際學術交流,立足于我國傳統優勢學科,實現快速出版、國際傳播,2020 年12 月我們與Elsevier 達成了在線出版合作協議,《分析化學》英文版(eISSN 1872-2040)面向全球開放投稿,采用單篇論文出版模式;依托我所電分析化學領域的學科優勢,吸引國際作者關注和投稿。
(2)編輯工作制度方面:建立特約編輯制度,為《分析化學》聘請青促會成員擔任兼職科學編輯負責稿件處理;設立新媒體運營編輯進行內容傳播再創作,運用新媒體矩陣,聚集現有期刊的學術資源,遴選和撰寫科普文章面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其中《分析化學》微信公眾號進入2021 領研“全球學術期刊微信傳播力榜”Top500。
(3)學科交流方面:通過績效獎勵制度,激勵每位編輯有效參與策劃學科熱點和前沿專題的出版,組織行業會議、舉辦專家講座,2020年以來,我們與中國科協、院科學傳播局建立常態化聯絡機制,并在2020年9月協辦了中國科協“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與吉林省委宣傳部出版處、吉林省科協首次建立溝通聯絡機制,加強對接;并共同組織承辦了論壇期間的線下“雙一流學科建設論壇”、線上“吉林省卓越期刊論壇”;積極承擔學術會議的合作媒體、贊助學術會議墻報獎,冠名2021高分子材料化學研討會“優秀墻報獎”,擴大期刊的學術影響力。
(4)隊伍建設方面:組建了《分析化學》首屆青年編委會,青年編委成員以中科院青促會會員為骨干,打造成為我院青年人才成長的助推器,發掘和給予青年科學家舞臺,引導他們將成果刊發在我國中文科技期刊上。
(5)運營方面:與多家高校合作出版院慶校慶專刊,多方開拓企業廣告資源。2022年的整體收入比2019年增長了133%。
期刊誠信工作建設
采用科學出版社SciCloud投審稿系統,投稿、修改稿等階段均有CNKI 查重和圖片查重,從技術上檢測論文不端情況。同時在期刊網站公布《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規則(試行)》的通知——國科發監〔2019〕323號、《分析化學》出版倫理規范(試行)。
期刊社會影響力
年度社會效益考核評價方面,均獲得優或良的評價結果。
1999~2005年,《分析化學》榮獲第1、2屆國家期刊獎、第3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2001年獲中國期刊方陣“雙高期刊”;2009年獲“新中國60年有影響力的期刊”; 2022 年榮獲第五屆中國政府出版獎期刊獎(提名獎);2000~201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學術期刊專項基金資助,2007~2016、2018、2020、2022年入選百種中國杰出學術期刊;2016~2018獲“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2019-2022獲“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2016年榮獲第三屆吉林省新聞出版獎期刊精品獎;2012~2022年度入選中國精品科技期刊;2006~2007年度獲得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工程B類資助,2015~2017年獲得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資助工程-TOP50項目資助,2018年獲得中國科協中文科技期刊精品建設計劃學術引領項目資助。2020-2023年獲得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基金中文科技期刊擇優支持項目。
第四編 自然科學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