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1 21:05:29
高教探索最新期刊目錄
直面科學前沿的人文教育————作者:張凌;
摘要:人文教育不能回避科學前沿發展帶來的復雜問題,應積極回應科技變革對社會文化、倫理道德等方面的深刻影響,幫助學生全面理解科技發展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從而培養學生應對未來復雜多變世界的能力與素養。通識教育是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的主要渠道和關鍵紐帶。為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應推動我國大學通識教育觀念躍遷,成體系規劃開設面向科學前沿的人文通識課程,加快推動人文通識課程改革,完善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
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視野下教學理念的五重轉向————作者:熊華軍;耿笠博;
摘要:新時代人才培養要求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需實現教學理念的系統性轉向。在目的論層面由資格化、社會化主導轉向主體化引領;主體論層面突破主客二元框架,轉向他者性倫理;認識論層面超越師生中心模式,走向世界中心;方法論層面由效能、建構轉向生成導向;價值論層面從程序民主轉向他者民主。教學理念的五重轉向面向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深度協同,培養兼具技術能力與人文關懷的“完整的人”,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人才支...
我國高校輿情事件的形象修復研究——基于20個師德師風類輿情事件的實證分析————作者:金銳;姜景;
摘要:面對新的輿情環境,高校應當重視輿情回應與形象修復工作。本研究以20起高校輿情事件的21個輿情回應文本為樣本,借助NVivo 14質性研究軟件進行文本內容分析,梳理高校處理師德師風類輿情事件常用的形象修復策略,發現部分高校當前存在輿情應對速度緩慢、回應策略使用不均衡、輿情回應渠道單一等問題�;诖耍芯刻岢鱿鄳膶Σ呓ㄗh以提升我國高校師德師風類輿情事件形象修復策略的效果
非正式組織理論視域下研究生師門育人機制探析————作者:王紅雨;孫笑;
摘要:非正式組織在本質上是一種人際關系的集合,具備形成的自發性、互動遵循情感邏輯以及結構扁平化特征,其組織功能的發揮受到非正式互動、非正式權威以及非正式社會控制影響。作為研究生人才培養中普遍存在的組織形式,師門可隸屬于非正式組織的范疇并具備非正式組織的相關特征。就師門育人機制而言,在遵循情感邏輯的基礎上,以導生互動及同門互動構成的師門非正式互動為師門運行提供內在動力,以導師個人權威及朋輩權威構成的師門非...
高質量教師何以養成——美國加州研究型大學教師教育項目研究————作者:吳凡;黃伊琳;
摘要:在研究型大學培養基礎教育優質教師是具有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的重要命題。通過對美國加州的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磯分校三所高校教師教育項目的綜合分析發現,三所高校均以培養卓越教師、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為使命,致力于發展教師多向度的卓越能力,建構教師的身份認同,重視職業承諾和教學準備,注重課程的整體性和關聯性,全面推行“教師駐校實習”模式,構建教學共同體,在評估考核中以學生學業表現為中心,以教師...
人工智能時代美國一流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何以可能——基于三所高校的案例分析————作者:吳慶華;顏翔;
摘要:人工智能技術在智能時代扮演著重要角色,對教師教學發展起到推動作用。人工智能時代對人才的需求與教學質量的提升需求驅動著教師教學的發展。通過總結美國三所世界一流大學在人工智能時代的教學發展經驗,可以歸納出:在人工智能時代,教師的教學發展需要以創新的教學理念為指導,同時需要研發封閉式智能技術教學工具,構建智慧學習共同體,并實施精準的教學評估,以及把握交互性和動態性特征。中國應當與國際合作,共同構建封閉式...
法國學徒制變遷的動力機制——基于歷史制度主義分析范式————作者:鄭森;祁占勇;
摘要:法國學徒制歷史悠久,是法國職業教育體系乃至世界學徒制中獨具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千余年間,法國學徒制經歷了秩序與保護、封閉與異化、集權與重塑、探索與積累、優化與新生五個階段的變遷。從歷史制度主義視角出發分析法國學徒制的動力機制,結構性變遷構成了法國學徒制變遷的基礎動力,歷時性變遷構成了法國學徒制變遷的內生動力,互動性變遷構成了法國學徒制變遷的直接動力。借鑒法國經驗,針對我國學徒制的制度建設不健全、企...
基于中國式現代化的高校藝術教育:理論自覺、價值導向與實踐路徑————作者:張計;
摘要:基于中國式現代化的高校藝術教育,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重要原則,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加速建成教育強國�;谥袊浆F代化的高校藝術教育,重點要推進高校藝術教育體制機制創新,構建中國式高校藝術教育體系,聚焦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要求,建設高素質藝術教育教師隊伍,以信息化促進藝術教育現代化,推動藝術教育生活化,厚植高校藝術教育實踐經驗,打造有中國特色的藝術教育課程體系,不斷提升高校藝術教育教學水平,服...
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基層就業意愿的影響研究——基于西部57所高校的調查分析————作者:崔曉娟;朱繪杰;
摘要:引導大學生到基層就業、留基層發展,是支撐基層治理與鄉村振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迫切需要。本研究基于西部高校25538份問卷調查數據,構建“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基層就業”的路徑模型,分析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對基層就業意愿的雙重作用機制。研究發現: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基層就業意愿具有顯著影響。人力資本維度,大學生基層就業意愿具有“能而趨之”的特征,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優秀的大學生赴基層就業的...
文化傳承視域下的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探索——評《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創新性研究》————作者:張麗君;
摘要:<正>民族傳統體育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塑造民族認同、增強文化自信、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傳統體育在年輕一代中的影響力逐漸減弱,亟需通過教育手段對其進行有效的保護和傳承。高校應主動承擔起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職責。梁田所著的《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創新性研究》一書,從文化傳承的視角出發,探討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現狀與挑戰,分析...
研究型大學如何實現籌資價值——基于教育基金會的籌資模式探析————作者:沈黎勇;
摘要:探索科學合理的高校教育基金會籌資模式,被賦予了服務國家戰略需要、實現研究型大學建設目標、肩負高等教育資源保障體系多元化使命的新定位。基于價值共創理論,在目標導向性、協同性、適用性等三項基本原則的指導下,通過文獻研究識別了初始構成要素,借由兩輪德爾菲專家咨詢修訂了構成要素,形成了研究型大學教育基金會籌資概念模型�;诖耍粌H就目標子系統、過程子系統、支撐子系統的各個具體要素進行深入剖析并予以優化,同...
基于立德樹人的高校育人實踐探索——評《鑄魂育人的追問與求索》————作者:郝永剛;李敬蕊;
摘要:<正>立德樹人是高校立身之本,也是培養全面發展的現代化人才、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核心所在。新時期高校育人工作應回歸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學生思想品德、文化素養成長這一主線,逐步推動教育教學各項工作的完善和變革。尤其在當前社會環境、輿論媒體環境日益復雜的背景下,高校育人工作面臨更多的沖擊與挑戰。要切實提升立德樹人質量,高校應切實改變傳統的育人理念與方式方法,積極推動教學模式、教育內容、評價機制等的優化...
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發展與評價探究——評《技術支持的教師專業發展》————作者:劉軍;楊世英;
摘要:<正>教師作為高職院校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因素,其專業發展與評價機制亟需適應目前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發展趨勢,從而激活高職教師發展新動能、催生教師發展新樣態。馬寧編著的《技術支持的教師專業發展》一書,聚焦數字時代高職教師的專業發展之路,總結如何利用數字技術手段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并采取數字化工具評價和激勵教師的持續進步,強調了高職教師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應具備的職業技能與基本素質,探討了如何建立一個公正...
抗戰時期內遷華南高校與中外學術交流——以國立中山大學和私立嶺南大學為中心的考察————作者:黃莉萍;
摘要:抗戰時期的內遷華南高校不僅成為華南地區的學術交流中心,也成為對外學術發展的重要基地。華南高校以國立中山大學和私立嶺南大學為軸心,薈萃當時國內一大批有名的專家學者,開展了一系列中外學術交流活動,呈現出多樣性、互動性、選擇性和政治性等學術交流特征。在全面抗戰中內遷華南高校與中外學術交流不僅促進了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維系了中外學術交流與合作關系,而且對高校教學和科研工作大有裨益,服務社會的價值亦得到充分彰...
高校內部治理“碎片化”困境與破解進路:基于整體性治理理論————作者:吳其陽;江世銀;范晨誠;
摘要:提升高校內部治理效能,既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也是扎根中國大地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保障。當前,高校內部治理“碎片化”困境在理念共識、協作機制和信息共享等方面愈發凸顯。整體性治理是一種基于公共利益價值最大化的治理理念,強調整體性協商對話,注重數字技術應用,能夠更好地為高校內部治理“碎片化”困境提供破解路徑。要從三個維度提升高校內部治理效能:強化公共價值導向的認知維度,聚焦機制優...
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高校學術期刊與高等教育耦合發展研究————作者:盧妙清;黃日暖;鄧家鑫;宋先紅;吳雪峰;
摘要:高校學術期刊和高等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文章立足中國式現代化時代導向及高校學術期刊與高等教育耦合振興需求導向,從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中把握二者在功能、目標、價值上的耦合關聯性,分析了二者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挑戰,提出了二者的耦合發展路徑:統籌規劃,合力構建一流學術期刊體系,筑牢高等教育話語體系;調整定位,重用高校學術期刊平臺功能,賦能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對接優勢學科,做強優勢學...
人文與科技的內生式融合教育————作者:陳運超;
摘要:自人類步入現代化軌道以來,在科技的強勢主導之下,科技與人文的關系一直就是大學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過程中必須認真把握和處理的主題。在AI大背景之下,本文在簡單總結國內外大學有關發展的基礎上,回顧了我國三十年來通過大學文化素質教育為抓手,破解科技與人文這對關系的有關探索,重點研究了站在新的起點、面對未來更緊迫的挑戰,科技與人文的協同、融合發展問題,提出唯有內生式融合教育模式才可能避免表面化、“兩張皮”...
數字時代高校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構成要素與提升路徑——基于高校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檢核模型的構建————作者:劉旭紅;鄒世杰;羅婷;
摘要:在數字化轉型的歷史背景下,高校教師的課程思政已不是思政內容與教學方法的單維疊加,而是一種面對復雜時空環境的數字技術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創新。研究運用文獻資料編碼、質性訪談編碼、德爾菲法、問卷調查法等研究方法,構建由“認知課程思政的能力”“挖掘課程思政元素的能力”“設計思政教學與專業知識教學融合的能力”“執行課程思政教學的能力”“反思課程思政教學的能力”五維核心要素及對應的14個子集能力要點組成的高校教...
新工科如何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作者:李正;馬宏偉;戴青云;謝笑珍;張育廣;吳世勇;
摘要:圍繞新工科如何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高教探索》編輯部組織了一組筆談。李正在題為《新工科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路徑思考》的文章中提出三條路徑:一是深化教育供給側改革,通過優化學科布局、革新課程體系、強化師資建設和搭建產學研平臺,為產業提供適配性人力支撐;二是推動產業需求側牽引,建立產業需求導向的科研機制,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強化創新創業成果孵化功能,實現知識價值高效轉化;三是強化教育-產業雙...
以“通”達人:從傳統通儒之學看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文教育————作者:林捷;羅海鷗;
摘要:“通儒”作為中國以“通”為尚學術傳統中的崇高學術理想,其內涵與要求一直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拓寬加深。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當代人文教育一方面面臨學科邊緣化、入學人數減少的困難,另一方面需應對AI技術沖擊下人類價值認同出現的嚴重危機,迫切需要可供參考借鑒的思想資源�!巴ㄈ濉敝畬W所蘊含的博通古今、立德為本、以通應變的思想觀念對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文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參考價值
高教探索來自網友的投稿評論:
幾年前投稿過高教探索,當時還是cssci期刊,審稿時間有點長,剛開始一直關注,沒有收到審稿意見,后來因為其他事情就耽誤了,沒有再在系統上查詢了。現在準備再改改當初的文章,看看能不能再投一下。
2024-04-09 22:422022年8月底投稿,11月底接到修改通知,小修,不涉及大問題,經過編輯部兩到三輪修改(主要是篇幅問題和部分語句表述問題),2023年4月正式錄用并繳納版面費,隨機2個月出刊。感覺這邊刊物講究格式、內容的規范性。版面費太貴了4000,如果可以報銷還可以考慮。
2024-04-02 11:137月底投稿,8月初初審,到現在還沒有更新狀態。這種初審不用,但一直不拒稿、浪費作者時間的期刊可以拉黑了。學術圈只會要求不要一稿多投,但是怎么不要求期刊如何規范起來呢???帶壞學術風氣。
2023-09-23 15:478月26日投稿了,快一個月了還在初審階段,一點動靜沒有,大概率是沒戲了。
2023-09-23 14:25是一本散投能中的期刊。投過很多次,中過2次,感覺比較偏愛實證類文章。2022年變雙月刊后難度略有提升。版面費4000。這個期刊投之后收稿比較慢,一旦初審通過,二審和終審通過的概率比較高(但也有被拒的概率)。
2023-06-24 14:59第三編 文化、教育、歷史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