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2 15:05:24
寫作要求
(1)稿件內容及寫作要求
①全文結構:前置部分依次包括題名、作者及其機構、摘要和關鍵詞,分為中文部分和英文部分。主體部分依次包括前言、正文、討論、志謝和參考文獻。
②全文表達:
論點正確明確,論據可靠充分,表達言簡意賅。
采用科技論文語言,即科學、準確、規范、簡明、詞意單一、適當生動。
大量使用科技術語,廣泛運用科學符號。
大量運用陳述句,常使用不完全句(無主語或省略主語)、較長單句和較短復句。
③層次標題:一律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號;不同層次的數字之間用小圓點相隔,末位數字不加標點符號,如“1”,“1.1”等.各層次的序號均左頂格起排,后空1個字距接排標題,標題不得排在頁末。
(2)正文要求
1.題名:用最恰當、最簡明的詞語邏輯組合來反映論文特定內容,不用不常見或同行不熟悉的外來語、縮寫詞、符號、代號和商品名,盡可能不出現數學式和化學式。各級標題應層次分明、簡短醒目。中文題名一般不宜超過20字,英文題名與中文題名含義一致,一般以不超過10個實詞為宜,且第一個實詞的第1個字母大寫。如屬系列文章,可用副題名補充說明論文的特定內容。
采用最少的字數涵蓋最大的信息量,避免繁瑣和晦澀,避免冗余詞(如“初步”、“探討”、“試驗研究”等)、過多虛詞(如“的”、“關于”)的使用,避免近義詞同時使用(如“分析”與“研究”,“動態”與“變化”等)。中文題名不宜超過20個漢字,英文題名不宜超過10個實詞。
便于檢索:題名所用詞語的選擇應考慮到選定關鍵詞和為編制題錄、索引等二次文獻提供有效信息。
2.作者:作者姓名置于題名下方。如含合作項目, 依次在作者右上角標注作者單位數字,并于其工作單位中標出(如“1、2、3、4…”)。英文中,中國1.2作者 表示姓的首字母大寫, 名首字母大寫; 如Lang Guangnian,外國人人名按作者自己提供的拼法拼寫。有兩個第一作者列為:**和**同為第一作者。
署名作者只限于那些選定研究課題和制定研究方案、直接參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作出主要貢獻以及參加撰寫論文并能對內容負責的人,按其貢獻大小排列名次(確有多人貢獻相同,可注明“共同第一作者”)。2020年起要求提供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均提供ORCID和二寸正身正裝頭像彩色照片(像素大于300dpi,長3.43cm寬2.5cm)。
避免隨意“搭車”署名、遺漏本應署名的作者或擅自加入知名人士。那些協助研究的實驗人員,提供測試、檢驗和觀察的機構和人員,以及對試驗研究和論文撰寫提出建議、給予審閱和其他幫助的人員等,對研究成果確有貢獻但不夠署名條件,均不列入,可以放到志謝部分。
如果論文投稿后需增減作者,務請提供書面說明(下載中心),列出增減后排序的全部作者姓名,并由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共同簽署后,掃描件發給編輯部,否則不予受理。
3.作者單位:寫全稱(如: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城市和郵政編碼。在第一頁腳注處注明通信作者座機電話,Email地址和論文的基金資助及其項目編號(雙語)。機構數量隨署名作者而確定,但也須按其貢獻大小排列名次。
4.摘要:論文需同時提供中文和英文摘要。摘要應簡明、確切地論述研究目的、原理和結論,不加評論和補充解釋,具有相對獨立性。摘要包括4個要素,即研究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在這4個要素中,后2個是最重要的。中文摘要以300字左右為宜,英文摘要應符合英文語法,句型力求簡單,通常應有10個左右意義完整、語句順暢的句子。英文摘要應詳細撰寫,不必與中文摘要一一對應,一般需150~300個實詞。中文論文的英文摘要語言表達要簡潔,但內容一定要充實(使英文讀者能只通過摘要和圖表了解和明白論文的主要研究內容和成果),甚至可比中文摘要適當詳細。
5.關鍵詞:盡量從題名、摘要、層次標題和正文的重要段落中截取;需3~8個中、英文關鍵詞。中、英文關鍵詞一一對應,關鍵詞盡量用《漢語主題詞表》等詞表提供的規范詞。英文關鍵詞全部用小寫(人名、縮寫等例外),中英文關鍵詞之間用分號相隔,結束處不用標點符號。選用表達論文主題概念的自然語言詞匯作為關鍵詞,必須考慮該文被檢索的概率和該成果的利用率,所以一定要注意關鍵詞的準確、科學、規范、全面表達。
6.首頁腳注和文后要求:
首頁:①基金資助:若獲某項基金資助,需注明該基金名稱及批準號(中英文) ;②作者單位:至二級單位全稱,城市 郵編(中英雙語) ;③作者簡介:即第一作者簡介,包括作者姓名、性別、籍貫(具體到省市縣,如山東省泰安市人)學位和職稱、主要研究方向,E-mail地址;④通信作者:即通訊聯系人的姓名、職稱、座機電話及Email地址等 ;收稿日期。
文末:作者貢獻,第一作者ORCID(https://orcid.org/register注冊),被錄用后提供第一作者一寸白底免冠正身頭像。
7.前言:簡要說明研究背景(相關領域的理論基礎)、存在問題(前人工作和研究空白)和研究目的(與前人工作的關系,研究設想、方法和實驗設計,預期結果和意義)等三方面。必須清楚地介紹研究背景,對所研究領域及研究對象要有較完整的文獻回顧和恰當的評述,重要文獻還應詳細介紹(文獻要足夠新穎,一般不少于10篇,且以近五年的高水平期刊文獻為主)。在文獻綜述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切忌寫成文獻羅列),指出當前研究的優缺點并最終落歸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義上;最后重點論述本文研究在此基礎上的創新(新對象/新問題/新方法手段/新理論/新發現?)及所取得的成果和突破。一般不少于1300字。同時注意,不得出現圖、表。
原則:開門見山、言簡意賅、實事求是,不與摘要、結論雷同,避免本領域的常識性描述,恰當引文而不用過多敘述。適當強調本次研究的重要發現,但慎用“極高學術價值”、“填補國內外空白”、“首次發現”等詞,不用“才疏學淺”、“拋磚引玉”等客套話。前言應與結論遙相呼應。
8.材料與方法:“方法”指所用的原理、工藝、材料、手段、設備等。該部分要解決“怎樣做”的問題。其要求是越具體越好,應該讓別人加以重復,切記寫得太籠統。如調查方法補齊時間地點及數據來源等內容;代做實驗列出公司全名稱;實驗動物應包括:種類、品系、性別、體質量、飼養條件等;實驗設備應包括:儀器、試劑、藥品名稱(通用名)、規格、批號、廠家(國別);材料或對象很多時,可以列表描述。統計學方法要詳細。
方法和步驟的描述要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恰當引用文獻,不過多重復闡述普通的或已報道的方法。若方法描述較多,可分層次,并盡量與結果、結論中的層次相對應。方法中應具有足夠信息使同行能夠重復實驗。
9.醫學名詞:以《英漢醫學詞匯》為準,如用縮寫詞代替術語的全稱時,必須在正文首次出現時用括號寫上全稱。種屬首次出現后括號注明拉丁文,斜體表示。
10.計量單位: 執行GB 3100~3102-1993《量和單位》中有關量、單位和符號的規定及其書寫規則,具體執行可參照中華醫學會雜志社編寫的《法定計量單位在醫學上的應用》。量的符號一律用斜體字,具體可參照中華醫學會編輯出版的《法定計量單位在醫學上的應用》第3版(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年出版)。
11.數字及統計學符號: 數字執行GB/T 15835-2011《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統計學符號按GB 3358-1982《統計學名詞及符號》的有關規定書寫,常用如下:(1)樣本的算術平均數用英文小寫x(中位數仍用M);(2)標準差用英文小寫s;(3)標準誤用英文小寫sx;(4)t檢驗用英文小寫t;(5)F檢驗用英文大寫F;(6)卡方檢驗用希文小寫χ2;(7)相關系數用英文小寫r;(8)自由度用希文小寫υ;(9)概率用英文大寫P(P值前應給出具體檢驗值,如t值、χ2值、q值等),P值應給出實際數值,小數點后保留3位數。
百分數的有效位數:根據分母來定。分母小于10,不用百分數,用5/9;分母≤100,百分數到個位;101≤分母≤1 000,百分數到小數點后1位;余類推。小數點前后的阿拉伯數字,每3位間空1/4阿拉伯數字距離,如1 486,800.476 5,完整的阿拉伯數字不移行。
有效數字的修約原則是:四舍六入五進單,末尾數字小于5則舍,大于5則進,如恰等于5,則前一位數逢奇則進,逢偶(包括“0”)且5之后全為0則舍。并且,修約只可一次,不可連續。例如:12.35→12.4, 12.45 →12.4,12.349→12.3,不可再到12.35→12.4。
12.統計學處理:對于定量資料,應根據所采用的設計類型、資料所具備的條件和分析目的,選用適當的統計學分析方法,不應盲目套用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對于定性資料,也應根據所采用的設計類型、資料所具備的條件和分析目的,選用適當的統計學分析方法,不應盲目套用χ2檢驗。統計學處理結果一般用P>0.05、P<0.05、P<0.01表示,文字描述為“差異有(無)統計學意義”。
13.縮略語:文題不使用,文中盡量少用,不超過4個漢字的名詞不宜使用。必須使用時于首次出現處先敘述其全稱,然后括號注出中文縮略語或英文全稱及其縮略語,如該縮略語已公知,也可不使用英文全稱。圖表內不使用縮略語,應注明全稱。
14.圖(Figures):圖要有自明性,均應有中文和英文的標題。作者最好提供實際印刷大小的圖片。圖中注解均用英文撰寫,但作者需提供中文對照內容,以備編審者參考。注意:圖中線條要虛實分明、均勻、清晰。論文提供照片時,照片的圖象必須清晰,黑白分明,圖像應保證灰度層次清晰。作者最好提供實際印刷大小的圖片。圖分為兩欄(8.0 cm寬)和一欄(8.0~17.0 cm寬)放置。一般情況采用兩欄形式,以利于排版。所有的圖都應用阿拉伯數字依次編號。
15.表格(Tables):表要有自明性,均應有中文和英文的標題,內容要簡練。表內欄目的信息及表中注解均用英文撰寫,但作者需提供中文對照內容,以備編審者參考。
表格只用在比文字表達更精煉的地方,用阿拉伯數字依次編號。注腳應用斜體小寫字母表示,并按橫向依次列出(非縱向);如果正文和表格都要引用注腳,表格中的注腳與正文一致。作者應使表格滿足期刊要求,避免過分增加表格的長度,出現太多的欄或太多空格。
16.結果:是作者的貢獻和論文的核心,可以文字闡述(一個或很少測定結果時),也可列表或作圖描述(數據較多時,此時文字部分要指出數據的特性或趨勢,不簡單重復圖表的數據)。依照時間或重要性程度,結果描述的層次與方法、結論應相呼應。
結果描述要客觀、科學、完備。數據要經過提煉和概括,突出有科學意義和具代表性的數據。重要結果才采用“原始數據”表述,一般性結果可采用“總結數據”(如平均值、標準偏差)或“轉換數據”(如百分數)形式。注意使用統計分析,并正確使用分析方法。
17.討論:探討所得結果與研究目的的關系、與他人研究結果的比較,進一步闡釋、推斷和展望。適當回顧研究目的和重要結果(但不簡單羅列結果),進一步對主要的研究結果進行合理解釋、比較(突出本研究的特色和創新及學術評論句)和推斷,提出新觀點、新見解,如實指出結果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應用,客觀指出研究欠缺和研究展望。
概述結論,不是前文各部分句子的簡單重復,也不應涉及前文不曾指出的新事實或者無密切關系的內容,而應以研究得出的現象、數據的闡述分析為依據,完整、準確、簡潔地指出:研究結果揭示的原理及其普遍性,研究中的意外發現或本研究難以解釋和解決的問題,與前人研究工作的異同和自己預期目標的比較,本研究的理論和實際意義,進一步的研究建議。
18.志謝:對給予技術幫助的個人或機構表示感激和尊重。對象為:給予本研究的選題、構思或論文撰寫以指導、建議或審閱的人員,為考察和實驗做出輔助性貢獻的人員,給予技術支持、儀器設備或材料提供、資料信息提供、物資經費幫助的機構或個人等。例行的勞務人員不用專門致謝。
應指出具體幫助和貢獻,并獲得致謝對象的允許。用詞要恰當,避免疏忽與冒犯。
19.作者貢獻聲明:投稿時注明每位作者對論文的實質性貢獻。作者應同時具備以下四項條件:(1)參與論文選題和設計,或參與資料分析與解釋;(2)起草或修改論文中關鍵性理論或其他主要內容;(3)能按編輯部的修改意見進行核修,對學術問題進行解答,并最終同意論文發表;(4)除了負責本人的研究貢獻外,同意對研究工作各方面的誠信問題負責。僅參與獲得資金或收集資料者不能列為作者,僅對科研小組進行一般管理者也不宜列為作者。主要包括:(1)直接參與包括:設計實驗、實施研究、采集數據、分析/解釋數據。(2)文章撰寫包括:起草文章、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3)工作支持包括:統計分析、獲取研究經費、行政、技術或材料支持、指導、支持性貢獻。
文章一經發表將著錄于參考文獻后。署名作者應為參與創作,對內容負責的人;合著作品來稿應征得合著者同意,并寫明通信作者姓名;作者署名排序應在投稿前由全體作者共同討論確定,在投稿后不應再作改動,確需改動時必須出示單位證明以及所有作者親筆簽名的署名無異議書面證明并加蓋單位公章。同一科室的作者不能同時作為第一作者,通信作者一般只列1位,由投稿者確定。如需注明學組(協作組、專家組)成員,則于文末參考文獻前列出其成員的姓名及單位。
20.參考文獻:參考文獻的引用采用順序編碼制,不引用非公開出版或發表的文獻,不引用其他文章中引用但未經核對原文的文獻。在正文中按引用文獻出現的先后順序依次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號,將序號置于方括號內,以上標形式放置。文后參考文獻的著錄,按文章中引用的順序依次排列,每條著錄項目應齊全。參考文獻采用雙語著錄格式,中文文獻在前,譯成的英文在后。列出文獻前3位作者,姓在前,名縮寫在后,姓與名之間用空格分開,作者之間用逗號“,”分開。應給出文章的DOI。
第五編 醫藥、衛生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