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1 19:05:50
民族論壇
北大核心Minzu Tribune
民族論壇最新期刊目錄
民族地區經濟現代化的新趨勢————作者:丁賽;
摘要:民族地區現代化的推進不僅彰顯中國共產黨長期以來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是達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目標的應有之義,是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經濟基礎的過程,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時期,民族地區經濟總量不斷提升,增幅高于全國水平;固定資產投資繼續引領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收入大幅提升,鄉村振興顯成效。在全國一盤棋...
民族片面性與局限性的消解:馬克思恩格斯論民族融合————作者:李風華;張淇;
摘要:馬克思主義民族融合思想,長久以來一直是民族學界密切關注且熱烈討論的焦點話題,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馬克思恩格斯以其深邃的歷史視野與科學的理論架構,對民族融合的內在本質、基本原則以及演繹路徑進行了全面而又系統的剖析。他們指出,民族融合乃是社會歷史進程中不可阻擋的趨勢,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與交融中逐步邁向共同繁榮的必由之路。鑒于此,馬克思恩格斯高度評價了資產階級在推動民族融合歷史進程中...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野下少數民族漢語文民間文獻價值新論——以浙南畬族民間文獻為例————作者:曹大明;范宇婷;
摘要:少數民族民眾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并積累了豐富的漢語文民間文獻,這些文獻是少數民族與漢族文化互動的結晶。文獻內容記載了少數民族與漢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勾勒出跨民族經濟交流、文化融合及民族團結的歷史圖景。重視少數民族漢語文民間文獻的獨特價值,有助于從少數民族主體視角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具有重要意義
基于民族文化傳統的共同體構建:論盧梭民族共同體思想————作者:袁朝飛;
摘要:盧梭的民族共同體思想在民族思想史上占據獨特的地位。盧梭是首位賦予全體人民以民族特性的思想家。以能體現公意的法律為基礎構建現代國家民族,并將法律的精神融入一個民族原有的風俗習慣之中,是盧梭民族共同體思想的核心。盧梭不是要摧毀原來的民族,也不是要無條件地保留自在的民族,而是要在尊重一民族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根據能夠體現全體人民共同意志的法律對其加以改造。根據具有普遍性的法律將一個個分散的、各自為政的族群...
居庸關的文化記憶:元明清時期云臺建筑變遷研究————作者:張幼欣;
摘要:元代,居庸關作為元帝巡行兩都的關津要道受到重視,順帝下令在此修建過街塔,其目的有二:一是祈求神靈保佑,鞏固統治秩序;二是在巡幸途中營建安全的休憩之所,修建時各族人士參與其中,各族文化在此交流、融合。明代,長城地帶族群沖突不斷,居庸關作為邊關重鎮,屯駐有大批朝廷調遣的內地軍士。中原文化通過軍事移民在居庸關地區得以廣泛傳播,云臺上方由此修建起漢傳佛教形制的泰安寺佛殿,其建筑的形制與風格較元代有巨大變化...
作為方法論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緣由、特征及戰略意義————作者:李晶;
摘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由原創性概念日益發展為標識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重要話語,并進一步被提升至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方法論。作為方法論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源于中國共產黨對國際國內形勢、人類文明發展格局及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準確研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法論指的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與方法的基礎上,由根本方法、基本方法以及具體方法構成的關于新時代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工作的方...
《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對“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的理論建構————作者:沈桂萍;
摘要:中華民族是具有國家形態的民族實體,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的表征,是具有國家形態的文化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立足中華民族悠久歷史,以“五個共同”中華民族歷史觀為視角,以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依托國家形態發展演進為核心敘事,揭示了“大一統”“和而不同”等儒家核心價值觀,引領中華大地各類人群在文化領域交融互鑒,鑄就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不僅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貢獻了史學的分...
論云南臨滄跨民族節日共慶現象————作者:李玉琳;成良斌;
摘要:云南臨滄作為少數民族雜居、聚居與融居的典型地區,跨民族共慶傳統節日的現象突出。相較于其他地區,其民族傳統節日的文化和實踐資源更為豐富,跨民族節日共慶呈現覆蓋面廣、內涵豐富、成效顯著等特征。這一現象的發展與國家社會進程緊密相關,自新中國成立后初步孕育,改革開放后范圍擴大,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泛形成。其形成需要物質充裕、社會交融和文化認同等前提條件,以及較為成熟的組織機構和運行機制。跨民族節日共慶作為各民...
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視閾下的湘西苗族挑花研究————作者:彭倫波;徐昕;
摘要:湘西苗族挑花生成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其紋樣也體現了多元文化交融,且長期為多民族共享和共同傳承。基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視角,從湘西苗族挑花技藝、湘西苗族挑花紋樣、湘西苗族挑花傳承三個方面對湘西苗族挑花進行探討。研究得知,湘西苗族挑花技藝源于中華民族刺繡技藝且流傳于多民族交匯地帶;湘西苗族挑花紋樣體現了苗文化與楚文化以及苗文化與漢、土家文化的歷史性文化交融;湘西苗族挑花在以山歌和跳香儀式為代表的...
清代康雍乾三帝長城詩歌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者:尹變英;
摘要:在古代中國,清朝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意識的形成過程中,帝王的思想觀念與情感態度發揮了關鍵作用。長城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構建的重要見證以及文明標識,對其的認知必然蘊含著對共同體意識的表達,而長城詩歌則成為承載這一表達的主要形式。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對這一時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作用重大,深入研究其長城詩歌,可以清晰洞察他們的共同體意識,具體表現為:內外一家的疆域意識、內外...
非遺傳承人創新能力研培“在地性”策略探究——以四川德昌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傳承人文創實踐活動為例————作者:周瑩;吳濟池;
摘要:為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各地積極開展以“見人見物見生活”為理念的傳承人研培活動,既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新時代非遺保護工作中,提升傳承人的技藝水平、文化產品轉化與服務能力以及文化創新設計能力,是促進非遺“融入現代生活,弘揚當代價值”的重要手段。積極探索基于在地性策略的非遺傳承人創新能力研培實踐,可以進一步挖掘和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激發民眾文化自信,促進民族特色文...
刊首語
摘要:<正>2024年即將過去。這一年從第2期起,本刊與中華民族團結進步協會專家工作委員會、湖南師范大學合作,先后推出“名家論壇”“青年論壇”,刊發一批高質量的學術文章,社會反響頗好。回首過往,這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是多方攜手助力辦刊的一年,是匠心打磨提質增效的一年,是收獲贊譽增強自信的一年,是《民族論壇》辦刊史上值得銘記的一年。精品不斷,佳作頻現。本期“名家論壇”重點刊發了丁賽教授的《民族地區經濟現代化...
“大湘西二十年”民族文化產業知識生產嬗變脈絡與未來演進——基于Citespace的知識圖譜分析————作者:呂莎;干帥杰;
摘要:近年來,民族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傳承與區域發展的重要抓手。文章就相關知識圖景進行勾勒與反思,對于推動大湘西民族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融入湖南省“三高四新”戰略有積極助益。基于Citespace知識圖譜分析,文章認為該領域二十年來的知識生產嬗變脈絡可以分為三大階段:1.理論初創期,包括文旅協同認知、民族文化資源整理與評價、民族文化產業戰略對策分析等;2.理論發展期,包括文化生態理念、旅游演...
民族地區文化旅游何以賦能鄉村振興——一個西藏邊境村落的實踐————作者:王鑫淼;
摘要:民族地區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點地區。文化旅游憑借其強大的帶動效應和生態環保優勢在邊境民族地區實現鄉村振興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文章以中尼邊境村落吉甫村為案例點,探析邊境民族村落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紅色文化等多元文化因素如何發揮經濟價值,實現文化資本的轉化,從而賦能鄉村振興。吉甫村在文化旅游開發過程中實現了文化資源向經濟資本的轉化,以多元主體聯動、政府主導的模式呈現,最終取得了經濟發展、生態保...
民族旅游中民間舞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作用論析——以麗江古城納西族“打跳”為例————作者:劉朦;韓靜;
摘要:進入新時代,旅游已成為構建地方共同體、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徑。作為旅游的一種特有形式——民族旅游,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更具優勢。基于對麗江古城納西族民間舞蹈“打跳”的田野調查,探討民族旅游如何通過民間舞蹈增強民族互動,強化各民族文化認同。研究表明,麗江納西族“打跳”從起源上便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晶,在旅游發展過程中,更是不斷匯入彝藏走廊各民族的舞蹈元素,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融合理...
農業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基于民族文化“四生觀”的研究————作者:羅康隆;劉思言;
摘要:<正>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起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已在我國得到顯著推動與發展。然而,處在西方話語權之下的中國農業文化遺產存在著評判標準非本土化以及過度重視申報價值而忽略傳統農業產業多樣性的問題。如何基于國家實情發揮出我國農業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值得深入探討。為此,文章基于民族文化視角,以“四生觀”為嵌入點,分析農業文化遺產所展現的地域性、文化性、功能性與生態性特征,從農業文化遺產的技術推廣、民間交...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述是黨的民族理論的重大創新————作者:王偉光;
摘要:<正>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形成了符合中國具體國情的認識和處理民族問題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開創了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述,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原創性論斷,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
為什么要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作者:丁元竹;
摘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必須深耕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共同體理論,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真正共同體的思想為后人認識社會發展趨勢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也為當前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一個擁有56個民族、14億人口的巨型國家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方面要立足中華...
中國夢的共同體敘事——以“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互動為重點————作者:俞祖華;
摘要:實現中國夢,離不開共同體建設。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建設“四個共同體”,即“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社會治理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四個共同體”與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密關聯。其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話語涉及民族問題、臺灣問題兩大領域,其目的是增進“中華民族一家親”“兩岸一家親”,推進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根本保證。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
各民族流動性互嵌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作者:張露思;
摘要:推動各民族交流互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一個重要途徑。文章依據有關資料,將各民族的互嵌分為“在地性互嵌”與“流動性互嵌”,并專題分析基于中華文明傳統在改革開放背景下形成的各民族“流動性互嵌”。首先,從學理上分析“互嵌”何以本身就包含著“流動性互嵌”,現代性何以凸顯流動性互嵌;其次,分析基于商貿、旅游、城市化等流動性互嵌的典型形式及其民族交融意義;最后,結合全球化變局及構建...
民族論壇來自網友的投稿評論:
第一發核心,導師一作。九月份投稿,12月份告訴需要修改,12月見刊。因為是季刊,每期數量較少。總體來說還不錯。
2023-08-11 09:50十分差勁,編輯部的人合作搞課題,拿別人鍋吃飯,還砸別人碗
2023-04-22 12:06碩士二作,導師一作。十二月投稿,一月回復修改,修改過后一周被退稿。速度算快的,據說被退稿是換了主編,文章偏向換了。
2023-04-14 22:50第一編 哲學、社會學、政治、法律類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