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新聞中心 發布日期:2010-09-24 23:10 熱度:
今年年初,我國出現大面積的持續低溫天氣,對我國湖南、湖北等地的早稻以及東北水稻、玉米的生長帶來不利影響。進入夏季后,這些糧食主產區部分地區又遭遇洪澇災害。秋糧占年糧食總產的七成,在國際糧價變動較大的情況下,我國秋糧生產會不會因為自然災害出現滑坡,進而引發價格大起大落?
今年以來我國災害天氣頻發,從年初西南地區干旱、東北冰凍雪害,到4、5月份長江中下游持續低溫,再到6月中旬以后從南到北的強降雨洪澇災害。
為減少這些災害天氣對我國糧食生產的不良影響,奪取秋糧豐收,保障市場供應,管理通脹預期,國務院總理溫家寶8月11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支持晚稻及秋糧生產的政策措施,包括中央財政安排11億元資金,對南方主產區7300萬畝雙季晚稻和東北地區6000萬畝粳稻實行增施肥促早熟防病蟲補助等。
今年初低溫天氣導致湖南早稻收割期推遲約10天,進而對晚稻增產帶來不利影響。“湖廣熟,天下足”。湖南和湖北兩省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秈稻產量在全國名列前茅,遠銷廣東等東南沿海地區。這個地區糧食形勢對全國秈稻市場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為確保實現全年糧食生產目標,湖南省今年7月13日召開全省晚稻生產工作會議,提出今年全省晚稻栽插面積要確保2700萬畝以上。湖南省農業廳表示,這是湖南省近20年來首次召開這樣的會議,充分體現湖南省對糧食生產的重視。
為穩定糧食生產,湖北省省委、省政府今年“前所未有的”一年兩次舉行全省電視電話會議,研究部署全省糧食生產任務。面對洪澇災害,各地政府也積極組織農民生產自救,減少災害對糧食生產的不利影響。為抗災奪豐收,政府提出 “七月二十五,(受災的)水田要種足。八月五日前,旱田不空閑”的要求,幫助農民在瀕臨絕收的農田采取補種、改種晚稻、土豆、玉米等生長期短的農作物,有些嚴重受災的農田還養起了小龍蝦。采取補種、改種等措施后,全市只有8萬多畝絕收。
面對今年災害天氣的不利影響,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及時采取各項措施,調用救災種子,充分發揮農機作用搶播快播,引導和組織農民合理調整品種,大力推廣促早促壯關鍵技術,努力將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加之大部分地區土壤墑情較好,雨水充沛、光溫條件適宜,秋糧長勢總體較好。
為穩定糧食生產,湖南省堅決遏制耕地撂荒現象,繼續擴大雙季稻播種面積,進一步提高了糧食播種面積。今年湖南晚稻面積為2924萬畝,比去年增加81萬畝。
今年湖北省中秈稻種植面積比去年擴大了數十萬畝,發放種子補貼8000萬元。年初低溫天氣導致兩地早稻成熟期的推遲,而晚稻栽插期也被迫后移。由于技術指導措施得力,栽插期間天氣有利,晚稻生產形勢比預期好。從長勢看,今年晚稻苗數足、長勢壯、基本沒有病蟲危害。
據農業部農情調度,預計今年我國秋糧面積11.49億畝,比去年增加1300萬畝。其中,玉米預計比上年增加1200萬畝,北方一季稻、南方中稻預計與上年持平。雖然今年春天東北地區出現低溫天氣,部分地區還遭受水災,但由于當地積極應對,后期積溫較高等原因,東北水稻、玉米主產區長勢普遍好于去年,豐收已成定局。
今年夏糧喜獲豐收,產量與上年基本持平,冬小麥實現連續7年增產,為奪取全年糧食豐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雖然早稻有所減產,但其占全年糧食產量的比重僅為6%左右,占全年稻谷產量的比重不到20%,總體影響不大。目前,占全年糧食產量70%以上的秋糧生產形勢良好,如后期不出現大范圍的自然災害,全年有望獲得好收成。特別是今年東北地區粳稻、玉米的豐收,可以有效改善市場供應結構,實現糧食各品種產需均衡,保障全國糧食供應,維護全國糧價的基本穩定具有重要意義。有句老話叫,谷賤傷農,米貴傷民。在國家政策調控下,國內糧食價格會繼續保持溫和上漲態勢,不會出現大起大落的情況,這既能保證種糧農戶的利益,也能保證城里人生活成本不會上升過多。
近年來,國家通過實行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并連續三年提高最低收購價水平,對玉米、大豆實行臨時收儲措施,加強糧食市場調控,使糧價保持了穩中有升的良好態勢,糧食生產也連續6年取得好收成。
文章標題:發改委:秋糧生產好于預期 糧價有望基本穩定并略有上升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news/10/4283.html
相關問題解答
期刊論文發表常見問題排行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的海量職稱論文范文僅供廣大讀者免費閱讀使用!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