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1 17:05:35
社會學評論最新期刊目錄
健康數字鴻溝:互聯網如何改變健康不平等?————作者:王甫勤;
摘要:互聯網接入和使用能否有效縮小健康不平等,在以往研究中尚未達成共識。本研究采用2021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數據,運用內生轉換模型,從接入溝和使用溝兩個維度分析互聯網使用導致的健康數字鴻溝。研究發現,高社會經濟地位群體有更大的可能性使用互聯網,并利用互聯網檢索健康/醫療信息;互聯網使用和檢索行為提升了人們的自評健康水平。但是,隨著互聯網廣泛普及和人們不斷利用互聯網獲取健康服務,高社會經濟地位...
空氣污染對中老年健康影響的城鄉差異——基于CHARLS數據與遙感數據的縱向分析————作者:胡開;楊發祥;
摘要:本文利用2011-2018年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ARLS)數據和PM2.5衛星遙感數據,分析空氣污染與中老年健康之間的關系,并探討城市優勢論和城市劣勢論兩個競爭性理論對中國城鄉環境健康不平等的解釋。研究發現,空氣污染對中老年健康具有顯著影響,且呈現出明顯的城鄉差異:與農業戶口居民相比,非農居民在認知健康方面受空氣污染的影響較小,但在多重患病方面受到的影響較大;此外,農村-城市流動人口相對于...
管制結構、文化制度與殯葬服務公共性的消解————作者:衛小將;鄒林杰;
摘要:殯葬服務在現代化進程中趨于商品化和去公共化,探索殯葬服務公共性消解的過程與機制具有重要意義。既有研究或從社會政策學角度揭示殯葬市場的畸形擴張,或從社會心理學視角闡釋殯葬高消費的形成,前者關注結構,后者關注行動,均忽略了實踐情境中結構與行動的復雜交互作用。本研究從政策執行理論與“結構-過程”分析視角出發,以北明縣的殯葬實踐為例,試圖結合具體行動揭示殯葬服務管制結構和喪葬文化制度的演化過程;同時,研究...
制度與生活世界:村莊公共事務中的女性參與————作者:溫瑩瑩;張亮;
摘要:本文以蘇南河村人居環境治理為例,結合制度和生活世界兩個層面分析村莊公共事務中的女性參與。首先,家庭性別分工造成的女性在地化、網格化管理體系的組織吸納,以及公共事務向日常生活領域的擴展是女性公共參與的制度條件,新職業選擇、兼顧母職、重建生活意義等是生活世界層面的原因。其次,“再做性別”的性別實踐為理解女性公共參與提供了新視角,家庭式、親子式的參與方式把家庭帶入公共空間,女性在微觀互動中嘗試掙脫“囿于...
進食障礙者的自我書寫——一個多重話語的解析框架————作者:孫婧嫻;韓俊紅;
摘要:通過對進食障礙者自我書寫的分析,本文從橫向與縱向兩個維度考察了其話語交織的狀態:橫向上,大眾心理學、新自由主義與消費主義話語相互支撐,促使進食障礙者通過身體追求自我實現;縱向上,主客位話語相互滲透,塑造了共性與特性交織的疾痛體驗。特定時空中的具身機制使話語的道德效力深入主體,而動態的書寫循環則使得規范話語的再生產充滿不確定性。對話語的多重分析為我們理解進食障礙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分析框架,它不僅有助于...
從“勢利”到“雜食”?——中國城市居民文化品味的變遷(1999—2023)————作者:李東雨;
摘要:文化雜食是文化社會學研究探討文化品味與社會地位之間關系的重要概念。西方社會精英的品味模式從“勢利”到“雜食”的歷史轉變是早期文化雜食研究的核心論題之一,但既有研究相對忽視了文化雜食現象的變遷。本文以音樂品味為例,考察了1999年至2023年中國城市居民文化雜食的基本情況,發現中國城市居民的文化雜食水平在過去二十多年間穩步提升。與西方社會從“勢利”到“雜食”的轉變過程不同,這一改變更有可能是我國社會...
輪船招商局與晚清漕運經紀化:政商聯盟如何驅動財政轉型————作者:趙迪新;
摘要:國家與商業力量的聯合是近代國家建設的重要面相,但政商聯盟的組建對傳統財政關系的影響尚未得到充分關注。本文從輪船招商局與清政府在漕運領域的密切合作入手,分析近代政商聯盟對王朝國家的實物汲取產生的影響。研究發現,招商局是晚清漕運體系運作的關鍵平臺,雖然其通過引入輪船運輸技術提高了南方漕糧的北運效率,但省、局圍繞地方漕糧辦理的密切合作,也瓦解了中央政府對基層農業資源的直接控制能力。招商局的參與導致晚清實...
“農商互補”經濟倫理及其當下意義——對《金翼》《銀翅》的再考察————作者:顏燕華;
摘要:本文從經濟史的角度對林耀華1940年代寫就的作品《金翼》及莊孔韶1990年代對同一地點進行重訪后寫就的作品《銀翅》進行了梳理與討論。林耀華的研究呈現了“農商互補”的鄉村經濟結構,并展現了以商業傳統為底色、以宗族關系為倫理基礎的鄉土社會轉型道路。莊孔韶的重訪作品則展現了這一農商互補結構及其經濟倫理的變遷與延續,從中我們得以窺見華南地區幾十年來鄉村社會葆有活力的歷史關聯性。研究表明,鄉村社會的活力正在...
農村居民的觀念現代性與觀念系統——基于關聯類別分析(RCA)的研究————作者:劉河慶;肖光璽;
摘要:本研究從觀念系統視角出發,使用關聯類別分析(RCA)方法挖掘我國農村居民主要觀念結構類型及其影響因素。基于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CLDS)2016年和2018年數據的實證分析結果顯示,我國農村居民在不同議題上的觀念呈現出多元化和復雜性的特點,存在著連貫型、分歧型與模糊型三種具有顯著差異的觀念系統。從影響機制來看,觀念系統的異質性不僅源于個體社會經濟地位的差異,而且受到微觀層面個體生活實踐經歷以及宏觀...
從結構到行動:勞動力市場中介與非正規就業————作者:劉愛玉;盧燕璇;
摘要:本文關注非正規就業普遍化的背景下勞動力市場中介如何組織靈活的勞動力及其影響。工作搜尋-匹配研究將勞動力市場中介視為一種市場結構要素,難以解釋勞動力市場中介的復雜變化及其與非正規就業普遍化的關聯。本文轉向行動視角,梳理了勞動力市場中介如何通過建立勞動力招募鏈條、接管雇主責任義務、參與勞動者培訓管理等人事服務重構雇傭關系,進而改變勞動力市場監管的組織基礎,并形塑非正規就業的去正規化與正規化進程
上班靈活,下班自由?——平臺粘性與平臺勞動者勞動過程研究————作者:莊家熾;羅杉;任羽卓;
摘要:本文聚焦于外賣平臺和網約車平臺勞動者的勞動過程,探究平臺勞動時間悖論的形成機制。研究發現,平臺主要通過人效考核,管理、培訓活動的無酬化和業余時間化,以及激勵內嵌三個機制來延長平臺勞動者的勞動時間。一方面,平臺企業通過平臺規則對勞動者進行直接考核、通過第三方機構協助監督管理,為了完成這些考核和監管任務,平臺勞動者只能盡量延長在線工作時間以及利用休息時間進行額外的勞動;另一方面,平臺將激勵制度嵌入考核...
紀念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學科恢復重建40周年暨鄭杭生先生逝世10周年————作者:龔維斌;李培林;王延中;杜鵬;周飛舟;張建明;邊燕杰 ;謝壽光 ;王啟梁;景天魁 ;李友梅;
摘要:鄭杭生先生是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學科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中國社會學學科恢復重建和繁榮發展的重要領導人,也是畢生奉獻于黨的教育事業的杰出教育家。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在2024年11月9日召開的“自信·自覺·自主——紀念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學科恢復重建40周年暨鄭杭生先生逝世10周年”大會上,來自全國的學界同仁齊聚一堂,系統回顧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學科恢復重建的光輝歷程,深切緬懷鄭杭...
平臺組織興起與國家治理功能————作者:宋鍇業;徐雅倩;
摘要:基于全國多地政府部門的深度訪談和參與式觀察,本文以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為例,通過分析其運作時涉及信息、協調、監督與管理的諸環節,揭示了平臺組織給國家治理功能帶來的變化。平臺組織使得過去依賴地方提供信息的中央可以直接與公眾對話,基層政府轉變為“借渠道”和“要數據”,重塑了需求回應過程中的中央與地方關系。國家通過平臺組織將識別回應社會需求的任務變成政府、平臺企業、公眾的共享任務,由此社會突觸與國家中...
作為方法論的不適感:社會科學研究何以走出舒適區————作者:臧雷振;李尉;
摘要:本文探討了“作為方法論的不適感”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其推動學術創新的潛力。文章首先分析了不適感的內涵演化,指出它不僅僅是研究者面臨學術挑戰時的情感反應,更是一種促進研究突破的方法論。通過對人文性與科學性之間沖突的審視,文章強調了借助不適感重返社會科學“社會性”的必要性,主張研究者應直面研究現實的復雜性、帶回價值關懷的態度,并以宏觀總體視角開展研究。最后,基于創造性破壞理論,本文進一步強調研究...
作為道德現象的生育問題:涂爾干論生育————作者:袁陸儀;肖文明;
摘要:生育問題是涂爾干非常重視的一個議題,但無論是人口學界抑或涂爾干研究界,都未充分重視涂爾干對生育問題的研究。本文系統梳理了涂爾干關于生育問題的論述,總結出其將生育作為道德現象的獨特視角,發現重建社會團結與道德秩序的核心關切貫穿始終。針對低生育水平和非婚生育兩種現象,涂爾干反對功利主義的解釋進路,強調生育水平的變化應該訴諸道德原因,認為個人主義的興起才是生育水平下降的首要推動力;非婚生育現象的根源則在...
數字化與福利態度轉變——基于CSS(2015—2021)數據的分析————作者:文太林;張金峰;
摘要:數字技術的不斷變革對勞動就業產生了深刻影響,這是否會帶來民眾福利態度的變化?本文基于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數據,實證檢驗了數字化職業替代風險對福利態度的影響及作用機制,研究發現:第一,隨著數字化職業替代概率的增大,勞動者對政府福利責任偏好增強、對社會保障水平的期望提高、對社會保障的滿意度降低。第二,數字化職業替代風險通過提高勞動者對失業風險預期和降低對經濟地位的預期影響福利態度。第三,數字化職業替代...
制度擴散與國家能力:再思科學成就的跨國差異(2013—2023)————作者:蔡鍶墁;
摘要:新制度主義學者普遍認為,“世界社會”的制度規范擴散到各國的程度是解釋國家間科學成就差異的關鍵因素。然而,現有研究在實證檢驗中并未區分科學制度同構與實際科學成果,這一混淆導致既有研究未能充分考察哪些因素會約束制度擴散對一國實際科學成果的影響。本研究引入國家能力這一變量,檢驗它對國家科學成就的作用及對制度擴散效應的潛在制約或干擾作用。本研究使用跨國比較數據,采用混合效應模型來回應上述問題。研究發現,國...
一勞非永逸:基層醫療衛生體系科層化的效果及其限度————作者:何雪吟;
摘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目標需要借助大量項目資金的輸入來實現,而資金運用方式和轉化效率與基層衛生組織結構密切相關。通過案例比較,本文分析了我國兩個縣域的鄉鎮、村兩級醫療衛生機構的關系模式與工作流程,歸納出項目式關聯與準科層化兩種類型。前者充分利用了本土資源,卻由于難以控制政策執行者而面臨低效率困境;后者充分適應了鄉村一體化的政策導向,卻由于資源高度集中,只能將醫療服務化約為衛生行政,難以回應民眾需...
差序動員:鄉村社會發展干預力轉化為內生力的邏輯————作者:賈玉嬌;張譯文;
摘要:外部干預力如何通過社會動員,釋放鄉村社會治理能量并使之逐漸凝聚為鄉村治理共同體,成為鄉村振興的基本研究議題。本文提出“差序動員”的分析框架,意在表征中國社會動員從外到內的國家干預力轉化與從內到外的鄉村內生力再生產的理論和實踐邏輯。其核心要義是外部干預力在地方性情境中,推動治理邏輯從以能人促生鄉村社會共同體情感向以制度促生鄉村社會共同體情感轉變。前者體現為外部干預力將動員意志注入關鍵點,經由關鍵群體...
深耕此業:在平凡工作中尋找職業使命感————作者:鄭家豪;趙延東;
摘要:當前關于工作有無意義的討論凸顯了職業使命感研究的重要性。職業使命感意在通過職業實現自我價值與利他主義。本研究從結構化理論視角出發,基于一項對中國城市居民的抽樣調查數據,探討個人如何在結構性約束下,通過資源重塑與規則重塑的方式轉變自己的職業使命感。研究發現:一方面,不同職類的職業使命感存在顯著差異,非技術工人的職業使命感較低,職業固有的工作方式影響職業使命感;低工作收入者的職業使命感較低。另一方面,...
社會學評論來自網友的投稿評論:
《社會學評論》在很多學校已經是僅次于《社會學研究》的頂刊。2022年3月投稿,三輪修改,10個月見刊。2024年1月再次投稿,已經被錄用待刊。社會學評論不看出身,只看文章質量,對青年學者友好。對新穎題目也友好。
2024-09-19 21:05這期刊明顯就是主編的一言堂,完全主編說了算,其他人(包括外審)的意見幾乎不起作用。期刊對文章主題有明顯的偏好,不是主編感興趣的主題幾乎發不出來,而且主編審稿速度奇慢,很差的投稿體驗。想投稿的建議研究一下主編的癖好和口味。
2024-09-04 12:02社評是社會學領域比較好的期刊,由于社會學期刊數量不多,社評也可以算半個頂刊吧。去年10月左右投了一篇文章,1月收到兩個外審意見,意見非常專業,按要求改之后,又經過了一輪外審,一輪終審,一輪定稿會,文章質量整體有很大的提升。
2024-08-07 15:57審稿速度還可以。投稿后4個月拿到修改意見,意見很詳細,按照意見修改后很快得到了回復。該期刊是社會學領域比價好的期刊之一,建議大家可以嘗試,但前提是文章質量需要在線。
2023-07-06 11:41社會學領域很好的刊。可能由于我做的社會學和心理學的交叉方向,投社會學的刊不太符合主題。但是當時前面投其他刊都被拒,就想著來社會學評論碰碰運氣。不過最后還是被拒稿,可能實力還是不夠吧。不過整體而言還是友好的。
2023-06-27 17:33第一編 哲學、社會學、政治、法律類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