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1 21:05:25
生物多樣性最新期刊目錄
夜間燈光對外來入侵植物和本地植物群落多樣性和生長的影響————作者:張浩斌;肖路;劉艷杰;
摘要:過度使用人造夜間燈光所引發的光污染會對多種類型的生物及生態過程造成負面影響。然而,夜間燈光是否會影響外來入侵植物的入侵頻率,以及夜間燈光對外來入侵植物與本地植物群落組成和植物生長的影響是否存在差異尚需進一步解析。本研究通過實地調查,對比分析了長春市有無路燈區域的外來植物入侵頻率、外來入侵植物與本地植物群落組成和多樣性、以及外來入侵植物與本地植物的株高和相對蓋度的差異。結果顯示:(1)夜間燈光對外來...
演化速率假說的實驗驗證研究進展————作者:褚曉琳;張全國;
摘要:生物多樣性的地理格局及其成因備受生態學家關注。演化速率假說(evolutionary speed hypothesis)是生物多樣性緯度格局的主要解釋之一。該假說認為低緯度地區物種形成速率更快,并且溫度是決定演化速率的主要環境因素。具體機制包括:(1)熱帶地區的高溫能夠縮短生物世代時間而增加物種的有效演化時間(單位時間內的有效世代數);(2)高溫可以提高突變速率,進而增加遺傳變異——自然選擇的原材...
與《昆蒙框架》銜接的中國OECMs關鍵問題與推進策略————作者:王曉倩;鄧毅;
摘要:《生物多樣性公約》COP15達成的《昆蒙框架》中提出了“3030目標”,其他有效的區域保護措施(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 OECMs)被普遍認為是能夠通過大幅增加陸地和海洋受保護面積、兼顧社會經濟發展因素來實現“3030目標”的具有成本效益的新型保護管理工具。通過對中國OECMs行動的現狀分析,可識別推進中國OECMs行動的...
基層地方政府在完成“昆蒙框架”中的作用和難點:基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任務的比較————作者:顧婧婧;劉宜卓;蘇楊;
摘要:在中國國情下完成“昆蒙框架”目標,基層地方政府是重要角色,要落地的舉措大多由其實施或監督。對于生物多樣性治理和應對氣候變化這樣需要全社會合力完成的國際目標而言,中國體制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但對自上而下的任務,地方政府習慣于優先和全力完成與考核目標掛鉤和有明確資金支持的。中國體制優勢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履約中已經顯現,但在《生物多樣性公約》履約上相形見絀,原因即為履約任務沒有體現在...
央地協同推動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執行的措施、進展與展望————作者:劉立;臧明月;馬月;萬雅瓊;胡飛龍;盧曉強;劉燕;
摘要:國家生物多樣性戰略與行動計劃(National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Strategy and Action Plan, NBSAP)是《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履約的核心工具,也是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總體規劃。地方政府是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管理者和執行者,中央和地方根據各自事權上下聯動,將凝聚NBSAP實施合力并對執行成效產生顯著影響。《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
熊蜂盜蜜的花色偏好及對長距忍冬繁殖適合度的影響————作者:王順雨;李楊;呂曉琴;李欣;范權秀;王曉月;
摘要:植物開花過程中花色的變化作為一種指示信號會引導傳粉者偏好訪問變色前的花,那么花色的變化能否影響昆蟲盜蜜,目前還不清楚。為了探究盜蜜者是否偏好變色前的花以及盜蜜對植物繁殖適合度的作用,我們以忍冬屬長距忍冬(Lonicera calcarata,花期3天,花色從白變為黃,再變為橘紅)為研究對象,野外記錄訪花昆蟲的訪問行為,計算合法訪問和盜蜜的頻率;統計不同居群三種顏色花的盜蜜率,測量它們正常和盜蜜花朵...
其他有效的區域保護措施(OECMs)研究進展與展望————作者:趙維洋;王偉;馬冰然;
摘要:其他有效的區域保護措施(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 OECMs)作為傳統自然保護地體系的重要補充,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扮演著越來越關鍵的角色。本研究通過深入剖析OECMs的發展歷程及當前研究進展,結合中國OECMs的相關進展與特點,進一步探討了中國OECMs在《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昆蒙框架》)下的未來發展前...
國家公園與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制度銜接路徑探討————作者:蘇紅巧;余得光;牟昆侖;
摘要:土地/海洋用途改變是導致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最大的直接驅動因素,《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行動目標1提出通過覆蓋全域的空間規劃確保重要生態區域零喪失。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建立健全覆蓋全域全類型、統一銜接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規劃許可制度”為行動目標1的落實提供最佳機遇。國家公園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國土空間,其體制改革必須與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制度充分銜接,才能有效支撐這一類型國土空間...
全國自然保護地國家重點保護野生物種覆蓋度及其分布狀況分析評估————作者:郭雨桐;李素萃;王智;解焱;楊雪;周廣金;尤春赫;朱薩寧;高吉喜;
摘要:自然保護地是最重要的野生動植物保護場所,因此自然保護地對物種的保護覆蓋度一直是關注的重點問題。本文利用GBIF數據、文獻數據以及自然保護地科考數據,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版)》、《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2021年版)》為依據,分析了全國自然保護地對國家重點保護野生物種的覆蓋度及分布狀況。研究結果表明,我國自然保護地保護了78.12%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其中,重點保護野生...
喀斯特常綠落葉闊葉林凋落物產量動態及影響因素————作者:熊松;淦江;謝彥軍;鄧晰朝;覃國樂;彭晚霞;曾馥平;占志立;譚衛寧;黃國勤;杜虎;
摘要:凋落物作為森林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生態系統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養分平衡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探究中亞熱帶喀斯特森林凋落物產量的年際動態變化及其影響因素,本研究基于廣西木論喀斯特常綠落葉闊葉林25ha森林動態監測樣地151個凋落物收集器的布置,通過連續60個月的數據積累,分析了凋落物組成、時間動態及影響因素。結果表明:中亞熱帶喀斯特森林凋落物年均產量為5,946.55±77.27kg/ha,年...
干擾對中亞熱帶森林群落物種多樣性演替動態的影響————作者:賈貞妮;張意岑;杜彥君;任海保;
摘要:在當前全球生物多樣性面臨嚴峻挑戰的背景下,深入探討人為和自然干擾對森林群落物種多樣性的影響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以中亞熱帶森林群落為研究對象,選取了錢江源國家公園內常綠闊葉老齡林、一次干擾次生林、兩次干擾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四種典型森林類型,依托于這四類森林的12個1公頃固定監測樣地長期積累的數據,我們采用物種豐富度、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Simpson多樣性指數和Pielou均勻度指...
高溫熱浪和蟲食對校園植物的作用強度及其與葉功能性狀的關系————作者:李若月;楊小超;郝占慶;賈仕宏;
摘要:近年來,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發。2022年,我國出現大范圍持續高溫天氣,綜合強度為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強。高溫熱浪事件不僅直接影響植物生長,而且可能通過改變蟲食強度間接影響植物命運。本研究聚焦西北工業大學校園內常見的11種木本植物,測量了97個個體共計2,358片葉片受高溫熱浪和蟲食的影響強度,及葉面積、比葉面積、葉干物質含量與葉厚4種葉功能性狀。研究對比了高溫熱浪和蟲食作用強度...
致謝2024年度審稿專家
摘要:<正>~
高黎貢山南段昆蟲病原真菌物種多樣性及影響因素————作者:陳自宏;張翼飛;陳凱;陳見影;徐玲;
摘要:高黎貢山南段立體氣候明顯、生境復雜多樣,生物多樣性較高,但目前對其昆蟲病原真菌資源的關注較少。為了解高黎貢山南段昆蟲病原真菌的物種多樣性及分布格局,本研究在該區域不同海拔生境中進行了昆蟲病原真菌資源的調查。于2019–2021年在該區域沿海拔(700–3,100 m)梯度每上升100 m設置樣地,采集土樣和受感染昆蟲標本,分離昆蟲病原真菌菌株和鑒定物種;將樣區分為5個海拔段(Ⅰ –Ⅴ),用α多樣性...
何謂高等或低等生物——澄清《物種起源》所蘊含的生物等級性的涵義及其成立性————作者:孫亞君;
摘要:何謂高等生物或低等生物,即,不同生物間有沒有等級性,是一個大問題,既是生命科學的問題,也是實踐哲學的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回到它的起點——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本文通過梳理《物種起源》,發現達爾文使用了大量的蘊含某種“生物等級性”的論述,分別指向7個不同的方面或指標:(1)形態固化與功能分化的程度,(2)性狀定向發育的程度,(3)生物形態的復雜程度,(4)競爭力的強弱,(5)系統發育之分化時間...
納木措流域岸邊帶濕地產甲烷古菌群落多樣性與分布特征————作者:劉源;杜劍卿;馬麗媛;楊剛;田建卿;
摘要:高寒河流型濕地生態系統是甲烷排放的重要區域。產甲烷古菌是濕地生境中甲烷產生的主要來源之一,其群落組成變化顯著影響全球碳循環過程。然而,高寒河流型濕地產甲烷古菌群落的組成與分布特征尚不明確。因此,本研究以青藏高原納木措湖尼亞曲流域為研究對象,利用mcr A基因擴增子測序技術,對橫向(岸邊帶濕地、過渡帶、高寒草甸)和縱向(4,980 m、4,843 m、4,777 m、4,752 m 4個海拔梯度)兩...
基于Carter-Morley Jones蛋形模型的參數估計新方法————作者:王林;尹梓楊;黃慧芳;王靜;
摘要:作為鳥類對多樣化生存環境適應的一種解釋,鳥蛋的形狀長期以來受到生物學家和數學家的關注。Carter-Morley Jones方程是一種描述鳥蛋二維投影形狀的極坐標方程,通常應用多元線性回歸方法估計其模型參數。然而,多元線性回歸方法可能因其前提假設不成立而導致擬合較差。本研究提出了一種基于非線性最優化理論的Carter-MorleyJones蛋形模型的參數估計方法,并使用多元線性回歸和非線性最優化兩...
基于線粒體全基因組揭示斑鳠的種群遺傳結構與演化歷史————作者:鄧洪;鐘占友;寇春妮;朱書禮;李躍飛;夏雨果;武智;李捷;陳蔚濤;
摘要:斑鳠(Hemibagrus guttatus)被譽為“珠江四大名魚”之首,然而在梯級開發、水體污染、過度捕撈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其野外資源量嚴重衰退,并于2021年2月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為了能夠有效支撐斑鳠種群的科學管理與保護工作,本研究在珠江水系和韓江水系19個站位收集了111尾斑鳠樣本,基于線粒體全基因組數據,綜合系統發育、分化時間估算、種群遺傳學等多種研究方法開展了遺傳多樣性、...
中國城市草坪的雜草優勢種組成及空間分布————作者:何澤嶸;葉鵬;王舒婷;關永鑫;閆淑君;洪心茹;
摘要:為深入探究中國城市的雜草物種組成、空間分布及其主要影響因素,本研究選取我國98個市(縣)的城市草坪雜草作為研究對象,基于2002–2024年間相關文獻分析,運用Jaccard相似性指數對β多樣性進行度量。結果表明:(1)城市草坪雜草優勢種有208種,隸屬40科137屬,其中菊科植物占比最高(22.12%)。植物區系地理成分復雜,世界廣布科占據顯著優勢(共23科),但在屬水平上,溫帶分布屬的數量(5...
基于DNA宏條形碼技術分析香螺食性————作者:賀加貝;柯可;孫海明;胡麗萍;趙曉偉;王文豪;趙強;
摘要:底棲動物是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調控海洋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腹足類動物通過捕食與被捕食行為調控著底棲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研究腹足類生物的食性有助于我們理解這一調控過程。香螺(Neptunea cumingii)是我國北方海域一種重要的腹足類動物,具備極高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但是,我們對其食性組成及生態功能的了解并不透徹。因此,有必要探明自然條件下香螺現場食物組...
生物多樣性來自網友的投稿評論:
期刊責任編輯是真的真的太好了,從六月到九月,經歷了三個月,于近日網絡首發,不歧視作者身份,只看重文章質量,推薦投稿。
2021-09-10 21:50第四編 自然科學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