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2 20:05:23
1 文稿的內容和格式
一篇完整的醫學論文應包括以下內容:文題、作者署名、英文關鍵詞及摘要、中文關鍵詞及摘要、正文、參考文獻、表格、圖及圖說明等。論文的格式應符合《生物醫學期刊投稿的統一要求》(第5版),正文格式為IMRaD格式,即引言(introduction)、材料與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結果(result)和討論(discussion)。
1.1 文題頁(title page) 文題頁的內容包括文題、作者署名(英文文題及作者署名隨英文摘要)、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簡介、基金資助項目說明、注釋及致謝、研究單位等(包括中文和英文,英文文題隨英文摘要)。
1.1.1 文題 文題頂格書寫。文題應準確、具體;簡潔、明了;醒目而富有深度;文題中不得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縮略語、元素符號、分子式等;阿拉伯數字不要放在文題之首。文題應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最多的、有價值的信息,盡可能省去“……的研究”、“……的觀察”等無特定意義的詞。
1.1.2 作者署名 頂格書寫,人名和人名之間空1格。必要時,按照國際慣例給出通信作者。作者署名的條件:(1)參與了課題的構思與設計或資料的分析與解釋;(2)參與了論文的起草或對重要內容作了重大修改;(3)最終完成論文者,至少應參加過討論和定稿,并對論文有答辯能力。這3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方可成為作者。
1.1.3 作者簡介 投稿時請附簡短的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簡介,內容包括:作者姓名、性別、出生年月、學位(碩士以上者)、職稱、職務、研究方向、聯系電話(至少給出辦公電話)和E-mail及ORCID等。為了便于聯系,作者應在文題頁適當位置提供手機號碼和辦公電話。沒有寫在作者簡介里的電話號碼,我刊將不在雜志上刊出,也不會告知任何人。
1.1.4 論文亮點 簡要說明論文的創新之處、特色。不超過100個字。
1.1.5 注釋及致謝 注釋的內容包括:課題資助單位、課題編號(本刊規定:高級別科研基金資助課題論文適當考慮優先發表,請作者注明)。該文是否在學術會議上宣讀或交流過、是否以其他文種發表過等。致謝的主要對象是:(1)學術方面的指導者;(2)技術方面的協助者;(3)經濟和物質方面的支持者;(4)提供幫助的部門領導;(5)作者認為需要致謝的其他人員。注意:必須征得被致謝者同意方可在文中致謝。具有重大國際競爭價值的研究論文,請作者通過電子郵件詳細說明,并附本刊2位編委推薦信。確認以后,隨時發表。
1.1.6 研究單位 文題頁的最下方給出研究單位,中文內容包括郵政編碼、單位所在地、單位名稱。英文單位放于英文作者名后,具體格式見本刊。
1.2 摘要和關鍵詞(abstract and key words) 文章的第2部分為摘要和關鍵詞。中文摘要和關鍵詞在正文之前,英文摘要和關鍵詞在參考文獻之后。關鍵詞3~10個,放摘要之下。本刊實驗研究、應用研究及文獻綜述要求有中英文摘要,其中實驗研究、應用研究采用結構式摘要,文獻綜述采用指示性摘要。結構式摘要的內容包括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結果(Result)、結論(Conclusion)等,英文摘要與中文摘要對應。摘要應簡潔、明了,盡量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最多的信息,給出本文的主要結果和結論。摘要中不得使用圖、表、公式、分子式、化學結構式,不得引用參考文獻。英文摘要的文題最前面最好省略冠詞,文題首詞的首字母大寫,其余均小寫(不包括某些應該使用大寫者)。英文摘要中作者必須全部列出,不得省略。人名拼寫根據國家標準和國際慣例,采用以下書寫形式:如“潘伯榮”拼為“PAN Borong”,“歐陽俊杰”拼為“OU-YANG Junjie”等。姓全大寫便于西方人區別中國人的姓和名。
1.3 正文(text) 正文包括4個內容,即引言(Introduction)、材料與方法(Material and Methods)、結果(Results)和討論(Discussion)等。
1.3.1 引言 引言簡要闡明研究目的、研究或觀察依據、國內外研究現狀等。引言部分可引用少量參考文獻,不應進行詳細討論。
1.3.2 材料與方法 說明觀察或實驗對象(患者或實驗動物,包括對照)的選擇方法和標準。詳細描述實驗儀器及方法。對他人建立而尚未為人們所熟悉的實驗方法應提供參考文獻,自己建立的實驗方法或對原實驗方法有實質性改進者應詳細描述。
1.3.3 結果 按邏輯順序用文字、表和(或)圖敘述或列出該文研究結果。凡用文字能表達清楚者盡量不用表和圖。不要重復使用表和圖表達同一研究結果,也不宜用文字單純或過多重復圖、表中的內容。
1.3.4 討論 討論部分是對結果的分析與解釋,應著重討論研究中新的和重要發現,以及由此得出的結論。不要單純或過多重復引言或結果部分的數據和其他資料。討論部分的寫作應結合國內外近期相關文獻進行比較和分析,正確評價他人和自己的研究成果及其意義,解釋偶然性和必然性,并提出有待于進一步研究的問題。討論中避免提出本文資料和結果不足以支持的結論。理由充分時可提出新的假設。
1.4 結論 結論是對研究結果和論點的提煉與概括,宜做到客觀、準確、精練、完整。綜述類論文如果推導不出結論,也可沒有“結論"而寫作“結束語”,進行必要的討論,在討論中提出建議或待研究解決的問題等。
1.5 參考文獻(reference) 參考文獻是學術論文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參考文獻不能省略。本刊對參考文獻的數量不做明確限制,凡是應該給出參考文獻者,均應給出參考文獻。所引參考文獻必須是作者親自閱讀的文獻,以近5年公開發表的文獻為主,未發表的個人觀察資料和通信不得列為參考文獻。有價值的書面通信資料可在文章中夾注,如“……我不同意N Engl J Med所用的結構式摘要”(R.Brian Haynes,1992,個人通信)。論文中引用的參考文獻應仔細核對,保證準確無誤。本刊參考文獻的引用和文后著錄采用順序編碼格式。按照參考文獻在正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用帶方括號的阿拉伯數字(如[1],[2],[3]……)依次標注,標注的形式如下:Vanichkin等[1]認為,處于免疫抑制狀態下的視網膜脫離患者,手術預后差[1,3-5];角膜上皮細胞的培養方法見參考文獻[1]。
文后參考文獻著錄格式舉例如下:
期刊文獻
[1] JIA X Y,ZHANG Q J,GUO L,GUO X M,XIAO X S,LI S Q,et al.Spectrum of pathological mtDNA mutation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optic neuropathy[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1,42(4):325-329.
[2] 惠延年,王靜波,王琳.人工視網膜的研究進展[J].眼科新進展,2003,23(2):73-75.
HUI Y N,WANG J B,WANG L.Recent advances in research of retinal prosthesis[J].Rec Adv Ophthalmol,2003,23(2):73-75.
書籍文獻
[1] 王雨生.脈絡膜新生血管性疾病[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3.
WANG Y S.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M].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Co.,LTD,2007:1-3.
書中章節
[1] 陳建蘇.鞏膜疾病[M]//彭廣華,李志杰,李辰,主編.現代眼科治療學.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1:200-210.
CHEN J S.Sclera diseases[M]//PENG G H,LI Z J,LI C.Modern ophthalmology therapeutics.Guangzhou:Guangd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001:200-210.
注意:期刊文獻中,作者不超過6位者全部引出,超過6位者只引出前6位,后加“等”,或“et al”,日文用“他”。文題不得省略。文獻發表的年、卷次、期次、起頁和止頁等項目應齊全。若參考文獻只有期次而無卷次,引用時,期次的小括號不得省略。書籍文獻中,若版次為第1版,可省略,出版社前一定要寫出出版社所在地。每條參考文獻的文題后,用大寫英文字母加方括號注明文獻類型,如期刊文獻為[J],專著[M],論文集[C],報紙文章[N],學位論文[D],學術報告[R],專利文獻[P],國家或國際標準[S]等。
第五編 醫藥、衛生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