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1 17:05:02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最新期刊目錄
《IHPBA-APHPBA臨床實踐指南:國際德爾菲膽囊癌共識推薦》解讀————作者:何開舉;吳向嵩;龔偉;
摘要:《IHPBA-APHPBA臨床實踐指南:國際德爾菲膽囊癌共識推薦》由國際肝膽胰協會(IHPBA)與亞太肝膽胰協會(APHPBA)組織全球45位專家通過德爾菲共識法制定,旨在為膽囊癌的臨床實踐提供統一規范。該指南重點圍繞膽囊癌外科治療爭議、術語標準化及可切除性評估提出指導意見,并與國內外現有指南進行對比。膽囊癌的高危因素中,該指南強調膳食因素、環境污染物及膽石病的作用,但明確膽囊腺肌癥并非風險因素,...
直腸陰道瘺診治進展————作者:唐景彤;周建平;
摘要:直腸陰道瘺是指直腸和陰道之間出現病理性通道,可導致直腸中的氣體、黏液和糞便通過瘺管進入陰道。其發生率占肛門直腸瘺的1%~5%,常見病因包括產科創傷、手術損傷、炎癥性腸病(如克羅恩病)、腫瘤、放射性損傷等。直腸陰道瘺的發生不僅會影響病人的生理功能,還可能導致性功能障礙和生活質量下降。其診斷依賴病史、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及內鏡檢查等多種手段,常用的檢查方法包括結腸鏡、肛門指診、超聲、MRI等。直腸陰道...
普通外科圍手術期病人血液管理中國專家共識(2025版)————作者: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手術質量控制與評價專家工作組 ;劉穎斌 ;樓文暉 ;楊尹默 ;劉昌 ;陳亞進 ;徐澤寬 ;姜可偉 ;周杰 ;楊欣榮 ;田利國 ;李茂嵐;
摘要:<正>隨著外科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手術數量的逐年增加,圍手術期的血液管理問題逐漸受到臨床醫師的廣泛關注。以往圍手術期的血液管理主要集中在如何應對手術中的血液丟失和輸血需求。然而,隨著醫學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逐漸認識到,輸血本身可能帶來潛在的風險,如增加死亡率、并發癥發生率和延長住院時間等。因此,合理的血液管理不僅是確保病人安全的重要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優化醫療資源的配置和降低醫院運營成本。病人血液管理...
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診治專家共識(2025版)————作者: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脾及門靜脈高壓外科學組 ;楊連粵;白雪莉;
摘要:<正>為了規范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臨床診斷與治療,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脾及門靜脈高壓外科學組組織相關專家相繼編制、發布了2015年版及2019年版“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臨床診治共識”[1-2],為該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基本規范。在過去5年中,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的診斷與治療,特別是食管和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管理,已取得了...
乳腺Paget病診治中國專家共識(2025版)————作者: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乳腺外科學組 ;高品 ;李嗣杰 ;范志民 ;劉蔭華;
摘要:<正>乳腺Paget病(mammary Paget disease,MPD)是一種累及乳頭乳暈區的特殊類型乳腺癌。單純型MPD較為少見,目前缺乏前瞻性研究和充分的循證醫學證據,因此,在診斷和治療上存在較大分歧。為了給MPD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指導和參考,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乳腺外科學組組織了國內部分專家,結合國內外的文獻數據及各位專家的實踐經驗,采用德爾菲法通過投票的形式形成本專家共識。投票結果>70...
可單手操作肝蒂阻斷鉗在腹腔鏡肝切除術中應用研究————作者:沈正超;儲鴻鵬;蔣彬;王冠男;方小三;王杰;王小明;
摘要:目的 評估可單手操作的肝蒂阻斷鉗在腹腔鏡肝切除術中的應用價值,分析其對手術流程優化及術后效果的影響。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3年2月期間43例在皖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接受腹腔鏡肝腫瘤切除手術的病人臨床資料。手術中均采用自制的肝蒂阻斷鉗進行第一肝門阻斷,記錄術中阻斷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術后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等指標。結果 所有病人均順利完成手術,無須中轉開放手術。術中使用肝蒂...
本期主要審稿專家————作者:本刊編輯部;
摘要:<正>~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25年第4期重點內容介紹 重點選題:胃癌治療進展————作者:本刊編輯部;
摘要:<正>~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關于文章基金項目標注的要求————作者:本刊編輯部;
摘要:<正>~
腸瘺診治若干焦點問題————作者:王革非;吳磊;任建安;
摘要:腸瘺是胃腸外科手術后的常見并發癥,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其發生通常由于消化液外漏,導致腹腔感染、膿毒癥、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一系列嚴重并發癥。腸瘺的病理生理特征與其治療密切相關。根據不同的病理生理變化,腸瘺可分為危重型和穩定型。危重型腸瘺通常發生在病程早期,死亡率較高,而穩定型腸瘺則為經過初步控制的病情,主要面臨消化液喪失等相關問題。腸瘺的發生還可能引發一系列并發癥,包括腹腔壓力升高、肺部感染和腎功能衰竭...
合并腹腔干狹窄者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圍手術期風險評估與多學科干預策略————作者:衛積書;
摘要:腹腔干狹窄(CAS)是胰十二指腸切除術(PD)術后嚴重并發癥的危險因素之一。CAS與PD術后胰瘺、膽漏、肝缺血及胃排空障礙等并發癥顯著相關,甚至有可能增加圍手術期死亡率。CAS的診斷主要依賴CT、MRI或動脈造影,狹窄程度>50%可明確診斷。其病因分為腔外壓迫(如膈肌正中弓狀韌帶壓迫)和腔內病變(如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動脈粥樣硬化相關CAS占比顯著升高。由于腹腔干(CA)與腸系...
放射性腸損傷合并腸瘺的治療原則與策略————作者:秦啟元;李至杰;馬騰輝;
摘要:放射治療是盆腔惡性腫瘤常用的治療方法,但放射劑量的積累可能導致放射性腸損傷(RII)。腸瘺是RII的嚴重并發癥,顯著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由于RII在急性期和慢性期的病理生理差異,針對不同階段的腸瘺應采取不同的治療策略。對于急性RII合并腸瘺,應以“損傷控制”為主要指導原則,采用創傷較小的治療方法盡可能迅速地控制感染。對于慢性RII合并腸瘺,應力爭進行放射性損傷“責任病灶”的確定性切除。RII合并腸...
切口疝修補術后腸瘺處理————作者:朱彤;劉雨辰;朱熠林;王明剛;
摘要:腸瘺是切口疝修補術后的災難性并發癥,病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腹壁及腹腔感染。后續繼發的膿毒血癥、全身炎性反應綜合征(SIRS)及感染性休克等情況,嚴重威脅著病人生命安全。與普通腸瘺的處理不同,切口疝修補術中留置的人工合成補片增加了腸瘺后續處理的難度。腸瘺引發的腹腔感染是病人高死亡率的始動因素,盡早診斷和及時有效的外科干預是降低病人死亡率的關鍵。切口疝術后腸瘺的處理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挑戰性,基于損傷控制...
營養治療在腸外瘺病人中的應用及臨床價值————作者:楊帆;王新穎;
摘要:腸外瘺是胃腸外科的一種急危重癥,通常由手術創傷、感染、炎性腸病或惡性腫瘤等引發。該病癥的進展常伴隨高分解代謝、負氮平衡、營養不良及電解質失衡,嚴重影響病人的臨床預后并加重病死率。精確的營養治療能夠滿足病人的能量與營養需求,并調節全身代謝狀態,促進組織修復與增強免疫功能。營養治療的階段性支持對病人恢復至關重要,分為感染期、帶瘺生存期和圍手術期三大階段。各階段的營養策略分別聚焦于感染控制、電解質平衡修...
胃癌術后發生十二指腸殘端漏風險:一項前瞻性多中心觀察性研究————作者:苗儒林;任雙義;張濤;田艷濤;曲建軍;潘源;王權;梁品;于文濱;李子禹;
摘要:目的 探討當前手術條件下胃癌術后十二指腸殘端漏(DSL)的發生率,評估可能的危險因素及術后引流液檢測的診斷價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多中心觀察性研究方法,納入國內9家診療中心2021年2月至2022年12月接受胃癌手術的1036例病人。術后第1、3、5、7天動態監測引流液淀粉酶及直接膽紅素水平。主要研究終點為DSL發生率,次要終點包括Clavien-Dindo分級、并發癥發生率及引流液生化指標動態變化...
內鏡下全層切除術治療新輔助治療后近臨床完全緩解直腸癌的療效及安全性研究————作者:董月倫;王燕;李冰;杜嫣妘;阿依木克地斯·亞力孔;齊志鵬;章嫻;葉樂馳;王健;許劍民;鐘蕓詩;賀東黎;
摘要:目的 評估內鏡下全層切除術(EFTR)在新輔助治療后近臨床完全緩解(ncCR)直腸癌病人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4年3月期間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接受新輔助治療的中低位直腸癌病例,篩選其中經再評估達到ncCR并接受EFTR的病人納入研究。主要分析圍手術期并發癥、病理結果及短期隨訪數據。研究指標包括手術時間、整塊切除率、R0切除率、術后并發癥、排便功能評分(Wex...
肝內膽管癌術后生存預后預測列線圖模型預后評估效能研究————作者:韓智強;尹毅青;王凱元;宋天強;黃紀偉;陳璐;
摘要:目的 基于多中心臨床數據,探討肝內膽管癌(ICC)根治性切除術后的獨立危險因素,構建并驗證預測術后生存的列線圖模型。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6月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332例接受ICC根治性切除術的病人資料,將之分為建模隊列(131例)和驗證隊列(201例)。通過單因素及多因素COX回歸分析篩選預后獨立危險因素,構建列線圖模型,采用一致性指數(C-index)、受...
“雙主刀”模式在高難度腹腔鏡肝切除術中的應用價值研究————作者:高淼;孟凡征;宋華傳;張珅瑜;王永帥;劉連新;王繼洲;宋瑞鵬;
摘要:目的 比較“雙主刀”與“單主刀”模式在行高難度腹腔鏡肝切除術治療肝細胞癌(HCC)病人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接受腹腔鏡肝切除術的HCC病人臨床資料,根據手術模式分為“雙主刀”組(35例)和“單主刀”組(39例)。比較兩組病人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術中輸血率、肝門阻斷時間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等圍手術期指標。結果 在高難度手術中,“雙...
腹腔粘連的評估及其臨床指導意義————作者:李思澄;任華建;任建安;
摘要:腹腔粘連是腹部手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發生率可高達90%,尤其在腸瘺等復雜腹部疾病中更易形成廣泛而致密的粘連。精準評估腹腔粘連對優化治療和降低并發癥風險至關重要。當前腹腔粘連評估方法包括臨床評估、影像學評估、生物標記物檢測及手術探查。臨床評估通過病史采集和體格檢查提供粘連線索,但難以準確判斷粘連部位和嚴重程度。影像學評估中,超聲可顯示腹腔內器官運動狀態及內臟滑動征,但對深部粘連顯示效果較差;常規計算...
重癥急性胰腺炎繼發腸瘺的外科治療策略————作者:黃騫;孫冉;
摘要:腸瘺通過引起腹腔感染、加劇內穩態失衡及增加營養風險等途徑增加了重癥急性胰腺炎(SAP)的病死率,是SAP晚期較為棘手的并發癥。腸瘺的發生機制與胰周組織壓迫侵蝕、腸道血運障礙和醫源性操作密切相關。早期診斷的關鍵在于提高對腸瘺的警惕性,靈活運用CT、消化道及竇道造影和胃腸鏡等技術明確瘺口位置。SAP繼發腸瘺的外科治療策略遵循分階段治療原則:非手術治療階段強調以感染源控制為核心,聯合腸內營養、器官功能支...
第五編 醫藥、衛生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