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1 21:05:40
自然辯證法通訊最新期刊目錄
年歷中的牛頓:《中西通書》對牛頓學說的多面譯介————作者:萬兆元;
摘要:晚清《中西通書》(1852-1866)對牛頓學說進行了多面譯介,實為牛頓學說傳入中國的關鍵一環,但主要由于資料限制,相關研究比較薄弱。1853年通書介紹了牛頓的圓錐曲線說和歲差理論,列舉了牛頓的重要科學發現。1854年通書所載“萬物互相牽引論”首次完整引入了萬有引力定律并詳述了其天文學應用,所載“光學舉要”較早介紹了牛頓的光學實驗和理論。1855年至1857年通書連載的“流質重學略”含有牛頓流體力...
演化博弈論中的“博弈”概念及其理論價值————作者:張明君;
摘要:作為一種跨學科的理論框架,演化博弈論廣泛應用于生物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中。劉闖認為,完整意義上的“博弈”概念在經濟學等社會科學的演化博弈論研究中必不可少,但在生物學的科學解釋中沒有地位;由于演化博弈論所使用的復制子方程與理論生態學中的洛特卡-沃爾泰拉(LV)方程具有數學等價性,生物學中的演化博弈論最好讓位于不依賴“博弈”概念的、使用LV方程等工具的演化理論。本文試圖論證:無論是在生物學還是在社會科學...
意識的“時空對齊”及其神經生態理論解釋————作者:尤洋;劉奇;
摘要:大腦與世界的關系是當前意識問題研究的新的焦點。伴隨神經科學以及認知哲學成果的不斷涌現,一種基于時空關系的神經生態理論展露出來,主張意識源于世界與大腦之間的時空對齊。意識的神經生態理論以大腦的自發活動為前提,指出大腦具有時間動態和空間分布的特征,由此更新了腦與世界的關系。時空對齊的概念模型在生成性的維度上摒棄了意識的陳舊觀念,明確了意識的必然要素,描述了意識的層級過程,進而呈現出神經生態理論的核心要...
牛頓與古人的知識————作者:科內利斯·席爾特;萬兆元 ;孫巖;
摘要:牛頓因發現引力定律、發展數學微積分以及將自然哲學轉變為現代經典物理學而備受贊譽,但他本人堅信自己并沒有創造任何新東西。相反,他認為所有知識都是古老的,是上帝在時間開始時就啟示給人類的。盡管人類的墮落和隨后的偶像崇拜行為意味著許多知識變得模糊不清或失傳了,但在歷史上,瑣羅亞斯德、赫耳墨斯和柏拉圖等圣賢還是將他們的知識傳授給了那些勤奮學習其著作的人。本文認為正是這種對知識古老性的基本信念將牛頓在看似不...
算法不公正:問題類型與治理路徑————作者:李倫;張曉燕;
摘要:算法不公正可分為原生性算法不公正和次生性算法不公正。原生性算法不公正像一個初始病源,引發次生性算法不公正。次生性算法不公正不僅會延續原生性算法不公正,還會產生新的不公正形式,如算法黑箱、算法歧視和算法霸權。這些新的不公正形式反過來又會加劇原生性算法不公正,形成正反饋循環,加劇社會不公正狀況。打破這一正反饋循環,需要構建相應的治理路徑。對于原生性算法不公正,需要構建“人-技術-社會”的治理路徑,在數...
讓譯稿說話:《奈端〈數理〉》的內容、底本和翻譯特點————作者:王賈曼;
摘要: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首次中譯嘗試是晚清科技文獻翻譯的一項重要實踐。19世紀50年代,李善蘭和偉烈亞力合作翻譯牛頓《原理》,留下《奈端〈數理〉》手稿。手稿翻譯了《原理》的“定義”“運動定律”和第一卷“論物體的運動”前四章,完整引入了牛頓力學的基本概念和運動定律。本文對手稿概貌和內容進行了系統介紹,進而考定手稿底本為《原理》的莫特英譯本,并基于多方史料從翻譯動機、文本結構、術語、符號和插圖等方...
“眼睛是間暗室”——霍布斯的笛卡爾光學(英文)————作者:奧弗·加爾;維克多·博安扎;
摘要:“最先為兩門科學奠定基礎的榮譽應歸于我”,霍布斯在1646年如是寫道,“一門是光學,另一門是自然正義。”對他來說,光學和政治是同一事業的兩面:將人與世界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自然化。正是1637年凱內姆·迪格比交給霍布斯的笛卡爾《折光學》為他指明了道路:人的自然化需要視覺的物理化——正如開普勒在其光學中教導的那樣——并從自然中剔除所有認知實體,如“可見種相和可理解種相”。1639年至1646年,霍布斯...
中外“神經倫理學”研究熱點和趨勢分析————作者:李夢圓;張欣;劉星;
摘要:基于Web of Science和中國知網數據庫,使用知識圖譜可視化軟件CiteSpace對國外1986年至2023年1101篇文獻與國內1997年至2023年203篇文獻進行計量分析與可視化呈現,對國內外神經倫理學發展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研究發現:在規模分布維度,該領域文獻數量呈持續上升趨勢,國外研究合作廣泛,國內研究相對較少且多為獨立研究;在熱點前沿維度,國外研究核心話題包括“道德判斷與個體情感...
我國數字經濟安全法律供給的三維分析、動態演進及基本特征————作者:范柏乃;韓飛;郎元柯;李春洋;
摘要:我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同時帶來的安全風險加劇,亟需有效的法律保障。數字經濟安全法律供給系統的正常運轉是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的前提與基礎。本文構建數字經濟安全法律供給的均衡性三維分析框架,基于國家層面的64份數字經濟安全法律文本,運用社會網絡分析和內容分析,分析了數字經濟安全法律供給的三階段動態演進過程,揭示了該供給系統的不均衡和協同性特征。研究發現,數字經濟安全法律供給體系是一個矛盾驅動的復雜系統,在法...
瓦爾特·羅德民:20世紀美國水土保持研究先驅————作者:任燕青;閻景娟;
摘要:20世紀美國水土保持研究先驅瓦爾特·羅德民揭示了毀林與水旱災荒的深刻聯系。他的這一科學發現與他在中國實地考察北方毀林與饑荒問題所獲得的啟示密不可分。他關于土壤是文明社會存續根基的科學認識,以對侵蝕的地質范疇和加速侵蝕的科學闡釋為基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科學基礎之一
從數據到證據:表征主義和關系主義之爭————作者:胡瑞斌;
摘要:數據在科學研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其核心價值在于可為相關現象、假設或理論提供證據。對于數據何以發揮證據作用,表征主義解釋強調數據本身即具有表征價值,關系主義解釋則強調其語境相對性。兩者表面上的對立源于對其觀點過分強化的誤讀:強表征主義堅持數據本身具有固定的信息內容,因而具有超越任何探究語境的證據地位;強關系主義則主張數據的證據地位完全依賴于探究語境,甚至只有充當證據的數據才構成數據。然而,表征...
生態系統控制論的整體論意蘊————作者:趙緒濤;
摘要:生態系統控制論將生態系統視為一個整體,其構成要素由反饋機制控制和調節,使系統維持動態平衡。該理論是整體論的,但并不是涌現論的,因為它并不承諾各個層次上具有新穎的涌現性質;然而它是一種實用的整體論,有助于生態學家以還原論的方式得到整體論的認識。生態系統二階控制論,作為該理論的新發展階段,在主體性、認知能力等方面將生態系統類比為生命體,可視為現代化的有機論,具有明顯的整體論意蘊
《自然辯證法通訊》2025年稿約
摘要:<正>一、本刊接受網絡投稿,網址為:http://jdn.ucas.ac.cn二、本刊實行匿名審稿和同行評議制度,刊登科學技術哲學、科學技術史、科學技術與社會、科學技術文化研究、人物評傳等方面的稿件,并圍繞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和前沿問題開辟專欄,歡迎海內外學者投稿。三、一般情況下,來稿通常不要超過10000字,文章關鍵詞3至5個,中文文章中文摘要以300字為限,同時提交英文題目、作者姓名、單位、摘要和...
技術史視角下近代祁門紅茶產銷模式與生產技術之嬗變————作者:嚴武;宋偉;沈躍春;
摘要:本文基于技術史的視角,系統分析了近代祁門紅茶(簡稱“祁紅”)產銷模式的變遷,包括舊式產銷模式、合作社生產模式及統制運銷模式,并深入探討了這種變遷對生產技術發展的影響。研究發現,舊式產銷模式因小農生產的局限性,嚴重阻礙了祁紅生產技術的進步;合作社模式作為統制運銷前的探索,雖有所進步,但仍面臨挑戰;而統制運銷作為政府挽救祁紅產業衰退的重要舉措,客觀上促進了祁紅生產技術的發展,并非與民爭利
改進隱私概念控制訪問說及強化隱私倫理風險治理————作者:毛牧然;劉佳慧;董曉梅;
摘要:針對隱私概念界定問題是沒有解決的前沿爭議問題以及隱私概念單解論的探尋難題,順應信息技術發展的要求,將傳統的公私領域二分隱私理論改進為具體和抽象的公私領域二分與關聯理論,并以該理論為主要論據,結合其他三項論據,在對隱私概念的控制訪問說予以四個方面改進的基礎上,闡述了隱私概念的一個單解論新學說——自身事務控制與公領域主體介入說。之后,遵循《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所提出的加強科技倫理治理制度保障的...
數字技術革命與未來教育模態————作者:李超超;陸丹;
摘要:當前科學技術在多個領域迅速發展,但我們對其技術進步的理解仍然處于舊的條塊分割的科學范式之內,并不能直接把握其對于社會整體的真正意義。尤其面對科技變革帶來的未來教育挑戰,需要以人為中心的數字技術范式革命和未來教育的整體融合。本文提出了數字技術革命下的三層教育價值,首先是教育創新工具和成果,助力學生獲得個性化學習體驗和優質教育資源;其次重塑教育體系,推動教育培養目標、教學方法及新的社會結構和人才需求的...
漢長安城未央宮的結構與意義————作者:賈越;楊茗鑠;
摘要:未央宮作為西漢最重要的宮殿,其設計理念基于所謂的“四海模型”,即:“四海之內”是一塊“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的矩形大地。通過對發掘報告數據的整理,利用數理考古方法,揭示出蕭何在設計未央宮藍圖時蘊含了“2.8里×2.6里”的矩形大地模型。這是大型皇室建筑中首次發現“四海模型”的應用。在重構未央宮設計藍圖的基礎上,發現并證實《三輔黃圖》與《西京雜記》采用的都是1里=240步的換算關系來記錄未...
《自然辯證法通訊》2025年稿約
摘要:<正>一、本刊接受網絡投稿,網址為:http://jdn.ucas.ac.cn二、本刊實行匿名審稿和同行評議制度,刊登科學技術哲學、科學技術史、科學技術與社會、科學技術文化研究、人物評傳等方面的稿件,并圍繞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和前沿問題開辟專欄,歡迎海內外學者投稿。三、一般情況下,來稿通常不要超過10000字,文章關鍵詞3至5個,中文文章中文摘要以300字為限,同時提交英文題目、作者姓名、單位、摘要和...
《本草綱目》的西傳路徑及影響研究————作者:范筱睿;張學偉;高楊帆;
摘要:荊楚名醫李時珍的巨著《本草綱目》自17世紀傳入歐洲后,其譯介和研評活動持續至今。這種傳播不僅加深了西方社會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理解,促進了中西醫學的交流,還推動了西方醫藥與博物學的發展,成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典型例證。研究采用歷史文獻分析法和比較研究法,探討《本草綱目》西傳的傳教士背景和神奇好奇心以及貿易需求等動因,審視歐美對該書的收藏、翻譯與研究活動,分析其在醫藥學、博物學等領域傳播的深遠...
極值原理:目的因果根源之解析————作者:劉闖;
摘要:“動力因果”是近現代科學方法中,特別是科學解釋研究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概念。如果要解釋某個時空點發生的事件,則需要找到此事件發生之前作為充分條件的事件。與此相對,“目的因果”是用目的性作為必要條件來解釋事物的存在或發生的。目的因果解釋在科學解釋中的地位一直受到質疑。不少學者(科學的或哲學的)認為目的因果解釋終究應該被動力因果解釋所取代,但也有人認為目的因果解釋是一類不可或缺的科學解釋模式。本文支持目...
自然辯證法通訊來自網友的投稿評論:
第四編 自然科學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