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1 17:05:27
中國文化研究最新期刊目錄
安大簡《仲尼曰》與王家嘴簡《孔子曰》對讀————作者:趙曉斌;
摘要:湖北荊州王家嘴798號楚墓出土的竹簡《孔子曰》篇,為戰國晚期抄錄的一種孔子語錄文本。經初步研讀,發現其中部分內容也見于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仲尼曰》篇。本文公布數則王家嘴簡《孔子曰》的紅外掃描圖像及其釋文,并與安大簡《仲尼曰》、傳世本《論語》等文獻進行對讀
稿約
摘要:<正>《中國文化研究》由國家教育部主管、北京語言大學主辦,是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CNKI中國期刊網收錄刊物。自1993年創刊以來,始終堅持學術規范與思想發明相得益彰的辦刊理念,欄目調整,與時俱進,精神追求,始終不渝。值此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世,創新傳統文化,凝練民族精神,實現思想文化領域的“中國創造”,構建人文交流領域的“中國話語”,乃是時代賦予中...
戰國秦漢時代的《論語》和孔子故事————作者:徐建委;
摘要:《論語》大約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已經基本編纂完成,其中孔子語錄與其他戰國秦漢文獻的互見比率低,顯示出其相對獨立性,可知其在戰國時代流傳不廣。那些和其他文獻相似的章,具體細節也頗不一樣,說明它們共同來源于早期的孔子語錄文獻。安大簡《仲尼曰》、王家嘴《孔子曰》與《論語》之間的關系,從文獻學角度看恰是這種常例的新案例。西漢時代的《魯論語》和《齊論語》并非兩個《論語》版本,而是兩個傳本系統,系統內部的各個...
變形與重現——德庇時譯介元雜劇述論————作者:侯夢琰;
摘要:德庇時譯介的《老生兒》《漢宮秋》缺失了元雜劇的部分體式特色,加之其對“SCENE”的翻譯,能看出德庇時在努力貼近西方戲劇的表現形式。德庇時對雜劇曲詞的翻譯,經歷了從“省略、唱賓混合”到“獨立、曲白相生”的過程,并向西方傳遞了家庭喜劇和歷史愛情悲劇類元雜劇題材,打破了《趙氏孤兒》在西方的“壟斷”局面。德庇時譯介《老生兒》《漢宮秋》的文化意義在于,重現了元雜劇曲白相生、戲劇題材多樣的特色,向西方展示了...
主持人語————作者:顧史考;
摘要:<正>最近幾十年以來,有幸出土了許多寶貴的先秦秦漢竹簡文本,或為考古發掘,或為盜掘之余,皆使我們重新考慮戰國時代的思想史及文本成書等問題。其間,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孔子語錄文本,如上博楚簡所見孔子應答公卿士大夫及弟子的長篇對話,又如安大楚簡《仲尼曰》及王家嘴楚簡《孔子曰》等略類《論語》的孔子短語文集,又如海昏侯墓《論語》西漢殘簡等,多可與傳世孔子文獻對讀,包括《禮記》《大戴禮記》的相關篇章及《論語》本...
談劉大杰的《中國文學發展史》——兼論文學史敘述模式的轉換與重構————作者:左東嶺;
摘要:劉大杰先生的《中國文學發展史》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的標志性代表。這主要體現在其成熟的文學觀:融會當時純文學觀、傳統文章觀與俗文學觀于一體的集大成特征。嚴謹的文學史觀:對文學發展過程性凸顯的史學品格,以歷代主要文體為主導的敘述格局,以及對于主要經典作家作品集中敘述的行文策略。同時,該書也集中體現了那一時代所留下的歷史印跡:純文學觀所導致的敘述重心偏離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主線,進化論的觀念影響了對文學史...
傳統儒家的經世困境——以董仲舒《士不遇賦》為中心————作者:蔡智力;趙春明;
摘要:董仲舒作為西漢經學大師,在政治上貢獻諸多良策,然而卻仕途不遇,遠離政治中心。董氏作《士不遇賦》,分別以屈騷和《詩經》作為體式進行摹寫,透顯了他與屈原和孔子心靈經驗的通感。其不遇情狀是屈原式的,其消解方式卻又轉向孔子代表的儒家式。董仲舒不遇的根源不能簡單概括為大一統專制政治的壓力感。“大一統”理論的深入建構,實即出自董仲舒之手。他試圖建構制約之天以鉗制專制權源,但因為政治介入性與儒學獨立性的矛盾未根...
唐宋轉型之道統說考辨——兼論道統的連續性和斷裂性————作者:路鵬飛;
摘要:韓愈首倡孟子后道統“不得其傳”,其說法影響深遠,涉及韓愈本身思想轉變、唐宋轉型和理學轉向,以及戰國至北宋千年儒學思想的斷裂性。就韓愈思想發展來說,他由早期的孟子后道統“不絕其傳”說轉變為后期的孟子后道統“不得其傳”說,由強調道統的連續性轉變為強調斷裂性。唐宋轉型中儒學道統說的轉變,除儒家內部在道統上爭勝門戶的原因外,更重要的在于對儒道的理解產生了重大差異。即整體上由重視典章制度的外王之學轉變為重視...
論《唐律》英譯副文本對西方中國傳統法律形象的糾偏與重構————作者:胡波;
摘要:20世紀70年代,西方漢學研究開始出現由“西方中心”向“中國中心”的范式轉向,對中國法律史的研究也出現了新的研究成果,約翰遜翻譯《唐律疏議》正是誕生于這樣的歷史語境中。借助副文本的相關理論,探索英譯副文本在中國傳統法律形象建構上的功能和作用,研究發現約翰遜充分吸收東西方對中國法律史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其英譯副文本中既有對西方誤讀的糾偏,也有對中國傳統法律形象的重構。一個重要的啟示是,新時代加強中國法...
新世紀“西游故事”在英語世界的兒童化傳播————作者:羅炅;高玉海;
摘要:《西游記》在英語世界的兒童化譯介是新世紀的一大獨特現象,但學界對該領域關注不夠。本文整理并分析了69種學界鮮少提及的“西游故事”兒童讀物,探討其文本形式和文化價值,深入剖析三部代表作品的藝術特色。同時,研究了“西游故事”出版物的類型分布規律、出版機構的市場策略及其商業化特征。研究發現:插圖類縮譯本和改寫本是該小說重構的主要形式;孫悟空形象在融入西方文化元素后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西游故事”的出版讀物...
《孟子》“引《論語》”新考————作者:顧史考;
摘要:清代以來,學者多通過《孟子》所見孔子語錄與《論語》所收之異同來了解《論語》在先秦的地位與性質,甚或有學者依據此種研究而懷疑《論語》內容在先秦的存在。本文通過如王家嘴《孔子曰》、安大簡《仲尼曰》等近日發現的出土竹本語錄集所提供的信息,共列十條文例而從新探討《孟子》引孔子與《論語》異同的情況。基于此種分析,本文乃得出《孟子》撰作時《論語》所收章節至少有相當部分已存在,然《論語》或其前身在當時亦并非獨具...
德國漢學范式的“仿變”與“橋常”——以“中國文學史”研究為中心的討論————作者:葉雋;
摘要:本文以德國漢學家對中國文學史的研究為中心,重點考察肖特的《中國文學綱要》、顧路柏與衛禮賢的雙線路徑、施寒微與顧彬的《中國文學史》工程等個案,同時也關注旁逸斜出的影響現象,其他中國文學史的撰作。最后討論德國漢學建構過程中的研究范式問題,以“仿變”“橋常”與“斷裂”等概念來勾勒其某種明顯特征,并納入美國漢學等相關中國文學史撰作作為參照,以更好地理解德國漢學范式的得失所在
從“在世結構”到“萬有相通”——論張世英的境界論及其貢獻————作者:鄧剛;潘松;
摘要:從當代中國哲學思考中的境界論問題出發,考察當代著名哲學家張世英先生(1921—2020)所構建的境界哲學及其理論貢獻。張世英的境界哲學,是對于西方哲學的批判性吸收和對于中國哲學的創造性詮釋。他對海德格爾的存在論進行改造,區分了兩種在世結構,一種是“人—世界”的結構,一種是“主體—客體”的結構,繼而區分了兩種超越,即縱向超越與橫向超越,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他的境界哲學,并且通過審美意識,通達“萬物一體、...
文明互鑒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作者:張華;
摘要: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本文圍繞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相關論述,從文明互鑒、多維傳播路徑、話語體系構建等角度,探討如何推動世界文明交流,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能力,更好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更好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推動中華文化在國際舞臺上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繁榮,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更大的...
從先秦龍紋演變看中華文明的連續性————作者:陳民鎮;
摘要:從“龍山時代”到商周時期的龍紋,其主要原型為蛇。無論是典型特征、常見姿態還是伴生動物,“龍山時代”至二里頭文化時期的龍蛇紋飾與商周龍紋之間均有連續性的發展線索。商周龍紋的一些元素,還可進一步上溯至“龍山時代”之前的紅山文化、凌家灘文化、良渚文化等考古學文化。通過考察龍紋的演變,可以進一步認識龍在中華文明形成與早期發展中的獨特地位,亦可進一步認識中華文明的連續性
戰國竹書孔子文獻與《論語》源流再探————作者:梁靜;
摘要:孔子文獻的研究與原始儒家的基本觀點、傳承演變,以及《論語》成書、其與《禮記》《孔子家語》等相關文獻的源流關系等重要問題緊密聯系,聚訟已久。本文通過對目前發現的郭店簡、上博簡、安大簡和王家嘴戰國竹書等出土孔子文獻書寫形式、文本內容的細致考察,發掘其中蘊涵的有關《論語》成書過程、原始儒家分派等信息,并對以往研究中的某些爭議進行反思
西方近代邊界知識在晚清的傳播與運用————作者:易銳;
摘要:西方近代意義的邊界知識,產生于17世紀的歐洲。19世紀后期,歐美來華傳教士開始將近代邊界知識系統傳入中國。至清末十年,這一新知的傳播主力轉變為留日學生。后者傳輸的邊界新知,在傳播載體、傳播內容、傳播策略方面,都呈現出新的趨向。盡管一些清朝官員和士人較早接觸到近代邊界知識,但遲遲未對其真正重視和積極接納,直到20世紀初年始有明顯轉變。從中可見,近代邊界知識在晚清的接受和運用,并不是隨著西學的日益傳播...
近20年來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進路與向度——基于CiteSpace知識圖譜計量分析————作者:陳奇;
摘要:推進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是提升我國國際傳播能力的戰略任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時代論題。以20年來中國知網數據庫“北大核心”和CSSCI中收錄的650篇文獻為研究數據集,使用文獻計量法和CiteSpace可視化分析工具,繪制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研究的知識圖譜,直觀呈現熱點主題、發展脈絡和前沿取向。研究發現,國內學術界圍繞這一核心命題形成了“多元一體多支”的理論研究格局。聚合研究熱點,囊括中華文...
《穆天子傳》中的絲路記憶及其共同體建構內涵述論————作者:李健勝;
摘要:《穆天子傳》是具有小說性質的歷史文本,以整合、神化的書寫方式保留了中華民族早期絲路記憶,所述周穆王“北征”“西征”“東征”過程和諸戎首領貢獻方物的禮儀軌程,使得早期東西方文明交流烙上深刻的華夏意蘊。這一文本中的絲路記憶及其書寫方式在中古、近代乃至當代都能找到相對應的歷史信息,共同構成中華民族特有的公共記憶,蘊含著華夏文明包容“多元”、追求“一體”的文化品格,體現出以國家敘事立場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
國家認同:臺灣近現代文學中民族敘事的精神指向————作者:黨利奎;劉仁麗;
摘要:推進祖國統一,是中華兒女的殷殷期盼;強化國家認同,是兩岸同胞念茲在茲的精神指向。一脈相傳的中華文化,流淌在兩岸同胞的基因血脈中,鐫刻在臺灣文學的歷史畫卷里。自乙未割臺至臺灣光復,在長達半個世紀的奴役和壓迫下,強烈的民族意識,使臺灣作家以筆為劍、以墨為鋒,開辟出一條文學抗日與文學啟蒙之路,展開了以反侵略和救亡圖存為主流,以國民性塑造與批判為中心的民族敘事,逐漸形成了以近代文學、新文學、抗戰文學為經,...
第三編 文化、教育、歷史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