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金屬雜志投稿格式
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2 07:05:16
文章撰寫順序為:中文題目、作者、單位、中文摘要、關鍵詞(3-6個)、中圖分類號(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分類》一書中查找)、引言、實驗、結果與討論、結論、參考文獻、英文題目、作者(如Zhang Hongyun) 、單位、英文長摘要、關鍵詞(數量和順序與中文關鍵詞一致)。正文的“引言”部分不編號,亦不列出“引言”二字,直接陳述即可;一級標題用“1,2,......”排序;二級標題用“1.1,1.2,......,2.1,2.2,......排序;三級標題用“1.1.1,1.1.2,......”排序。具體請參考稀有金屬投稿模板
- 論文題目:中文不超過20字,英文不超過200個字符,以簡明、確切地反映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為原則,應避免出現非公用縮寫詞、字符、代號,盡量不出現數學式、化學式,如有副標題,中間用“:”分隔。
- 論文作者:一般不應超過6位,作者工作單位不同,以上角標1,2標示。工作單位應使用正式全稱,勿用縮寫及簡稱;書寫格式依次是工作單位、機構、所在系,單位所在地(城市名)和郵政編碼,國別。
- 論文文摘:中文文摘>350字,摘要中不要重復題目中已表述過的信息,也不使用評論性語言,不應有如“------未見報道”等。摘要應含有研究的問題、過程和方法、結果、結論4個層次:其中“研究的問題”盡量簡寫;結果、結論要寫詳細(如文章有定量的結果,應在摘要的結果部分給出定量的結果,如“------重量降低了20%”);英文長摘要800~1000字,不需要和中文摘要一一對應,單獨一頁篇幅,放全文最后,具體要求請參考《稀有金屬》英文長摘要規范。涉及文章研究、闡述、設計、試驗等內容時要使用過去時、被動語態(例如:A die was designed------. ),結果、結論用一般現在時(例如:The results show that---)撰寫,避免出現The paper studies---- 或The author studies------這類句子。盡量使用簡單句;避免使用長系列形容詞或名詞來修飾名詞。
- 關鍵詞:應列出3~6個與文章密切相關的、有實際意義的關鍵詞;關鍵詞盡量采用全稱,縮寫一般不能作為關鍵詞。從《漢語主題詞表》中選用規范詞(圖書館查閱);中圖分類號1~2個(參見“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四版)一書)。
- 引言:要求200~400字。內容可以包括研究的背景、范圍、目的、意義及主要方法,應開門見山,言簡意賅,不要與文摘雷同,應避免公式推導、圖表和一般性的方法介紹,引言部分不編序號,“引言”二字省略。 不應敘述結果及結論。
- 首頁頁腳:需注明收稿日期及修訂日期;省部以上基金資助項目名稱及批準號;第一作者簡介:姓名(出生年-),性別,籍貫,學歷(學位),職稱及研究方向;通訊聯系人,職稱,電話。E-mail:......。 通訊作者必須由具有副高及以上職稱的人擔任。
- 1) 圖題(包括(a)、(b)等分圖題)、表題要同時用中、英文標注;圖、表中的文字要用英文;
2) 圖片、表格應隨文給出,先見文后見圖、表,不要集中排在文章最后;
3) 表格使用三線表,必要時可加橫線,表中不得有豎線;
4) 墨線圖要求用計算機描繪,圖形規整,墨色黑(不要使用彩色線條),線條粗細均勻, 曲線和輪廓線等用寬度為0.35 mm(1.0 p)的粗線,尺寸線和坐標線等用寬度為0.18 mm(0.5 p)的細線;
5) 照片或灰度圖應反差適當,鮮明可見;金相照片應給出比例尺,如 5 μm;
6) 在各坐標軸旁應注出對應的物理量名稱、符號(斜體)和單位,如速度 v / (m·s-1 ),如為無量綱的量,則只需注出物理量名稱、符號;
7)計算機界面圖不要太多,界面圖中的字跡應清晰,請刪除那些字跡模糊不清、無法辨認的計算機界面圖。
- 計量單位:一律采用我國頒布的法定單位(國際單位制):ppm, Å, Oe, emu, sccm, pct等請用國際制單位10-6 , nm, T, A·m2·g-1, ml·min-1, %表示。數字與單位之間空半格,如 2 mm,不要寫成2mm;物理量與單位之間用“/”相隔,如 s / mm,不要寫成 s(mm); 復合單位按下例表示:在文字敘述中為 2 m•s-1;在圖表中為 v / (m•s-1 )。
- 公式中各變量的含義應在公式后說明,并用斜體字(pH例外;角標除變量外,一般用正體),例如:v=s/t (1), 式中,v為 速度(m•s-1);s為 距離(m);t為 時間(s)。
- 數學式和反應式等可另行起排,并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號(序號加圓括號),右頂格排;需斷開,用2行或多行表示時,最好在=,+,―等符號之后斷開;反應式反應條件應用比正文小1號的字符標注于反應關系符號的上下方。
- 結論:不要再敘述研究的內容,只寫研究得到的結論。論點的提煉與概括,應準確、簡明、完整、有條理。
- 參考文獻:主要選擇已公開發表的近期文獻(以連續出版物為主,盡量避免引用圖書),一般論文列出的參考文獻不能少于15篇,綜述不能少于30篇;使用的他人研究成果包括觀點、結論、數據、公式、表格、圖件、程序等,必須一一注明原始文獻的出處,不使用未經親自閱讀過的二次文獻;所有使用過的文獻應該在文后按其在正文中被引用的順序依次列出,避免遺漏和錯誤。
- 參考文獻著錄格式:要求各項必須齊全,不得缺項;作者姓名應全部錄著,不能以“等”或“etc.”等代替,無論中外署名、一律姓前名后,(例如:Yan C H,Smith G S);非英文的參考文獻一律采用英文表述,中文文獻需在英文后括號內將中文原文獻注明;年份,卷號,期號及頁碼務必寫全:
- [1] 期刊 文章作者.論文題目(篇)名[J]. 刊名, 出版年, 卷號(期號):起頁碼.
[2] 著作 著者. 書名(英文首字大寫)[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起頁碼.
[3] 譯著 作者.書名[M].譯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頁碼.
[4] 論文集 論文作者.論文題目 [A].論文集編者.文集名 [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5] 技術報告 作者.論文題目 [R].報告代碼及編號,地名:責任單位,出版年.
[6] 學位論文 作者.論文題目 [D].所在城市:保存單位,年份.起頁碼.
[7] 專利文獻 專利所有者.專利題名[P] .國別:專利號,發布日期.
[8] 技術標準 標準號.標準名稱[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