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2 05:05:44
震災防御技術最新期刊目錄
基于TCN的區域RC框架結構地震損傷評估————作者:李一民;康帥;董正方;殷琳;
摘要:為準確評估區域RC框架結構震后損傷狀態,提出了基于時序卷積神經網絡(Tempora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TCN)模型的結構地震損傷評估方法。首先選取幾何參數中的結構高度、x向跨度和設計參數中的抗震設防烈度、場地類別作為結構特征參數,設計了48個RC框架結構模型;然后用OpenSees軟件計算結構在地震過程中的加速度響應數據,采用最大層間位移角作為結構損傷指...
里龍斷裂最大潛在MW7.4地震模擬地震動特征分析————作者:胡祎石;鐘菊芳;謝星;
摘要:西藏地區地震構造背景和地形條件復雜,地震活動強烈,強震記錄缺乏,因此工程場址近場大震地震動的確定是影響工程開發的關鍵問題。為揭示高地震烈度區近場大震的地震動特征及高山峽谷地形對地震動的影響規律,本文利用3D譜元法程序和運動學有限斷層震源模型,模擬分析里龍斷裂發生最大潛在MW7.4地震的近斷層地震動效應;通過對比分析基于三維真實地形的DEM分層模型和平坦地形模型的地震動差異,探...
基于強震記錄的土層結構放大作用研究——以SMASS臺陣為例————作者:李平;范鐘元;周楷;徐建元;
摘要:震害現場調查和研究成果表明,場地土層結構對地震動有較大影響。為了研究場地內土層結構的放大效應,以河北省地震災害防御與風險評價重點實驗室的場地與結構觀測臺陣(Seismic Monitoring Array of Site and Structure,SMASS)所記錄的古冶和灤州地震記錄為基礎,采用傳統譜比法,將地下236 m測點處設為參考場地,把不同監測點處觀測到的地震記錄傅氏譜同參考場地進行處...
黃河沖積平原細粒土小應變剪切模量試驗研究————作者:王津津;王志才;高濤;宋潤釗;
摘要:本文通過采用原位波速法、彎曲元試驗法和共振柱試驗法,深入探討了室內測試與原位波速法在小應變剪切模量試驗中的差異。選取山東省境內黃河沖積平原典型場地細粒土鉆孔資料,統計原位波速法和室內測試2種測試手段測得的剪切波速,并對測試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在保持土的有效應力狀態和減少土樣擾動的基礎上,原位波速法、彎曲元試驗法和共振柱試驗法測得的小應變剪切模量總體趨勢一致,原位波速法的結果普遍小于室內...
極限狀態認知不確定性對地震易損性的影響————作者:王珊;張郁山;
摘要:極限狀態是依據結構損傷水平和工程經驗進行劃分的,工程經驗的差異會對結構地震損傷極限狀態的認知產生不確定性。本文以6層多自由度體系(MDOF)為例,選用最大層間位移角為結構損傷指標(DM),選用峰值加速度PGA和峰值速度PGV作為地震動強度指標(IM),基于OpenSees平臺,通過增量動力分析方法(IDA),對MDOF體系進行地震易損性分析。研究結果表明,除“基本完好”和“輕微破壞”極限狀態,不同...
基于風險普查的邢臺村鎮地區房屋現狀調查與震害預測————作者:劉曉丹;劉志輝;魏艷旭;
摘要:通過對河北省邢臺地區18個區縣、82處行政村的10 425棟村鎮房屋的建造方式、房屋結構、建造年代等相關數據進行實地調查,發現該地區村鎮房屋的地震安全性普遍較低。在建造方式和結構方面,采用圈梁構造柱的磚混結構房屋占據了較大比例,但仍然存在大量抗震性能較差的簡易結構。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運用解析法對簡易結構進行了更精細的易損性矩陣計算,得出4類建筑群體的易損性矩陣,為震害預測、經濟損失計算以及河北省...
CFRP布加固的地鐵地下車站結構中柱抗震性能研究————作者:姚凡夫;楊帆;莊海洋;
摘要:現澆地鐵地下車站結構中柱柱端往往是抗震薄弱區域,采用在中柱頂底端對稱包裹CFRP布的加固方法,并基于ABAQUS軟件,建立了土-地下結構非線性靜動力耦合相互作用的三維有限元分析模型,通過設置不同CFRP布包裹范圍及層數的數值模型,研究其對加固效果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CFRP布可在不改變中柱側向剛度的情況下增強中柱抗側向變形能力,同時CFRP布能夠減輕中柱頂底端核心混凝土剪切破壞,使震后中柱仍具有...
車輛基地上蓋隔震雙塔結構隔震層參數優化研究————作者:馬曉飛;孫建龍;黃永安;
摘要:城市大平臺建筑上蓋結構隔震技術設計受到廣泛關注,有必要進一步研究這類結構體系的隔震技術原理并對其隔震參數進行優化。本文以車輛基地上蓋隔震雙塔結構為研究對象,首先基于振型疊加理論建立了結構簡化計算模型,采用隨機振動分析方法,建立了上蓋塔樓結構加速度響應及基底剪力均方值顯示表達式;其次,利用遺傳算法,提出了以結構響應最小為優化目標的隔震層剛度和阻尼比優化設計方法;最后,采用MATLAB開展了車輛基地上...
雙鋼板-混凝土剪力墻抗震性能試驗研究————作者:侯俊卿;劉文濤;王菲;王冬亮;王宗綱;劉晶波;
摘要:雙鋼板-混凝土剪力墻在工程中被廣泛應用,但國內對超高層建筑雙鋼板-混凝土剪力墻面內抗剪性能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文根據實際工程制作了6組1:3縮尺比例的中低剪跨比雙鋼板-混凝土剪力墻試件,開展了面內低周水平往復加載擬靜力試驗,得到了試件的滯回曲線等主要特性曲線,并分析了軸壓比、鋼板與混凝土墻間的連接形式等因素對雙鋼板-混凝土剪力墻抗剪性能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6組試件都呈現出剪切破壞特征;鋼板與混凝土...
柱間拉筋在輕框結構抗震中的作用效應分析————作者:生安香;王成波;李立云;馮軍和;陳曦;
摘要:以鋼框架作為結構主體,外掛ALC墻板作為填充墻體的輕型鋼框架結構體系經濟安全、施工效率高、環保利廢。振動臺試驗表明,柱間拉筋對輕框結構體系抗震性能有顯著影響。為進一步了解柱間拉筋在輕框結構體系抗震能力提升中的作用,從而更好地將其用于新型農村住房建設,依托已開展的振動臺試驗,基于ANSYS軟件平臺建立了多種拉筋形式的輕框結構數值模型,系統研究了柱間拉筋布置形式和截面尺寸對輕框結構抗震性能的影響。研究...
多級邊坡地震穩定性擬靜力極限上限分析————作者:羅偉;劉世瑞;徐長節;陳靜瑜;盧茜;
摘要:基于極限分析上限定理,結合非線性Mohr-Coulomb破壞準則,運用地震擬靜力分析方法,構建三級邊坡在地震效應影響下對數螺旋線破壞極限分析模型,并推導出邊坡安全系數計算方程。通過MATLAB編程計算,采用序列二次規劃方法優化求解,分析了地震效應下多種因素對多級邊坡穩定性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邊坡坡角和臺階寬度是影響地震作用下多級邊坡穩定性的重要因素,為提高地震區域的邊坡穩定性,應合理設置邊坡臺階...
新型圓盤形鋼絲繩環隔振器滯回性能試驗與建模分析————作者:張成;王紅霞;汪朝暉;龔青山;孫彥坤;
摘要:針對目前鋼絲繩環隔振器剛度與阻尼特性不易調節、成型與維修難度高、精度低等問題,研制了新型圓盤形鋼絲繩環隔振器并對其開展試驗研究,獲得了鋼絲繩直徑、鋼絲繩環直徑與個數等對其剛度與阻尼特性的影響規律。基于圓盤形鋼絲繩環隔振器試驗滯回特性曲線,建立了考慮誤差的非線性滯回模型,并采用間接傅里葉級數法結合最小二乘法完成了滯回模型參數識別。研究結果表明,本研究中的隔振器剛度與阻尼特性可根據鋼絲繩環結構參數與個...
對稱多塔斜拉橋縱漂動力分析模型簡化方法————作者:李瑞林;林均岐;劉金龍;
摘要:在全漂浮體系斜拉橋的模態特征中,主梁縱漂振型往往是其主要振型。本文基于這一特性對前人提出的三質點簡化模型進行了優化,并提出了一種適用范圍更廣的全漂浮體系斜拉橋簡化動力模型。該模型不僅可用于估算主梁縱向位移響應和主塔基底彎矩響應,還引入梁柱單元以模擬邊塔,從而計算邊塔的基底彎矩響應。同時,該模型還能較為準確地計算塔梁間安裝黏滯阻尼器的耗能體系斜拉橋的響應。為驗證該模型的準確性,本文采用OpenSee...
CFRP約束再生混凝土橋墩抗震性能及生態效益研究————作者:趙振宇;宋帥;田震;王彥龍;張雪凝;
摘要:隨著大規模基礎設施的建設及自然資源的逐步匱乏,再生混凝土逐漸應用到橋梁工程結構中。相對普通混凝土橋墩,再生混凝土橋墩的抗震性能偏弱。將碳纖維復合材料(CFRP)與再生混凝土相結合可提升橋墩的抗震性能。通過對普通混凝土柱、再生混凝土柱及CFRP約束再生混凝土柱進行擬靜力試驗及數值模擬研究,結果表明,再生混凝土柱經碳布包裹后最大承載力及位移延性系數分別提高了18.8%和2.2%,達到了普通混凝土柱的水...
正斷層錯動下海底礦山法隧道變形縫合理設置形式研究————作者:魏景;
摘要:我國地理地質條件復雜多樣,斷裂帶分布廣泛,隧道建設常不可避免地穿越活動斷裂帶。本文以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工程為背景,建立隧道-斷層三維有限元模型,研究正斷層作用下隧道變形縫設置形式(垂直設縫和斜向設縫)、模筑長度(6、12 m)和變形縫寬度(0.1、0.2 m)對跨斷層隧道在斷層錯動作用下的結構受力及位移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垂直設縫既增強隧道的抗斷錯能力,又適用于工程實際施工;相較于模筑長度為12 ...
不同方法求解3級地震震源機制解準確性分析————作者:杜航;王俊;江昊琳;錢婷;倪昊琦;李子燁;
摘要:本文采用TDMT_INV、FOCMEC和CAP 3種方法對網緣、網外和網內地震震源機制解進行計算,并對3種方法所得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研究發現,TDMT_INV方法的結果穩定性高度依賴于震相準確性,但只需5個臺站參與定位即可獲得相對準確的震源機制解。對于網外地震,3種方法都無法反演穩定的震源機制解;對于網緣地震,CAP方法受臺站分布的影響較大,使用時需謹慎。若波形質量好、信噪比高,可使用FOCMEC...
考慮近場、中遠場區域性差異的地震動工程輸入適用性研究————作者:吳玉嬌;任葉飛;肖裴淵;劉也;冀昆;溫瑞智;
摘要:工程結構動力時程分析時在本地區觀測記錄不足的情況下,時常選用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強震動記錄作為地震動輸入,但這些記錄是否適用于我國規范要求的場景尚缺乏科學的驗證。本文搜集了美國、歐洲、新西蘭、日本以及墨西哥地區近十年淺層殼內地震共1 697組強震動觀測記錄,分析相同場地類別條件下這些記錄的歸一化反應譜與我國規范設計譜的匹配效果,從全周期、分周期段譜形匹配的角度,驗證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地震動記錄作為我國工...
層狀半空間中典型局部地形地震波散射IBEM結果:二維頻域位移幅值————作者:巴振寧;裴義飛;梁建文;于飛翔;闊晨陽;
摘要:局部地形對地震動影響的本質是不規則體對地震波的散射,目前對此問題的研究仍主要依賴于各類數值方法。近年來,筆者提出了基于層狀半空間中均布荷載動力格林函數的間接邊界元方法(IBEM),從維度方面已涵蓋二維、2.5維和三維,從介質方面已涵蓋各向同性、橫觀各向同性的彈性和飽和介質,從地形方面包括凹陷、凸起和沉積。廣泛驗證表明,該方法不僅精度高,而且對復雜幾何形狀適應性強。為便于其他數值研究的對比驗證,筆者...
基于層次分析法的地震預警設備運行能力綜合評價研究————作者:王世進;尹海權;張超;何慶龍;
摘要: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方法(AHP)對12個省地震局地震預警設備運行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基于2022年地震預警設備故障信息及備機調查資料和地震預警設備運行的實際情況和工作經驗,按照層次分析法的模型結構,本文構建了地震預警設備運行狀況評價指標體系,并對預設范圍內的地震預警設備運行狀況進行了綜合評價與分析。結果表明,本次綜合評價結果與地震預警站網運行實際情況相符合,能夠正確評價地震預警設備運行狀況。最后提出了...
基于復雜網絡理論的浙江地震信息網絡關鍵節點識別與魯棒性分析————作者:吳凌杰;陳吉鋒;藍蕾;嚴峻峰;徐曉桐;李陽;
摘要:信息化是推進地震現代化建設的強力引擎。當前,面對日益復雜的信息網絡系統,有效識別網絡關鍵節點和評估網絡魯棒性,對于提高站網運行能力和規劃網絡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首先,基于浙江地震信息網絡實際運行數據,對網絡進行路由器級建模;然后,與小世界網絡和無標度網絡進行對比,分析其表現的拓撲結構特征;其次,結合復雜網絡統計特性和地震業務特性,構建關鍵節點評價指標體系,并基于主觀和客觀維度設置指標權重,采用理...
第四編 自然科學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