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光電技術論文 發布日期:2011-03-25 17:02 熱度: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了光纜線路施工、維護中光纜接續技術,分析了光纜接續損耗產生的因素及減小損耗的方法。
關鍵詞:光纜接續;光纖熔接;損耗
隨著光纖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本的不斷降低,光纖通信在我國已形成了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已成為現代通信網絡中最重要的基礎設施。其具有傳輸頻帶寬、損耗低、通信容量大、中繼距離長、抗電磁干擾、光纖間串話小,保密性好,耐腐蝕、耐高壓、體積小重量輕、原材料豐富等優點。光纜線路是光纖通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光纜線路的建設質量是確保光纖通信系統性能良好和穩定的關鍵。而光纜接續則是光纜線路施工和維護中工程量大、技術要求高的一道重要工序。光纜接續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通信線路的傳輸質量和系統的可靠性。
光纜接續是一項技術、工藝、環境要求高的專業工作,接續時操作人員要嚴格操作規范,周密細致,才可有效降低接續損耗。光纜接續的步驟一般可分為:光纜的開剝、固定、光纖接續、接續損耗的監測和評價、余纖的收容、光纜接頭的封盒。
1、光纜的開剝
光纜開剝前,首先清潔光纜外皮大約2米,要剪掉光纜端頭0.5米,以保證在光纜接續時有一個良好的開端。然后用光纜環切刀開剝光纜外護套,一般光纜開剝長度1.2米~1.5米,邊旋轉開剝刀邊進刀,此時一定要把握好環切刀的進刀深度和力度,不要損傷光纖松套管。拔除光纜外護套拽纜時,光纜的轉彎半徑應大于光纜直徑的20倍。開剝后的光纜口應平齊、無毛刺,纜芯無損傷。整理纜芯時,從開剝處剪斷紗線及填充芯,加強芯留長約40㎜剪斷,用脫脂紗布擦洗干凈光纖松套管上的油膏,最后區分松套管管序,粘貼標簽。
光纜的端別和松套管管序的確定,正對光纜端面,按填充芯顏色以紅色領示填充芯開始,按照順時針方向確定松套管管序為1、2、3……管,以綠色填充芯結束,此端光纜為A端,以紅色填充芯開始逆時針方向確定松套管管序為1、2、3……管,以綠色填充芯結束,此端光纜為B端。松套管內光纖的纖序順序以色譜蘭、橙、綠、棕、灰、白、紅、黑、黃、紫,粉紅、天藍順序排列。
2、光纜固定
光纜固定包括加強芯和光纜的固定。為防止光纖松套管受損,已開剝的光纜口用絕緣膠帶纏繞幾圈,然后將加強芯和光纜固定在接頭盒基礎支架上,加強芯可適度折彎,以提高光纜的拉力。用扎帶將光纖松套管固定在收纖盤上,用束管鉗夾緊切斷松套管并拔出,但不能損傷里面的纖芯,用脫脂紗布擦洗纖芯上的油膏。為了科學、合理收容余留光纖,使光纖接頭熱縮管能恰到好處被放置熱縮管固定槽中,防止盤纖帶來附加損耗,將去除了松套管的光纖在收容盤中預盤,剪去多余光纖。
3、光纖接續
光纜接續的實質就是光纖接續,光纖接續質量的好壞將影響整個通信系統的性能和穩定。光纖續接應按兩根接續光纜松套管順序和纖序一一對應。
1)光纖端面的制備,光纖端面的制備包括剝覆、清潔和切割三個環節,合格的光纖端面是熔接的必要條件,端面質量直接影響到光纖熔接損耗的大小。
剝覆,剝除光纖表面的涂覆層,要掌握平、穩、快三字法。即手持光纖要平,剝纖鉗要握穩,剝纖的動作要快。具體操作是左手拇指和食指捏緊光纖,使之成水平狀,所露長度50㎜左右,余纖在無名指、小拇指之間自然打彎,以增加力度,防止打滑,右手握鉗,在距光纖端頭35㎜(適用于60㎜熱縮管)處用鉗口輕輕卡住光纖,剝纖鉗與光纖垂直,上方向體內傾斜一定角度,用力順著光纖軸向平推出去剝除涂覆層,整個過程要連續流暢,一次完成。注意剝覆之前先將增強保護熱縮管套入被接光纖中,剝覆過程中不要損傷光纖。
清潔,剝除了涂覆層的光纖,不能直接切割,表面還有殘留的涂覆材料,必須清洗干凈后方可切割。清潔方法是將醫用脫脂棉撕成一薄小方塊,占少許無水乙醇(酒精),將剝覆后的光纖放上對折夾住,順光纖軸向從不同的角度擦拭2~3次,有吱吱聲時,表明已清潔干凈。
切割,切割是光纖端面制備的關鍵環節。切割光纖需用專用的光纖切割刀。切割前要將光纖切割刀放置在平穩的地方,并用酒精棉簽清洗切割刀片。光纖切割長度應根據使用熱縮管的長度而定。對于60㎜長度的熱縮管,光纖端面的切割長度16㎜左右。具體操作是打開切割刀的大、小壓板,放置光纖,光纖涂覆層邊緣對準切割刀標尺上16㎜刻度處,將光纖放入光纖導槽中并與刀刃垂直,合上小、大壓板,推刀切割,再次打開大壓板,左手捏住已切好的光纖的同時,右手打開小壓板,移開切好的光纖。
注意,光纖切割之后不能再對裸露的光纖進行清潔,不要與其它物體磕碰破壞光纖端面或長時間放置在空氣中有灰塵污染,應立即放入熔接機。操作光纖時不能用肉眼直接向纖中窺探,按要求戴上防護鏡。
2)光纖熔接
光纖熔接是光纖接續的中心環節,需用專業熔接機。光纖熔接就是利用熔接機兩個電極放電熔化光纖,將兩根光纖熔接在一起的固定連接,具有接續損耗小,熔接點牢固可靠的特點。
如果選擇使用全自動的光纖熔接機,熔接前應根據被接光纖的類型選擇熔接程序和加熱程序,同時為了得到最佳的熔接效果,需要調整電極放電的功率。所以在使用熔接機之前或出現較高的熔接損耗時,都要進行放電校正檢查,若出現連續4次放電檢查結果不良,就要檢查電極是否磨損、損壞或更換電極。如果熔接機的V型槽、光纖壓腳等有污染,及時用沾有無水酒精的棉簽擦拭干凈,之后再進行熔接操作。1打開防風罩,2打開光纖夾板,3放置已經切好端面的光纖(注意:放置時不要使用光纖的端面穿過V型槽,確保光纖端面被放置在電極與V型槽末端的中心位置)。4蓋上防風罩,按自動鍵熔接。熔接機便自動進行清潔,光纖校準,端面檢查,間隙預留,預熔,光纖推進,放電,連接損耗估算,張力測試等。熔接完成后,熔接機估算出熔接損耗并將其顯示在監視器上。此值只是一個估值參考,不能作為熔接的實際損耗結果,實際損耗需用OTDR進行監測,每個接頭損耗不超過0.08dB。取出光纖時,打開防風罩,熔接機對光纖進行張力測試,張力測試結束后,打開光纖夾板,取出光纖。
3)光纖接頭的增強保護
由于光纖在連接時剝掉了一次涂覆層,抗拉強度大幅下降,因此在光纖熔接后就要對接頭部位進行增強保護。將預先套進光纖的熱縮管輕滑到熔接部位,熔接點處于熱縮管的中間,然后置于加熱器內,先是左邊,將左邊的加熱器夾具壓下,確保熱縮管處于加熱器的中部,且熱縮管中的加強芯應該朝下,用右手拉緊光纖,右邊加熱器夾具壓下,關閉加熱器蓋子,按加熱鍵。加熱完成后,機器發出嘟嘟聲,此時可以從加熱器中移出光纖。
4.余纖收容
余纖的收容也稱盤纖,光纖接續完成并經測試合格后,將余留的光纖盤繞在余纖收容盤內。科學、合理的盤纖,可有效減小光纖的彎曲損耗,經得住時間和惡劣環境的考驗。
以目前廣泛使用的平板式盤繞法為例說明余纖收容的操作方法:先中間后兩邊,首先將接頭處的熱縮管按纖序逐個放在收纖盤中間熱縮管固定槽中,加強芯都應朝上,然后將一側余纖沿松套管順勢盤置在收纖盤擋槽內,再盤置另一側余纖,此法有利于保護光纖的接頭。值得注意的是:在收容盤上應以最大半徑彎曲光纖,若個別光纖太長或太短可將其放在最后單獨盤繞,但要保證光纖的彎曲半徑R>4㎝。最后可用防水膠帶將光纖粘于收纖盤內,以防光纖翹起,在光纜封盒時損傷光纖。為防止盤纖時,帶來不必要的附加損耗。盤纖過程中要加強OTDR監測。
5.光纜接頭封盒
余纖收容完成后,進行接頭盒的封盒。封盒前,要檢查盒內光纖是否翹起、外露,收纖盤是否固定好,進纜口、接頭盒四周密封填充膠要填充均勻。緊固上下盒體時,要循環遞進加力,使盒體均勻受力,謹防斷裂。封盒過程中和封盒后也要加強OTDR的監測,檢查封盒是否對光纖有損害。
6.光纜接續損耗
光在光纖中傳輸時會產生損耗,這種損耗主要是由光纖自身的傳輸損耗和光纖接頭處的接續損耗組成。光纖損耗的高低直接影響傳輸質量和中繼距離的遠近,因此,降低光纖的損耗對光纖通信有重大意義。
影響光纖接續損耗的因素很多,纖芯直徑匹配不當;纖芯與包層同心度匹配不當;纖芯不圓度;折射率匹配不當等造成的損耗,屬于固有內在因素。這類損耗不能通過改善接續工藝和熔接設備來減少。而接續損耗,則是熔接時由于光纖軸向錯位;光纖的間隙過大;光纖端面制備不完善等造成的熔接損耗和盤纖造成的附加損耗。屬于外在因素。可以通過提高接續人員操作水平,嚴格操作規范和接續流程,選用高性能熔接機、切割刀,工作環境少塵、不潮濕,盤纖時余纖盤繞半徑盡可能大來減小接續損耗。
總之,提高光纜接續質量,減小接續損耗,才能確保光纖通信系統的傳輸質量和整個系統的穩定。
參考資料[1]通信工程施工技術.通信施工企業項目經理培訓教材編寫組.[2]光纖通信.卜愛琴主編.
文章標題:淺議光纜接續及損耗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dianxin/guangdian/7889.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電子信息論文范文
智能科學技術論文 廣播電視論文 光電技術論文 計算機信息管理論文 計算機網絡論文 計算機應用論文 通信論文 信息安全論文 微電子應用論文 電子技術論文 生物醫學工程論文 軟件開發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