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教育學論文 發布日期:2020-08-20 09:23 熱度:
《自然地理學》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特征、結構及其地域分異規律形成與演化,具有很強實踐性的一門科學[1]。安徽理工大學在2018年新修訂的地理信息科學本科專業培養方案中,將《自然地理學》課程作為學科基礎教育必須模塊,在第一學期進行課堂理論授課,同時在第二學期末安排了為期一周的廬山自然地理野外實習環節。該課程對于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后續課程的學習,起著先行課、基礎課的作用。在課堂教學進行現象推導時,需要將多種理論知識相結合,進行邏輯推理。但是,由于地理理論比較抽象,在授課對象沒有野外實習感性認知的前提下,對于許多概念很難領會、理解。學生覺得枯燥乏味,提不起學習興趣,產生厭學情緒。野外實習教學是提升學生專業技能、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2-4]。本文嘗試將課堂教學內容中的地理理論與廬山野外實習所觀察到的地理現象相結合進行講解,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課程內容,同時培養學生的地理邏輯思維,提高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一、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自然地理學》課程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包括地球表層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形成過程、基本特征、類型和分布,并闡述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第二部分論述綜合自然地理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第三部分闡述了自然資源、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等問題。根據先前的教學經驗,在進行課堂教學中,存在如下問題:①課堂教學多采用課件和板書結合,形式單一,同時PPT內容以書本內容為主,文字敘述較多,鮮有生動的圖片,僅有的一些圖片也是教材主編搜集的,有著“咫尺天涯”的感覺,難以打動學生,使課堂教學變得枯燥乏味,學生學習情緒不高,課堂氣氛不活躍。②從該課程面向的授課對象看,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注重地圖制圖、計算機軟件開發的基本理論和技能,對于地理知識的學習相對淡化,開設的課程也較少,因此學生對于該課程的學習積極性不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厭學情緒。③隨著時代的發展,與以往的大學生相比,新時期的大學生思想有了巨大改變,他們對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強,對于新知識的渴求度高,同時不甘于忍受傳統的教學方法,這對教師的授課方式和課件內容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如果僅僅采用教材中的文字和有限的圖片來制作PPT,進行課堂授課,恐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難以達到應用的教學效果。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拉近學生和所授知識點的距離,將野外實習拍攝的地理現象照片納入PPT內容的設計之中,是一種可行的方案。
二、廬山自然地理實習簡介
我校地理信息科學專業2011、2013、2015版培養方案中均開設有《地質地理野外實習》課程,該實習主要安排在淮南及其周邊地區開展。該實習基地在本專業人才培養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該實習課程存在重地質輕地理、實習基地分散分布、典型地貌類型缺失、植被類型單一等一系列問題。更重要的是,由于我校地處淮南,“早出晚歸”的實習日程安排,對學生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同時,對于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團結友愛、意志品質、協作互助精神等方面,效果欠佳。因此,我校地理信息科學專業2018版培養方案中,將《地質地理野外實習》名稱改為《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地點設置在江西廬山地區。廬山的地質、地貌、氣候、植被、土壤、水文及自然景觀方面都具有鮮明的特色,目前每年有60多所高校的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相關實踐教學活動都安排在廬山進行,包括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等。為了將野外實習與《自然地理學》課堂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同時考慮到實習時間安排,我們規劃了4條路線。路線1:駐地—氣象站—牯牛嶺—沿牯牛嶺山脊線—月照松林—飛來石—駐地;路線2:駐地—大較場—大月山(水庫)—含鄱口—植物園—三疊泉—駐地;路線3:駐地—如琴湖—錦繡谷—仙人洞—龍首崖—懸索橋—電站大壩—駐地;路線4:駐地—烏龍潭—黃龍潭—三寶樹—駐地。
三、實習路線內容支撐課堂教學
路線1中包含4個觀察點,其主要內容為:氣象、山地地形、褶皺地形、風化作用、冰川作用;氣候數據監測及其垂向分帶、山脊線、背斜山、向斜谷、物理風化(球形風化)、根劈風化、羊背石等概念的理解;山地地形和巖石多組節理素描圖繪制;地質羅盤測量產狀。其涵蓋的內容對《自然地理學》課程中的氣候形成及變化、山地地貌、地質構造、風化作用、冰川作用等章節的教學有支撐作用。路線2中包含6個觀察點,其主要內容為:斜坡重力地貌、溝谷流水地貌、土壤、植被、構造抬升作用、冰川作用;地質災害(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其防護、冰川地貌(冰斗、角峰、刃脊、U型谷等)、土壤類型及剖面、植被類型及其空間分布、夷平面、豬背嶺、瀑布、裂點與溯源侵蝕作用等概念的理解;土壤剖面素描圖繪制;大月山水庫工程地質條件觀察;廬山第四紀冰期爭議。該路線涵蓋內容對課程中的塊體運動與重力地貌、山地地貌類型、坡面流水與溝谷流水地貌、準平原與山麓面、冰川作用與冰川地貌、構造運動與地質構造、土壤圈、植物界等章節教學內容有支撐作用。路線3包含5個觀察點,其主要內容為:流水作用、構造作用、地下水作用;河流襲奪、斷層構造、褶皺構造、裂點、壺穴、洪積扇、倒石錐等概念的理解;山洞地形的形成原因;構造素描圖的繪制。該路線涵蓋內容支撐著課堂教學中的流水作用、河流地貌、構造運動與地質構造、地下水作用等章節的相關教學內容。路線4包含3個觀察點,其主要內容包括:流水作用與河流地貌、地質構造;邊灘、心灘、跌水、壺穴等概念的理解;共軛節理的概念及其素描圖繪制。該路線涵蓋內容支撐著課堂教學中的流水地貌、構造運動與地質構造等章節的相關教學內容。以上4條野外實習路線中所包含的豐富地理現象與《自然地理學》中的大多數章節內容有關,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給學生展示大量生動的現場照片,做到理論聯系實際,變枯燥的理論知識為生動的地理現象,大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很好地支撐著課堂教學。四、結束語在《自然地理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緊密結合豐富的地理現象,將課程中各章節內容與野外觀察的地理現象結合起來進行講授,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地理思維方法,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同時還能使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具有“跨學科視野、批判性思維、合作精神”的綜合創新型GIS人才。
參考文獻
[1]喻陽華.自然地理學教學方法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9(1):166-167.
[2]陳寧華,胡程青,程曉敢等.美國高校野外地質教學對我國綜合性大學地學創新人才培養的啟發[J].中國地質教育,2017(1):69-72.
[3]胡云滬.地質認識實習對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作用[J].時代教育,2013(3):41.
[4]鐘福平,李東會,張明杰等.《煤礦地質學》課堂教學與野外地質實習[J].教育教學論壇,2019(2):31-32.
《自然地理學課堂教學及野外實習研究》來源:《教育教學論壇》,作者:楊震 周美霞 劉星
文章標題:自然地理學課堂教學及野外實習研究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jiaoyu/jiaoyuxue/43573.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