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小學教育論文 發布日期:2020-06-05 10:02 熱度:
在小學階段,由于學生的閱歷不足,不能在生活和閱讀中獲取更多的知識。學生只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課余生活中,自覺閱讀各種類型的文章,為作文寫作積累更多的素材,開闊眼界,豐富思想感情,才能在不斷學習和積累中提高自身的語文文化內涵。因此,教師應將閱讀教學和作文訓練結合起來,有助于提高閱讀和寫作的教學效率。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作文訓練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閱讀量不夠,缺乏寫作素材學生對閱讀教學和作文訓練不夠重視,沒有積累太多的閱讀經驗,閱讀一遍后,便不再翻閱,很快就忘記了閱讀的內容。而在作文訓練方面,作文素材是需要學生結合閱讀和生活中的一些體驗來慢慢積累的,學生缺少積累閱讀素材的意識,就會導致在寫作時不知從何下筆,只能依靠范文中出現的例子進行仿寫。
(二)閱讀缺乏有效性,作文缺乏真情實感大部分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不會涉及作文寫作方面的內容;而在開展作文教學時,又不會在其中滲透閱讀教學。兩者之間缺少關聯性,這完全違背了閱讀教學和作文訓練的初衷,導致課文閱讀和作文教學存在嚴重的脫節現象[1],學生無法在學習活動中為兩者建立關聯性,降低學習的難度。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只是為了完成閱讀任務而進行閱讀,忽視了閱讀的有效性,久而久之,沒有建立起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反而將閱讀變成了自己的一個負擔,逐漸喪失了對閱讀的興趣。而在作文訓練中,學生并沒有將在閱讀中得到的一些經驗和體會滲透到作文寫作中,不注重作文內容的真實性和感情表達的生動性,其作文也不具有可讀性。
(三)實踐教育存在的問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作文訓練過程中,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學習成果的一個標準,多數教師將提高學生成績視為教學目標,讓學生多進行基礎知識學習,鞏固基礎知識,不重視開展實踐教學。再加上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的氛圍比較枯燥、乏味,學生無法體會到語文閱讀與寫作的趣味性,感受不到兩者的魅力,對語文閱讀的興趣逐漸下降,課堂教學效率較低,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
二、閱讀與作文之間存在的關聯性
(一)具有相同的教學目標閱讀教學的教學目標主要是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開展閱讀活動,使其能夠領會文章作者的寫作意圖,感受文章中滲透的思想感情,并學會分析文章,了解文章的寫作手法以及作者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的。而寫作的教學目標是教師指導學生運用文字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從而創作出更加優美的文章。
(二)閱讀的積累也是作文素材的積累學生通過不斷的閱讀,能夠增加自身的知識儲備,拓寬自身的知識視野,激發語文思維,和作者產生思想上的共鳴,從而得到情感的升華。學生在閱讀中積累的一些素材完全可以用于寫作,如名人名言、歷史故事等。學生將這些素材用于作文創作中,可以提高作文的真實性,有助于流露真情實感,避免作文的“假大空”。
(三)閱讀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和理解能力閱讀本身是一個長期積累素材的過程,在閱讀中積累素材,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還能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作者的寫作手法和表達方式[2],從而在模仿的過程中,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寫作技巧。此外,閱讀教學還能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生在閱讀了大量的文章后,其情感得到了熏陶,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理解能力自然能得到提升。
(四)閱讀能夠拓展學生的寫作思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開展,不僅能豐富學生的語文寫作素材,還能拓展學生的寫作思維。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普遍將閱讀教學、作文訓練視為兩個組成部分,認為兩者之間不存在聯系,且在語文閱讀過程中,學生無法將自己的真情實感及時抒發出來,時間一長,就無法準確地記住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出現的情感共鳴,因而在寫作過程中也就無法做到熟練運用。由于情感不真實,寫作素材缺乏,就會影響學生思維能力的發散,也就無法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與閱讀能力,因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作文訓練的有效整合,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能有效提升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加深閱讀與寫作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作文訓練進行整合的具體措施
閱讀屬于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部分,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重視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欣賞、感知、評價與理解,加強文本內容與作文訓練的聯系,培養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整合與加工能力,增強學生熟練應用語文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善于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積累寫作素材能幫助學生快速建立寫作框架,在作文中引入積累的素材,能夠使文章中的情感表達得更加流暢,提高作文的真實性。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和作文訓練時,可以將學生比作電腦的處理器,閱讀教學是數據的輸入,作文訓練是經過處理后的數據輸出。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應恰當地選擇適合學生閱讀的文章,這對開展作文訓練有一定的幫助。學生將從閱讀中積累的素材應用到寫作中,不僅降低了寫作的難度,還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3]。例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篇課文時,文章講述了在美國的一次地震中,一位父親不畏艱難險阻,不放棄挖掘,終于在38個小時之后,不僅找到了自己的兒子,還救出了兒子的幾名同學。這篇課文贊揚的是父愛的偉大,通過閱讀文章,學生深切地感受到了文章傳達的父愛,盡管困難重重,只要心中有希望和愛,就能成功。教師可以讓學生發表一下自己對這篇課文的看法,談談自己的父親,并學會文章中的描寫技巧和寫作手法。
(二)通過閱讀教學,鼓勵學生進行仿寫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閱讀教學后,教師可引導學生談一談自己喜歡的作者和文章,用滲透分析文章的方法,引導學生來模仿文章中的一些精彩的片段,或者模仿文章的寫作特色,使學生在模仿中掌握一些寫作技巧。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導學生模仿時,要防止學生對模仿形成依賴性,導致寫出的文章缺乏真情實感和靈魂。例如,在學習《山雨》這一篇課文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學習文中是如何來描寫雨的,模仿文章中的比喻手法,感受文章作者是如何滲透情感的。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模仿《山雨》的寫作特色,并學習其中的修辭手法,從而提高了他們的寫作水平。
(三)通過作文訓練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作文訓練中,教師也會引導學生閱讀各種范文,分析范文中的景色的描寫手法和情感的表達手法,這也是引導學生開展閱讀積累的有效方法。學生喜歡讀有趣的文章,教師在作文訓練中,可以挑選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文章類型,如歷史故事、童話故事等,引導學生開展閱讀活動。活動結束后,教師可要求學生根據文章進行仿寫,或者寫文章的讀后感,以此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學生逐步愛上閱讀這一項活動,從而在作文訓練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教師可將一些小故事改編成劇本,讓學生進行簡單的排練,并在課堂中表演出來,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使學生快速地進入閱讀狀態,還能使學生在表演或觀看表演的過程中,揣摩到其中角色的心理特點,掌握對文章的分析能力,逐步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4]。
(四)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主體能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作文訓練的整合過程中,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可從旁進行指導,讓學生開展自主查找與搜索。教師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進行討論,使其從多方面準確掌握文章人物的性格特點與情感變化,感受文章作者所表達的中心思想,結合情感變化細節延伸到寫作訓練中,并將該寫作手法應用在作文寫作實踐中。教師可讓學生以閱讀內容為基礎進行改寫或者是續寫,在寫作訓練中融入自己的理解與思想,并學會舉一反三,增強自身的概括能力與寫作能力,從而發散學生的寫作思維,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造能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以有效提高學生寫作素材的積累量,增強課堂教學氛圍的活躍性,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結語
總而言之,語文教師應給予閱讀教學和作文訓練更多的重視,根據教學現狀和學生的心理特點來改變自己的教學策略。將閱讀教學和作文訓練整合起來進行教學,能夠彌補兩者在教學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因此,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積累,使其掌握恰當的閱讀方法,在作文寫作訓練中,擁有更多的寫作素材,滲透自己的真情實感,最終提高寫作水平,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參考文獻]
[1]白芹,張同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作文訓練的整合淺探[J].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2008(05):32-34.
[2]榮甜瑾.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的整合路徑探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3):157.
[3]李存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作文訓練的整合淺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6(20):136+141.
[4]盛文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作文訓練的整合淺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8(14):85.
作者:甘莉華 單位: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新鮮實驗學校
語文閱讀教學與作文訓練整合分析相關推薦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水平
文章標題:語文閱讀教學與作文訓練整合分析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jiaoyu/xiaoxue/42897.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