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小學教育論文 發布日期:2021-03-19 09:31 熱度:
視力殘疾影響了盲生的觀察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建立空間概念的能力,極大地限制了盲生的數學學習。為此,《盲校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6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特別指出“:盲校的數學教育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發揮學生的聽覺、觸覺、殘余視覺等優勢潛能,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目前,盲校數學課堂教學多以傳統教學方式為主進行基礎知識的教學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其質效與普通教育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因此,盲校數學教師應認真學習落實新課標理念,積極探索優化盲校小學數學教學方式,促進盲生全面、持續、快樂地學習數學,顯著提升數學教學質量。
一、巧設數學情境,讓盲生親近數學
“生活即教育”,數學教育要面向學生真實的生活,教學活動發生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才能更好地促進盲生數學素養的發展。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學習材料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生才會對學習感興趣。[1]新課標也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盡可能地創設一些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把生活中的數學生動地展現在課堂中,使學生眼中的數學不再是單純的“數學”,而是富有生命力的知識,從而消減其對于抽象的數學學習的畏懼心理,幫助其打下扎實的基礎。如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克與千克”這一單元時,筆者為學生模擬了一個真實的超市環境,學生上課前從家里帶來了油、餅干、鹽、白砂糖等生活用品。課上,當學生摸到秤并聽到每樣東西的重量時,好奇心被大大地激發:“啊!還可以這樣秤東西!這樣的課堂真有意思,我要把我帶來的東西都稱一遍!”筆者讓學生們圍在電子秤旁,先用手估一估每樣東西的重量,然后再來稱一稱物品的真實重量。在學生稱重的過程中,他們產生了更多的問題:“咦?好像 2 袋白砂糖的重量正好是 1 袋鹽的重量呀?”筆者趁熱打鐵:“是嗎?那它們之間有什么數量關系呢?”“1 袋白砂糖 500 克,2 袋就是 1000 克,1 袋鹽就是 1 千克。”“所以 1000 克=1 千克。”在真實的情境下,盲生自覺主動地嘗試運用各種方法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學習和研究的內驅力得到了顯著提升,對數學有了親近之感。掌握學科知識并不是課堂教學唯一追求的目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富有生命活力的生活場景能夠讓小學盲生主動地學習數學,真正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創新實踐活動,引盲生樂學數學
新課標明確,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陶行知先生也強調:“教學做合一,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應以做為中心。”[2]在課堂中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和時間,放手讓學生操作、探索、驗證,經歷學習發現的過程,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對于盲生而言,“做”既是挑戰也是收獲,“做”就是“實踐”,以手代目,充分利用雙手獲取知識,使自己的認識向廣度擴展、向深度延伸。例如,四下“數學廣角”中植樹問題的練習題: “48 名學生在操場做游戲,大家圍成一個正方形,每邊人數相等。四個頂點都有人,每邊各有幾名學生?”有些學生思考得很簡單,直接用 48 除以 4,有些學生先用 48 減 4 再除以 4。筆者沒有簡單評價學生給出的答案,也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該怎么思考,而是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在收集了學生的想法后,筆者緊接著給學生提供了“目力訓練插板”,并給每人發放 48 個蘑菇釘,讓學生動手“排一排”,驗證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確。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發現:每個頂點的蘑菇釘要被重復計算兩次。于是再次引導學生回到問題情境,從而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四個頂點的人既屬于橫排也屬于縱列,而不能簡單地只算一次或者直接排除。這樣的教學活動,改變了數學課堂上盲生學習抽象算理時難算難懂的局面,使學生在“玩”中學數學,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知原理,讓學生樂于主動地“做數學”。
三、優化教學設計,助盲生會學數學
新課標強調,數學教學活動要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必須要留給課堂足夠時間引導學生思考提問,幫助學生解惑反思。“前置性作業”的設計可為新授課堂提前做好舊知鋪墊,有助于突破重難點、理清知識框架,把更多的課堂教學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這個學習主體,讓他們有充足的機會來鍛煉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從而更好地將數學知識內化為數學能力和數學素養。例如,在組織學生學習三下“面積間的進率” 時,筆者在前置性作業中設計了 4 道題:(1)常用的面積單位有什么?(2)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3)2 米=() 分米,5 分米=() 厘米,100 毫米=()厘米,相鄰的兩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是()。(4)用直尺量一量正方形卡片的邊長(),并求出它的面積。其中,組員一:正方形的邊長是()分米,它的面積是()平方分米。組員二:正方形的邊長是()厘米,它的面積是()平方厘米。課堂中,筆者通過對比前置性作業的完成情況,提問學生:“你發現了什么?”引導學生設疑:“為什么正方形卡片的邊長一樣,面積也一樣,2 位同學計算結果的形式卻不一樣?”進而引導學生猜想 1 平方分米和 100 平方厘米之間的關系,并以生活中常見的海報等為例進行遷移類推,總結概括出相鄰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四、強化知識運用,促盲生善用數學
新課標特別強調,在整個數學教育的過程中都應該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因此,教師要創設一切條件,找到數學生活的原型,通過與生活的聯系,充分體現數學的價值,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踐之中,從而激勵學生更好地用好數學。如在教學一年級“圖形的初步認識”時,筆者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環境中“取材”,為學生提供喜歡的玩具——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積木,引導學生發現 “面”在“體”上。盲生認識圖形時,需經歷從“立體” 到“平面”的過程。當學生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就能帶著掌握的知識去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的應用,初步學會用數學思想、數學眼光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并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樣,在教學“分類”時,筆者通過讓學生整理書包、整理盲文字板和盲文筆等熟悉的學習用品,引導學生根據事物的屬性特征提出分類標準,進而得出分類的方法,使學生懂得用分類思想解決生活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習“年月日”時,帶領學生制作年歷,讓學生進一步思考時間和事件的關系,體驗年月日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生活處處都與數學相關。教師要善于從日常生活中挖掘數學教學資源,引導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在教學中不斷增強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的意識和能力。[4] 盲校一線教師必須主動適應新課程改革,結合視障學生觀察能力、形象思維能力、空間思維能力等的發展特點,主動探索更多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5]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才能更好地實現新課標所倡導的“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愛華.讓生活氣息充盈數學課堂[J].教育教學論壇,2012(4).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3]毛劍東.讓學生在空間與圖形的學習中經歷探究的過程[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8(2).
[4]吳曉燕.盲校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探索與實踐[J].現代特殊教育,2010(3).
[5]黎珍.視障教育中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6.
《淺談新課標理念下盲校小學數學教學方式的優化》來源:《現代特殊教育》,作者:劉 轉
文章標題:淺談新課標理念下盲校小學數學教學方式的優化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jiaoyu/xiaoxue/45256.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