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家政論文 發布日期:2010-10-29 08:18 熱度:
摘要:本文根據工程實例,分析了工程施工的難點,對地下室采用預應力混凝土施工進行探討。
關鍵詞:地下室,預應力板,預應力梁,施工技術
1工程概況
某工程結構體系為框架結構,地下室頂板采用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板。預應力筋采用直徑為Φs15.2mm,1860級高強低松弛有粘結鋼絞線和無粘結鋼絞線,標準強度fptk=1860MPa,錨具采用QM型錨具,張拉設備配套采用YCW-1500/YCW-230型液壓千斤頂及配套的高壓油泵,油壓表精度為1.5級,擠壓設備采用GYJ-4500液壓擠壓機,灌漿采用高壓砂漿灌漿機。本工程張拉控制應力系數為0.75,設計張拉控制應力σcon=1395MPa,預應力張拉時混凝土強度不低于設計強度的80%。
2本工程施工難點
2.1有粘結預應力梁的波紋管接頭
為避免出現漏漿現象,波紋管接頭的搭接長度為25cm,并用膠帶仔細纏裹,接頭質量一定要保證,以避免漏漿。接頭做法見下圖示意。
2.2有粘結預應力梁防止漏漿的處理辦法
采用一端張拉方式的梁,在澆筑混凝土過程中要及時排查出氣孔是否通暢。發現有漏漿現象要及時用水清洗。采用兩端張拉方式的預應力梁,在澆筑混凝土后前2個小時內,每隔0.5小時來回抽動一次預應力筋,在2到4小時內每隔1小時抽動一次。
2.3有粘結梁的排氣孔設置
單跨梁在錨固端設置一個排氣孔和一個備用泌水管,多跨梁每跨在最高點設置一個排氣孔和一個備用泌水管,露出梁面的排氣孔和泌水管端頭用膠帶仔細纏裹好,防止異物掉入排氣管內造成堵塞,影響灌漿質量。
2.4由于本工程在F~G軸,9~10軸各設有一條縱橫向混凝土后澆帶,A~B軸及2~10軸設有一條橫向L形混凝土后澆帶。穿過后澆帶的預應力筋鋪放完成后還需等待該處后澆帶混凝土補澆后,達到設計要求的預應力張拉混凝土強度后方可張拉,故需采取可靠措施保護后澆帶中鋪放完成的預應力筋及波紋管,避免損壞,確保此跨張拉可順利進行。有粘結波紋管透氣管及泌水管留設示意圖如下。
3預應力混凝土板與梁施工
3.1預應力板與梁施工流程
放線、編束→支設梁板底模、梁底起拱(1‰)和校正底標高→綁扎梁非預應力鋼筋、板下部非預應力鋼筋→畫預應力筋坐標位置、焊接定位筋→波紋管敷設、固定→安裝螺旋筋→固定張拉端、固定端墊板→安裝梁側模→穿預應力筋→支設張拉端模板→安裝出氣孔→自檢、修補、驗收→混凝土澆筑、養護→安裝錨具→張拉→灌漿→拆除梁、板底模和支架→封錨。
3.2預應力筋鋪放施工工藝
3.2.1預應力筋鋪放前的準備工作
1)對模板支撐系統的要求:模板和支撐要有較大的剛度和有效合理的傳力系統,支設牢靠;梁張拉前必須拆除梁側模,因此梁側模的設置及其支撐應滿足提前拆除梁側模的要求。
2)準備端模:根據本工程實際情況和設計要求,在合端模前在預應力筋穿出位置處打孔,留孔尺寸同錨墊板尺寸。
3)架立筋制作:根據本工程預應力筋索形圖中曲形失高的要求施工,梁定位架立筋采用Φ10鋼筋點焊于梁箍筋上,間距不大于1000mm。無粘結鋼絞線采用“幾”字形支架鋼筋焊接于板底非預應力鋼筋上,無粘結鋼筋穿入相應的位置,無粘結鋼鉸線走向應平行,防止互相扭絞,然后將其理順,使之平順、流暢、過渡自然,最后用扎絲綁扎于支架上。如懷疑無粘結鋼絞線有破損的可能時,應及時檢查用水密性膠帶進行修補。
3.2.2預應力筋的鋪放工作
在梁鋼筋骨架及板面非預應力底筋綁扎完畢后,再進行梁、板預應力筋的鋪放工作。預應力筋的鋪放按以下步驟進行:
1)在梁端部根據設計要求確定預應力體系選配,并按施工圖紙要求定位預埋,如帶有灌漿孔的喇叭管、墊板、穴模及附件等。安裝錨墊板時,應保證標高軸線位置正確,要求墊板與鋼絞線垂直,墊板位置同設計曲線重合,固定在柱或梁上。
2)焊接支架鋼筋,其位置及高度見施工詳圖。將波紋管安裝就位,要嚴格按照設計圖紙要求鋪放,波紋管可直接綁扎在支架鋼筋上。其中反彎點要求嚴格控制,垂直偏差不超過10mm,水平偏差不超過20mm,其他各點應當平滑連接,自然過渡,保證尺寸和曲線形狀;波紋管、喇叭管定位要準確。橫向位置一定要沿中心線或對稱于中心線,不準打S彎。
連接接頭的管徑應比波紋管管道直徑大一號尺寸,接頭管長不低于25cm,兩端分別全部擰入接頭內,用膠帶將接口密封好,在各接頭處都要用膠帶密封,不得漏漿。
在鋪放中和鋪放后及澆筑混凝土過程中,嚴禁碰扁或損壞波紋管,嚴禁在波紋管上用氣焊。
3)預應力梁在鋪完波紋管后即將預應力筋穿入波紋管中。
4)排氣孔設置:單跨梁在錨固端設置一個排氣孔和一個備用泌水管。多跨梁還應在每跨的支座處加放泌水管。露出梁面的排氣孔和泌水管端頭用膠帶仔細纏裹好,防止異物掉入排氣管內造成堵塞。
5)密封所有連接部位,如喇叭管與波紋管處、張拉端預留安裝群錨的部位及灌漿孔端頭。
3.3混凝土澆筑及振搗
澆筑混凝土時應認真振搗,保證混凝土密實。尤其是喇叭口承壓板周圍的混凝土嚴禁漏振,不得出現蜂窩或孔洞。振搗時,應嚴禁振搗棒直接碰撞波紋管、架立筋以及端部預埋部件。當澆筑混凝土后初凝1~2天后,應及時拆除梁端模,清理張拉端錨墊板。
3.4預應力筋張拉
本工程預應力張拉采用雙控,以控制張拉力為主,張拉伸長值作為校核。
3.4.1張拉前準備
在張拉端要準備操作平臺,平臺可以單獨搭設,也可以利用原有的腳手架,但無論用哪種,其操作面寬度要求大于等于1200mm,距張拉端1000~1500mm,平臺設計承載力不得小于800kg,在張拉階段其上還要搭設豎向鋼管張拉門架,應有必要的安全防護措施,以便操作。
根據設計要求確定預應力筋控制張拉應力值,計算出其理論伸長值;實際伸長量與理論伸長值相比不應超過6%。張拉最終控制應力σcon按設計要求取用。本工程為:
σcon=0.75ptk=0.70×1860=1395MPa。預應力張拉理論伸長值計算按規范要求進行,即采取分段計算法,具體公式如下:
ΔLT—張拉伸長值;
Fj—預應力筋張拉端張拉力;
Ap—預應力筋截面積;
Ep—預應力筋彈性模量;
k—每米孔孔道局部偏差摩擦影響系數;
μ—預應力筋與孔道壁之間的摩擦系數;
θ—從張拉端至固定端曲線孔道部分切線的總夾角(rad)。
理論伸長值計算時,預應力筋的摩擦系數取值如下表:
預應力筋種類 k u
有粘結φ15鋼絞線 0.0015 0.25
無粘結φ15鋼絞線 0.0040 0.12
3.4.2預應力施加順序
按軸線順序從一邊向另一邊推進對稱張拉,使張拉設備移動線路最短。
3.4.3張拉程序
有粘結鋼筋用23t千斤頂預張拉,然后用150t千斤頂張拉,無粘結鋼筋用23t千斤頂張拉。預應力張拉時應均勻緩慢升高油壓,逐步張拉至控制應力。
預應力張拉程序為:0→0.2張拉力→0.5張拉力→1.00張拉力→持荷2min→張拉力。張拉時,可按張拉程序量測各級拉力對應的伸長值。
3.5有粘結預應力梁孔道灌漿
3.5.1制漿要求
①孔道灌漿采用32.5級普通硅酸鹽水泥配制的水泥漿。
②水泥漿水灰比不宜超過0.4~0.42,為改善水泥漿的性能,可摻入減水劑。
③水泥漿應保證有足夠的流動性,灌漿前應檢查水泥漿的黏稠度。
④水泥漿自拌和至灌入孔道的間隔時間不宜大于20分鐘,灌漿前應防止漿體沉淀離析。
3.5.2灌漿操作
1)預應力筋張拉結束后,應盡快灌漿,一般不宜超過48小時。以免預應力筋銹蝕或松弛。
2)當預應力鋼絞線超過一排時,孔道灌漿順序為先灌下面孔道,后灌上面孔道,集中一處的孔道應一次完成,以免孔道串漿。曲線孔道由側向灌漿時和豎向孔道灌漿時,應由最低點的壓漿孔灌入水泥漿,由最高點的排氣孔排水及溢出濃漿。
3)灌漿應緩慢、均勻地進行,并應排氣通順;灰漿泵壓力宜保持在0.5~0.7MPa,待孔道上全部排氣孔、出漿孔溢出濃漿后,扎緊出漿管或堵塞排氣孔及出漿孔并繼續穩壓灌漿30s以上,方可關閉灌漿噴咀閥門及連接管。卸拔連接管時,不應有水泥漿反溢現象。宜采用帶有閘閥的灌漿連接管,在停止灌漿前,關上閘閥,4小時后再拆除連接管,避免壓力下降及漿液流失。
4)灌漿作業時,應如實填寫現場施工記錄,每個構件均應有灌漿施工記錄。
3.6張拉工作完成后張拉端處理
張拉后,應將錨具外露的預應力筋預留不少于30mm長度后,將多余部分用機械方法切斷,支模后灌C40微膨脹混凝土封錨。張拉端外露預應力筋應在灌漿后再切割。
參考文獻:
[1]路成橋,倪萍.地下室預應力混凝土底板的設計與施工研究[S].廣東土木與建筑.2003,04.
文章標題:地下室預應力混凝土板與梁施工技術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jingji/jiazheng/4937.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經濟論文范文
郵電論文 文化產業論文 特許經營論文 餐飲管理論文 房地產論文 人力資源論文 項目管理論文 工商企業管理論文 家政論文 物業論文 國際貿易論文 電子商務論文 審計論文 財會論文 統計論文 財稅論文 銀行論文 證券論文 保險論文 金融論文 經濟學論文 市場營銷論文 旅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