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經濟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6-07-14 11:47 熱度:
公共財政的職能與基礎教育的性質決定了基礎教育必須納入公共財政的供給范圍,并堅持基礎教育的財政公平原則。公共財政加大對基礎教育的有效供給,應優化投入結構、建立科學規范的基礎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在基礎教育領域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加強對教育經費的管理和監督。
《湖南財經高等�?茖W校學報》原名《財苑》,創刊于1985年,1988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更名為《湖南財經高等�?茖W校學報》,在國內外公開發行;2000年改為雙月刊,大16開本;刊號是CN43-1278/F,ISSN1009-4148。本刊系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統計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收錄期刊、中國期刊網全文收錄期刊、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全文收錄期刊,2002年榮獲湖南省高等學校文科學報二等獎。
教育的發展離不開財政的支持,尤其是基礎教育的發展對財政的依賴性更強。建國以來,在財政的大力支持下,我國各級教育事業的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基礎教育的形勢仍不容樂觀。因此,如何在公共財政框架下有效供給基礎教育,是一個值得關注和研究的問題。
一、基本理論
1、關于公共財政。
公共財政是為市場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財政分配模式。由于市場本身存在公共品供給困境、壟斷、信息不對稱、分配不公等市場失靈領域,而市場機制本身無法自發解決這種市場失靈,建立公共財政,發揮其宏觀配置資源及調控機制,為市場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可以彌補市場失靈和由此產生的效率損失,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的效率優勢,實現宏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并實現社會公平。公共財政的收入和支出必須在法律的規范和約束下進行,并接受納稅人和社會公眾的監督;它為市場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不能因經濟成份和不同的行業、部門和地區而區別對待,以維護市場經濟的公平競爭和社會公平;它不以盈利為首要活動目標,而是追求社會利益最大化。
2、關于基礎教育。
教育是一種兼具公共品和私人品特性的準公共品。教育的公共品性質表現在一定范圍內其消費具有非排他性,而且具有受益的外部性,有一定的社會效益。教育的私人品性質表現在教育資源是有限的,其消費具有一定的排它性,一些人消費意味著另一些人將無法消費,而且其受益具有內部性,受教育者可增長知識,提高生產技能和個人收益。但各類教育的性質又有較大的差異,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到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它們在受益外部性方面逐漸減小,在消費的排他性方面逐漸加大,人們受教育的目的性逐漸加強。也就是說,教育的公共品屬性逐漸減弱,私人品屬性逐漸增強。教育的公共品和私人品性質分別為政府供給教育和個人負擔教育成本提供了理論依據。很長時間以來,國家包辦教育,就是因為教育的公共品屬性。
基礎教育在我國主要是指九年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這一界定將它同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嚴格區分開來。基礎教育是奠定一個國家國民素質基礎的教育,它對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各級各類人才,具有全局性、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高質量的基礎教育是一個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社會基礎設施。其中,義務教育的公共品屬性最強,又是法定教育,其性質和地位從根本上決定了它必須是普及教育,必須實行均衡發展,為每一個適齡兒童少年提供最基本的、公平的受教育機會。 公共財政的職能與基礎教育的性質決定了基礎教育必須納入公共財政的供給范圍,并堅持基礎教育的財政公平原則。
二、我國基礎教育供給現狀分析
1、基礎教育供給不均衡。
基礎教育屬于公共財政的供給范圍,我國基礎教育供給不均衡現象主要表現: 從宏觀層面上看,是城鄉之間、經濟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基礎教育供給的差別。這種差別主要是由于國家經濟發展政策和教育投入體制的弊端所致。第一,國家對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使得東部地區獲得了比中西部地區更優越的經濟資源配置,經濟得到較快發展,教育資源配置也從中受益,特別是資金和教師的流動保證了東部地區和城市更優越的教育資源。第二,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基礎教育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政策后,基礎教育發展與地方經濟和財政狀況緊密相連,城市和發達地區經濟和財政狀況較好,基礎教育發展也較好,農村和落后地區經濟和財政狀況較差,基礎教育發展不盡如人意。
從微觀層面上看,是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的差別。這主要是由于國家教育發展政策所致。政府長期以來堅持效率優先于公平的教育發展理念,以十分有限的財政經費支持少數重點學校。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傳統文化與現實社會對“精英型教育”的需要,但加劇了基礎教育領域內部資源配置的失衡,拉大了中小學校之間的差距,強化了基礎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本不應有的競爭性。許多家長為使孩子接受較好的基礎教育,不惜花費數萬元的借讀費送子女上重點中小學。 由此我們就不難見到,一方面是發達地區和重點中小學在實施“教育現代化”工程中斥資動輒成百上千萬,建設“豪華型”學校,教師大量發放獎金,另一方面是貧困地區還存在大量失學兒童,以及貧困地區和非重點中小學校教育經費捉襟見肘、教師工資長期被拖欠。
2、基礎教育投入比重不合理。
不同類型的教育,其公共品屬性程度是不同的。按照公共財政的內在要求,國家對教育的投資重點依次應當是義務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但我國目前的情況恰恰相反,我國把有限的教育經費過多地投向了非義務教育階段的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從教育投入的生均經費看,義務教育遠遠低于非義務教育。有資料表明,在國家預算內教育經費的生均經費分配中,從小學、初中、高中到高校幾乎是呈幾何級遞增的。如2003年全國普通小學、普通初中、普通高中、普通高等學校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分別為931.54、1052.00、1606.58、5772.58元;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分別為83.49、127.31、264.83、2352.36元。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大學階段投資的比重太大。從2003年我國普通高等學校、初中、小學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情況看,我國培養1名大學生的費用相當于培養5.5名初中生、6.2名小學生的費用,即比例為1:5.5:6.2,而發達國家的比例約為1:1.7:4.②若以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計算,2003年我國培養1名大學生的費用相當于培養18.5名初中生、28.2名小學生的費用,即比例為1:18.5:28.2.另據統計,2001年我國正在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數約為1.9億,約占全國各級普通學校在校生總數的77%,但當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用于義務教育的約占51.7%,其中全國預算內教育經費中用于義務教育的約占50.3%.從農村義務教育情況看,2001年農村義務教育在校生約1.17億,約占當年全國義務教育在校生總數的61.6%,約占全國各級普通學校在校生總數的47%,但當年用于農村義務教育的財政性教育經費約占全國財政性義務教育經費投入的57%,占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比重僅約為29.5%.
3、現行基礎教育財政體制下基礎教育財權事權不對稱的矛盾突出。
我國現行基礎教育財政體制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其核心思想是地方負責、分級管理。這種體制有助于強化地方政府辦學的責任,但也存在一系列問題,不符合公共品供給的公平和效率要求。在這種體制下,中央和省級的教育投入主要用于高等教育,極少用于基礎教育,對義務教育只承擔補助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責任;而基礎教育投入的職責基本上甩給基層政府,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主要由縣鄉政府和農民共同承擔。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調查,現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中央只負擔2%,省地兩級負擔11%,縣級負擔9%,78%的經費要由鄉鎮這一級來負擔。④在當前我國的財力分配格局中,中央和省級財政集中了主要財力,但只負擔一小部分義務教育財政投入;縣鄉財政財力薄弱,卻承擔了絕大部分的農村義務教育投入。這突出表現為農村基礎教育事權、財權的不對稱,造成“小馬拉大車,大馬拉小車”的局面,影響了基礎教育的供給效率和質量�;A教育的發展,國家是最大的受益者,受益范圍是全國性的,按照公共品有效供給的原理,理應由中央和省級財政來負擔主要投入,不應把主要責任推給基層。
文章標題:公共財政框架下的基礎教育供給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jingji/jingjixue/32294.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