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城市規劃論文 發布日期:2017-01-22 15:13 熱度:
城市空間的發展與社會歷史息息相關,城市空間的是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變化的,本文以南京浦口-下關地區為例,深刻分析了城市空間變遷與社會歷史之間的辯證關系。
《杜區》雜志著重突出以下特點:一、指導性 及時傳達中央領導及有關部門領導的講話、指示,刊登對有關部門領導的專訪和有關法規政策;二、示范性 系統集中地報道國內和國際各城市在社區建設中創造的新鮮經驗,樹立可資借鑒學習的樣板;三、操作性 準確 具體詳實地介紹各地在某一方面、某個環節的好做法,從微觀層面探索搞好杜區建設的最佳途徑;四、前瞻性 跟蹤中外社區建設理論的發展前沿,在理論層面為社區工作者解惑答疑,預測社區的未來發展;五、普及性 以專門欄目宣傳普及社區建設的基礎知識,解答社區建設指導者和社區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難題;六、借鑒性 汲取提煉國外社區發展之精華,為中國杜區建設提供參考和借鑒。
通過對南京浦口-下關地區城市社會歷史進程的梳理,探討了城市空間與社會歷史進程的互動關系,并從政治、經濟和交通方式變革三個方面分析了城市空間變遷的影響因素。
城市空間的形成,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推動,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其形態與格局也在不斷變化。社會歷史與城市空間在這過程中產生了互動的關系。
對于南京浦口-下關這一承載眾多歷史重大事件的特殊地區來說,通過對相關歷史的梳理,并探尋它們與城市空間的互動關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城市空間的內涵,并在進一步的城市設計中提出更理性的設計策略。
1. 浦口-下關地區城市社會歷史進程
1.1緣起
下關是一個古老的商埠,早在六朝時期,就建有“白石步碼頭”;宋元時期,這里建有漕糧倉庫、驛傳水站、龍灣都船場,是官商水運和修造船舶之要地。明代,下關是鄭和下西洋船隊的始發地,更是繁華商市。近代,1842年,在英軍康華利號旗艦上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宣告了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2開埠
1899年,清朝政府被迫簽署《修改長江通商條約》生效,宣布南京下關即將開埠;同年5月,下關正式開埠,設立金陵關。
1.3繁榮
1908年滬寧鐵路、1913年津浦鐵路通車,下關成為名副其實的物資集散和貿易中心。經營長江航運,開埠通商,下關向近代港口城區轉變。1920年以來,沿惠民河東岸逐漸形成了糧油、食鹽交易市場,從徒門溝以北到永寧街一帶形成了木材交易市場,下關成為物資集散和貿易中心。
1.4轉折
1949年 ,人民解放軍在浦口發起渡江戰役,隨后解放南京。社會政治的巨大變革之后,浦口-下關地區迎來新的發展階段。
1.5沉寂
1968年,隨著南京長江大橋通車和玄武湖北側的南京站的建成,下關、浦口車站地位從此下降。
1.6機遇
2006年,隨著南京跨江發展戰略的確立,下關-浦口獲得了極佳的發展機遇。擁有眾多的歷史遺跡和人文景觀的下關-浦口地區,通過各方面資源的整合,重新煥發生機。
2. 城市空間變遷的影響因素分析
2.1政治活動因素
城市從產生到發展,每一過程無不與政治、政策有關。重大的政治事件會對城市空間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2.1.1下關開埠的影響
在1842年以前,下關只是作為碼頭倉庫區和軍事功能區緩慢發展著。而隨著《南京條約》的簽訂,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和生產方式開始逐漸瓦解中國的封建經濟。到了1899年 ,南京下關開埠以后,南京逐步成為江海航運的樞紐。其后,下關成了當時全國最大的三個鐵路始發站之一和最大的鐵路運輸中轉站。
2.1.2國民政府的政策影響
從下關開埠之后,一度使下關畸型繁榮。商埠街、大馬路一帶商賈云集,洋樓林立,頗有一種商埠景象。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并制訂《首都計劃》,使南京的城市建設有了一定發展;為運送孫中山靈柩而修建的城區道路奠定近代南京城市道路格局。下關地區開始與主城交通線對接,成為了城市的一個重要的生長極。
2.1.3十年動亂時期的影響
十年動亂期間,城市建設的基本停滯,浦口-下關地區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1968年,由于南京長江大橋和新南京站的建成,又使浦口-下關地區所的交通地位進一步喪失。浦口-下關的發展在這段時期陷入了停滯。
2.1.4新時期跨江發展戰略的影響
21世紀,南京提出了跨江發展的城市戰略,浦口新市區的發展顯示出喜人的局面,大學院校、經濟開發區和商業地產在浦口相繼發展壯大。相對應的下關地區,經過這幾年的開發建設,通過對城中村的改造、綠地廣場的建設,整體品質得到提升,成為南京又一宜居地區。
2.2經濟因素
經濟始終是城市發展的主導力量,在不同時代,不同的經濟模式之下,會產生相適應的城市空間。
2.2.1封建經濟時期
在1840年以前,小手工業和農業為社會主導產業,這種經濟模式產生出的城市空間表現為松散、無序和隨意的特征。并且,由于當時南京城市發展還只限于城墻之內,重點是城南,下關只是作為軍事船寨和漕運倉庫而存在。這一時期,下關-浦口還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城市空間。
2.2.2資本主義發展初期
自下關開埠以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逐漸進入中國。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開始繁榮起來。城市空間在商品經濟和近代工業的雙重影響下,開始逐漸地形成和發展。和商品經濟相對應的相對集中的城市空間,此時開始在浦口-下關逐漸形成發展。
2.2.3建國初期
1949年新中國建立,中國的社會制度和經濟制度發生了重大變革。反映到城市建設上,基本上延續著解放前的基本格局,其中大量產生了自我建設的低標準居住區。它們與碼頭區的工業、商貿相混雜,使得城市面貌逐漸變得混亂和無序。#p#分頁標題#e#
2.2.4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
改革開放至今,隨著社會制度和經濟制度的不斷完善,城市建設對城市品質的需要,浦口-下關地區迎來了更新和復興的機遇。大片的城中村被改造為公園、公共設施或新建小區;道路基礎設施得到更新。城市空間充分展現出由于經濟強盛而帶來的改變,展現出現代、自由、民主的特點。
2.3交通方式變革因素
2.3.1水運作為主要交通方式時期
民國以前, 水運及人行路網是浦口-下關地區交通系統的主要特征, 城市空間沿長江發展, 以天然河流與自然山體的特征。經濟活動密集成團, 土地利用集中于長江岸線一點, 城市空間呈現出明顯的團狀特征。
2.3.2鐵路的興起
1908年滬寧鐵路、1913年津浦鐵路通車,下關碼頭作為聯結津浦鐵路和滬寧鐵路的樞紐成為南京市新的增長點,由此帶來了近代工商業的繁榮發展。由于需要與老城區的緊密聯系,城市空間開始沿中山北路與老城南對接,而繞鐵路站點周邊也成為了城市的重要增長區,形成了點-軸型的城市形態。
2.3.3汽車時代
90年代以來,隨著汽車的普及, 汽車交通成為城市中首要的交通方式。首先, 小汽車逐漸成為居民出行的重要工具, 其次大力興建了高架路和快速路 。高速路網的建設使城市空間可達性和時空性空前提高, 引導下關-浦口城市空間格局向網絡化結構演化,之前以道路格局被汽車時代所需的大路網結構所取代。
2.3.4立體交通時代
21世紀的交通是立體化、多樣化的組合方式。人們希望在效率、舒適和健康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大量公共交通系統的建構是重要一環,南京地鐵三號線路正經過浦口-下關地區,這引發了城市空間的又一次變革,沿軌道線的城市空間得到高度的發展。
3. 結語
通過對下關-浦口地區歷史的全面梳理和分析,筆者初步了解了城市空間與社會歷史進程的互動關系。影響城市空間的并不只局限與本文所列出的幾種要素,城市空間的演進包含無限多的各類要素的疊加,而本文所列的三方面的角度只是針對此地區的某一種觀察分析思路。最終的目的是在未來的設計中為規劃決策提供有力的背景支持。
參考文獻:
1. 伊塔洛·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M ]. 南京: 譯林出版社,2006.
2. 俞明.論下關開埠對南京政治經濟地位與城市發展的影響[J].南京社會科學,1999,(4):41-45.
3. 孔孝云董 衛.歷史城市中心區的演變過程及其空間整合研究——以杭州市武林廣場及周邊地區概念性城市設計為例[J].城市建筑,2006,(12):42-45.
4. 孟凡浩閔天怡. 文化、生態、空間的延續和整合—南京下關老城概念性城市設計研究[J].華中建筑,2006,(12):69-77.
文章標題:城市空間與社會歷史進程的互動關系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ligong/chengshiguihua/34710.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