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城市規劃論文 發布日期:2011-03-17 17:03 熱度:
摘要:經濟中心的多級性決定了中心城市的多級性。根據有關資料分析了德陽中心城市的建設現狀與多重挑戰、探討了中心城市的發展目標、提出了德陽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德陽,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對策建議
中心城市也稱“首位城市、第一增長城市”,主要是指一定區域(世界、國家或地區)內的經濟中心所依托的城市。它隨市場經濟的發展而形成,是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各種經濟活動較集中的場所,也是各種生產關系的集中體現。經濟中心的多級性決定了中心城市的多級性:如紐約、東京是世界性中心城市,上海、北京是全國性中心城市,成都是區域性中心城市。
作為四川省第二工業經濟中心城市的德陽,本應是四川省一個重要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但事實上的德陽中心城市建設與其作為中國重大裝備技術工業基地的專業化經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功能極不協調。2008年以來,德陽在經過25年快速發展并且已經成為四川省不可替代的次中心城市的基礎上,迎來了“5.12地震災后百萬人口區域性中心大城市建設”的嶄新機遇,德陽中心城市建設所面臨的內外條件均已發生了質變。那么,如何緊緊抓住新機遇,充分發揮和不斷壯大城市發展優勢、弱化城市發展劣勢,在大力發展區域經濟的同時集中力量建設好區域性中心城市,就成為了當前乃至未來相當時期內全市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為此,筆者根據所掌握的有關資料分析了德陽中心城市的建設現狀與多重挑戰、探討了中心城市的發展目標、提出了德陽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相應對策建議,并以此求教于方家。
1.德陽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的現狀分析
經過1983年建市以來的20余年的迅速發展,作為市域中心城市德陽已經基本上實現了由農業小縣城到大城市的轉變。
1.1城市規模迅猛擴展。截止2009年2月,德陽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達49.8平方公里,市區人口達48.3萬人,市區建成面積比2000年增長1倍,市區人口比2000年增長接近1倍,加上暫住、流動人口,市區總人口估計已超過50萬,市區所在的旌陽區城市化率已達50%以上,市域城市化率達到40%以上。德陽大體跨入了初具規模的現代化新興大城市行列。
1.2城市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00年,德陽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260.07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6889元,城市綜合實力位居西部大中城市第9位。2004年德陽人均GDP突破1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第二產業、財政收入分列四川所有城市中的第3、2、2位,分列中國西部所有城市中的第12、11、23位。2007年,德陽重大裝備技術制造基地建設獲得質的突破,重大動力和冶金成套技術裝備的市場占有率、技術水平和質量達到全國第一,數控、電工和石化成套設備在全國形成新優勢,德陽工業增加值仍居四川省第2位,財政總收入達到105.2億元,成為四川省第2個財政收入超百億元的城市。2008年,雖然經歷了“5.12”特大地震的重創,德陽全市GDP總量依然達到695億元,位居全國第126位,較2007年上升15位,同GDP總量743億元、位居全國第116位的四川省第二經濟中心城市綿陽的差距明顯縮小。從總體上看,德陽已經發展成為具有全國性競爭力的中國最大的重大裝備技術制造業基地之一和四川省最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之一。
1.3城市體系初步成型。2002年以來,中心城市德陽基本建成一中心三片區的大城市雛形,即以現市區為中心、以數條快速通道將各分區如旌湖開發區、旌南片區、天元開發區、黃河路片區等和中心城區及城市核心輻射區連為一體并形成了組團式核心市區。同時在全市范圍內基本形成十字型城鎮群,即以德陽為中心、以廣漢、什邡、綿竹、中江、羅江為區域次中心城市和各重點鄉鎮建設為基點的城鎮群建設初具規模,城鄉一體化的城市體系得以成形。
1.4城市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建市以來,市區先后建成了“二縱一橫”的路網結構,即圍繞東西主干道長江路、南北主干道泰山路、廬山路,不僅形成了德陽大城市方格式的街道網絡,而且確定了區域性中心城市德陽的城市主體構架。在市區有序地向東西南面三大開發區拓展的同時,完成了舊城改造,河東新區與河西主城區融為一體、綿遠河城區段綜合治理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建成了石刻藝術墻、體育中心、廣播電視塔、藝術宮、德陽大廈、圖書館、川西北第一高樓港灣麗景等標志性建筑,城市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經過10余年努力,市域交通條件得到根本改善,德陽市區到各縣、市城區形成“半小時經濟圈”,到南北兩大中心城市成都、綿陽形成“1小時經濟圈”。
2.德陽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的多重挑戰
1983年以來,德陽中心城市的建設成就令人矚目,但與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標差距甚遠,與發達的特色縣域經濟極不協調,與周邊飛速發展的區域中心城市差距日益拉大。
2.1德陽區域經濟中心地位弱化。1983年,德陽所在的德陽縣社會經濟綜合實力在全市各縣中處于絕對優勢地位,GDP總量占全市比重25%,位居全省第4位;2007年,什邡、綿竹、廣漢、旌陽區社會經濟綜合實力分別位居全省第2、3、7、9位,以上數據表明,德陽建市后,市區經濟與縣域經濟的差距發生了逆轉,市區經濟在量上的優勢迅速減弱。更為嚴重的是,由于長期優先發展鄉鎮企業和縣域經濟,導致中心城市德陽的市級財政收入占全市比重長期低于20%,分別比廣漢、綿竹、什邡財政收入占全市比重長期低10~20個百分點。直到2008年,德陽市本級財政收入占全市比重也僅為2∶8,與同類城市的綿陽4∶6的區域經濟中心地位的差距愈發擴大。這樣一來,市級財力的薄弱制約了德陽對中心城市建設的資金投入和對縣域經濟的調控支持能力,無力充分發揮中心城市應有的經濟帶動作用,極大地降低了中心城市對區域的聚集力和輻射力。以2009年為例,德陽中心城市建設投入為31億元,而綿陽中心城市建設投入超過70億元。
2.2德陽中心城市支柱產業與地方經濟關聯度較小,發展民生能力低下。由于歷史原因,我市機械、化工、食品三大傳統產業優勢明顯,特別是以二重、東電、東汽、川油宏化、東鍋五大廠為龍頭的重型裝備制造業,占據市域工業經濟50%以上,雖然在資產、設備、人才、技術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但由于產品、市場直接受國家宏觀調控,外向度極高并且與地方經濟關聯度小,更由于其屬于典型的“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行業,就業吸納能力極為有限,這一系列大型企業對區域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吸納貢獻度遠不及為數眾多的本土中小企業�;ば袠I也多屬資源開發型企業,不僅產品單一、附加值低,而且對生態環境保護產生了嚴峻壓力,再加之“5.12”地震的重創,短期內難以發揮重大經濟效益;食品工業在全市優勢明顯,但市屬優勢企業太少。而近幾年發展起來的電子、醫藥、服裝、新型建材等新興產業正處于成長階段。因而大工業經濟體系還未能根本改變德陽城市發展的“資本排斥勞動力”固有劣勢。
2.3德陽中心城市功能薄弱。從外部看,由于地處省內首位、次位中心城市成都、綿陽之間,德陽部分中心城市功能或者被替代、或者被弱化,導致了城市的流通功能、貿易功能、科教文化功能、生產要素市場體系、社會化服務體系等中心城市的基本功能發育滯后和不完善。從內部看,城市規模偏小,聚集與輻射效應不明顯。由于德陽由一個農業小縣城直接升格為地級市,加之縣域經濟異常發達,首位與次位中心城市之間的能級差較小,造成人氣不旺,城市聚集效應難以極化,城市公共投入和基礎設施難以充分發揮作用。從城市開發力度看,與同類城市綿陽相比,城市建筑設計缺少大動作、大手筆,缺少具有現代風格和濃郁地方特色的高層建筑、星級賓館、標志性建筑和城市雕塑;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也較為滯后,路網完善度不足、斷頭路較多,如原計劃2005年建成的一環路至今未全線貫通,為此主城區交通堵塞與日俱增、主城區向外拓展受到限制……。如此種種導致了德陽對周邊縣市的聚集力、輻射力、帶動力弱化,城市中心功能明顯落后于綿陽、南充、樂山等區域性中心城市。
3.德陽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的目標取向
從德陽城市建設的實際情況看,中心城市尚處于能量聚集期。為了把德陽建成多功能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充分發揮其在區域經濟中的聚集和輻射作用,就必須處理好2008~2020年德陽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的目標取向,這是集中力量建設好德陽區域性中心城市的首要問題。
3.1市域發展目標
到2020年,將德陽市域發展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裝備制造業基地、名優食品基地、綜合化工基地、新材料基地、現代農業基地和西部職業教育基地。
3.2中心城市發展目標
到2020年,將德陽建設成為以重大裝備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現代制造業基地,以現代物流、商務會展、職業教育、技術研發和休閑娛樂為支撐的區域性中心城市,集山水景觀、自然生態特色為一體的安全、生態、山水宜居城市。
3.3中心城市性質發展目標
德陽中心城市性質定位于國家重大裝備制造業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四川省重要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和山水宜居城市。中心城市職能定位于國家重大裝備制造業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西部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職業教育基地和工業型物流城市,四川省重要的經濟中心和災后恢復重建中心城市,成德綿地區重要的山水宜居城市,市域綜合性服務中心、受災人口和產業的主要承接地。
3.4中心城市規模發展目標
到“5.12”災后重建期末的2010年底,中心城市人口規模達到62萬人,建設用地65平方公里,GDP總量超過1000億。2020年中心城市人口100萬人,城市建設用地114平方公里,GDP總量超過2000億,占全市經濟總量30%以上,市級財政與各縣、市、區之比達3∶7左右。
2008~2010年中心城市規模擴展以重建項目為龍頭,新增建設用地集中在八角片區、天元片區和城北片區,形成東汽廠、八角配套區、北站組團、黃河組團、天元工業區與天元中心區6大重點建設區。將工業開發區建設同中心城市建設融為一體,增強城市南部、西部、北部新區的經濟實力和城市功能。
4.德陽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的對策建議
4.1以德陽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為重點,統領全市域經濟建設
從德陽區域經濟高速發展的實際看,一方面需要強大的中心城市德陽帶動和輻射縣域,另一方面,縣域經濟的長期超前發展也為建設中心城市創造了多種有利條件。這就為德陽把全市經濟建設重點從縣域轉移到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上來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當前必須將過去政策、資金、項目、人才、技術重點傾斜農村和縣域經濟轉變為重點傾斜中心城市,努力形成與縣域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中心城市經濟圈,從而推動整個區域經濟更加協調發展。
4.2以組團式城市群為載體,中心城市建設優先
大力推進以德陽為中心的“一圈、三軸、兩線、三區”城鎮體系空間發展戰略。根據德陽市域經濟社會發展、災后恢復重建、災區人口產業轉移、區域生態環境承載力等條件,建成一圈即半小時城鎮圈;以三軸即成德綿主軸、東軸、西軸為依托調整和布局市域南北向經濟帶、城鎮帶;以兩線即中江-綿竹-茂縣、德陽-什邡-紅白城鎮聯絡線為依托調整和布局市域東西向經濟帶、城鎮帶;對三區即高山生態保障區、平原重點發展區和丘陵適度發展區實行不同的區域發展政策。到2020年,將德陽建成100萬人口的特大城市,將廣漢、什邡、綿竹、中江建成4個20-50萬人的中等城市,將羅江建成1個10-20萬人的小城市,同時建成13個3-10萬人的、25個1-3萬人的重點小城鎮。
4.3發揮區位優勢,加速“德陽—廣漢—成都”一體化進程
成德綿經濟圈是四川省乃至中國西部最強大的經濟密集區和人口密集區,也是四川參與全國區域競爭的龍頭和主體。作為距離成都最近的四川省第二工業經濟中心德陽的GDP總量未超過成都1/4,城市功能不及成都市的五城區之一,接受核心城市成都的極化和輻射是德陽發展的必然選擇。借助超省域特大城市成都的綜合優勢,依托成都大力發展新都區、青白江區、金堂作為蓉北經濟高地的新機遇,通過成都德陽兩地交通體系、市場體系的融合、城市空間體系的調整與城市功能的分工合作,加快德陽南向發展和廣漢中等城市建設,推進“德陽—廣漢—成都”一體化進程,可以更充分地發揮出具有全國性競爭力的德陽工業經濟的優勢,同時也為德陽區域性中心城市發展節約了眾多的資源成本。
4.4建好重裝基地和國家級高新區,強化中心城市綜合實力
首先,發揮重裝工業比較優勢,加快重裝工業集中集群集約發展。旌陽片區重點建設“二重重工園”、“東方動力裝備園”、“東汽新廠區”;廣漢片區集中建設“廣漢石油裝備園”、“向陽電氣工業園”、“小漢零部件加工園”;綿竹片區建設“東汽裝備工業園”;什邡片區建設“中南環保裝備工業園”。同時在德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科研院校片區,構筑裝備制造業研發基地、人才培養基地和中小企業孵化基地,形成“4+1”的區域裝備產業格局。特別要建設好以重型機械、發電設備和國防軍工為主要產品的中心城市裝備工業基地,發揮德陽裝備制造業對周邊城市的幅射或擴散作用,做大做強產業鏈,加快實現德陽城市群裝備制造業的一體化。
其次,緊緊把握住德陽旌湖開發區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契機,盡快實現區域經濟向內生動力發展模式的轉變。一方面,大力優化三大傳統支柱產業,用高新技術改造支柱產業。以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高新產品開發為重點,推進機電一體化,提升技術水平和產品檔次,實現重大裝備國產化,提升德陽在全國重大裝備制造基地中的地位;同時充分發揮國有大型骨干企業的人才、技術、設備優勢,通過龍頭企業擴散產品、工序、技術、提供原材料和市場等,帶動支持鄉鎮企業和城市工業的發展。另一方面,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加大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的力度,重點強化“十一五”期間在市區發展起來的電子信息、醫藥、新材料、服裝、天然氣開發利用等新興產業,盡快為中心城市經濟發展形成傳統主導產業之外的新增長點。同時以高新區為中心,加大德陽中心城市新裝備、新能源、新材料“三新”產業發展力度,將市域核心生產力的空間布局與區域中心城市拓展結為一體,實現“傳統三大產業立市、五大新興產業活市、高新技術產業強市”的發展愿景,迅速提升中心城市工業經濟的核心競爭力,進而持續增強中心城市的綜合實力。
4.5采取特殊政策支持,加快中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在德陽城市體系“一中心、三片區”發展的良好基礎之上,強力推進“一心、兩軸、三帶”的“川”字形中心城市建設。
首先,改造提升德陽現有的城市中心,打造以文廟廣場為中心、以長江路為軸線、橫跨綿遠河東西兩岸的綜合城市中心;引導中心城市沿綿遠河南北兩向城市軸線擴展;確保建成以寶成鐵路為主軸的西部綜合產業帶、以綿遠河為主軸的中部生活服務帶和沿東山南北延伸的東部生態休閑宜居帶。為此,必須采取特殊政策,增大城市建設投入,力爭短期內全面建成決定德陽中心城區發展的“一環路”工程;完成連接天元、八角、河東三大開發區的“二環路”工程;完成支撐100萬人口中心城市空間形態的“6縱6橫”結構性干道系統,突破綿遠河、寶成鐵路對城市空間發展的制約;同時還要著力解決城市水資源短缺的問題。
其次,為增強中心城市對區域的輻射功能和擴大中心城市對周邊腹地的聚集功能,近期內在重點建設綿茂路、德中快速路、成綿高速東西復線、旌江路、天星路、旌金路等快速干線之時,做好沿線的人口聚集、產業布點、城鎮開發、生態控制等項目,以提升德陽中心城市快速崛起的區域基礎能力。
參考文獻:
[1]德陽市建設局:《德陽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2020)》。
[2]德陽市人民政府:《德陽市“十一五”城市化思路和對策》。
[3]德陽市建設局:《德陽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2008-2020)》。
[4]《實施重點轉移培育中心城市——促進市縣經濟的協調發展》,《努力培育中心城市為實現市縣經濟協調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4]賈青松、林凌:《四川區域綜合競爭力報告(2006)》,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文章標題:德陽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幾點思考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ligong/chengshiguihua/7727.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