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建筑設計論文 發布日期:2010-09-04 10:40 熱度:
提要:本文主要闡述了環境心理學在建筑設計上的應用。環境心理學在設計過程,建筑意象,環境—行為信息,室內空間體驗、定向及特定類型與行為的關系。
關鍵詞:建筑環境心理學,建筑設計,環境順序,建筑意象,室內空間,環境一行為研究
環境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實質環境與人類行為及經驗之相互關系的學科,它涉及的學術領域很廣,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建筑環境心理學的研究核心,是探討人與環境的最適化,最適化是一種理想的形式,它強調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目標取向與循環本質,具有很大的啟發價值。從最適化概念可知,人們會利用現有的資訊與目標以認識環境進面評價環境,通過對現實環境全過程的評價,形成了環境心理的資料,為建筑設計或環境設計提供了可靠依據,以下介紹環境心理學的一些應用范圍,供作參考。
1、在城市環境設計方面
建筑環境心理學從廣義上講,它是城市環境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進一步擴充為城市環境心理學。我們在實際工作中,處理建筑環境心理學遇到的一些問題,例如高密度居住區里出現日照、通風不足,噪音增多,生活互相干擾,室外活動場地過少等現象,造成不良的居住環境;又如工廠地區附近的建筑物由于空氣、水、土壤會受到污染,輕者影響居民健康,重者導致居住區疾病流行,同樣造成不良的居住環境。類似這樣的問題已不局限于建筑環境心理學的范疇,而是進而衍成城市環境心理學的內涵,此時,建筑環境心理學上的一些理論在很大程度上適用城市環境設計。因此,建筑環境心理學是城市環境心理學的一個有益補充,對成市環境設計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2、在建筑形式設計方面
建筑環境心理學對建筑形式設計的影響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同的建筑形式對人們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應。建筑形式包括圖形和背景,建筑物的體量、輪廓、線條、表面狀態、工藝質量等,這些對人們的視覺都是刺激條件,成為客觀的環境因素,形成一些規律,對視視覺環境起著很大的作用。僅就其中的形狀而論,這樣的規律就有形狀的因素、簡潔定律、立體感以及對稱、韻律、均衡、對比、秩序等。當熟悉視覺環境心理的理論以后,就可以在這些理論的基礎上進行建筑形式的設計,充分發揮出建筑的美觀功能,在周圍環境的陪襯下引人注目,滿足人們的環境心理要求。
3、在建筑空間設計方面
場地內各種功能總是依托特定空間場所而實現。當熟悉空間的環境心理之后,就可通過分析人們的生活空間,推斷人們的日常生活,了解心理距離與實際距離的關系,公共空間與私密空間的交叉,空間的開敞與封閉感等。掌握這些基本知識以后,在進行建筑設計或環境設計時,就可以恰當地通過組織空間去布置建筑物或建筑群,合理地調整他們的面積、高度和距離,充分考慮和處理人和物的靜態和動態的關系。經過這樣處理的設計,不僅具有環境心理學的學術依據,而且開闊了設計視野,能從環境心理的角度設計空間來滿足人們的心理方面的要求。
4、在建筑色彩設計方面
根據視覺環境心理學的規律,建筑色彩同樣能激發感情效果,如舒適與不舒適、興奮與沉靜、緊張和松弛;溫度效果,如溫暖與寒冷;輕重效果,如輕飄與穩重,明亮與暗淡;大小效果,如大與小,膨脹與收縮;距離效果,如前進與后退。此外,建筑色彩還具有聯想性,象征性和記憶性。充分認識建筑色彩對視覺環境心理的影響,對于建筑設計和環境設計起著指導作用。
5、在室內設計方面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內設計與裝修起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一個成功的室內設計作品,同樣要遵守視覺環境心理的規律。例如,對于空間的區劃、尺度和比例的確定,某些空間的擴充和變化,如何取得空間各部分的平衡,如何在室內突出視覺主題,如何取得人和物的立體感等,都可按照視覺環境心理的規律進行設計。那些對住宅不分地區、不分具體情況,而以行政法規人為的加以限制,應該予以拼棄,而主管部門不能以皮來限制設計者的尺度設計。此外,對于室內裝飾材料的質感和色彩,如何取得它們的表面效果、色彩效果和裝飾效果;以及如何取得室內家俱、生活用品、燈具和盆栽植物的光影效果和環境氛圍,同樣可按照視覺環境心理規律進行設計。
建筑設計會在某種程度上對人的生理、心理、行為和文化特點產生影響。
1、基于行為的建筑設計過程
環境心理學家蔡塞爾歸納出的“設計循環模型”為代表。
(1)初步設計階段,著重收集包括環境—行為信息在內的設計資料,并制定相應的設計標準。
(2)進行使用后的評估,將得到的“診斷資料”反饋應用于下一個設計項目的計劃階段;它包括:經有關部門認可作為設計指南,作為修改設計規范的佐證,供業主、使用者和設計者參考等;在評估中主要考察技術、功能和行為三方面的因素。
(3)形成循環模式,持續實施“假設—實施—驗證—反饋”這一循環模式,經過長時期的積累,形成系統的基于行為的設計資料。
2、建筑的意象
環境心理學研究發現:建筑的使用特點,所包含的意義,可見性以及形式特點在形成建筑意象中起主要作用。
(1)使用特點和意義。使用頻率程度和使用的獨特性也是影響建筑意象的主要因素。
(2)可見性。可見性與觀察者的位置(視線、視距、視野)和建筑周圍環境有關。
(3)形式特點。建筑物的大小、形狀、外表、質量和周圍環境都會影響意象的形成。其中,建筑的外輪廓對記憶起著最關鍵的作用。
(4)使用者的綜合建筑意象。必須與公眾在意義與象征方面具有共同語言。還有一類建筑綜合意象與使用者的需要和選擇有關,即業主綜合意象。
3、環境—行為信息
在初步設計階段應當收集與環境、行為及其交互作用有關的多學科的研究信息,即環境—行為信息。可分為三方面:
(1)不同尺度的場所和場景的信息。
(2)不同使用群體對建筑環境的需求。
(3)環境—行為現象的信息,包括人體測量、工效學研究、環境對生理的影響、環境知覺、環境認識、環境應激、環境評估、環境態度、空間行為、象征和意義等。
4、室內空間的體驗、定向
(1)空間的開敞和圍合是影響場所感的主要因素之一。建筑師還必須注意社會和文化因素對建筑體驗的影響:對于同一量度的室內空間,不同的地域的不同人群會有完全不同的空間開敞感。
(2)室人空間的寬敞感與天空輝度、內部照明、房間和窗戶大小等物質特點有關外,人的行為特點對寬敞感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3)大型公共建筑室內效果空間眾多,人流線還包含著大量的轉折點,要求人們在找路和尋址時不斷對空間定向做出選擇。因而應把“建筑的易識別性”作為判斷建筑設計優劣的依據之一。
5、特定建筑類型與行為
(1)博物館的行為研究課題:展品尋址和博物館疲勞。
(2)居住場所的行為研究課題:私密性、住宅的選擇、住所空間的使用規律、接近性對社交的影響、對居住環境的滿意程度。
(3)老年人福利設施的行為研究課題:基于行為的設計考慮、安全與方便、提供多種選擇、環境的控制感、理想的福利設施等。
(4)其他建筑環境,諸如圖書館、工作場所、醫院等。
6、結束語
總之,建筑設計中的環境—行為研究以研究建筑的適用為對傳統建筑設計原理中的功能要求加以擴大和深化,并外延至技術和美學要求。環境—行為研究貫穿于整個建筑設計過程,給傳統的建筑設計原理注進了新的血液。
文章標題:淺議建筑設計與環境—行為研究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ligong/jianzhusheji/3859.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