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礦業論文 發布日期:2013-10-22 10:15 熱度:
摘要:通過水文地質分析和理論計算,揭示了青山河地質災害的內在和外部成因,總結治理的經驗教訓,提出了最佳治理方案,經過實施,遏制了地質災害的危害程度,為地質災害治理作了成功的探索。
關鍵詞:地質災害,災害成因,災害治理
青山河位于銅綠山礦南露天西側,由南向北流入大冶湖,流域匯水面積7~8km2,主要接受大氣降雨補給,為間歇性小溪,最大瞬間洪水流量為6.44m3/s,最高洪峰水位為23.13m。該河中下游距南露天礦采場約50m,屬喀斯特地貌,1980年代開始產生沉陷、塌坑現象。
隨著南露天開采境界增大,深度加深及周邊抽取地下水,特別是進入20世紀末,周邊小井采掘深度越來越深,每年汛期,洪水決堤、漫壩,從塌坑灌入溶巖,造成采礦的極大隱患。銅綠山礦及當地政府對該河進行了長達20多年的治理,但由于對地質災害規律的認識和研究不夠,不能從根本上遏制災害的發生。
進入21世紀,礦里組織技術人員作了大量地質勘察工作,研究塌陷規律,總結歷年來的經驗教訓。2003年財政部、國土資源部青山河地質災害治理批準列為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財建【2003】530號),礦山配合投入相當資金,為探究更有效遏制和治理青山河地質災害創造了條件。
1地質災害的成因
1.1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
青山河及礦區地層為三疊系大冶群的灰巖和白云質灰巖。巖漿巖為燕山早期第三次巖漿侵入形成的石英閃長巖。巖漿巖除環繞大理巖殘留體外還沿層間斷裂帶侵入與大理巖發生接觸。接觸帶為斷裂活動持續疊加的部位,進一步發育為接觸破碎帶。青山河中下游長約1000m區域的喀斯特地質構造與礦區破碎大理巖相連,是礦區巖溶的補給源。區域內5~10m厚表層土下為較破碎碳酸鹽巖體,主要由大冶群第5,6,7個巖性段的大理巖組成。
第5巖性段(T.dy5)巖石呈黃-褐黃,略帶色,層面縫合線較稀疏,膠結構較緊密,性脆而堅硬。
第6巖性段(T.dy6)層面縫構成,膠結緊密,性較脆而堅硬。
第7巖性段(T.dy7)層理較閉合,膠結緊密,性脆且堅硬。
青山河礦區大理巖巖溶裂隙含水量的分布范圍與-500m標高以上的大理巖殘留體相一致。含水巖自風化帶以下的深度至少超過200m,與大理巖風化破碎的發育深度相一致,沿接觸帶與圍巖裂隙含水層無嚴格分界線。
青山河靠近南露天流域,巖溶發育,以巖溶裂隙為主的地下水與西南邊坡相連為徑流通道,在洪水期,南露天坑涌水量突然增大,涌水量達168m3/h,壓力0.01~0.06MPa。
1.2地質災害的成因及演化
青山河地質災害有其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是其深刻的內部原因及特殊的外部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
1.2.1流域巖溶裂隙水流的滲流及塌陷機理青山河巖溶區域地表層5~10m沖積土層,下為較破碎大理巖,從工程勘探資料可看出,有一定數量的大小溶洞分布且與南露天相連。區域近似地構成了多孔介質中變形場、滲流場、溫度場以及多場耦合作用的模型。假設土層和巖層為飽和與準飽和的多孔介質,固體顆粒不可壓縮,水是可壓縮的,滲流服從達西定律,熱質在固、液介質中傳導,對流為主。
3場全耦合模型的控制方程由考慮滲流與熱應力影響的靜力平衡方程;考慮巖體骨架位移與溫度影響在內的可壓縮流體的滲流連續性方程;以及熱傳導、對流及熱、液、固耦合的能量守恒方程構成。應用奧地利巖石工程軟件FINAL進行有限元分析。土層、巖層的參數及邊介條件分別見表1、表2。
分析結果表明,在3場耦合的作用下,水分遷移、固體顆粒運動而引起不均勻沉降,沉降點在域中心段比邊界多25%,沉降量中間為16.9mm,兩邊為12.9mm,水頭呈梯度降低。根據水文地質資料進行理論計算,證明了以下事實:
(1)青山河巖溶區域因采礦尤其是露天采礦使地下水位從地表下1m降至-20~-90m,呈漏斗梯度分布;
(2)常年經歷干旱—大氣補水—干旱的循環,導致表土層、巖層沉降—有限恢復—再沉降,同時,土體巖體顆粒被滲流場的水不斷地運走,形成溶洞空區,逐漸破壞巖體平衡,形成垮落帶,深部斷裂帶形成后,靠近地表開始形成彎曲帶;
(3)由于區域巖體為較破碎風化的大理巖,又有地表水滲透,使巖體C、φ值迅速下降,加速垮陷,彎曲帶也成為斷裂垮落帶,誘成地表沉陷、塌陷等地質災害。
1.2.2塌陷區地質災害的演化
青山河流域原是一派山清水秀的田園景色。20世紀80年代初期,南露天向海平面標高以下剝離日漸加深,南露天西南幫地下涌水逐漸加大。青山河出現小范圍塌陷,主要集中在以公路橋為中心左右約200m的河床附近,有時出現崩堤。汛期洪水灌入巖溶后,增加了南露天的涌水量。銅綠山礦在河床及塌陷區采取了一些工程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災害損失。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一方面,周邊小礦井無序開采,形成許多未充填新空區,損壞原有治水設施,大量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急速下降,加劇地表塌陷程度,擴大塌陷區范圍;另一方面,流域內許多不規范的小選廠,隨意在河床筑壩欄水取水,尾砂漿又排入河床,造成河堤破損,河床淤塞,過流量大為減少,汛期洪水決堤、漫壩從塌陷坑流入巖溶,給露天及井下采礦造成極大威脅,不僅嚴重制約礦山正常安全生產,而且植被破損,影響環境保護,還引起復雜的工農關系問題。
2地質災害治理的探索
2.1傳統治理的歷程及誤區
知道塌陷區與采礦排水的對應關系后,對小范圍的塌陷一般采用簡單的拋石回填,對河堤也是簡單地恢復,對塌陷嚴重的河床采用或石填、或鋼砼、或鋼板直鋪,最后用鋼板河床。結果每年投入巨大,收益甚微,未能有效地解決問題。進入21世紀后,地質災害危害程度呈上升趨勢,主要存在以下誤區:
(1)對塌陷區危害的嚴重性、長期性認識不足,抱有僥幸心理;
(2)對塌陷區產生的發展規律研究不夠,認為只要回填扎實,將河堤做牢固就一勞永逸;
(3)治理方法單一,沒有綜合性措施;
(4)對亂采亂挖、亂排亂放制止不力。
2.2治理方法
2.2.1水泥帷幕注漿堵水方法
離南露天西南幫永久性開采境界50~100m,長約500m處,布置兩排鉆孔,孔徑DN100,孔深100~200m,注漿配合比為水∶水泥∶砂=0.7∶1.0∶0.5,水灰比盡量取小值;注漿壓力控制在2.5~6.0MPa;每孔水用量為1.5~8.0t。在破碎第5巖性段約150m長段,孔距由15~20m改為10m,注漿水泥改為加入高標號425華新水泥,縮短初凝時間,提高早期強度,同時加入添加物料,改善提高堵水效果。經鉆孔取樣,膠結凝固構造面巖石滲流作用明顯減少,露天涌水基本停止,只有少量滲流現象;塌陷區地下水位明顯回升到10m左右。治理效果較明顯。
2.2.2清理小礦井和充填空區
1996年后,個體業主西南有數個小礦井,無序開采,采礦量逐年增加,采掘深度逐年加深,形成不填充空區、破壞水泥幕墻防水設施,大量抽排地下水,流域地下水位又降至-45~-100m,又多次大范圍激活了塌陷地質災害。南露天坑地下涌水增大,曾2次造成淹設備停產事故,洪水漫壩沖毀農田,損失很大。2003年,礦山與地方管理部門達成共識后,對小礦井進行清理,充填空區,對滲透層進行封堵。
2.2.3樁基鋼砼連續槽式河床及其它治理方法
青山河河段、公路橋100多米長是塌陷重災區。河床、河堤常常毀壞,是洪水灌入巖溶的重要途徑,也是治理重點。人工砼河床一層又一層,1990年,甚至采用鋼板焊制人工河床,都不能阻止地質災害發生。1998年,在公路橋兩側各100m范圍內,采用樁基鋼砼連接槽式人工河床,樁挖至基巖深1m內,并對樁基溶洞用砼充填筑實。
鋼砼連續槽式人工河床設計成連續箱梁,保證了結構整體強度、剛度和穩定性,通過洪水能力大大提高,又不影響發生塌陷時的回填,大大減少了洪水灌入巖溶。
汛期時,應全面檢查青山河堤完好性、淤塞、塌陷等情況;修整河堤,疏通河道,回填塌陷坑。回填時,先用大塊石料,再鋪設土夾石碾壓,最后用500~1000m粘土覆蓋并碾壓實。有條件的地方,應植樹恢復植被或復墾。
2.2.4治理成果及遺留的問題
2005年5月,治理項目竣工驗收合格,發揮了效能,連續2年南露天減少排水電費約100萬元以上,減少工農賠償費30萬元以上。整個汛期保證了采礦正常生產、安全生產,沒有發生洪水漫壩、塌陷大范圍復活,洪水灌入巖溶的現象。生態環境得到了較大改善,基本制止了水土流失狀況,大片農田已復墾耕種,達到了治理的目的。
但是,極少數個體業主因利益驅動,仍有偷采、無序開采治理區地下礦藏,人為破壞地下治水設施現象時有發生;在治理區內私自辦小選礦廠,亂排亂放,人為破壞地表治水設施的行為并沒徹底制止;比較系統的檢查監測系統尚未建立,如地下水位、水壓、徑流量等數據采集等。
3結論
(1)青山河塌陷區的形成是由區域特定喀斯特地質構造、水文地質、采礦采動與抽取地下水共同作用的結果。地質災害的發生頻度和危害程度與采動對裂隙破碎滲水帶破壞程度、抽取地下水深度、區域內河床暢通與完好程度、大氣降雨強度有直接關系。
(2)帷幕注漿,人工河床、河床加固與疏通、塌陷區回填夯實、植被恢復,地下采空區充填與裂隙封堵等工程措施綜合運用,從根本上遏制了地質災害發生的頻度,降低危害程度。同時,應加強對塌陷區的管理,強化日常監督檢查,處罰人為破壞違法違紀行為。
(3)建立塌陷區科學檢測和預報制度。塌陷區內按水壓、水位梯度設置檢測井,定期或不定期檢測數據。對數據進行分析,發現異常應進一步分析和研究,加之對塌陷區域地物地貌異常現象分析,作出科學而準確的預報,及時采取技術、管理和工程措施,消除或減輕地質災害損失。
(4)只要該區域繼續采礦、大量抽取地下水,青山河塌陷區復活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此,青山河地質災害的預防、預報和治理將是一項長期、艱苦的而有意義的挑戰。
文章標題:地質災害論文青山河地質災害的成因及治理的探究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ligong/kuangye/19337.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