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歷史論文 發布日期:2018-04-21 11:55 熱度:
對于歷史改革建設發展上來說有很多方面都是大家要掌握的事項,以下就是對于地方朝宗巖文化的歷史變遷上的一些介紹。
摘要:顯然,大統行廟獨祀明太祖,與其創設者的明遺民身份是密切相關的。即便此時朝鮮社會對清朝的抵觸態度已有所緩和,但在明遺民心中,他們依然深藏著對故國的眷戀與痛惜。另外,從這段文獻中,我們還看到,明遺民立廟以祀高皇帝之議,始于1824年(朝鮮純祖二十四年),即明朝亡國“四周甲”時⑤;但經七年籌備,他們才最終決定“設帳屋”于朝宗巖,預定祠宇名為“大統廟”。
關鍵詞:地方朝宗,歷史文化,歷史類論文
“大統廟”取《春秋》“大一統”之意,但
明遺民與朝宗巖崇明祭禮的創設
1831年(朝鮮純祖三十一年),“明朝九義士”后人王德一、王德九兄弟來到朝宗巖,于巖東小谷筑壇祀,始創大統行廟。所謂“九義士”,指的是濟南王以文、臨朐馮三仕、杭州黃功、東昌王美承、大同裴三生、通州楊福吉、青州王文祥、瑯琊鄭先甲、大同柳溪山等九位明朝人。
推薦期刊:《歷史研究》主要發表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世界史、史學理論、史學史、各種專業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還刊登史學研究動態、讀史札記和史學著作評論等。百家爭鳴、實事求是,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研究中國和世界歷史,是《歷史研究》編輯部同仁始終堅持不懈的辦刊方針和不斷發揚光大的優良傳統和工作作風。
他們在拘于沈陽時,結識了當時亦質居于沈館的鳳林大君(即后來的朝鮮孝宗),后效箕子不食周粟之風,在明亡之后隨鳳林大君走避朝鮮,并積極協助其籌措“北伐計劃”。孝宗對“九義士”一直厚待有加,這也是促使“九義士”在異國他鄉依舊執著于反清復明的重要原因。然而,孝宗早逝,“北伐”落空,一直堅信“援外力以達目的,確為惟一之途”⑤的“九義士”至痛在心。從此,“九義士”作為北伐先鋒的時代角色開始淡出歷史,但生活上仍能得到朝鮮政府的一些幫助。
比如,肅宗準其子嗣永保“皇朝人”身份⑥、世代居住“皇朝人村”⑦;英祖在賜饌之外,還免其徭役、設科授官;正祖則通過改漢人牙兵為漢旅以及設置“皇壇守直官”⑧的方式,從制度上為“九義士”后人提供謀生機會。然而,“九義士”雖有孝宗手足情深之情,但畢竟無法擁有兩班貴族那樣優渥的地位。隨著“北伐”聲浪的消退,“九義士”后人或為生計,或為排遣抑郁之心,逐漸向朝鮮各地四散遷移。
來到朝宗巖的王德一(號磐川)、王德九(號滄海)兄弟即是濟南王以文后裔。王德一曾于1799年(朝鮮正祖二十三年)拜“守直官”,“然心常不樂城闉,尋解官,而東出惠化門外,買小莊于僻陋之區”瑏瑠。王德九自幼志氣慷慨,“自號滄海居士,蓋與許處士同一意也”,“茶飯講服皆春秋尊王之義,世間榮利泊然,不入于心,為大報壇守直官,奉行職事,惟謹足不涉權貴之門,以故累拜別提而不得遷帙”。①
九公茹恨而終之后,王氏兄弟遂“抱春秋而東隱于朝宗之山”②。自是,大統行廟香火不絕,朝宗巖終于擁有了與大報壇、萬東廟齊名的崇明祭禮。即便在近代遭遇兩次廢享之后,大統行廟依然靠著明遺民和朝鮮儒林的微薄之力傳承相續,表現出比大報壇和萬東廟等官方祀典更為堅韌的歷史生命力。值得注意的是,大統行廟自創設至大院君裁撤(1865年)之前,一直是獨祀明太祖朱元璋一位皇帝,而同時期萬東廟祭祀的是明神宗、明毅宗二帝,王宮大報壇更是將明太祖、明神宗、明毅宗三皇并祀。那么,大統行廟為何獨祀明太祖一帝呢?對此,《朝宗巖志》給出了明確解釋:天地生民以來,莫有盛于孔子�?鬃又�,莫有大于《春秋》。
《春秋》之義,莫有重于大一統。自漢以至唐宋,雖未純行王政,一統之法,綿綿猶存。及元滅宋,其書雖存,其法淪焉。惟我大明太祖高皇帝,大定中國,驅逐胡元,制禮作樂,昭揭經義,頒大統之歷,明春秋之法。至于崇禎,天方艱難,夷虜入關,華夏髠首。于是乎,先王文物惟存于海外青丘,國有大報,州有萬東,義伐之計,歸于廟食,而使我遺臣子孫世祿皇壝而不見虜使者,不用虜年號者,尚其能存人紀之大防,而世其罔仆之義烈也。
東國士民之起感于朝宗里名,磨崖伐石,曰春秋一脈,寄在天地間云爾,則華人之所稱小中華者,于斯微矣。顧我遺民保全冠裳于中州腥膳之外,枕戈寢苫于小華巖谷之中,滄桑百年,飄零五葉,講明萬世必報之意,固守內夏外夷之法,則何可不行……遺臣諸家之有立廟以祀高皇帝之議,厥有久矣。歲過涒灘四周之甲,祠祀之思愈久而深切,積累經營,百工之需,籩豆之事,日課而夜程者,凡至七年。
于此謹按蒼梧之舜廟及會稽之禹廟,與夫華陽皇廟之儀而用溫喬行廟之例,設帳屋于朝宗巖之地,以特祀我高皇帝。③可見,大統行廟獨祀明太祖,意在循春秋義理,守“夷夏之辨”,強調中華正統觀,它與大報壇、萬東廟的“報恩”文化相比,意境不盡相同,“廟必以大統立號者,以明大統一脈之寄于此者,尚足以尊臨天下,與大報、萬東之專以崇報歸向為義者亦不同”④。
王氏兄弟剛到朝宗巖時,所有祭典都只能在巖旁,權且設壇進行,而無廟宇,故稱“行廟”。⑥柳重教則進一步指出,“其曰行廟云者,又以寓早晚奉歸中國之意也”⑦。大統行廟設享同年,黃載謙、鄭錫一、馮載修三公一同離開“皇朝人村”遷居朝宗巖⑧,為大統行廟提供了更多人力上的支持。大統行廟祭享時間定于每年正月初四,即歷史上明太祖創業登基的日子。
祭祀時日的特殊性再次凸顯了朝宗巖文化“萬折必東”、祭祖歸宗的主旨。儀節上,大統行廟仿循借鑒《皇明集禮》“迎送飲福三拜之禮,祭物品數從祭以士之禮,用四籩四豆”①。這個數字與萬東廟規格相同,但低于大報壇王室祭禮中的“六籩六豆”。王德一認為,“其事微,而義則深矣。俾我后人修其齊明之誠,不奪于利害之卑,不昧于夷夏之分。
雖時移而世遠,不忘其含冤忍痛、迫不得已者,以明春秋一統,存乎天地之間”②。王德一強調大統行廟“以臣事君”的儀節等級,就是通過增強祀典本身的規范性,來提升大統行廟在朝鮮思明文化中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王德一還在親手撰寫的《大統行廟儀序例》里,詳細記載了大統行廟的具體儀規,包括辨祀、時日、祝版、迎送詞、迎神詞、祭器、祭服、儀物及齋戒儀式等多項內容。一般情況下,參加祭禮者都是明遺民后裔,其分工包括“初獻者一(遺臣書生中年長者)、亞獻者一(遺臣書生中次長者)、終獻者一(遺臣書生中又次長者)、祝一、掌儀一、奉爐一、奉香一、奠幣一、進幣一、贊禮三”③。
所有參祭者都要進行祭享齋戒:獻者、諸執事散齋二日于所在沐浴更衣,飲酒不得至亂,食肉不得變味,不茹葷,不吊喪,不聽樂,凡兇穢之事皆不得預,致齋一日于齋所,不得出入,專心想念祭所事務。應參諸人致齋一日,同。④另外,祭享前一日,參祭者還要進行衛生清掃、物品擺放等準備工作,掌事者、掌廟者、掌牲者、掌饌者各司其職。⑤
祭享當日,帳廟中一尺五寸長、七寸寬的箋文紙寫有“太祖高皇帝神位”字樣。子時,初獻者以下“綸巾、襕衫、纓帶、芴靴,應參諸人各具其服”⑥,就外位;丑時,贊禮者引初獻者以下入就拜位,奉紙位,洗手,詣茅沙前東向立,再由贊禮者引其降復位。禮訖,贊禮者請行事,在位者皆鞠躬四拜與平身,迎、送神文,行降神禮。接著,贊禮者分別引初獻者、亞獻者、終獻者,洗手,上香,跪拜,敬酒,讀祝,即依次完成初獻禮、亞獻禮和終獻禮。之后,所有人各復其位,行飲福禮,徹(撤)籩豆,行望燎禮。最后,贊禮者引初獻者以下出祭壇,“有司徹(撤)饌,監滌祭器藏弆”。⑦整個過程雖然禮節繁多,但有規有矩,氣氛十分肅穆。
另外,從其祝版看,雖然明亡已近百年,但大統行廟卻依然使用南明“永歷”年號。用“永歷”而不用“崇禎”,反映了明遺民對南明存續時期漢族政權合法地位的肯定。在他們眼中,南明雖然偏安,卻仍代表“中華”。“永歷歷書既奉在皇壇,則事體與頒朔不異”⑧,這就將明遺民心中思念故國的情懷再次落腳在尊周攘夷的歷史觀上。除了奉祀明太祖,王氏兄弟還在大統行廟結束后,設壇祭奠先祖“九義士”,其祀典名曰“九義行祠”。王德九作《九義行祠儀序例》講:君子論撰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也。以比其身,以重其國家也。
祖先無美而稱之,是誣也。有善而不知,不明也,知而不傳,不仁也。此三者,君子之所恥也。諸公節義,炳如日星,而為其子孫者,終不能稱揚,則無以著明于天下后世,而子孫亦不得辭其責。若夫表章其義烈,則立言者之事,固不可議到。惟是私自寓誠之道,在于立祠一節,亦以力不贍而不能成噓唏彷徨者有年矣。⑨可見,九義行祠的創設主旨在于頌揚先祖“九義士”純忠懿烈之功德。王氏兄弟有此祭祖想法,亦值“九義士”東渡四周甲(即1825年,朝鮮純祖二十五年)之時。這一方面是因為時間意義特殊,另一方面,“九義士”后人衰替不振,“三公無后而祀絕,喟亦戚矣。諸家子孫之依舊成村者,其于先美,宜祀也,而今無矣”①。
文章標題:地方朝宗巖文化歷史研究新趨勢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wenyi/lishi/38387.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