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社會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6-02-27 15:20 熱度: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化,反腐是現如今為主的一個熱門話題,在國家干部中,也加強了一些反腐工作。在這項工作中,檔案信息造假也是非常嚴重的現象。本文是一篇政法期刊投稿的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我國干部人事檔案信息管控。
[摘要]干部人事檔案造假現象時有發生,暴露了長期以來我國干部人事檔案信息管理存在的諸多漏洞,亟需對相關的管理制度與工作機制進行梳理完善并強化落實。通過加強源頭控制、實行協同管理、建立健全獎懲機制、推進信息公開等途徑加以改進,能夠從根源上杜絕檔案造假行為。
[關鍵詞]干部人事檔案,信息管控,策略,協同管理,信息公開
引 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日益成為中央巡視工作的關鍵詞,其中,干部人事檔案信息內容造假成為“反腐”工作的重災區。據公開報道,僅2014年中央巡視組公布的兩輪巡視工作顯示,“巡視涉及的20個省份中15個省份的整改通報提及整治干部檔案造假”。
干部人事檔案是真實記載和反映干部本人的人生經歷、政治思想、品德作風、業務能力、工作表現、工作實績等內容的歷史記錄,它是組織人事部門全面考察了解和正確選拔、使用人才的重要依據。由于其與干部本人的職務晉升、工資待遇等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導致干部人事檔案內容造假現象時有發生,屢禁不止。
近年來,檔案造假甚至成為一些地方干部人事管理的“潛規則”。具體表現為極少數黨員干部為一己私利不惜鋌而走險,通過托關系、找熟人,打通干部檔案管理的重要關節,私自編造不實經歷,篡改個人檔案中“三齡二歷一身份”等重要信息,企圖蒙混過關,達到欺騙組織、獲取領導信任的目的,為個人獲得提拔、晉升創造條件。這種違法亂紀行為的背后,暴露了長期以來我國干部人事檔案信息管理存在諸多漏洞,亟需對相關的管理制度與工作機制進行梳理完善并強化落實。
一、存在的問題及危害
(一)有損干部選拔任用的嚴肅性和公平正義,影響黨和政府的公信力
干部的選拔任用是一項政治性、嚴肅性要求很高的工作。通過調取干部人事檔案,查看擬選拔對象的基本情況、學習經歷、工作經歷、業務能力和工作實績等內容是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重要環節,準確真實的檔案信息記載是保障干部選拔任用公平公正的基本要求。人為惡意篡改檔案不僅損害了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更為重要的是,它還使政府行為缺乏正當性和權威性,嚴重損害了我國黨和政府的公信力。
(二)隨意篡改檔案嚴重危及檔案的信息安全,破壞檔案法制
隨意篡改檔案的信息內容,破壞了檔案的真實性,作為檔案原始憑證價值和法律價值的屬性也不復存在,這對干部人事檔案的信息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同時,篡改檔案內容還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以下簡稱“《檔案法》”)的有關條款,破壞檔案法制。《檔案法》對檔案違法行為也作出了明確規定:《檔案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對于“涂改、偽造檔案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給予警告,可以并處罰款;造成損失的,責令賠償損失”。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實施辦法》第二十八條、第二十九條規定:罰款數額“根據有關檔案的價值和數量,對單位為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對個人為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造成檔案損失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有關主管部門根據損失檔案的價值,責令賠償損失”。
(三)個人信息的人為失真影響整個社會誠信體系的建立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信是一個社會、組織、個人存在與發展的基本原則,個體是社會的最基本細胞,個人誠信是構建整個社會誠信體系的基石,“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干部檔案信息是個人信用系統數據采集的重要來源,個人信息失真一方面造成干部檔案內容無法真實反映本人的原始面貌,給利用主體的信息甄別帶來較大困難;另一方面,個人信息失真使整個信用系統的可信度與有效性降低,最終影響到全社會的誠信體系建設。
二、應對舉措
(一)加強源頭控制,推進制度落實
從內部管理制度和工作環節入手,把好人事檔案收集、整理、保管、流轉及提供利用的關口,從源頭上管控人事檔案的實體安全和信息安全。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1.統一規范標準,加強業務培訓
依照現行干部人事檔案審核的相關標準規范,對考察人員進行系統培訓,使其熟練掌握統一的審核標準與操作尺度,壓縮干部人事檔案審核過程中人為運作的空間。
業務上,嚴格遵循《干部人事檔案材料收集歸檔規定》,建立健全干部檔案審核、檔案材料接轉登記、檔案查詢借閱、檔案保管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爭取將檔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利用各道關口全線納入干部人事檔案管控的范圍內,狠抓制度落實,防止檔案材料的丟失、外泄、涂改、偽造,從源頭上保證干部檔案內容的原始記錄性。
2.強化責任意識,提升綜合素養
提升干部人事檔案參與者的政治素質、業務能力、職業素養和思想道德水平。政治素質方面,加強干部人事檔案參與者的責任義務宣傳與警示教育,著力提高其政治品格和黨性修養,切實維護干部人事檔案的安全;業務能力方面,在干部人事檔案的形成、保管、流轉、利用等環節中,加強相關人員的業務培訓,制定能力提升計劃,秉持細致嚴謹、勤懇務實的工作責任心,不因業務知識的模糊性給干部人事檔案的實體與信息安全帶來負面影響;職業素養方面,使干部人事檔案管理人員樹立正確的現代職業觀、核心價值觀和職業責任感,提升個人的職業素養;思想道德方面,要不斷追求高尚的品德修養,堅守道德底線,本著為黨管檔、為國守史、為民服務的思想情操,構筑健康積極的精神家園,提高個人的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
(二)實行部門聯動,建立保障機制
協同管理是部門間業務協作的基礎和目標,也是協調與平衡各利益相關方潛在矛盾的有效解決方案。從各工作環節來看,干部人事檔案管理、流轉、利用過程中涉及的利益相關方主要有檔案形成部門(立檔單位)、組織人事部門、公安戶籍部門。實行部門聯動,建立干部人事檔案協同保障機制還應引入紀檢(監察)部門對總體業務流程進行跟蹤監管。 運行機制方面,檔案形成部門要本著原始、真實的原則,根據檔案業務標準對干部本人的檔案信息進行核查確認,對有疑義的內容務必要弄清查實并做好臺賬;組織人事部門要本著對黨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強調干部人事檔案的政治性和嚴肅性,重點對干部人事檔案進行行政監管和業務指導,不斷提高干部人事檔案工作的業務水平和工作規范;公安戶籍部門要把好身份登記關,尤其是干部的基本身份信息,如出生年月、家庭人員關系、獎懲記錄、社會背景等;紀檢(監察)部門要及時跟進,充分發揮紀檢(監察)部門的監督震懾作用,對于違反檔案工作紀律的有關人員和單位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不包庇,不縱容,依法依規進行嚴肅處理,以儆效尤。上述部門要深度介入,密切配合,環環緊扣,缺一不可。只有通過加強部門間的通力協作,齊抓共管,才能真正實現從目標監管向過程監管、被動監管向主動監管、形式監管向內容監管、靜態監管向動態監管的轉變,保障“監管――核查――問責――預防”四位一體的干部人事檔案工作機制的順暢運行。
(三)建立獎懲機制,提高違法(紀)成本
為組織部門選拔任用干部提供基礎信息憑證是干部人事檔案工作的重要一環,干部人事檔案工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黨和政府的工作成效,從長遠來看,甚至影響到整個國家的長治久安。因此,建立并落實好科學合理的獎懲體系尤為必要。一方面,對于有效預防、阻止檔案違法行為的相關人員進行適當的激勵(包括書面表彰和物質獎勵);另一當面,對于違反干部檔案管理工作規定,有縱容檔案造假行為、編造虛假干部履歷并造成不良后果的責任人及責任部門,要辨別性質、區分輕重,依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嚴肅追究相關行為主體的責任。
(四)嘗試創新突破,推進信息公開
便于社會各方面的利用是我國檔案工作的基本原則之一,干部人事檔案有其特殊性,但從根本意義上討論,干部人事檔案工作也應遵循這一原則要求。當前,信息公開、資源共享正逐漸成為檔案工作的重心,在不泄露黨和國家秘密、不危及公共安全、不暴露個人隱私的前提下,從公開的內容、對象、范圍、方式等方面作為突破口,可以將干部人事檔案中的“三齡兩歷一身份”等個人基本信息在一定范圍內適度公開。如通過搭建覆蓋立檔單位、組織人事、公安戶籍、紀檢(監察)等部門的專用信息共享平臺,不斷推進并加強干部人事檔案信息公開的力度,從根源上杜絕檔案造假行為的發生。
優秀政法期刊推薦《甘肅行政學院學報》定位為政府研究,刊文集中于行政學、政治學和行政法研究與政府法治建設等三個板塊。我刊遵循政府研究的辦刊定位,正努力提高辦刊水平。主要欄目有“政府管理與改革”、“政治學研究”、“行政法研究”、“行政學基礎研究”、“政府績效研究”、“公共論叢”、“公共經濟研究”、“中華文化研究”等,期以展示我國政府研究和行政學領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文章標題:政法期刊投稿我國干部人事檔案信息管控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wenyi/shehui/30208.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