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偷偷伊人-色偷偷综合-色无五月-色香蕉影院-色亚洲影院

社科論文投稿范文麥金太爾的現代道德哲學批判

所屬欄目:哲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5-06-23 11:26 熱度:

  哲學的分類也有很多種,哲學可以按時間和地區來分類,比如東方哲學,西方哲學,現代哲學,后現代哲學等。很多哲學專業的研究生學者也根據自己研究的方向上做了很多研究,本文就是一篇社科論文投稿范文,文章主要論述了麥金太爾的現代道德哲學批判。

   摘 要:麥金太爾以對現代道德哲學的批判聞名于世。現代道德哲學通常由三個部分組成,即道德主體理論、價值理論和規范理論。在麥金太爾看來,現代道德哲學的這三個部分都存在根本的錯誤:道德主體理論的錯誤是自我的個人化,價值理論的錯誤是善的私人化,而規范理論的錯誤是德性的邊緣化。

  關鍵詞:麥金太爾,社群主義,道德主體理論,道德價值理論,道德規范理論

  作者簡介:姚大志,男,吉林大學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暨哲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現當代西方哲學研究

  基金項目: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分配正義研究”,項目編號:12JJD710011

  按照時間坐標來區分當代西方哲學,一些哲學是現代的,如羅爾斯的自由主義和哈貝馬斯的共和主義,另外一些哲學是后現代的,如福柯的系譜學和德里達的解構主義。但是,還有一些是前現代的,如麥金太爾的社群主義。雖然前現代的哲學和后現代的哲學幾乎在所有方面都是對立的,但兩者之間仍然存在一個共同點,即對現代性的批判。對麥金太爾來說,這種現代性批判主要體現為對現代道德哲學的批判。

  現代道德哲學有兩種主要的理論,一種是以康德為代表的義務論,另外一種是功利主義。無論是哪一種理論,通常都由三個部分組成,即道德主體理論、價值理論和規范理論。因此,我們按照這三個方面的理論來分析和評價麥金太爾的現代道德哲學批判。

  一、自我的個人化

  道德哲學的主要任務不是告訴人們所應遵循的行為規則是什么,而是論證人們為什么應該遵守這樣的行為規則。道德哲學提供的是哲學證明,而這種證明通常都建立在人性的觀念之上。對人性的看法不同,道德哲學所提供的證明也會不同。也就是說,任何一種道德哲學都以某種道德主體理論為前提。

  麥金太爾把現代道德哲學所依賴的主體觀念稱為“情感主義的自我”。這種情感主義的自我有兩個特征:首先,對于情感主義者,道德語言僅僅是自我之情感或態度的表達,道德原則僅僅反映了人們的偏好,而道德判斷則是道德主體基于其偏好對某種行為的贊揚或譴責;其次,由于道德語言僅僅是情感或態度的表達,所以道德主體沒有任何理性的標準可以應用于道德原則和道德判斷。從表面看,這種情感主義的自我似乎具有主動的和自主的能力,能夠把自己從特殊的情境中抽離出來,從而能對任何觀點進行選擇或批評。但實際上,這一切所表明的無非是這種道德主體缺乏標準。因為情感主義的自我缺乏標準,當人們之間就道德問題產生分歧的時候,就會出現道德爭論的“無終結性”[1](P31-32)。

  對于麥金太爾,這種情感主義的自我實質上就是存在主義者所說的虛無:一方面,自我作為虛無什么也不是,所以他所承擔的任何角色都沒有客觀的價值;另一方面,自我作為虛無又可以是任何東西,所以他所扮演的任何角色都是偶然的。麥金太爾認為,從人們所扮演的社會角色來理解自我,這是正確的,錯誤來自于當代道德哲學中的自我觀念和角色觀念。自我觀念的問題在于它的個人化,角色觀念的問題在于它是偶然的。

  自我觀念的個人化是指,在現代社會和現代道德哲學中,人是作為個人來扮演社會角色和從事實踐推理的。麥金太爾認為,“個人”是社會機器之零件的名稱,是對具體社會處境和背景的抽象。在這種意義上,自我所扮演的所有角色都是個人的角色。[2](P129-130)因為道德主體是作為個人的自我,所以我所扮演的角色都是我個人選擇的結果,我所贊成的道德原則和所做出的道德判斷都表達的是我個人的偏好;因為道德語言所表達的無非是我的偏好,所以在實踐推理中,首先我要對各種偏好進行排序和計算,然后追求偏好滿足的最大化。

  從麥金太爾的觀點看,這種自我的個人化是錯誤的。但是,關鍵的問題在于,與其說這種錯誤源自于個人的自我觀念,不如說來自于現代社會和現代制度。在前現代的社會中,人們是通過各種社會群體的成員身份來認同自己和他人的。用麥金太爾的話說:“我是某某人的兄弟、堂兄弟和孫子,是這個家庭的成員,而這個家庭屬于這個村莊,那個部落。”[1](P33)在社會關系的網絡中,每個人都占有某個特殊的位置,沒有這種位置,他就什么也不是。與這個位置聯系在一起的屬性(各種社會成員身份)構成了我的實質的一部分,它們確定了我必須承擔的義務和責任。由于現代化的過程把前現代社會的關系網絡破壞了,人們才從社會群體的成員變成了孤立的個人。

  因為自我的認同出現了個人化,所以自我所扮演的角色成為偶然的。在麥金太爾看來,在任何社會中,從社會角色來理解自我都是正確的。現代社會的問題在于,自我的個人化導致一個有害的后果,即自我與其扮演的角色之間存在沖突。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麥金太爾提出了“角色”(roles)和“典范”(characters)之間的對比。[1](P28-29)

  首先,在任何一個社會中,都可能擁有很多各種各樣的角色,但是通常只有為數不多的幾種典范。麥金太爾曾舉例說,在現代社會中,牙醫和垃圾收集者是角色,但不是典范,而經理和心理治療師則既是角色也是典范。其次,每個人都具有某些信念,而角色和典范對信念的關系是不同的。角色的信念是由社會規定的,個人的信念可能與其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但是,對于典范,社會角色與自我之間不存在信念上的不一致。典范體現了社會對個人的要求,把社會角色與人格融為一體了。這樣,典范證明了某種社會存在方式的正當性。最后,角色本身只是履行某種社會功能,而典范表達了社會所提倡的某種道德理想。角色一般只具有職業意義和地位意義,但是典范除此之外還具有道德意義和文化意義。典范為處于某種歷史條件下的社會成員提供了文化上和道德上的理想。因為一個社會的文化特征和道德理想體現在典范之中,所以區別不同社會的關鍵在于確定哪些社會角色是典范。例如,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要由“公立學校校長”、“探險家”和“工程師”這些典范來界定,而威廉時期的德國則要由“普魯士官員”、“教授”和“社會民主黨人”這些典范來界定。    角色與典范體現了現代自我的雙重緊張。通過角色,麥金太爾試圖表明自我與其角色之間的關系是緊張的:首先,現代自我的認同是個人化的,從而人們對自己和他人的了解從根本上就是錯誤的;其次,自我所承擔的社會角色是偶然的,因此個人信念與角色信念之間可能存在不一致,而這種不一致將會導致人格的分裂。通過典范,麥金太爾試圖揭示自我與其社會之間的關系是緊張的,“典范是道德哲學所戴的面具”[1](P28),通過這些面具,社會與個人之間的真實關系被掩蓋了。麥金太爾認為,當代社會的典范是經理和治療師,他們以其專業知識和技術為社會服務。比如說,經理在產業領域對人們進行操縱,以更有效地把投資變為利潤;治療師在心理領域對人們進行操縱,以更有效地把反常者變為正常人。

  現代道德哲學把個人理解為自主的道德主體。在麥金太爾看來,這里有兩個錯誤:一個是個人認同的錯誤,即每個人都作為個人來認同自己和他人;另一個是個人信念的錯誤,即相信個人具有自主的能力。但是在這些問題上,麥金太爾自己的觀點也不是沒有問題的。

  現代道德哲學相信人具有自主的能力,比如說,一個人從事某種行為或選擇某種職業,這是由他自己決定的,是他個人選擇的結果。麥金太爾認為,這種關于自主的信念是錯誤的,因為一個人選擇從事某種行為或職業,還有更深層的原因,這些深層的原因決定了一個人的選擇。[3](P41)麥金太爾的方法論是歷史主義的:在探討事情的時候,他向后進行追溯,以發現事物的來龍去脈和因果關聯。當我們向后看的時候,事物似乎都有一條明確的軌跡,這種軌跡在哲學解釋中就變成了事物的邏輯,從而事物成為現在這個樣子也似乎是必然的。但是,當我們將這種方法用于未來事物的時候,它就不靈了。未來是開放的:它有各種可能性,而不是必然的;前方有很多岔路,而看不出有什么內在的邏輯;盡管我們向往某種結果,但是我們不知道導致這個結果的確切原因是什么。如果未來是開放的,那么我們就有了某種程度上的選擇自由,從而也就有了某種程度上的自主。麥金太爾否認這樣的自主和選擇,這是沒有道理的。

  二、善的私人化

  實踐哲學與價值是不可分的,因為實踐歸根結底是對某種價值的追求,是所追求價值的實現。因此,價值理論是任何一種實踐哲學(道德哲學、政治哲學和社會哲學等)的有機組成部分,為它們提供了所必需的基礎。對于道德哲學而言,價值理論就是關于善的理論,它提出并回答“什么是善”的問題。

  不同的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派別持有不同的善觀念,如康德主義和功利主義,以及自由主義和社群主義。這些派別不僅對“什么是善”的回答是不同的,而且對正當與善的關系也持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而言,康德主義和當代自由主義主張正當優先于善,而功利主義和社群主義則主張善優先于正當。從麥金太爾的觀點看,在善的觀念上,現代道德哲學都是錯誤的。

  麥金太爾認為,在價值理論方面,現代道德哲學的根本錯誤在于“善的私人化”。在現代道德哲學中,價值理論以人性理論為前提。這種人性理論主張,人的行為都有其動機,而行為的動機是個人的欲望或偏好。[4](P21)按照這種動機心理學,個人的欲望或偏好是最重要的東西,因此,善就是欲望或偏好的滿足。

  雖然每個人的行為都以欲望或偏好為動機,但是人們的欲望或偏好是不同的,它們指向不同的對象,具有不同的程度,帶有不同的內容。簡言之,每個人都具有不同的和特殊的善觀念。在麥金太爾看來,由于現代道德哲學把善理解為欲望或偏好的滿足,而欲望或偏好又是因人而異的,所以在“什么是善”的問題上,人們之間充滿了分歧,而且這種分歧是無法消除的。更重要的是,在當代社會中,這種善觀念方面的分歧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麥金太爾把這種情況稱為“善已經被私人化”[5](P4)。

  善的私人化導致三重后果。[5](P3-4)首先,由于善被私人化了,每個人擁有不同的善觀念,這導致道德規則與善的分離。在道德規則的問題上,人們之間可以達成一致。在善觀念的問題上,人們之間無法達成一致。其次,因為在“什么是善”的問題上人們之間存在尖銳的分歧,而這種分歧又是不可消除的,所以國家或者政府在善的問題上應該保持中立性,這種中立性一般被看作自由主義道德的基本特征。最后,善的問題屬于私人領域,道德規則的問題屬于公共領域。在私人領域,人的自由不受限制,每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追求自己的善觀念。在公共領域,人們應該服從道德規則和其他規范,以保護每個人的自由和權利不受侵犯。

  麥金太爾認為,現代道德哲學把善理解為欲望或偏好的滿足,這樣善便被私人化了。善的私人化使道德規則與善分離開來,使政府對個人所具有的特殊善觀念持一種中立的態度,使對善的追求局限于私人領域。在對現代道德哲學的善觀念做了上述分析之后,麥金太爾對這種善的私人化進行了批判。

  首先,現代道德哲學的心理學假定是錯誤的。善的私人化以這樣的心理學假定為前提,即欲望是所有行為的動機,而且欲望的功能在各種文化中都是一樣的。麥金太爾認為這種心理學的假定是錯誤的:欲望的功能在不同的文化中是不同的,從而它們對引發行為所發揮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推動人們去做某事的動機不僅僅是由欲望(需要、快樂、痛苦、情感和意圖等)構成的,而且也是由公共的社會因素(要求、借口、懇請、責任和義務等)構成的;更重要的是,欲望本身是由規范控制的,并且只有在規范的支配下,欲望的實現才能夠被證明為正當的。[4](P21,76)

  其次,善的私人化是錯誤的。善的私人化可以分為兩步:首先,善被規定為偏好的滿足或者欲望的實現;其次,道德規則作為正當不僅獨立于善,而且優先于善。麥金太爾對此提出了批評。一方面,在現代道德哲學中,由于道德主體被個人化了,人作為個人來追求善(欲望的實現),從而必然導致善的私人化;另一方面,善被界定為欲望的實現或者偏好的滿足,而每個人的欲望或偏好都是特殊的,因此公共的道德規則才被看作獨立于并優先于善。在麥金太爾看來,這無異于本末倒置。他認為,善應該是道德規則的基礎,而道德規則應該以共享的善觀念為前提。[5](P3, 8)    最后,善的私人化導致人們之間的沖突。在現代道德哲學中,由于人作為個人來追求自己的善,并且善作為偏好的滿足是因人而異的,這樣至少在某些情況下,一個人對善的追求與其他人的追求有可能是相沖突的。這意味著一個人所追求的善觀念與其他人是不相容的。[5](P8)在麥金太爾看來,這種善觀念的不相容性,以及人們在追求特殊善時所發生的沖突,是現代道德哲學無法解決的。特別是麥金太爾認為,這種善的私人化以及人們善觀念之間的沖突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而且是一個實踐問題,是西方發達社會所面臨的難題。

  如果把人們之間在善觀念方面的沖突看作現代道德哲學的一種病癥,那么醫治這種疾病的藥方是什么呢?在麥金太爾看來,因為現代道德哲學把善私人化了,所以它不可能提供任何藥方來解決其自身的痼疾。他認為,醫治現代道德哲學之疾病的藥方存在于古希臘之中,存在于亞里士多德主義之中。這個藥方就是人們共享的善觀念。這種共同的善觀念不僅能夠挑戰現代道德哲學中善觀念的私人化,而且能夠為一種合理的道德哲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也就是說,要克服善的私人化,就必須建立一種共享的善觀念。在亞里士多德主義的基礎上,麥金太爾提出了與現代道德哲學針鋒相對的善觀念。麥金太爾的善觀念有三層意義:第一,善內在于實踐之中,是行為者在各種特定實踐中獲得的好處;第二,善是人們整體生活的性質,是人們在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中獲得的;第三,善是人們作為共同體的成員所追求的東西,這些東西對共同體的所有成員都是共同的。善的這三層含義是相互關聯的,后者以前者為基礎,前者以后者為補充。[1](P190-220)

  在價值理論方面,麥金太爾的批判靶子對準了西方現代道德哲學,其所指既包括功利主義,也包括康德式的義務論。然而,從上述討論中可以看出,麥金太爾關于善的私人化批判可以適用于功利主義,但不適用于康德式的義務論,起碼并不完全適用于后者,因為康德式的義務論無須以欲望的滿足作為行為的心理動機。

  三、德性的邊緣化

  如果任何一種道德哲學都有其道德主體理論、價值理論和規范理論,那么在麥金太爾看來,對于現代道德哲學,道德主體理論的錯誤是自我的個人化,價值理論的錯誤是善的私人化,而規范理論的錯誤是德性的邊緣化。

  在道德哲學中,規范理論的目的是說明我們應該遵守什么樣的道德規范以及論證我們為什么要遵守這樣的道德規范。對于任何一個社會,其道德規范體系通常都由兩個部分構成,一個部分是各種德性,它們規定了我們在各種場合應該做什么。另外一個部分是各種道德規則,它們規定了我們在各種場合應該不做什么。德性是肯定性的規范,它們鼓勵人們去追求某種東西,規則是否定性的規范,它們界定了哪些東西是為道德所禁止的。

  對于任何一種道德體系,既需要德性從正面來規定人們應該做什么,也需要規則從反面來規定人們不應該做什么。也就是說,在正常的和良好的社會生活中,道德體系應該具有德性和規則兩個部分。雖然德性和規則在規范體系中發揮不同的功能,但它們又是相輔相成的。沒有規則,社會生活就會缺乏穩定和秩序,人們的利益和權利也會經常受到侵犯。沒有德性,社會生活就會缺乏團結、健康和正義,個人生活也會失去其卓越的性質。

  麥金太爾認為,在古希臘的城邦中和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中,德性和規則都發揮了恰如其分的功能,但是在現代社會和現代道德哲學中,道德規則具有了中心地位并且發揮了頭等重要的作用,而德性則逐漸被邊緣化了。[1](P169, 232)按照麥金太爾的觀點,雖然德性的邊緣化從斯多葛主義就開始了,但其實現還是在現代道德哲學中,特別是在休謨、亞當・斯密、康德、密爾和羅爾斯的道德哲學中。

  麥金太爾認為,德性的邊緣化是由兩種主要因素造成的。一種因素是理論,從斯多葛學派到羅爾斯,西方的規范倫理學變成了規則倫理學。另外一種因素是社會生活,人們生活于其中的“社會”由共同體變成了國家。兩種因素的合力使規則在道德規范中占據了第一的位置,從而削弱了德性的作用。

  從道德理論方面看,德性的邊緣化有兩種表現:一種是規則成為道德的中心,另外一種是德性由復數的變為單數的。

  麥金太爾認為,在現代道德哲學中,規則成為道德的中心,而德性的作用逐漸被弱化。這種德性的邊緣化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加以分析。首先,自然法理論在17和18世紀占據了統治地位,它是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的基礎。麥金太爾認為,對于近代道德哲學家,自然之于道德猶如上帝之于基督教:自然發出指令,帶來和諧,為人們的社會生活提供了規則。[1](P234)麥金太爾在這里顯然是按照安斯康姆的思路,批判自然法理論是猶太教-基督教神法的殘余。其次,康德是現代道德哲學的代表,在其道德形而上學中,規則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麥金太爾認為,在康德的道德作品中,所有道德問題都圍繞一個中心問題,即我們如何知道遵守哪些規則。也就是說,對于康德,除了對規則的服從之外,道德什么都不是。這樣,“無論是對于道德哲學家還是對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會之道德,德性概念都變成邊緣性的”[1](P236)。最后,羅爾斯是當代道德哲學的代表,在其正義理論中,德性對于規則具有次要的地位。按照麥金太爾的解釋,羅爾斯把德性定義為“按照正當的基本原則去行動的強烈的和通常有效的欲望”[1](P119)。也就是說,德性不過是按照規則行事的欲望,這樣一來,德性被徹底邊緣化了。

  德性的邊緣化還表現為“德性”一詞的使用出現了變化,即這個詞由復數的(virtues)變成單數的(virtue)。1麥金太爾認為,雖然這種變化是從休謨開始的,但是后來變得更為明顯。這種變化導致了雙重結果。一方面,它使“德性”與“道德”成為同義詞。按照麥金太爾的解釋,“德性”一詞在古希臘的使用中有“道德的德性”的意思,也有“非道德的德性”的意思。但是,德性以單數的方式來使用之后,它的意思就意味著道德。因此,“道德的德性”這種說法在現代道德哲學中屬于同義反復,而在亞里士多德那里則不是。另一方面,當“德性”由復數的變為單數的以后,其含義也發生了變化。當“德性”是復數的時候,我們知道它是指各種具體的德性,如古希臘所說的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等等。當“德性”變成單數以后,當我們只關心一種基本德性以后,這個詞的意義也發生了變化,這時德性是指對規則的服從。    在麥金太爾看來,使德性邊緣化的力量歸根結底是社會生活,而現代社會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現在的人們在“社會”中生活,過去的人們在“共同體”中生活。對于麥金太爾,所謂“共同體”是指家庭、教區、學校、診所、工作場所和本地社區等等。[5](P12)在這樣的共同體中,人們享有共同的善觀念和德性觀念,這些共享的善觀念和德性觀念把人們統一在一起。在現代化和工業化過程中,諸如家庭、教區、學校、診所、工作場所和本地社區等共同體被削弱了,共享的善觀念也不復存在了。德性本來存在于共同體的生活之中,其功能是維系這樣的共同生活。當這樣的共同體被削弱甚至消失之后,德性必然被邊緣化。[1](P236)對于麥金太爾,在現代社會中,社會生活只是人們追求自己個人私利的場所,人們之間即使相識,也形同陌路。在這樣的社會中,因為沒有共同的善,為了防止人們在追求私利時相互侵犯,只能用規則來限制其行為,為人們提供保護。

  雖然現代社會中規則倫理學取代了德性倫理學,但是在啟蒙達到高峰的18世紀,也出現了以共和主義為代表的德性倫理學的復興。但是,我們應該注意,盡管這里所說的共和主義試圖復興德性倫理學,但是它與麥金太爾的德性倫理學不同。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差別也反映了共和主義與社群主義的差別。與18世紀的共和主義相比,麥金太爾式的社群主義有兩點不同(這兩點也可以同自由主義相對照):第一,雖然社群主義和共和主義都把德性放在首位,但是在麥金太爾看來,前者追求的德性是復數的(各種德性),后者追求的德性是單數的(公德);第二,共和主義的核心觀念是公共的善(如安全、秩序和法治等),而社群主義的核心是共同的善(共同體的目的)。另外兩者的思想資源也不同,麥金太爾式社群主義淵源于古希臘,而共和主義則淵源于古羅馬。

  我們知道,18世紀的共和主義運動以失敗告終。這場復興德性的運動為什么會失敗?因為人們的社會生活變化了,從而人們的道德觀念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麥金太爾認為,這場共和主義運動及其失敗所揭示的真正教訓是:當你試圖重塑的這個道德習語(指德性)對于普通大眾和知識精英都是異化的,你不能希望在整個國家的范圍內重塑道德。[1](P238)麥金太爾的這段話透露了兩個非常重要的信息:其一是他對當代的道德和道德哲學持有悲觀的看法,從理論到實踐,現狀很難改變;其二是即使恢復古代的道德傳統還有一線希望,那么它也僅存在于小共同體(家庭、教區、農場、鄰里社區等)之中,而非國家或整個社會之中。

  結 語

  我們對麥金太爾的現代道德哲學批判做一個簡單的總結。首先,麥金太爾對現代道德哲學的批判具有雙重的積極影響。一方面,他對康德式義務論和功利主義的批判促使人們從更為廣闊的觀點(如社群主義)來思考道德哲學問題,反思當代規則倫理學的困難。另一方面,這種現代道德哲學批判也促進了德性倫理學的復興,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當代規范倫理學的缺陷。其次,麥金太爾的現代道德哲學批判也存在很多的問題。為了簡便起見,我們在這里只想指出這種現代道德哲學批判所存在的兩個主要問題。

  一個問題是這種批判所適用的對象。現代道德哲學有兩個代表,一個是康德式義務論,另外一個是功利主義。當麥金太爾把他的現代道德批判用于不同的對象時,這種批判的適當性會出現緊張。因為兩者的觀點是相反的:功利主義是目的論,康德主義是義務論;功利主義的道德在于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康德式義務論的道德在于按照道德規則行事;功利主義把善放在首位,康德式義務論把正當(規則)放在首位;功利主義的道德主體以欲望為動機,康德式義務論的道德主體以善良意志為動機。這樣,當麥金太爾批評現代道德哲學使善私人化時,這種批判可以適用于功利主義,但不適用于康德式義務論;當他批評現代道德哲學把規則等同于道德時,這種批判可以適用于康德式義務論,但不適用于功利主義。也就是說,同樣的批評應用于兩者會產生沖突。

  另外一個問題是反現代性。我們把麥金太爾對現代道德哲學的批判歸納為自我的個人化、善的私人化和德性的邊緣化,與其相對立,他主張我們應該把個人理解為共同體的成員,把善看作共同體的所有成員共同享有的東西,把德性視為道德的核心。麥金太爾認為,這樣的道德主體理論、價值理論和規范理論只能存在于古代社會之中,而不能存在于現代社會之中,因為現代性和現代化把這些道德理論以及作為其基礎的生活方式都破壞了。現代性意味著一種生活方式,現代的道德和道德哲學與這種生活方式是對應的。在對現代道德哲學的批判中,麥金太爾反對的不僅是現代道德哲學,而且是現代的生活方式,是現代性本身。問題在于,如果麥金太爾反對的是現代性本身,那么他拿什么東西來取代現代性?他可以基于亞里士多德主義來批判現代道德哲學,但是他無法回到古希臘過傳統的城邦生活。

  參 考 文 獻

  [1] Alasdair MacIntyre. After Virtue, Indiana: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84.

  [2] Alasdair MacIntyre. “Practical Rationality as Social Structures”, in The MacIntyre Reader, edited by Kelvin Knight, Indiana: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98.

  [3] Alasdair MacIntyre. “Notes from the Moral Wilderness”, in The MacIntyre Reader, edited by Kelvin Knight, Indiana: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98.

  哲學論文發表期刊推薦《貴州文史叢刊》是貴州省文史研究館主辦的學術性、知識性、資料性文史類國內外公開發行學術期刊。1980年創刊,是貴州省改革開放后創刊最早的學術期刊之一。《貴州文史叢刊》遵循立足貴州,面向全國,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力求辦出地方特色和時代特點,為社會主義物資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文章標題:社科論文投稿范文麥金太爾的現代道德哲學批判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wenyi/zhexue/27173.html

相關問題解答

SCI服務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福利 | 在线 中文字幕 日韩 欧美 |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 成人在线观看国产 | 在线日韩| 最新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一级黄色大片免费看 | 国产午夜a理论毛片在线影院 | 亚洲国产综合人成综合网站00 | 欧美成人午夜毛片免费影院 |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 国产nv精品你懂得 | 亚洲 欧美 日韩在线综合福利 |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综合二区 | 久久成人免费播放网站 | 日本成aⅴ人片日本伦 | 农村妇女色又黄一级毛片不卡 | 一级做a爱视频 |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放视频 | 窝窝午夜色视频国产精品东北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国产第一草草影院 | 成人看片黄a毛片 | 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黑人99 | 国产精品 主播精选 网红 | 亚洲无线 | 国产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 久久黄色一级片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薰衣草 | 香蕉视频黄色片 | 欧美偷拍小视频 | 亚洲精品99久久久久久欧美版 | 成人娱乐网 | 亚色综合| 亚洲国产成a人v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在线视频综合视频免费观看 | 91免费视| 亚洲午夜大片 | 免费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