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哲學論文 發布日期:2021-08-17 10:04 熱度:
關于幸福,這是古往今來無數哲人探尋的話題。“幸福是什么”是幸福觀本體的含義,“幸福從何處來”是幸福觀的思想源泉與動力,“怎樣獲得幸福”則是實現幸福的途徑和手段。古希臘晚期,以伊壁鳩魯為代表的“快樂幸福論”風靡一時,他們建設花園式學校,學習傳播知識,追求身體的寧靜和靈魂的無紛擾。在他看來,人們追求幸福離不開現實的場域環境,幸福感來源于個體精神的愉悅,要想獲得幸福,則需通過理性的方式和道德的行為,以至尋求一種“理性的快樂”的幸福范式。
一、幸福的歷史邏輯:“倫理學時代”
古希臘——羅馬時期,社會動蕩,戰爭頻仍,哲學家們從關注公共政治轉向聚焦個體自由,將哲學本義回歸個人自身,文德爾班將希臘晚期概括為“倫理學時期”。“百家爭鳴”之中,伊壁鳩魯學派脫穎而出,以“快樂主義”幸福觀聞名于世,其理論生成脫離不了所處的生活環境和時代背景。
(一)“病痛”與“險惡”交織。
古希臘晚期,馬其頓逐步對希臘城邦進行殖民統治,雅典、斯巴達不復當年的輝煌。伊壁鳩魯貧窮困苦,常年疾病,顛沛流離。他意識到,社會的殘酷現實使人們靈魂紛擾,疾苦纏繞使身體不安寧,也阻礙了人們獲得真正的快樂和長久的幸福。這些經歷是他的幸福倫理學得以形成的現實前提。
(二)哲學研究與追求“幸福”同行。
哲學應救贖動蕩的歷史現實,這是大多數哲人心中的道德圖景。穩定統一的政權遭強敵侵擾,原有的市民生活被侵擾,人們需要新鮮哲學的給養。伊壁鳩魯將追求幸福與哲學研究緊密聯系,他認為,在動蕩亂世中,要尋求幸福生活,關鍵是解決好“身體不安寧與靈魂紛擾”的問題。人們內心寧靜的最大干擾,來自對“神”“死”這些事物混沌的玄想。在他看來,哲學迫切的任務在于揭示神與死亡的本質,人們要用哲學向一切迷信作斗爭,排除內心雜念,從俗世中解脫出來,獲得內心至“善”的幸福。總之,通過哲學“治療”的方式,人們可以避免痛苦,獲得幸福。
二、幸福的理論邏輯:“感性主義”
伊壁鳩魯從感性主義出發,以人的感覺、情感、欲望等因素來評判人是否達到幸福。他以原子論為出發點,科學闡明“自由意志”的重要性,引導人們主動節制欲望,祛除對神、對死亡的恐懼,系統論述了自己的倫理思想。
(一)幸福的“靈動原子”。
他對幸福觀的詮釋,在于其對宇宙的探索,對“原子論”的新解為前提。他認為世界的本源是原子與虛空。首先,世間萬物由原子構成,神和靈魂也是如此。他認為神不會干涉凡人之事,而身體死亡,靈魂和感覺也會消逝。因此,人無須懼怕神和死。這一觀點有力抨擊了當時社會流行的“神主宰一切”的謬論,將人們從宗教神秘主義中解救出來,使人們擺脫對神的頂禮膜拜。其次,世界除了原子,便是虛空。他認為實體內部若沒有虛空存在,原子將無法移動一點。最后,原子在虛空中存在三種運動形態:即垂直下落的運動、偏斜運動以及碰撞運動。
(二)幸福的“自由意志”。
他提出物理學層面“原子運動”新方式,返照人類社會,科學闡釋了人的“自由意志”。伊壁鳩魯承繼德謨克利特的原子學說,并補充、完善、創新。他承認原子因重力作直線下降運動這一必然,但也發現原子存在作偏斜運動的偶然。因此,他認為,原子運動必須考慮到必然與偶然兩個層面,事物發展也是必然制約和自由選擇辯證統一的結果。在這一“靈光”發現的作用下,個人從“必然”束縛中掙脫,開辟自由選擇的領地,從而獲得心靈自由空間。[1]
(三)幸福的“情感欲望”。
人心靈獲得自由,就有主觀選擇幸福生活的欲望。他把人欲分為三種:一是自然而必要的欲望,如吃、穿、住、行等需求。人類在滿足基本生活條件后,才能物質需求轉向精神、情感需求。二是自然而不必要的欲望,如縱情享樂等需求。他認為這種欲望只不過是種類變化,若追逐程度過高,心態就會“異化”,因而“不必要”。三是非自然又非必要的欲望,如貪戀權力等。他認為虛浮的事物只會捆綁人的自由意志,陷入痛苦的深淵不可自拔,也是“不必要”的。他極力反對驕奢淫逸,因為人靈魂的寧靜和現世的安穩遠才能帶來幸福,人的痛苦在于欲壑難填。因此,他主張人要節制欲望,把限度降到最低,只需滿足自然必要的欲望即可。
三、幸福的實踐邏輯:尋求“理性的快樂”
在認識論上,伊壁鳩魯把現實的平靜、個體的感受和靈魂的安寧當成人生最大的幸福。怎樣能救贖不安定的靈魂呢?他提出三種方式作為達到幸福的途徑:即堅持唯物主義;通過理性的方式;履行道德的行為。
(一)堅持唯物主義,享受現實的幸福。
伊壁鳩魯堅持唯物主義觀點,將“原子論”發揮到極致。首先,他認為天體是一團活火,不存在產生、發展幸福的運動。人們尋求幸福要自己去爭取,而不是神與天體的給予。其次,他認為獲得幸福的障礙是人們內心的不安與恐懼。那么,怎樣擺脫不安與恐懼呢?主要問題在于我們如何對待神,如何面對死。他不否認神的存在,但是神也是由原子構成,它既不干涉人事,更不擾亂人們的生活。另外,他認為人的死亡無非是感覺的喪失。死之前,靈魂原子同肉體結合,人便有了感覺;死之后,靈魂原子與肉體分離,人便失去感覺。因而,人毫無理由懼怕死亡。他通過對神與死的“外在否定”,把人從最大恐懼中解脫出來,使人更關注現世幸福。
(二)通過理性的方式,關注個人的幸福。
他重視理性的作用,認為通過理性的方式能夠為我們判定是否幸福。人應該用理性指導行動,審慎地選擇幸福之路。具體來講,在物質追求上要節制知足,才會使靈魂安寧。人的幸福源自欲望的滿足,但面對各種各樣的欲望,則需用理性的原則去加以甄別取舍。一方面他認為欲望的滿足需要有節制,而不是縱情享受;另一方面他強調個人的欲望需要得到滿足,而不是純粹禁欲,以一種人本主義的視角剖析獲得幸福的實現邏輯。
(三)履行道德的行為,邁向共同的幸福。
伊壁鳩魯重視個體感受幸福的同時,特別強調人與人之間應構建友善、正義的人際關系。他認為,友誼是人與人交際交往的情感紐帶,其本身能夠帶來利益。在交際當中,要用理智的道德行為幫助人們獲得友誼。他認為,友誼能夠給人們帶來安穩,即使社會動蕩,也可以借此安身立命。只有與他人友好相處,才能增進心靈的寧靜和自身的幸福。那么,怎樣尋求和維系友誼呢?他提出了 “正義”原則。所謂正義,其實質就是人們在交往中訂立的“互利”契約。他雖堅決反對公共的政治生活,但也強調個人為維護友誼需提倡公平正義原則。在這一原則主導下,友誼才能保持長久。只要每個人堅持正義,公平待人,就能免除不必要的紛爭,從而達到安撫心靈、進階幸福的目的。在他看來,以正義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友誼,是人們獲得幸福最“精美合意”的手段。[2]
四、伊壁鳩魯“幸福觀”的現代反思
伊壁鳩魯的幸福觀凝聚著自由、友愛與平等倫理思想,肯定人的自由意志,關注人本身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在西方倫理史上有著重要影響。在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我們探討伊壁鳩魯的幸福學說,對個人、集體及國家構建正確的幸福觀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樹立科學理性,克服迷信盲從。
科學是人類實踐經驗的理性總結,科學使人類告別茹毛飲血的蠻荒而走向社會文明。科學理性與人文主義結合,致力提高人性而反對“神”性,將人們從愚昧混沌中解救出來。正如伊壁鳩魯所指出,人們追求幸福應該關注切身的感受,而不是迷惘“神”。改革開放后,我們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基本原則,大力普及科學知識,而迷信盲從仍在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存在。偽科學便是披著科學的外衣,打著科學的旗號的代表,讓人難辨真偽。怎樣辨別科學的真偽呢?我們應該要加強學習,鍛煉自己的本領,從而去偽存真。伊壁鳩魯告誡世人,要擺脫愚昧無知,破除對“神”的恐懼,達到靈魂的健康,就要不斷學習各類“真”知識,要矢志不渝終生學習。學習是一個人不斷進步的動力源泉,學習使人明理、增信、崇德、力行。若沒有通過學習掌握真理,那么我們就可能被偽科學蒙蔽,迷信“假”權威,難以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就會盲目崇拜“權威”,失去自由意志,我們便不能獲得幸福。
(二)節制欲望索求,涵養崇高品德。
近些年來,市場經濟蓬勃發展促進社會物質文明進步,但對精神文明建設產生一定沖擊。拜金主義、精致利己主義此起彼伏,部分人以追求最大的物質欲望為目的。怎樣擺脫物欲的束縛?我們可以從伊壁鳩魯的幸福觀中汲取養分,尋找精神美德的家園。他認為,物質上知足才是最大的“善”,滿足自然而必要的欲望即可。因此,就個人而言,面對社會的紛繁復雜時,我們應懷有一顆純凈向“善”的心,保持適當的欲望,理性地尋求自身幸福的生活。在社會層面,我們要大力弘揚勤勞節儉的傳統美德,營造好誠實守信、節儉惜福的文化氛圍,堅持好勞有所得、合法經營的市場運行原則,健全法治法規。在國家層面,要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民眾素質,樹立道德榜樣,引導人民向榜樣看齊,營造見賢思齊、德行天下的良好社會氛圍。
(三)承繼傳統“善”文化,規避外來“惡”文化。
自古以來,“獲得幸福”就是中華文化的題中之義,每個時代都它新的注解,如“上善若水”“君子喻于義”“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等思想,我們在新時代仍需優秀傳統文化的汲養。當然,我們不能躺在前人所創造的“功勞簿”上沾沾自喜,而是要加強學習發達國家對經濟管理、文化領導、社會治理、生態建設等方面的先進文化。引進外來文化,教條式地生搬硬套,必將侵蝕國家文化原生態基體。因為每一外來文化傳播到國內,必將通過本土化改造,結合本土實際才最終為我所用。伊壁鳩魯主張建立在“正義”基礎上的“友誼”,平等互利,友善往來,也是現代社會國際文化交往需提倡的應有之義。文化應該包容互惠,開放多元,而不是沉醉在自己設定的“小圈子”里自娛自樂。伊壁鳩魯對前人哲學的繼承、創新并開辟全新的“原子”運動學說,提出那個時代關于“幸福在于靈魂的無紛擾和身體的寧靜”的倫理學,正是我們在國與國之間文化交流互鑒中要遵循的準則:繼承、發展、創新,走自己的路,交流互動,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特色,而不是指摘他人的長短。因此,我們在國內要用紅色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鼓舞人心,要敢于揭發西方滲透勢力傳播的“普世價值”真相,弘揚社會主義正能量。在國際輿論場,要積極參與建構文化話語權,綜合運用科技和人文手段,搶占輿論高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的好聲音,構建和諧幸福的文化交流生態。
參考文獻
[1]張青衛伊壁鳩魯幸福觀的當代審視[J]綏化學院學報, 2006(4).25-28.
[2]唐土紅,喻權良伊壁鳩魯的快樂論及其倫理反思[J].倫理學研究。2006(3):71-75.
《伊壁鳩魯“幸福觀”的邏輯生成及現代反思》來源:《大眾文藝》,作者:劉冠民,潘嬋
文章標題:伊壁鳩魯“幸福觀”的邏輯生成及現代反思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wenyi/zhexue/46474.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