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臨床醫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3-11-01 09:07 熱度:
臨床醫學論文發表期刊推薦《河南中醫》,《河南中醫》由河南省中醫藥學會和河南中醫學院聯合主辦,定位于學術類科技期刊。辦刊宗旨:探討中醫理論,報道臨床經驗,發表科研成果,促進學術交流,為 發展中醫事業做貢獻。編輯方針:以提高為主,兼顧普及;以醫療為主,兼顧教學、科研;以中醫為主,兼顧中西醫結合;理論與臨床兼顧,注重實用;立足河南, 面向全國。
[摘要]目的:探討血栓性脈管炎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臨床體會。方法:將100例患者采用中醫辨證分型,利用中西醫結合療法對癥治療。結果:按中醫“脫疽”四種分型對癥治療,效果明顯。結論:脫疽是以通絡化瘀為要訣。氣虛寒凝而致血脈不通者則補氣溫經、散寒通絡;血脈淤滯者則活血化瘀;熱毒壅堵血脈者則清熱解毒,化瘀止痛;氣血虛者則大補氣血,增水行舟。
[關鍵詞]血栓性脈管炎,辨證分型,脫疽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是一種原因不明、以侵犯四肢中小動靜脈血管的炎癥和閉塞性病變。典型的臨床表現為間歇性跛行、休息痛及游走性血栓性靜脈炎。在祖國傳統醫學中屬“脫疽”的范疇。早在《靈樞——癰疽篇》中即有“發于足趾,名脫疽,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對此病的描述。筆者在老師的指導下,采用中醫的辨證分型、結合西醫療法對本組100例患者進行治療,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中醫認為其病因是先天不足,正氣虛弱,寒濕之邪侵襲,瘀阻脈絡,氣血不暢,甚或痹阻不通所致。以初起肢冷麻木,間歇跛行,后期趾節壞死脫落,黑腐潰爛,瘡口經久不愈為主要表現的脈管疾病。
1.1病例選擇
筆者選擇2005~2007年的100例患者,其中,住院患者68例,門診患者32例;男性71例,女性29例;年齡20~30歲63例,31~49歲37例;職業:工人45例,農民27例,干部28例;發病誘因:吸煙兼凍傷53例,寒冷13例,吸煙15例,吸煙兼外傷9例,寒冷兼外傷10例;發病部位:左足52例,右足24例,雙足12例,手足9例,單上肢兼下肢3例;病程:1年76例,2年11例,3年9例,5年以上4例;分期:Ⅰ期13例,Ⅱ期39例,Ⅲ期48例。
1.2臨床分型
閉塞性脈管炎臨床表現分為三期:Ⅰ期,局部缺血期43例;Ⅱ期,營養障礙期36例;Ⅲ期,壞疽期21例。按中醫辨證分為虛寒凝滯型17例,血脈淤滯型29例,熱毒壅盛型36例,氣血兩虛型18例。
1.3治療方法
采用中醫辨證分型,利用中西醫結合方法對癥治療。3個月為一療程,多者可2個療程。在選取的臨床病例中,通過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提示病變動脈的形態并可直接讀出血管的直徑和流速,通過觀察血管壁及血流情況作出診斷。同時,凝血功能測定,對皮膚顏色泛紅試驗陽性及觸摸皮膚溫度低對臨床診斷具有幫助意義。按中醫分型治療方法如下:
1.3.1虛寒凝滯型證見足涼麻木,抽痛,跛行,足趾壓之回血緩慢,足背動脈摸之細弱或不清。氣虛乏力,面色微紅,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緩或遲。治用補氣溫經、散寒通絡之法。中藥方劑:黃芪50g,當歸30g,紅花、丹參、牛膝、地龍、肉桂各20g,附子10g。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配丹參注射液取足三里、三陰交、曲池、內關、外關穴進行穴位注射,日1次。
1.3.2血脈瘀滯型證見足或者手涼麻木,色青紫或莧白,痛。壓之回血緩慢,皮膚粗糙,毫毛稀少,趾甲增厚或變形,足背動脈不清,踝動脈細弱或消失,面色微紅,舌質暗紅有瘀斑或有瘀點,舌苔白,脈沉澀。治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法。藥用:當歸、赤芍各50g,牛膝、紅花、丹參、雞血滕各30g,地龍、甘草、桃仁各10g。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配丹參注射液取足三里、三陰交、曲池、內關、外關穴進行穴位注射,日1次。1.3.3熱毒壅盛型證見足或手指潰爛或干枯,夜間疼甚,抱膝而坐,徹夜不眠,足趾潰爛有腐肉不脫,足或手色紫暗,皮膚粗糙,趾甲增厚或變形,足背動脈摸不到,踝動脈摸不清,并伴發燒,口干渴,面紅,便干,尿黃,舌質紅,苔黃絳或厚膩,脈洪數。治以清熱解毒,化瘀止痛之法。藥用:金銀花100g,玄參50g,當歸、赤芍各40g,全蝎5g,蜈蚣3條,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加服通塞片口服,日2次。脈絡寧注射液20ml,加入5%或10%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250~500ml中滴注,日1次,10~14d為1個療程,根據病情需要,3~4個療程,每個療程之間,可間隔5~7d,重癥患者,必要時可連續使用2個療程。
1.3.4氣血兩虛型證見足涼麻木或青紫蒼白,或潰久不愈,夜間疼甚,趺陽、太溪脈不清,皮膚粗糙,足色紫暗,趾甲增厚,潰口淡白,膿腐不脫,疼痛難忍或有臭味,重者肌肉萎縮。氣虛無力,面容憔悴微白,胃納不佳,心悸氣促,畏寒自汗。舌質淡白,苔薄白,脈沉緩。治療用大補氣血,化淤解毒之法。黃芪50g,當歸40g,黨參、紅花、丹參、金銀花各30g,熟地、白術、甘草各20g。水煎服。日1劑。脈絡寧注射液20ml靜脈滴注。同時用丹參液限足三里、足三里、三陰交、曲池、內關、外關穴進行穴位注射,日1次。
2結果
2.1治愈病例
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潰瘍面愈合疼痛消失,足背動脈搏動恢復正常。肢體功能恢復好,肢體溫度及顏色恢復正常。隨訪1年未見復發者72例。
2.2基本治愈病例
主要癥狀、體征消失,潰瘍面愈合,疼痛消失,仍留有患肢皮膚麻木感,足背動脈搏動弱,皮膚顏色發赤,活動時間長有跛行,休息后可緩解者14例。
2.3好轉病例
癥狀、體征有明顯進步,如潰瘍面縮小,傷口接近愈合,疼痛明顯減輕,足背動脈隱約可見,肢體溫度及顏色均有所改善者10例。
2.4無效病例
經治療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者4例。
3討論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是一種比較難治的慢性周圍血管器質性病變。該病主要侵犯肢體的中、小動脈及其伴行的靜脈和皮膚淺靜脈,血管壁呈現非化膿性炎癥,出現瘀血、缺血、瘀斑、腫脹,潰瘍壞疽血栓形成,引起肢體缺血、疼痛,嚴重者肢端可發生潰瘍及壞疽,甚至截肢。故活血化瘀法貫穿治療始終,注意局部血瘀同時照顧整體虛損。疾病后期要加強益腎填精,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使正勝邪卻;由于溫經散寒藥、活血化瘀藥,行氣破瘀藥多屬辛溫宣散之品,走而不守,藥力難以持久,多與益氣填精藥合用后,其藥力加強,藥效長久,療效明顯提高。據資料統計,高位截肢率由原來的28%~33%下降至1.2%~13.8%。
中醫《外科正宗》云:“脫疽者,此因平昔丹石補藥,竭精傷,凡生此者多生于手足。”《瘍醫大全》云:“足疽之生乃氣血之虧,不能周致之故,然則焉可單泄毒,以重傷氣血乎,必大補氣血加以泄毒之味,則全勝之道也。”說明本病是由于臟腑積熱,氣竭精傷,脾腎虛衰,運化失健,則不能傳精,氣血不能抵達于四未,四肢為脾所主,氣血不充,無力抵御外邪,外受寒邪,侵襲經絡,淤久化熱,熱潰腐脫。故該病治療是以通絡化淤為要訣。氣虛寒凝而致血脈不通者則補氣溫經、散寒通絡;血脈淤滯者則活血化淤;熱毒壅堵血脈者則清熱解毒,化淤止痛;氣血虛者則大補氣血,增水行舟。此所謂“治病必求其本也!”
[參考文獻]
[1]劉越,劉山雁,劉泉.圖解黃帝內經靈樞[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2]陳紅風.中醫外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
[3]顧伯康.中醫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4]周聰和.活血化淤法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57例[J].遼寧中醫雜志,1991,18(03):28.
[5]侯芬琴.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治驗[J].中醫藥臨床雜志,2005,17(2):30.
文章標題:臨床醫學論文發表血栓閉塞性脈管炎100例治療體會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yixue/linchuang/19470.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