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城市管理論文 發布日期:2010-08-13 14:39 熱度:
摘要:在古代中國,管理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便是政治家們所倡導的國家管理思想。如慎到的《十二論》、李斯的《諫逐客書》、賈誼的《治安策》等,此后歷朝歷代皆有佳作。宋代《李覯集》便其中代表作之一。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分析《李覯集》所論述的國家管理思想,從中可汲取政治智慧和歷史經驗,達到資政育人、古為今用的目的。文章以翔實的資料為基礎,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全面介紹和評價李覯的一系列國家管理思想,并闡發其豐富內容、深刻蘊義、進步作用、歷史貢獻以及當代價值。
關鍵詞:李覯;國家管理思想;現代意義
李覯(1009-1059),字泰伯,北宋建昌南城(今江西省資溪縣)人,是中國十一世紀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關心生民實際經濟利益和物質生活狀況的進步的思想家,十分注意研究經濟領域的各種問題及民眾衣食住行的具體問題。在李覯的整個思想體系中,國家經濟管理思想內容十分豐富,脈絡清晰,影響深遠,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結晶,對于如何管理和組織社會經濟生活,具有其不容置疑的成就和價值,它重道、明德、信義、崇禮,與當代某些科學管理思想十分相近,特別是在其國家管理方面闡發出的一些民本思想,仍可讓我們“古為今用”。尤其是對于從事管理工作的領導者來說,在提倡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上不失為一部多得的教科書。本文就李覯中的一些人本思想和觀點,試提出自己一些粗淺看法。
一、李覯的國家管理主張和思想
1.提出了“量入以為出,節用以愛民”的思想,主張強本節用的理財思想。國家管理的最為重要的方面就是理財,利益是社會生存的基礎。即使是出家人,也離不開“衣食住用”四事,正如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所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趯Ξ敃r冗費日益嚴重、國庫日益枯竭的憂慮,李覯認為:“治國之實,必本于財用。”“賢圣之君,經濟之士,必先富其國焉。所謂富國者,非曰巧籌算,析毫末,厚取于民以媒怨也,在乎強本節用,下無不足而上則有余也”(《李覯集•富國策第一》)。
2.李覯提出了集權、限田、禁厚斂等安民之策。北宋時期,由于大地主階級瘋狂兼并土地,造成“貧民無立錐之地,而富者田連阡陌”的狀況。老百姓由于失去土地,生活十分艱難。“饑寒之憂,不遠而至矣。”(《李覯集•安民策第九》)為此,他主張“平土”,說:“土地本也;耕獲末也。無地而責之耕,猶徒手而使戰也。法制不立,土田不均,富者日長,貧者日削,雖有耒耜,谷不可得而食也。……堯舜復起,未如之何矣!故平土之法,圣人先之”(《李覯集•平土書》),論證了“平土”的必要性。同時,李覯積極主張減輕農民貢賦負擔。李覯在《潛書》中提出“田均則耕者得食,食足則蠶者得衣,不耕不,不饑寒者希矣。”賦役繁重是導致民生艱難的重要原因,為此,李覯在《安民策》中提出了“薄稅斂以富民”的思想。在《平土書》中又專門論述了“賦稅之法”,認為古代以來,“稅輕者不減二十而一,重者不逾十二。皆以役多少參折之也,此賦稅之定令也”。在《周禮致太平論》中進一步提出了均平徭役的問題,“謂平其徭役,不專取也”。就是說不能把一切徭役負擔都強加在一般農民身上,使之“任之重,求之多,勞必于是,費必于是”。與此同時還應禁厚斂,做到“以歲之豐兇,得稅物多少”,而“計邦國之用”。按“斂法”原則制定賦稅數額。“斂法者,豐年從正,兇年則損也”,以此減輕農民的負擔。
3.主張拯危救弊的政治改革思想。李覯對宋初以來的政治弊端的積聚有著較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在其一系列的論著中,對當時的政治弊端進行了無畏的批判與揭露,并針對這些時弊提出了一整套的改革主張。這些改革主張涉及朝政、吏治、軍政、財政、教育、文化以及廣大城鄉民眾所面臨的土地、商業、貨幣、市場、賦稅、徭役等等方面。李覯的15篇“潛書”,是表達他政治主張的代表作。
4.強調安民“必先于教化”,堅持教育是立國之本。基于對宋朝政治統治日益昏暗、“盜賊”叢生以及不斷發生農民反抗斗爭的憂慮,李覯認為“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也”。李覯十分重視“教化”,“所謂安(民)者,非徒飲之、食之、治之、令之而已也,必先于教化焉。”(《李覯集•安民策第一》)這是說,“安民”不僅是讓老百姓得到必須的生活資料,讓他們服從治理、聽從命令,更重要的是要首先對他們進行教化。他特別強調“教化”在“安民”中的社會作用,認為:“教則易為善,善而從正,國之所以冶也。”“不教則易為惡,惡而得位,民之所以殃也。”李覯反復強調教化的社會價值,突出教化在安民中的重要作用,這對于幫助我們今天正確認識思想道德教育的社會價值,認識加強公民道德教育的緊迫性,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啟迪意義。
二、李覯國家管理思想的現代意義
1.管理者要廣開言路,以消除郁結。李覯認為,“禮”不是指“節制文章,獻酬揖讓,登降俯仰”等規則與規范,而是人類生活生存的總則,它關系到國計民生,亦是天下安危之所系,因此成為圣人教化百姓的根本所在。如此崇高之“禮”,在李覯看來,亦是起于人之求利足欲的“節文”:“夫禮之初,順人之性欲而為之節文者也”(《李覯集•前言》)。其又言:“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為不可言?欲可言乎?曰:欲者人之情,曷為不可言?言而不以禮,是貪與淫,罪矣。不貪不淫而曰不可言,無乃賊人之生,反人之情,世俗之不喜儒以此。”(《李覯集•雜文》)人之生就是內在之欲望的現實化,“禮”之產生與作用決非窒人之欲利,相反,恰恰在使人之欲與利能得到更好地實現。當人們都意識到了只有在循禮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滿足人生欲望,達到生活中的追求,自然而然地就可以把外在的“禮”化為出于內在自覺的行為;將那對自由生活、自在的生存有所束縛的“禮”亦當作必須要接受的限制而遵循之。這即實現了李覯之“禮論”所欲達到的最高境界——“大和”。此“大和”實際上即是:人人都能在其一生中遵循禮儀,社會有秩有序,國家有規有矩,而人人又都不會以之為束縛,身心皆能達至自由之境,國家社會也能臻于和諧安寧之態,于是,這就由“和”而至于“樂”之境了。李覯所闡述的以人為本的禮學思想,應用于現代企業管理中,就是要求企業領導人要有一顆真誠的愛心。
2.主張經世致用。李覯在他的讀經、著書、講學一系列言行中,特別注重學用結合,強調以人事解經義,明卦象。目的在于“急乎天下國家之用”,以達到“人事修而王道明”�!兑渍摗�13篇的中心議題和內容,所著眼的都在人事。他的《易論》中充滿著治國方略和對人的行為規范。李覯豐富、多彩、精湛的經濟論述,大到《平土書》、《富國策》,反對只講“義”不講“利”、諱言財利的觀點,提出“治國之實,必本于財用”(《李覯集•富國策第一》),“人各有事,事各有功”,“人無遺力,地無遺利”,“無事而食是眾之殃,政之害”等名言,得出了茶鹽專賣之弊,重農下的廣開通商之利,可謂是一反古代儒者極少論述經濟或論而不細的學風。也正是這些言行,實踐了他為“文”不光是“筆扎章句”,必須是經世致用的“治物之器”,要有益于“興國家,靖生民”的學術宗旨和創作原則。
3.管理者有“憂患”、前瞻意識。“茍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號召人們不以主觀好惡、面對客觀現實。他以彭祖傳說、秦朝政權被更替為例說,“身莫不惡死,而未嘗有不死;國莫不惡亡,而未嘗有不亡”。“壽雖高而歸之死,世雖永而歸之亡。然而以死亡為諱者,是不智也。”(《李覯集•慶歷民言》)智者的正確態度,不應“聞死亡而慍怒”,必須“有疾則治,有失則改”。只有這樣才能使矛盾朝有利方向轉化,否則適得其反。他還說:“治之民思亂,亂之民思治。智者慮亂于治,愚者謂治不復亂。”(《李覯集•慶歷民言》)提示太平盛世,要看到困難和不足;在多難之秋更要關心民眾疾苦,為民興利除害。
4.理財為先,堅持量入以為出,取用有定制為重要原則。李覯認為,一個國家要做到人足食,國足用,除要發展生產之外,還要注意節儉,愛惜人力,珍惜物力。為此,國家的費用要有一定的制度,一定的式法,不能隨意開支,耗費人力,浪費財力,揮霍財物。這樣可以做到“國安財阜”,方為“治世之政”。相反,當權者隨意浪費財物,消耗人力,積怨甚多,這便是“亂世之政”。他說:“人所以為人,足食也;國所以為國,足用也。……一谷之稅,一錢之賦,給公上者,各有定制。茍不量入以為出,節用而愛人,則哀公云‘二猶不足’,《公羊》謂‘大桀小桀,誅求無已’,怨刺并興,亂世之政也。”(《李覯集•國用策第一》))李覯主張國家要立法制,定制度,一式法,規定節用聚財的具體措施,做到量入為出,取民有制,絕對不得“傷財害民”。這是國家的大事,萬萬不可忽視。李覯明確指出,君主理財的目的是為了利于民,不是為了害于民。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使“物實厚”,不能使“物行苦”,即要講求物品的實用、實惠,不準弄虛作假,偽裝詐利,更不準用假冒偽劣商品欺民取利。李覯把“去偽”作為理財利民的第一要務。他說:“利,利于民,謂物實厚者;害,害于民,謂物行苦者。使有、使阜,起其賈以召之也;使亡、使微,抑其賈以卻之也。……夫理財之道,去偽為先。”(《李覯集•安用策第十二》)國家理財要為民著想,因此要注重貨真價實,物實有用,市場要起到調節貨物,便利萬民的作用,不得過于侈靡,更不得偽詐取利。只有既利于國,又利于民者,才是真正的為國、為民者。否則讓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市場,以“雜亂欺人以取利”,不僅擾亂市場,滋生歪風,而且“廢業以作無用之物”,因而會造成“下去本而上失實”,最終招致禍患。
參考文獻
[1]李寶柱.豪強不除國無寧日[2009年12月16日]http://news.qq.com/a/20091216/002591.htm
[2]張熙惟.論李覯的憂患意識及其政治改革思想.撫州師專學報,2002.4
[3]黃釗.論李覯的德治思想體系及其基本特征.撫州師專學報,2002.4
[4]姜國柱.論李覯的經濟思想.撫州師專學報,2002.4
[5]鄭曉江.論李覯的人生觀與人生踐履.撫州師專學報,2002.4
[6]賴功歐.一代通儒李覯論.撫州師專學報,2002.4
搜論文知識網致力于為需要刊登論文的人士提供相關服務,提供迅速快捷的論文發表、寫作指導等服務。具體發表流程為:客戶咨詢→確定合作,客戶支付定金→文章發送并發表→客戶接收錄用通知,支付余款→雜志出版并寄送客戶→客戶確認收到。鳴網系學術網站,對所投稿件無稿酬支付,謝絕非學術類稿件的投遞!
文章標題:李覯國家管理思想的現代意義及其啟示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zf/chengshi/559.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政治法律論文范文
軍事論文 城市管理論文 思想政治論文 國際政治論文 行政管理論文 勞動與社會保障論文 國際法論文 公司法論文 婚姻家庭法論文 環境法論文 知識產權論文 民事訴訟論文 民商法論文 犯罪學論文 法律史論文 行政法論文 憲法論文 法理論文 刑法論文 刑事訴訟法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