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教育期刊 熱度: 時間:
《百色學院學報》
關注()雜志簡介
《百色學院學報》于1988年創刊,至1998年第3期為內部刊物,1998年第4期準公開出版發行。從1988年至2002年的學報為季刊,從2005年起改為雙月刊,本刊以樹立精品意識為辦刊導向,堅持突出學術性、師范性和地域性,為高校教師、科研人員提供發表學術論文的園地。
《百色學院學報》(原刊名為《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是地處百色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山區的一家西部地方高校學報,創刊于1988年,1998年第4期公開出版發行。1988年到2001年我刊為季刊,從2002年開始改為雙月刊。主編卞成林教授、博士,編輯部主任韋國友副教授、副編審。我刊立足于本地豐厚的人文歷史地理資源,在堅持學術性的同時,突出刊物的個性——地方性和民族性,開辟了富有個性特征的欄目,如“人類學民族學研究”、“百色歷史文化研究”、“革命老區精神研究”、“反貧困研究”、“南疆開發研究”等。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獲獎情況
2002年獲第二屆廣西高校學報評優一等獎
2002年獲全國第二屆高等學校社科學報質量進步社科學報
2001年獲廣西第四屆優秀社科期刊
欄目設置
主要欄目: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研究、哲學、史學、法學、經濟學研究、語言。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1. 中國文化的編碼與解碼自覺——序《中國燈謎年鑒》 葉舒憲,YE Shuxian
2. 古代中國的文化編碼自覺——以《周易》為例 柳倩月,LIU Qianyue
3. N級編碼理論與挖不透的表象之墻 趙周寬,ZHAO Zhoukuan
4. 從“桐葉封弟”“司馬牛致邑與珪”看玉文化傳統的中心地位 黃理紅,HUANG Lihong
5. 焚膏繼晷探幽攬勝——西南邊疆語言與文化專家訪談錄之“吳福祥專訪” 何彥誠,吳福祥
6. 語言接觸與語法復制 吳福祥,WU Fuxiang
7. 茶洞語研究述評 吳俊芳,何彥誠
8. 武鳴縣城官話同音字匯 陸淼焱
9. 作為文學教育、研究機構的民族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湯曉青教授訪談錄 湯曉青,付海鴻,TANG Xiaoqing,FU Haihong
10.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命名問題再探討 郭明軍
11. 少數民族身份敘事與理想訴求——《梁聚五文集》的學術思想評析 吳正彪
12. 人類學非西方理論范式構建的嘗試——評徐杰舜《鄉村人類學》 劉珩,LIU Heng
13. 博物館如何利用紀錄片傳承民族文化——以廣西民族博物館實踐為例 廖華,LIAO Hua
14. 論傳統節日在現代時空中的文化顯現 陸斐
15. 從天琴形制的三個發展階段看族群文化傳播 黃新宇,HUANG Xinyu
16. 鄧小平在百色起義時期的財政經濟建設思想及其實踐 李會榮
17. 鄧小平在右江革命根據地時期開展民族工作的實踐及意義 徐洪剛
18. 左右江革命老區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策略研究 黃宗將,黃東升
教育科學研究雜志社投稿:“訂單式教育”中政府的作用
[摘要]“訂單式教育”是指學校根據企業的用人標準和崗位要求,與企業共同確定培養目標,制定并實施教學計劃,實現人才定向培養的教育模式。它以企業的“訂單”為導向,是一種針對性較強的教育模式,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最終目的是使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為社會所接受,學以致用,為社會創造價值。它不僅有利于整合社會優質教育資源,充分發揮職業院校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功能,而且還可以極大地調動學校、學生和企業的積極性,因材施教,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實現學校、企業與學生的“三贏”。它是校企合作的特殊具體形態,是一種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人才培養聯盟。
[關鍵詞]訂單式教育,政府,作用
2002年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企業要和職業學校加強合作,實行多種形式聯合辦學,開展‘訂單’培訓”。2005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進一步提出“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職業教育辦學方針,促進職業教育教學生產實踐、技術推廣、社會服務緊密結合,積極開展訂單培養,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2006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積極推進訂單培養,探索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校企合作,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強調國家在重點專業領域選擇市場需求大、機制靈活、效益突出的實訓基地進行支持與建設,形成一批教學改革力度大、裝備水平高、優質資源共享的高水平高等職業教育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這些政策都反映了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關注,尤其在校企合作方面提出了指導性的決定和意見。
百色學院學報最新期刊目錄
中越邊境木央鎮東瓜平村苗族的雙語多方言和諧生活————作者:王有權;楊開榮;
摘要:文章基于調查所得的第一手材料,對云南省富寧縣中越邊境的木央鎮東瓜平村苗族的語言生活進行描寫和分析,發現東瓜平村苗族的語言生活屬于多方言和諧生活,即苗語和漢語、偏苗話和白苗話形成有序、和諧、互補的語言生活。究其成因,邊境地區和諧的民族關系是苗語和漢語和諧的前提和基礎,謀求生存和發展是苗語和漢語和諧的重要因素,苗族異系通婚是偏苗話和白苗話和諧的關鍵因素,此外,學校教育也為促進語言和諧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以校本課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原則與路徑————作者:鄭剛;余小碟;
摘要:校本課程作為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授校本課程是承載中華文明、彰顯中華民族特色、增強中華民族認同的重要渠道。以校本課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彰顯中華民族鮮明特色、增強中華文化認同具有重要意義。立足于新時代,以校本課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課程發展方向,充分發揮其傳承文化、鑄魂育人的重要功能;聚焦“五個認同”,為精心規劃文化資源提供智慧支撐;運用現...
地方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研究————作者:羅秋雪;翟校新;
摘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新時代高校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地方應用型高校肩負著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為地方輸送應用型人才的使命。文章概述了鄉村振興對創新創業型人才的需求,分析了地方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鄉村振興背景下地方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建設策略,即培養“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應用型人才,提升地方應用型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促進大學生創業就業,...
作為民間儀式的毛南族“分龍節”及其交融范式發展研究————作者:李靜;
摘要:儀式是由象征符號構成的象征體系,是文化的具體外化形式。作為民間儀式的毛南族“分龍節”起源于自然崇拜和神靈崇拜,具有周期性、空間性、秩序性和象征性等特征,其儀式形態主要包括“納牛”儀式、祭祀儀式和文娛活動等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毛南族“分龍節”的儀式也發生了變化,主要表現在舉辦主體的變化、儀式內容的重組和儀式空間的擴大三個方面,呈現從民間自發轉向政府主導、由傳統民俗活動轉向文化商展和從族內互動轉向族...
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實踐教學質量提升研究——以梧州某高校為例————作者:歐琳宗;樊紅蘭;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實踐教學優化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提升的迫切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和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的必然選擇。當前,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實踐教學質量提升在教師的思想認識、隊伍建設、平臺建設、教學評價等方面面臨一些困境,需要通過轉變思想認識、強化師資隊伍、豐富實踐平臺、改革完善評價機制等進行針對性地改進,更好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邊疆民族地區特色文化賦能基層黨組織建設研究——以百色市為例————作者:胡艷梅;
摘要:基層黨組織是黨在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斗堡壘,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基層黨組織建設是否堅強有力,直接關系到基層治理是否有效。邊疆民族地區特色文化在基層治理實踐中形成,并不斷豐富和發展,用好邊疆民族地區特色文化資源,有助于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的發揮。邊疆民族地區基層黨組織建設要厘清地方特色文化與基層治理之間的關系,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資源,推動基層黨組織建設,提升基層黨...
中國語言內爆音的地理分布特征————作者:劉巖;張青青;
摘要:世界語言結構地圖(WALS)列出的世界上76種有內爆音的語言中只包括了3種中國語言,但實際上中國境內有內爆音的語言遠不止3種,在浙江、廣西、廣東、海南等地的漢語吳方言、粵方言、閩方言中,以及壯語、水語、毛南語等侗臺語中都有分布,在苗瑤語、藏緬語中也有少量分布。文章對現有文獻記錄的中國境內有內爆音的78個語言點進行地理分布統計,希望能為內爆音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
黃文秀優秀品質的時代內涵和弘揚路徑:基于“國家—社會—家庭—個人”框架的分析————作者:龔昭彰;許海飛;
摘要:全面把握黃文秀優秀品質的時代內涵和弘揚路徑,對于激勵廣大黨員干部擔當作為、甘于奉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文章基于“國家—社會”理論,構建了“國家—社會—家庭—個人”的框架,從四個維度對黃文秀優秀品質的時代內涵進行全面分析。同時,以此為基礎,提出了弘揚黃文秀優秀品質的路徑。文章認為,黃文秀優秀品質的時代內涵主要包括對黨忠誠、務實為民、熱愛家鄉、甘于奉獻等內容;弘揚和踐行黃文秀優秀品質,可以從強化對黨忠...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話語體系構建的三重邏輯————作者:張子怡;
摘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話語體系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理論與實踐的重要解釋系統。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歷史文化、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及其中國化創新以及黨領導民族工作的百年探索,從文化、理論和實踐層面回答了構建這一話語體系“何以可能”的問題。從政黨層面,它能夠詮釋黨領導民族工作的顯著優勢,增強政治認同;從國家維度,它能夠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國際視角,它有利于突破西方民族理論...
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儒家倫理根基————作者:梁富超;路永照;
摘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深刻理解儒家以“仁愛”“禮治”為核心的倫理價值追尋,并以提升人之道德修養和境界為根本落腳點。儒家的“仁愛”以“愛親”為核心和基礎,擴充至“博愛”后,本質上是一種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因此以“仁愛之道”在修身、齊家、治國三個層面協力提高公民德行修養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合理性;而“禮治”既有內在精神性和情感性,又有外在秩序性和規范性。通過前者可以規范...
以文化人: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探索————作者:把安丹;尹成超;
摘要: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創造的,蘊含著深重的先進文化形態,是我們在前進道路上戰勝各種困難和挑戰、不斷奪取新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紅色文化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優質資源和有效載體。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教學形式,加強意識形態引導,用紅色文化感化人、教育人和提升人,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和親和力。在新時代背景下,...
數智化時代地方高校課程建設的路徑選擇————作者:羅純;吳志聰;吳先勇;
摘要:以數字化、智能化和智慧化為特征的教育數智化轉型成為高校發展的必由之路。2022年以來,教育部縱深推進了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為地方高校課程的數智化建設帶來了良好契機,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地方高校課程建設存在教育數智化基礎設施根基較弱、教師和學生數智化教學能力相對較差、教師數智化課程資源開發與應用水平總體較低、數智化教學評價體系相對滯后等問題。地方高校應完善教育數智化基礎設施、提高教師數智化...
《百色學院學報》2024年總目次
摘要:<正>~
《竹書紀年》在英語世界的譯介與研究————作者:劉曼;陳曦;
摘要:先秦古籍《竹書紀年》是戰國時期魏國的一部非正統編年體史書,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具備很高的文獻價值,對“證史補史”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自19世紀末英國著名漢學家理雅各首次譯介至英語世界以來,該書便引起了西方學者的廣泛關注與深入研究。文章從歷史角度對《竹書紀年》在英語世界的譯介情況進行了梳理,同時歸納分析了西方漢學家研究《竹書紀年》的主要維度,認為這對于國內學界的傳統典籍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鑒...
2021年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論文評述————作者:劉正發;
摘要:學界對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的研究一直非常重視。文章評述2021年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的論文,認為2021年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的論文主要集中在對各少數民族語言及其方言土語的研究上,包括少數民族語言的語音、語法和詞匯的研究及語言綜述、語言使用與語言資源保護、語言與國家通用語言、語言接觸與語言比較和語言瀕危的研究等方面。認為2021年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的論文內容豐富、研究方法多元、發表的刊物層次多樣,但...
手工藝、造物情感與聲望競爭:福建德化傳統陶瓷技藝的藝術人類學研究————作者:韓馨;
摘要:傳統技藝的民族志撰寫是藝術人類學田野研究文本呈現的范式之一,也是人類學在民族民間藝術領域進行深入研究的一項重要標識。從藝術的社會語境視角出發,以手工藝所體現的地方性知識為切入點,從技藝的場域、技藝與情感、技藝的實踐、技藝與聲望四個維度,對福建省德化縣“月記窯”陶瓷區進行長時段的田野調查。透過人類學的視角理解到,傳統陶瓷產區的新意和重要價值在于:手工造物的生產實踐過程,也是技術實踐者將自身觀念框架和...
從神話傳說到電視劇本:《仰婀莎》的跨媒介敘事研究————作者:徐姍姍;
摘要:跨媒介敘事與文學經典傳承的結合已成為當下文學領域中不可忽視的文學現象。文章以“跨媒介敘事”為視角探討《仰婀莎》故事世界的建構與拓展、《仰婀莎》敘事方式的轉變,以及新媒體環境下《仰婀莎》的傳播路徑及價值,研究發現,一個以神話傳說《仰婀莎》的故事為中心的敘事框架在不同的敘事者筆下被建構或拓展,媒介的介入使得單一的講述方式和傳承方式變得多元化,在媒體日漸發達的現代社會,古老的聲音通過不同的途徑得以傳達。...
來稿須知
摘要:<正>本刊常設“文學人類學研究”“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民族語言文化研究”“紅色基因傳承與發展研究”“區域發展與鄉村振興研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教育教學研究”“文學藝術研究”等欄目。其中,“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文學人類學研究”曾獲全國民族地區學報“優秀欄目”和“全國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欄目”。熱忱歡迎各位專家、學者惠賜稿件。作者來稿敬請注意以下事項:1.基本要求:政治方向和價值取向正確,無...
科學家精神融入高校“大思政課”建設的三維探賾————作者:段紅敏;
摘要:科學家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理論意蘊和育人價值。科學家精神融入“大思政課”建設,是傳承和弘揚科學家精神的迫切要求,也是推動“大思政課”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舉措。新時代,高校要充分挖掘科學家精神的寶貴資源,解決好科學家精神以何融入、為何融入、如何融入“大思政課”建設的三重困境,提升學生對科學家精神的思想認同、情感共鳴和行為表達,培養學生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知識吸收能力對家庭農場經營績效的影響——基于環境動態性的調節作用————作者:丘緬;
摘要:文章從企業化管理的視角,把環境動態性作為調節變量來研究家庭農場知識吸收能力對其經營績效的影響。基于廣東省724個家庭農場的實證研究發現,家庭農場的知識吸收能力對其經營績效具有正向作用,環境動態性在家庭農場的知識吸收能力與其經營績效關系之間具有正向調節作用。基于此,家庭農場在經營實踐中應該重視知識吸收能力的培育,并關注知識吸收能力與環境動態性的演化性匹配
相關教育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