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科技期刊 熱度: 時間:
臺州學院學報
關注()《臺州學院學報》創刊于1979年5月,原名《教與學》和《教學與研究》,1980年12月改為《臺州師專學報》,2002年4月更名為《臺州學院學報》,每期約15至17萬字。每年第1、2、4、5期為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期為自然科學版。1990年始改為雙月刊。1995年起啟用國內統一刊號,1996年起啟用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刊號和條形碼。從1999年起每年出版《臺州學院學報》(增刊)一期。
本刊一向堅持鮮明的政治方向和正確的輿論導向,遵守黨和國家有關新聞出版的政策、法律和法規,嚴格執行《期刊管理暫行規定》等期刊管理的規章制度,貫徹“雙百方針”,為繁榮學術研究、提高教學質量與管理水平服務,為促進地方社會科學文化的迅速發展服務。
本刊辟有政治、哲學、宗教、經濟、語言、文學、藝術、歷史、數學與計算機技術、物理與技術科學、化學、生命科學等欄目,既重視基礎學科、基本理論和教育科學的研究,注意歷史文化的研討,也注意開辟新辦專業和應用性學科領域的研究專欄。編發論文著重學術性、時效性和地方性。在外國文學研究、文藝理論研究、臺州歷史文化研究、三國史研究、地域經濟研究、古典文學研究、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思想理論觀點研究、英語翻譯研究、漢英文化語言研究等領域發表大量高質量論文;尤其是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研究、天臺宗佛學研究及其對日本、韓國的影響研究、三國史研究、臺州山水與唐詩之路研究、臺州古代海上航運與臺灣開發研究、臺州動植物研究及鄭虔、戴復古、方孝孺、王士性等名家名人研究的論文,都有過良好影響,有的在全國乃至國際都有一定影響。
為突出刊物的鮮明的個性特色,本刊還特別設置了“天臺山文化”專欄,以及“高師教學研究”、“中學教改”、“中學教育研究”、“校長論壇”等專欄。本校的“中西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為省重點學科,本刊所刊發的關涉此學科組及校外來稿提供的中西比較文學的多篇論文是持續地指向該學科的研究前沿和探討熱點的。本刊的社科版幾乎每期都有1至4篇不等。“天臺山文化”專欄為地方歷史文化特色專欄,一年至少刊發兩期。這些專欄文稿的刊發是鮮明地反映出本刊、本校的個性特征和地域色彩的。
臺州學院學報收錄情況/影響因子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本刊已被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錄。
臺州學院學報欄目設置
主要欄目:政治學、哲學、宗教、經濟學、語言學、文學、藝術、歷史學。
閱讀推薦:昆明大學學報
《昆明大學學報》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的綜合性理論刊物。從2006年起由半年刊變更為季刊(逢季度末)出版。其中l、3季度為社會科學版,2季度為旅游版,4季度為自然科學版。它的主要任務是反映昆明大學的最新教學和科研成果;钴S學術氣氛,促進高校交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本刊主要刊登文、史、哲、政、經、教、旅游、自然科學等研究論文。
臺州學院學報最新期刊目錄
論柳宗元酬贈詩的文學與文化意義————作者:何方形;
摘要:柳宗元酬贈詩是其交友活動、自我掙扎及奮進處境的真實記錄,超越單純的友誼敘寫,蘊含價值判斷乃至社會意義;山水文學精工刻肖的風格滲透到詩歌領域,能使崎嶇坎坷的人生之路達成詩意化境界,形態要素具足,提高了酬贈題材的美學與文化價值。柳宗元以杜詩為基礎,在題材拓展、藝術深化與細化、地方性寫作等方面均有新探索,詩史意義巨大。柳宗元與劉禹錫之間的酬贈詩作更是唐代文壇的重要收獲,可謂中唐文學創作與文化活動去中心化...
論唐末“詩文互滲”現象的樣態及原因————作者:蔣宇婷;李定廣;
摘要:詩歌和小品文是唐末文壇極具影響力的文體,兩者在創作主旨、藝術手法與風格特征等方面彼此互動,突破了詩文各自領域內的創作范式,促使詩、文創作能更好地發揮其文體自身的特色和影響。之所以有如此現象,主要源于四個方面的原因:“詩文同源相通”的客觀存在使唐末文人難以避免詩文互滲;士人為了立言、行卷,追求藝術創新有意為之;寒士想反抗科舉的壓迫;文人的意識與行為存在矛盾。唐末詩文互滲有較高的成就和意義,對后世詩文...
擬劇理論視域下青少年網絡社交的數字身份建構與倫理挑戰————作者:張麗麗;
摘要:社交媒體平臺作為虛擬的社交舞臺為青少年提供了開放互動的空間,塑造了他們在數字時代的社交和文化認同。青少年群體通過積極的內容創作和個性化表達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建構自己的數字身份并塑造自身“人設”,推動著網絡文化的多元發展和動態創新。同時,網絡社交也可能會導致青少年出現人格異化、人際情感危機、網絡非理性表達等倫理困境。要想實現促進青少年在數字時代健康發展的目標,需要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養、響應青少年的現實...
從英語名詞的漢譯看英漢的時空差異性——以《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九版)為例————作者:李國宏;余玥瑩;
摘要:英漢兩種語言在很多維度存在時空差異性。通過對英語名詞的漢譯可以進一步管窺這一差異性表現。在漢譯英語名詞的過程中,漢語會通過添加類詞綴的方式來顯化漢語的空間性特征,而英語名詞從詞源上表明其動性更強,是一個更具時間性的語言。從英語名詞的漢譯可以清晰地看出英漢的時空差異性,進一步佐證了英漢兩種語言在時空編碼上的差異
21世紀現代漢語詞匯研究的基本態勢————作者:陳振艷;
摘要:21世紀現代漢語詞匯研究的基本態勢可以概括為“一體兩翼三應用”,即以現代漢語詞匯學為主體,以現代漢語語法學和辭書學為助推,以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文信息處理和母語詞匯教學為著陸點。相應地,現代漢語詞匯研究分為主體研究、接口研究和應用研究三個子領域。主體研究的基本特征包括研究維度向精深化和精細化發展,研究對象兼顧詞匯本體和釋義元語言,研究方法兼顧歸納和演繹。接口研究的發展態勢可以概括為研究生態轉向多層...
掩飾偽裝:修辭構式“有被X到”功能及其他————作者:張云峰;
摘要:修辭構式“有被X到”借客觀陳述之形表達說話者對X所涉之物屬性極性程度的主觀評議,化熟悉為陌生,新奇別致,幽默風趣,具有掩飾偽裝等話語功能。構式“有被X到”由應答圖式和力圖式這兩種圖式嵌套投射而來,由偶發、擴展而逐步定型,而“因果轉喻”“遺留原則”則是其重要的理解和生成機制
家庭責任視角下高齡農民工“退”而不休的實踐、困境及調適————作者:陳俊峰;王存;
摘要:出于安全等因素考慮,多地出臺政策清退高齡農民工。面對日益收緊的用工政策,很多高齡農民工做出“退”而不休的選擇。高齡農民工的“退”而不休是受傳統代際責任和現代社會事實雙重建構后的行為表現。他們通過轉變求職市場、城鄉流動就業等方式履行家庭責任,這一過程中,他們又面臨強就業需求與弱機會獲得、高失業風險與低抵抗能力的兩難困境。對此,高齡農民工通過管理就業形象、建構就業朋友圈及“賺錢+省錢”的就業邏輯等方式...
外傳與回流——寒山詩、日本俳句與中國小詩————作者:王順一;
摘要:唐宋時期中國禪宗和寒山子的詩歌相繼傳入日本,在武士階層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并在松尾芭蕉的推動下影響了日本俳句這一詩歌形式。20世紀20年代,日本俳句通過周作人、泰戈爾等作家對中國小詩的寫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兩段文學流傳和變異的過程恰好構成了流傳學循環式影響的典型事例
翦論子貢是孔子最得力的親密弟子————作者:洪迪;
摘要:根據相關古籍中關于孔子、子貢與顏回等人的史實記載,在分析比較中有理有據地證實:在汲汲乎治國平天下的講求濟世事功與歷史作用的孔子心底里,子貢實勝于口頭上受贊揚最多的顏回,乃孔子最得力的親密弟子。由此改變了歷來關于孔子、子貢與顏回等人的真實歷史形象
從遮蔽到綻出——數智時代生命傳播中詩意交流與詩性智慧的本源性探索————作者:師曾志;
摘要:數智時代的生命傳播研究正在經歷本體論視域的范式轉換。在人工智能與技術躍遷的語境下,立足生命綿延的本源性,詩意交流與詩性智慧顯現出在調和工具理性與人文精神中的關鍵價值。這一考察過程需要以多維思想譜系為學理框架:融合馬克思實踐論的動態認知觀與勒維納斯重構的生命綿延論,確立面向未來無知所必需的詩意心智范式,將其作為人類認知自我與世界的本體性根基;以歷時性視角剖析“詩言志”命題的演變邏輯,揭示該傳統從儒家...
從“睹物思人”到“虛擬重逢”——符號互動視角下數字永生的情感延續與記憶重構————作者:龐華;董雨佳;
摘要:近年來,數字永生這一新興概念因各類“復活”技術的逐步應用而備受關注。結合符號互動理論的視角,數字永生通過技術賦能,賦予了緬懷與追憶過程以符號的動態化呈現。在這一過程中,逝者的數據片段轉換為符號化的延續,促使互動過程產生了由單向輸出到雙向交往、由想象在場到虛擬在場、由儀式化到去儀式化的轉變;诖丝蚣,數字永生間生者與死者互動過程也由此生成關系認同、情感延續、意義重建等多重建構,進而推動人們重新審視...
復歸沉思——數字時代智能與生命的技術化路徑探析————作者:肖鍵;祝婕;
摘要:智能與生命的概念及實現形式持續演進,其技術化路徑在數字時代呈現出深刻變革,從機械智能向數字智能的轉型塑造了新的技術范式。數字生命的研究不斷推進,人工智能自主性的增強推動了技術“脫手”趨勢,使人機關系發生了深刻變革。智能技術在知識生產與情感實踐中產生雙重影響,重塑了認知模式與信息流通機制,影響了情感體驗與社會互動。面對技術發展的無限可能,保持對自身有限性的認知至關重要,唯有通過心智的深度聯結,才能在...
論袁振璜先生《太平春秋圖》的文化意蘊————作者:謝宗榮;
摘要:袁振璜先生創作的《太平春秋圖》,是一幅描繪清末民初時期太平古城不同階層人生百態的風俗畫,既顯現了古城民眾的生存方式和風俗習慣,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智慧和審美趣味,以及在西風東漸、社會變革的大背景中,當地民眾開放進取和堅守傳統的立場態度!短酱呵飯D》在實證、教育、研究、傳承諸方面具有豐富的蘊含和獨特的價值。無論是全景式的宏大場景,還是聚焦式的精致細節,都折射出畫作以形傳神、以美賦思的藝術魅力
賦權作者與限制讀者——第二人稱敘事視角對敘事交流模式的重構————作者:信譽;
摘要:在小說藝術中,敘事視角的采用決定著敘事文本的呈現方式,也影響著小說的美學特色和風格建構。作為一種非傳統的敘事視角,第二人稱敘事改變了以往敘事交流模式下“敘述者—敘事文本—受述者”的身份構成。作者通過對“虛擬敘述者”的設置,改變了以往創作中被文本敘述者制約的情況,擴大了自身對敘事交流的控制權。而讀者對文本的介入權則因其與受述者之間明顯的身份距離而遭到削弱,或者放棄自身的主體性以扮演作者心目中的“隱含...
浙東詩路文化沉積及其旅游場景化表達————作者:湯蓉嵐;李躍軍;
摘要:浙東詩路是一條具有“詩”文化特色的古道旅游線,加強其文旅深度融合,對于傳承與創新詩路文化、提升旅游線路品質、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等方面意義重大。浙東詩路文化沉積深厚又頗具特色,文化沉積物與文化沉積層理類型多樣,詩作內容涉及的景區景點多,詩作數量與景觀資源呈現出差異性與線狀延伸的特點,并受到旅游資源、宗教文化、名人效應等多因素的影響。然而,在文旅融合過程中,浙東詩路在空間環境、體驗性和文旅融合等方面的旅...
地方應用型高校提升社會服務貢獻度的策略選擇————作者:王立瑋;
摘要: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深入發展,地方應用型高校辦學定位不斷明晰,“立足地方,服務地方”的辦學理念已成為一種共識。增強社會服務能力不僅是地方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針對社會服務需求與供給的差距、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貢獻度不高等問題,需要構建校城發展共同體、形成社會服務網絡、推動應用型內涵發展、聚焦重點服務領域、出臺激勵措施以提升應用型高校社會服務的貢獻度
讓-菲利普·圖森《中國制造》中的中國再現————作者:劉婧文;
摘要:西方文學中,中國常呈現為被觀察的凝固客體,反映作家的意識形態及其所處的文化背景;而圖森在《中國制造》中打破了這一現象,允許中國展現為創作中的共同參與者。通過回憶與現在交替的敘事結構,圖森展現了中國這一空間在創作中的能動作用,體現了生態詩學中環境與作者共生的關系。他通過時間向前和向后的運動以及時空交錯的敘事方式,使中國從“被書寫的他者”轉化為具有主動性的“創造者”,重塑了文學中的中國再現模式
零工學院的內涵、產生、影響及其重塑——解讀《零工學院——新自由主義大學的勞工地圖》————作者:劉愛生;熊麗楊;
摘要:零工學院是將零工經濟的概念應用于高等教育領域,以解釋大學依賴臨時勞動力變化的現象。零工學院產生的根源在于新自由主義哲學與學術資本主義政策。作為一種組織變革,零工學院的興起給美國高校帶來了三個方面的影響:學術共同體的破裂,學生學業質量的下降和校園的工會化。重塑和制衡零工學院,關鍵是在高校內部倡導和實踐職場民主。中國高校在編制改革過程中,需要高度警惕含有資本剝削性質的零工邏輯的滲透
科技的夢幻——19世紀末亨利·里維埃對影戲的技術革新————作者:李國輝;
摘要:法國的影戲是受到中國影戲的啟發而在18世紀出現的一種戲劇樣式。到了象征主義時期,隨著視覺革命的飛速發展,以塞拉芬影戲為代表的早期影戲,在操縱手段和投影效果上越來越顯得缺乏新意。黑貓影戲劇場的藝術家亨利·里維埃面對活動視鏡、電影放映機的競爭,決定對影戲進行技術改造。他拓寬了影窗,建造了布景天橋,并利用滑槽來運送圖板;用石灰光燈代替煤氣燈,并設置了三重光的載體,以便在影窗上帶來明暗不同的、動態的色彩效...
《筠軒詩鈔》的文學地理書寫————作者:賈艷雪;
摘要:清朝樸學家洪頤煊一生為游學和干仕輾轉多地,《筠軒詩鈔》便是其詩學的見證。《筠軒詩鈔》共分四卷,記錄了洪頤煊從29歲(乾隆五十八年)到53歲(嘉慶二十二年)人生歷程中行跡的變遷。洪頤煊在臺州治學、杭州游學、德州入幕、廣東任職這四個時期的詩歌創作中,通過描繪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創造了具有文學功能的文學景觀,進而構筑了各具特色的文學地理空間,體現了文學創作與地理環境的互動關系
相關科技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